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贺龙 王文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9-421,共3页
关键词 肿瘤淋巴管形成 肿瘤转移 研究进展 血管形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G基因沉默抑制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系体外淋巴管形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伟强 王娅兰 +1 位作者 潘娟 颜佳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5-62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基因沉默对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T26细胞分为未转染组,空载组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用Westernblot法检测PARG、PARP-1、NF-κB和VEGF-...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基因沉默对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T26细胞分为未转染组,空载组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用Westernblot法检测PARG、PARP-1、NF-κB和VEGF-C蛋白表达。给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良性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VEGFR-3和Podoplanin的表达,共培养实验检测LEC体外淋巴管样结构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CT26细胞系后PARP-1、NF-κB及VEGF-C蛋白表达显著减弱,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0±0.05,0.9±0.02和0.2±0.02(P<0.05)。LEC表达VEGF-C和Podoplanin;PARG沉默组的LEC体外形成淋巴管样结构明显较未转染组和空载组少(P<0.05)。结论 PARG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可能与降低VEGF-C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转录因子-kappa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肿瘤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肿瘤转移与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超 王朝晖 +2 位作者 张兵 王影 陈建超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2,共3页
淋巴管是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近年来随着一些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及与淋巴管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调节因子的发现,对肿瘤淋巴管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肿瘤与淋巴管的生成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头颈部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淋巴管形成 分子标记物 淋巴管内皮 转移途径 调节因子
原文传递
卵巢上皮性癌的淋巴管形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4
作者 赵荣伟 杨守华 +3 位作者 蔡俐琼 张静 汪晶 王泽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2-544,共3页
淋巴管形成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扩散关系密切,是肿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阻断淋巴管形成可以阻止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相关研究的突破应归功于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单克... 淋巴管形成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扩散关系密切,是肿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阻断淋巴管形成可以阻止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相关研究的突破应归功于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可以特异性地识别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膜糖蛋白podoplanin,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Ki-67抗原是一种增殖细胞的核标记物,可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目前认为,D2-40/Ki-67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是研究肿瘤淋巴管形成最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淋巴管形成 卵巢上皮性癌 病理意义 PODOPLANIN Ki-67免疫组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KI-67抗原 肿瘤患者
原文传递
PARG抑制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VEGF-C蛋白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吴伟强 王娅兰 +1 位作者 颜佳欣 潘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51-1454,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抑制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VEGF-C蛋白表达影响。方法分为实验组(GLTN处理)与对照组(GLTN未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的PARG、P... 目的初步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抑制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VEGF-C蛋白表达影响。方法分为实验组(GLTN处理)与对照组(GLTN未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的PARG、PARP-1、NF-κB及VEGF-C的蛋白表达变化;RT-PCR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VEGF-C mRNA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2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上清液VEGF-C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ARG抑制后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表达的PARG和NF-κB蛋白较对照组下降(P<0.01),PARP-1和VEGF-C蛋白较对照组降低(P<0.01)。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CT26细胞株VEGF-C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为(0.39±0.08)]较对照组[相对灰度值为(0.63±0.04)]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分泌的VEGF-C蛋白量[(95.86±5.43)pg/ml]较对照组[(1 99.32±0.75)pg/ml]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中,抑制PARG可下调PARP-1和NF-κB的表达,从而使VEGF-C表达下降,这可能在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NF-Κ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肿瘤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黄文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4-574,共1页
D2-40首次是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应用于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D2-40在外科病理中还具有一些重要的诊断价值。Kalof和Cooper就D2-40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 外科病理诊断 肿瘤淋巴管形成 淋巴管内皮细胞 特异性标志物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