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4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1
作者 王宏保 邓兵 邓南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05-807,共3页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影响。方法  6 8例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氯沙坦钾 5 0~ 10 0mg/d ,共 2 0周。采用外周血白细胞抽提基因组DNA、体外PCR基因扩增的方法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影响。方法  6 8例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氯沙坦钾 5 0~ 10 0mg/d ,共 2 0周。采用外周血白细胞抽提基因组DNA、体外PCR基因扩增的方法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长度为 2 87bp的片段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 ,并将患者分为DD、ID、II这 3种基因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Ⅱ )、血清醛固酮 (ALD)的变化。结果 口服氯沙坦钾2 0周后 ,6 8例患者ALD明显下降 ,PRA和AⅡ明显升高 ,但基因型不同其变化明显不同。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对RAS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多态性 氯沙坦钾 放射免疫分析法 检测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强 刘志红 +3 位作者 胡伟新 陈朝红 陈惠萍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1-306,312,共7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 (AGT)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疗效的影响。  方法 :利用苯那普利前瞻性治疗 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的IgA肾病或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 ,治疗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 (AGT)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疗效的影响。  方法 :利用苯那普利前瞻性治疗 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的IgA肾病或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 ,治疗时间 12个月。利用PCR方法测定患者ACE、AGT基因型 ,并据此分组 ,比较苯那普利治疗后不同基因型组肌酐清除率 (Ccr)及尿蛋白定量下降程度的差异。  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 12个月后 ,ACE基因DD、DI型组Ccr下降速度较II型组略快 ,分别为 0 2 2 4、0 172及 0 113ml·min-1·month-1,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DD、DI型组尿蛋白下降幅度显著高于II型组 (48 93%、32 5 6 %vs 9 0 9%,P <0 0 5 ) ;AGT基因TT、MT型组Ccr下降速度较MM型组快 (0 179、0 16 4vs 0 0 96ml·min-1·month-1,P >0 0 5 ) ,TT、MT型组尿蛋白降幅显著高于MM型组 (2 1 97%、37 78%vs 2 74%,P <0 0 5 )。  结论 :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的原发性肾炎 ,含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AGT基因T等位基因的患者Ccr下降速度较其他基因型略快。尚需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探讨ACE、AGT基因多态性对ACEI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的确切影响。苯那普利降低尿蛋白的疗效明显受基因多态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剂 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疗效 苯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俞佳利 项彦琳 薛金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7期3161-3163,共3页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综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为高血压个体化、合理化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及其他系统疾病有重要...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综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为高血压个体化、合理化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及其他系统疾病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基因与环境作用,降压药物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性,而ACE I/D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多态性 三因制宜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章晓燕 於佳炜 +3 位作者 刘春凤 滕杰 钟一红 丁小强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7-222,273,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4例CKD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4例CKD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予贝那普利20mg/d、缬沙坦160mg/d、贝那普利10mg/d和缬沙坦80mg/d治疗8周。记录随访过程中的血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和尿RAS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血、尿RAS组分活性以及三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的尿蛋白定量[(0.61±0.25)g/24hvs(0.35±0.20)g/24h,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60.76±28.05)ng/(mg·Cr)vs(23.09±14.74)ng/(mg·Cr),P<0.05]低于基线;缬沙坦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线[(99.17±10.56)mmHgvs(84.63±9.33)mmHg,P<0.05],血浆肾素活性(PRA)高于基线[(1.33±0.76)ng/(ml·h)vs(6.02±2.59)ng/(ml·h),P<0.01]。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蛋白尿下降>30%)分别为87.5%、12.5%和62.5%,贝那普利组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5)。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PRA[(3.20±1.25)ng/(ml·h)vs(6.02±2.59)ng/(ml·h),P<0.05)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53.32±11.13)pg/mlvs(105.61±59.49)pg/ml,P<0.05)低于缬沙坦组。结论:贝那普利短期治疗可有效降低CKD患者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和蛋白尿,而缬沙坦可较贝那普利更显著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剂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 蛋白尿血管紧张 血浆肾素活性 血管紧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赵鹃 曲秀芬 +2 位作者 苗润芳 王惠卿 黄永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44-446,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9~ 2 0 0 0年间在我院住院的 14 0例AMI患者 ,连续地挑选 5 7例非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进行相应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 ;并...