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解剖困难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对比
1
作者 赵曙光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2期10-12,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对胃解剖困难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收治的109例胃解剖困难部位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并比较对胃解剖困难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收治的109例胃解剖困难部位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48)与开腹组(n=61)。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腹腔镜组患者与开腹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患者,其术后排气的时间、下床活动的时间、正常进食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后1年内病情的复发率及生存率相比,P>0.05。结论: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解剖困难部位GIST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此病能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并发症,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胃解剖困难部位胃肠道间质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肿瘤大小及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鲍亚杰 曹锋 李非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6例胃的GIST... 目的探讨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的46例胃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相关指南及《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将46例胃的GIST患者按肿瘤大小分为直径<5cm组(15例)与直径5~15cm组(31例);按肿瘤生长位置分为有利解剖位置组(17例)与不利解剖位置组(29例)。比较直径<5cm组与直径5~15cm组、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术中情况、病理结果、术后随访及总体生存情况。结果46例胃的GIST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45例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出现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直径<5cm组与直径5~15cm组、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GIST,有利解剖位置组与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例胃的GIST患者,术后随访1~10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0个月,失访1例。直径<5cm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直径5~15cm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88,P=0.443)。有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3.0个月,不利解剖位置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000,P=0.157)。结论对于直径5~15cm及不利解剖位置的胃的GIST患者,腹腔镜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大小 解剖位置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邱国军 牟伟纲 纪宝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6例困难特殊部位肠胃道间质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6例困难特殊部位肠胃道间质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5.82±6.38)mL少于对照组(132.57±9.53)mL,手术时间(120.33±12.43)min、术后排气时间(45.47±3.54)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7.12±1.54)d及术后住院时间(10.54±2.12)d均短于对照组(187.42±17.37)min、(67.32±5.21)d、(8.73±2.05)d、(14.73±3.5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凝血指标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3.95±0.84)g/L、(0.47±0.12)mg/L,高于对照组(3.43±0.62)g/L、(0.36±0.05)mg/L,PT水平(10.04±1.14)s低于对照组的(11.17±1.8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肠胃道间质瘤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腹腔镜手术 困难特殊部位 开腹手术 凝血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尚飞 叶勇军 +2 位作者 林桂涵 吕建斌 苏金亮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3期4073-4074,共2页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一种非定向分化肿瘤,胃肠道间叶组织为其主要起源部位[1]。但一般情况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程极短,只有数月之久。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病灶位置、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吞咽困难、...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一种非定向分化肿瘤,胃肠道间叶组织为其主要起源部位[1]。但一般情况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程极短,只有数月之久。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和病灶位置、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吞咽困难、胃肠道梗阻、出血以及溃疡等[2]。近年来,随着我国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水平提高,证实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一种相对独立的胃肠道肿瘤,主要特点为瘤细胞高表达为CD34与CD117[3]。近年来,多层螺旋CT在该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诊断技术是利用X线管和多排宽探测器一次性曝光的CT成像技术,能对多个层面组织成像一次性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叶组织 吞咽困难 密切相关性 起源部位 细胞 常见症状 电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误诊为前列腺肿瘤1例报告
5
作者 宋海龙 董威威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23期195-195,共1页
关键词 胃肠 直肠 误诊 胃肠 前列腺肿 前列腺肉 排便困难 部位 胃肠恶性肿 假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15例诊治分析
6
作者 张国平 王胜东 陈海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2期186-186,共1页
关键词 诊治分析 胃肠 GISTS 叶组织 好发部位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探讨(附4例报告)
7
作者 陈伦牮 龚旭晨 戈小虎 《新疆医学》 2005年第2期91-92,共2页
"胃肠道间质瘤"一词是由Mazur等[1]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人群中发病率大约为10-20/100万.通常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其次为小肠.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 "胃肠道间质瘤"一词是由Mazur等[1]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人群中发病率大约为10-20/100万.通常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其次为小肠.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绝大多数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过去由于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已证实1983年以前文献中报告的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2].因本病临床少见,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6年6月~2003年9月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和治疗 胃肠 梭形细胞肿 1983年 tumor 定向分化 十二指肠 好发部位 技术手段 发病率 底部 体部 窦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对胃不同解剖部位胃肠间质瘤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清风 林建贤 +8 位作者 郑朝辉 李平 谢建伟 王家镔 陆俊 陈起跃 林密 曹龙龙 黄昌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7-1281,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位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3例胃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014版NCCN指南中将胃的解剖部...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位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3例胃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014版NCCN指南中将胃的解剖部位分成腹腔镜手术的Favorable部位(有利部位,包括胃底、胃体前壁及大弯侧)和Unfavorable部位(不宜部位,为肿瘤位于胃食管结合部、胃体小弯侧、胃体后壁、胃窦及幽门),本组患者肿瘤位于有利部位90例(有利部位组),位于不利部位43例(不宜部位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近、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3±52.3)min和(119.0±53.4)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5.2±34.2)ml和(35.2±31.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6/90)和4.7%(2/43),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90)和2.3%(1/43),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90)和2.3%(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1-84)月,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5.2%,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1.1%和8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位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胃GIST患者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解剖部位 腹腔镜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宝康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8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入院治疗的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数据分析基础,参考1:1原则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随机划分,每组均20例,常规开腹手术为...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入院治疗的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数据分析基础,参考1:1原则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随机划分,每组均20例,常规开腹手术为对照组研究方案,腹腔镜手术为实验组研究方案,比较各个组别治疗效果、凝血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失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比较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困难特殊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整体效果比较理想,操作更加安全可靠,能够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困难特殊部位 胃肠 凝血指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年总目次
10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I0001-I0003,共3页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消化系统 解剖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发病机制 消化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重症急性胰腺炎 研究进展 脂肪肝 肝疾病 溃疡性结肠 食管反流病 胃肠 目次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