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涛涛 刘兵 +7 位作者 陈诚 殷宗银 阚道洪 倪杰 叶凌霄 郑祥兵 严敏 邹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3-1349,共7页
背景:神经调节蛋白1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血管生长等特性。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领域重要的种子细胞,已被证实参与组织修复及再生过程。目的:构建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探究其增殖、迁移能力以及对创... 背景:神经调节蛋白1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血管生长等特性。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领域重要的种子细胞,已被证实参与组织修复及再生过程。目的:构建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探究其增殖、迁移能力以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2)构建神经调节蛋白1过表达慢病毒,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载组、神经调节蛋白1组、对照组,分别转染空载慢病毒、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慢病毒,对照组不进行转染;(3)EdU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4)构建C57BL/6小鼠创面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空载组和神经调节蛋白1组,每组8只,分别在创面局部多点均匀注射1 mL转染空载慢病毒或转染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慢病毒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5)造模后1,7,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创面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成功构建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内神经调节蛋白1的mRNA、蛋白表达较空载组明显上调(P<0.05);(2)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促进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P<0.01)和增殖(P<0.05);(3)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小鼠创面愈合(P<0.05)和创面的血管生成(P<0.05)。结果表明,过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提高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以及增强了促进创面愈合和创面血管生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神经调节蛋白1 过表达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小鼠 创面 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大鼠放射性颌下腺损伤
2
作者 张敏 张霓霓 +3 位作者 黄桂林 李壮壮 王雪 王辉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6期7804-7815,共12页
背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极易引起口干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工程化干细胞及其旁分泌因子在唾液腺损伤修复中表现出治疗潜力,但目前尚无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应用于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相关实验研究。目的:初步探讨... 背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极易引起口干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工程化干细胞及其旁分泌因子在唾液腺损伤修复中表现出治疗潜力,但目前尚无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应用于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相关实验研究。目的:初步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放射性颌下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提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并鉴定。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损伤组、放射损伤+外泌体组,通过18 Gy辐射大鼠颌下腺组织构建放射性颌下腺损伤大鼠模型,放射建模后1 d通过颌下腺原位注射人羊膜间充质来源外泌体,于1,3,7,14 d取样,检测各组大鼠静息唾液流速;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结构;糖原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中糖原颗粒表达;Masson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纤维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泌唾液淀粉酶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颌下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唾液淀粉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颌下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结论:放射造模后,与放射损伤组相比:(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放射损伤+外泌体组颌下腺组织结构恢复,核仁增多,腺泡数目增多、腺泡萎缩改善;(2)糖原染色结果显示,放射损伤+外泌体组腺泡胞浆中阳性酶原颗粒数量、密度逐渐增多;(3)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放射损伤+外泌体组间质及导管周围阳性胶原纤维数量、密度逐渐减少,纤维化程度缩小,胶原沉积减弱;(4)放射损伤+外泌体组唾液流速升高(P<0.05);水通道蛋白5荧光强度增强(P<0.05)且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强(P<0.01);紧密连接蛋白荧光4分布减弱,且荧光强度下降(P<0.05,P<0.01),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P<0.05)且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阳性凋亡细胞减少(P<0.05,P<0.01)。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局部注射后短时期内可改善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促进唾液流速及淀粉酶表达,并可能通过抑制腺泡凋亡对大鼠放射性颌下腺损伤起到功能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大鼠 颌下腺 放射损伤修复 口干症 工程化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s_circ_0008717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翟家彬 袁乙钦 +3 位作者 高洋 陆史俊 钱文慧 唐子春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究has_circ_0008717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hAMSC-CM)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检测hAMSC-CM对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选上... 目的:探究has_circ_0008717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上清(hAMSC-CM)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检测hAMSC-CM对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选上调的circRNA(has_circ_0008717);小干扰RNA(siRNA)下调HUVECs内has_circ_0008717水平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变化,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管实验观察其对hAMSC-CM促进HUVECs迁移及成管的影响。结果:hAMSC-CM可明显促进HUVECs迁移及成管能力(P<0.05),HUVECs中has_circ_0008717升高最为明显(P<0.05),而敲低has_circ_0008717可明显抑制hAMSC-CM促进HUVECs迁移、成管和VEGFA的表达(P<0.05)。结论:hAMSC-CM可通过has_circ_0008717增强HUVECs的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s_circ_0008717 羊膜充质干细胞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佳伟 丁劭瑞 +4 位作者 铁华 薛菁 贾元元 梁雪云 李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4970-4974,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抑制肺纤维化的发展,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探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二氧化硅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发生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二氧... 