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9~ 2 0 0 0年间在我院住院的 14 0例AMI患者 ,连续地挑选 5 7例非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进行相应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 ;并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ACE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14 0例AMI患者中ACEDD型百分比明显高于ID、II的患者 (P <0 0 0 0 5 ) ;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结论 ACEDD型的AMI患者与Ⅱ、ID型的患者相比 ,有较高的AMI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研究 血管紧张-1转换 基因多态性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Adducin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窦相峰 孙凯 +3 位作者 黄晓红 刘晓宁 鞠振宇 张红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 :旨在探讨α adducin基因G460W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在国人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 3 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 ,对每一高血压患者按性别、年龄 (± 3岁 )相同 1∶1匹配对照 (对照组 )。高... 目的 :旨在探讨α adducin基因G460W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在国人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 3 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 ,对每一高血压患者按性别、年龄 (± 3岁 )相同 1∶1匹配对照 (对照组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基因分型 ,并通过心脑血管病标准问卷调查、血生化指标测定收集脑出血传统危险因素的信息。结果 :α adducin基因 460W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基因型McNemar’s检验P =0 0 0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高血压传统危险因素后 ,α adducin基因 460W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 460W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 ,比值比(OR)为 1 5 5 ( 95 %CI,1 18~ 2 0 5 )。而高血压组和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分布无差异 (基因型McNemar’s检验P =0 685 )。结论 :α adducin基因G460W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显著相关 ,这种相关关系在调整了高血压其他危险因素后依然存在。关联关系的发现提示有必要对其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以期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对照组 Α-ADDUCIN基因 危险因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多态性 治疗 人中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分型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春光 樊晓寒 +3 位作者 李凌 黄振文 刘瑞云 樊红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型受体 (AT1 R)基因 A116 6 / C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 P)技术检测冠心病 (C...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型受体 (AT1 R)基因 A116 6 / C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 P)技术检测冠心病 (CHD)组 (130例 )和正常对照组 (90例 ) ACE和 AT1 R基因多态性。对 CHD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 (狭窄程度≥ 75 % )和 Jeopardy危险记分。结果 CHD组 ACE- DD基因型频率(38.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4 % ) ,P <0 .0 1。 AT1 R- 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3.1%和 10 % ;P >0 .0 5 )。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 ACE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在 AT1 R- AC基因型患者显著高于 AT1 R- AA基因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AC- EDD基因型是 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AT1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1型受体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牛建清 沈志霞 +4 位作者 张蕴霞 李宏芬 代琪 王健 范淑英 《中国医药》 2006年第10期601-603,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17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175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6C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CEI/D基因的ID和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4%和28.7%;相对于II基因型,携带ID和DD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981和2.347;D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9.42%),差异有显著性;相对于I等位基因,D等位基因OR值为1.73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T1R基因的AC基因型频率为33.3%;相对于AA基因型,携带AC基因型人群的OR值为1.803,C等位基因频率为17.2%,相对于A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OR值为1.711;两组ACE和AT1R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IIAA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ID联合基因型的OR值为3.655;ACDD的OR值为3.045,其余联合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中D等位基因及AT1R基因A1166点突变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中,ACE基因及AT1R基因,可能共同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疾病 血管紧张转换 血管紧张-1型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和姬苓 孙洪英 +2 位作者 王永福 杨国安 陈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8例CI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者的ACE和AT1R基因型和等位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8例CI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者的ACE和AT1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CI组AT1R基因AC基因型频率为31.8%,C等位基因频率15.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1%,5.6%)(均P<0.05);同时携带AT1R基因AC基因型和ACE基因DD基因型的个体CI的患病危险度为4.070(P<0.05);同时携带AT1R基因AC基因型和ACE基因ID基因型的个体CI的患病危险度为2.057(P>0.05)。结论AT1R基因A1166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I发病的遗传因素;与ACE基因DD基因型间具有协同致CI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紧张转换 血管紧张Ⅱ受体-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才明 张成 +4 位作者 卢锡林 冯慧宇 曾缨 张鸿炼 邱淑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9-363,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454例IS患者和334例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和MTHFR基因C677T多态的分布。结果病例...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454例IS患者和334例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和MTHFR基因C677T多态的分布。结果病例组的DD、ID、Ⅱ和CC、CT、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2.5%、43.4%、34.1%和51.8%、40.5%、7.7%,而对照组则为17.4%、45.5%、37.1%和56.9%、38.3%、4.8%;DD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IS(LAA)相关,TT型和T等位基因与LAA和心源性IS相关。TT+DD和TT+ID存在协同作用,增加了患IS的风险。结论DD、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是IS的易患因子,ACE基因与MTHFR基因在I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紧张转换 N^5 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ACE、PAI-1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玉玲 周淑娴 +1 位作者 赵晓燕 雷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36-2339,共4页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M 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93例M I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活性,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并...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M 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93例M I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活性,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M I组ACE DD基因型频率(32.3%)和D等位基因频率(54.3%)显著高于对照组(12.6%和37.4%)(均P<0.01)。②M I组血清ACE(216.00±58.26)U/L及血浆PAI-1活性(0.85±0.19)A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19±48.99)U/L,(0.66±0.20)AU/mL(均P<0.01);M I组与对照组ACE与PAI-1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108,0.7829,均P<0.01);③M I组DD基因型血清ACE(251.64±57.76)U/L、血浆PAI-1活性(0.96±0.16)AU/mL显著高于ID基因型(211.47±51.87)U/L,(0.82±0.18)AU/mL及Ⅱ基因型(179.84±52.65)U/L,(0.71±0.17)AU/mL(均P<0.01);ID基因型血清ACE、血浆PAI-1活性亦显著高于Ⅱ型(P<0.05)。对照组DD基因型血清ACE(195.53±54.76)U/L、血浆PAI-1活性(0.78±0.20)AU/mL,显著高于II基因型(154.98±52.74)U/L,(0.59±0.17)AU/mL(均P<0.05)。结论:由ACE基因所决定的ACE活性,可能参与血浆PAI-1水平的调节;ACE基因I/D多态性与ACE、PAI-1水平相关,ACE基因种类影响纤溶平衡,这可能是其促使M I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 纤维蛋白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春光 樊晓寒 +2 位作者 樊红霞 黄振文 刘瑞云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02-206,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_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CHD组和90例对照组ACE和AT_1R基因多态性。结...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_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CHD组和90例对照组ACE和AT_1R基因多态性。结果 ACE-DD基因型频率在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4.4%,P<0.001)。AT_1R-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3.1%,10%,P>0.05),但合并AC基因型的DD型患者发生CHD和MI的OR值(5.836和3.985)明显高于合并AA型(3.102和2.979)。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基因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AT_1R-C等位基因增加ACE-DD型发生CHD和MI的危险,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 血管紧张 受体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PAI-1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玉玲 阎继锋 +2 位作者 张舒林 黄振文 刘瑞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浆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93例心肌梗死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结果】①心肌梗死组ACEDD基因型频...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浆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扩增93例心肌梗死患者及87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结果】①心肌梗死组ACEDD基因型频率32.3%和D等位基因频率54.3%,高于对照组12.6%和37.4%,P均<0.01;ACE基因型分布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等无关。②心肌梗死组血浆PAI-1活性(0.85±0.19)AU/mL,高于对照组(0.66±0.20)AU/mL,P<0.01。③心肌梗死组DD基因型血浆PAI-1活性高于ID基因型及Ⅱ基因型P均<0.01;ID型血浆PAI-1活性亦高于Ⅱ型P<0.05。对照组DD基因型血浆PAI-1活性高于Ⅱ基因型P<0.05;而DD型血浆PAI-1活性虽高于ID型,ID型亦高于Ⅱ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ACEDD基因型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性;②PAI-1水平可能受ACE基因ID多态性的影响,ACE基因型可能通过影响纤溶平衡而引起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1活性 心肌梗死 血浆 ACE基因 对照组 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插入 PC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热习服生理特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C-344T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海涛 邱长春 +1 位作者 程祖亨 丁志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共5页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死亡之海”闻名于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沙漠,全年降水量约14mm,蒸发量约3000mm,极度干旱。