背景:研究表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抑制肺纤维化的发展,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探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二氧化硅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发生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二氧化硅干预不同时间对MRC-5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筛选出最佳的二氧化硅刺激质量浓度与时间用于后续实验。将MRC-5细胞分为空白组、二氧化硅组、二氧化硅+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空白组细胞不予任何处理,二氧化硅组MRC-5细胞给予100μg/mL二氧化硅刺激48 h,二氧化硅+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MRC-5细胞先给予100μg/mL二氧化硅刺激48 h后再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 h。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蛋白Ⅰ型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肺纤维化相关蛋白和TGF-β1/Smad 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CCK-8结果显示,100μg/mL二氧化硅刺激MRC-5细胞48 h为最佳质量浓度与时间;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二氧化硅组相比,二氧化硅+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蛋白Ⅰ型蛋白表达明显降低;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二氧化硅组相比,二氧化硅+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胶原蛋白Ⅰ型、N-钙黏蛋白、粘连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Smad3的蛋白表达均降低,E-钙黏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说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对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肺纤维化 MRC-5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环境下的增殖、代谢与成骨分化:胎盘羊膜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对比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亭 周燕 +1 位作者 张治萍 谭文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7-961,共5页
背景:目前关于低氧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报道结果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采用氧体积分数不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不同引起的。目的:比较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下的生物性状差异。方法:两... 背景:目前关于低氧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报道结果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采用氧体积分数不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不同引起的。目的:比较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下的生物性状差异。方法:两步酶消化法与全骨髓贴壁法分别获得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分别取相同代次的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以2×104cells/孔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分别在体积分数为5%O2或体积分数为20%O2条件下培养生长12d。成骨诱导时,细胞以1×105cells/孔接种于12孔板,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分别在体积分数为5%O2或体积分数为20%O2条件下成骨诱导14d。观察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及在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的消耗与乳酸生成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常氧组相比,低氧促进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低氧能更好地促进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低氧下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消耗较少的葡萄糖,产生较少的乳酸。在成骨诱导方面,低氧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且远高于人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但是两者的单位细胞钙沉积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胎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增殖 代谢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子宫瘢痕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佳 赵峰 +3 位作者 张婷 徐静 孙静莉 陈震宇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1002-1007,共6页
目的探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大鼠子宫瘢痕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hAMSCs,选雌性SPF级SD大鼠行子宫壁全层切开术,术中注射hAMSCs,于术后第30天对子宫切开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各组子宫肌层... 目的探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大鼠子宫瘢痕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hAMSCs,选雌性SPF级SD大鼠行子宫壁全层切开术,术中注射hAMSCs,于术后第30天对子宫切开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各组子宫肌层厚度、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子宫肌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增殖抗原Ki-67(Ki-67)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与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相比,hAMSCs组子宫肌层明显增厚、纤维化面积减少,α-SMA、Ki-67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TGF-β1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可能通过减少瘢痕纤维化的形成、促进子宫瘢痕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等作用机制促进子宫切口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剖宫产 子宫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急性皮肤创面修复 被引量:2
7
作者 董鸿斐 黄茜 +4 位作者 李先慧 张彦标 王旭阳 王冰 孙红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47-2053,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间充质干细胞被证实具有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促进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皮肤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间充质干细胞被证实具有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促进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皮肤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组、干细胞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PBS组、干细胞组于建模后即刻和第8天在创面及创缘分别注射PBS、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建模后即刻及2,4,6,8,10,12,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在14 d时取大鼠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①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缩小,干细胞组14 d时创面愈合率、创面上皮化率高于PBS组(P<0.01),创面挛缩比率低于PBS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干细胞组皮肤创面修复优于PBS组,创面上皮化程度更高,胶原纤维形态更接近正常皮肤;③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干细胞组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粗大,新生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更多(P<0.01);④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干细胞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多于PBS组(P<0.01),而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低于PBS组(P<0.01);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组新生创面内的M2型巨噬细胞数多于PBS组(P<0.01),M1型巨噬细胞数少于PBS组(P<0.01)。