夏季炎热,气温可高达50-60℃。在这死亡之海的腹地,沿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游牧...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死亡之海”闻名于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沙漠,全年降水量约14mm,蒸发量约3000mm,极度干旱。夏季炎热,气温可高达50-60℃。在这死亡之海的腹地,沿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游牧部落“克里雅人”。因其居住在大沙漠腹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 醛固酮合成基因 基因多态性 热习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临床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军 刘晓方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81-38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剂 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 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CHF RAAS ACEI A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秋丽 刘雅 温绍君 《中国医药》 2010年第9期779-781,共3页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EH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研究数据显示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EH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研究数据显示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只有25%-40%达标,并且这种情况在近30年都未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剂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基因多态性 降压疗效 HYPERTENSION 基因遗传性疾病 相关性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器和SARS病毒受体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福玉 绳纪坡 邓继先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5年第2期176-179,共4页
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目前已知的惟一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同源物,是一种新型的金属羧肽酶,很多特性与ACE截然不同。ACE2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调节心脏功能和机体血压。最近ACE2被鉴定为SARS病毒... 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目前已知的惟一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同源物,是一种新型的金属羧肽酶,很多特性与ACE截然不同。ACE2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调节心脏功能和机体血压。最近ACE2被鉴定为SARS病毒的功能受体。ACE2已经成为目前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对ACE2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2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SARS病毒 功能性受体 结构 调节功能 药物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培养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王江 宋熔 +4 位作者 聂凌 田颖 谭红梅 李楠 祝善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62-76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培养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ng1-7刺激组。测量心肌细胞直径和表面积,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ACE2mRNA表达,激...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培养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ng1-7刺激组。测量心肌细胞直径和表面积,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ACE2mRNA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CE2蛋白表达部位。结果Ang1-7对心肌细胞直径和表面积没有影响(P>0.05);Ang1-7刺激组较对照组ACE2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ACE2在心肌细胞膜表达。结论外源性Ang1-7对心肌细胞形态无影响,Ang1-7刺激心肌细胞ACE2mRNA表达上调,其意义在于加速血管紧张素Ⅱ降解为Ang1-7,发挥心肌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药 心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肾保护作用及其对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安宇 余凌 +2 位作者 李惊子 张峻峰 王海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43-846,共4页
目的 :比较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T1RA)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的肾脏保护作用 ,观察这两类药物对肾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肾病综合征模型由反复给SD大鼠腹腔注射嘌呤霉素诱导而成。2 8只大鼠随机分为 4... 目的 :比较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T1RA)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的肾脏保护作用 ,观察这两类药物对肾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肾病综合征模型由反复给SD大鼠腹腔注射嘌呤霉素诱导而成。2 8只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正常对照组、肾病对照组、AT1RA治疗组和ACEI治疗组。 12周后收集血、尿和肾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两治疗组尿蛋白明显少于肾病对照组 ,且到实验期末 ,肾功能仍在正常范围 ,肾小球和肾间质损伤指数也低于肾病对照组 ,但两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肾病对照组的肾组织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在ACEI和AT1RA治疗组 ,肾组织ACE活性和ANGⅡ浓度显著低于肾病对照组 (P <0 0 1)。结论 :AT1RA和A CEI在肾病综合征进行性肾损伤中 ,具有相似的肾脏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剂 肾脏保护作用 受体拮抗剂 肾病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20
作者 高艳玲 葛志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98-99,共2页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成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现对其生化特征、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 血管紧张转换 血管疾病 生理作用 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