结果表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加速皮肤创面修复、促进创面上皮化、减轻创面挛缩,可能与促进创面内毛细血管新生、调节胶原纤维生成、抑制炎症、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胎盘 创面修复 巨噬细胞极化 皮肤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PGE2/EP2途径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免疫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淋珅 刘娟 +6 位作者 李林艳 陈辉 王宇 于泓 吴雨曈 田梅 余丽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免疫的作用与涉及PGE2/EP2途径的机制。方法含RA患者自体血浆的培养基非接触共培养AMSCs与RA患者外周血来源T细胞,实验分为T细胞组、AMSCs组、共培养组和EP2组,流式...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T细胞免疫的作用与涉及PGE2/EP2途径的机制。方法含RA患者自体血浆的培养基非接触共培养AMSCs与RA患者外周血来源T细胞,实验分为T细胞组、AMSCs组、共培养组和EP2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ELISA法检测PGE2和IL-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AMSCs降低RA患者T细胞增殖数量和Th17细胞比例,增高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比值,减少共培养上清液IL-17含量,这些效应可被40 nmol/L的EP2受体拮抗剂AH6809所阻断。与AMSC组相比,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和IL-8的含量明显降低,EP2受体拮抗剂组与共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MSCs增加T细胞p-PI3K蛋白水平,降低p-AKT蛋白水平,EP2受体拮抗剂只逆转AMSCs对p-AKT蛋白的下调。结论AMSCs抑制RA患者T细胞增殖、上调Treg/Th17和下调IL-17分泌的作用机制涉及激活PGE2/EP2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 T细胞 炎症因子 前列腺素E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基因修饰大鼠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9
作者 张莹 张晓宇 +2 位作者 胡海燕 高大维 汪丹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06-710,716,共6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大鼠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15例,分别为对照组(健康)、模型组(肾病综合征)、治疗1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治疗2组(V...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大鼠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15例,分别为对照组(健康)、模型组(肾病综合征)、治疗1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治疗2组(VEGF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观察4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及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分布情况,并比较尿肌酐(SCr)、血尿素(B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阻力指数(RI)、舒张期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肾组织VEGF相关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肾组织具有完整清晰结构,模型组大鼠肾组肾小球表现为肿胀,肾小球内存在较多细胞,系膜区明显增宽,系膜细胞及基质中到重度增生;相较于模型组,各治疗组病理改变均较轻,各治疗组病理改变程度均较模型组轻,其中治疗1组病理改变较治疗2组病理改变明显;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均未见荧光细胞;治疗1组、治疗2组大鼠肾组织均可见红色荧光的阳性细胞,且仅可见于肾间质及小管内,在肾小球中未见其表达。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阳性细胞较多;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Cr、BU、24 h UTP、TC、TG、LDL、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1组、治疗2组SCr、BU、24 h UTP、TC、TG、LDL、IL-1β、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治疗2组最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I明显升高,PSV、EDV明显下降(P<0.05),治疗1组、治疗2组PSV、EDV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RI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且治疗2组RI最低,PSV、EDV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1组、治疗2组肾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且治疗2组最高(P<0.05)。结论:经VEGF基因修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显著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血脂水平、微炎症状态、肾功能及肾动脉血流,效果更为显著,可为肾病综合征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羊膜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修饰 血脂 肾血流 肾功能 微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矽肺肺纤维化的进展
10
作者 铁华 曹佳伟 +2 位作者 丁劭瑞 王林云 李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54-562,共9页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PMSCs-Exo)对二氧化硅(SiO_(2))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肺纤维化(P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透射电镜、纳米粒径追踪鉴定外泌体...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PMSCs-Exo)对二氧化硅(SiO_(2))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肺纤维化(P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透射电镜、纳米粒径追踪鉴定外泌体。用MTT实验检测24 h不同浓度SiO_(2)干预MH-S增殖细胞活力影响,结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在MH-S细胞中胶原蛋白Ⅰ型(COL-Ⅰ)和α-平滑肌(α-SMA)的表达,选择SiO_(2)最佳刺激质量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MH-S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SiO_(2)组、SiO_(2)+DMSO组、SiO_(2)+PDTC组,SiO_(2)+DMSO+hPMSCs组、SiO_(2)+PDTC+hPMSCs组、SiO_(2)+DMSO+hPMSCs-Exo组、SiO_(2)+PDTC+hPMSCs-Exo组,采用RT-qPCR检测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相对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SiO_(2)刺激MH-S细胞后PF相关基因COL-Ⅰ、α-SMA表达增高,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增加,NF-κB通路被激活,其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细胞凋亡因子表达量上调(P均<0.01),促进了纤维化的发生;在加入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后,NF-κB通路被抑制,其相关蛋白表达量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降低,PF相关基因COL-Ⅰ、α-SMA表达减弱,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PF的发展被抑制。抑制NF-κB通路后移植hPMSCs细胞和hPMSCs-Exo,PF相关基因表达降低,炎症因子释放减少(P均<0.05),抑制了细胞凋亡,PF的发生被有效干预。结论hPMSCs-Exo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矽肺PF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肺纤维化 NF-ΚB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11
作者 张萍萍 梁婷婷 +2 位作者 范明松 陈黎 张世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012-3017,共6页
背景: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是既能维持间充质干细胞干性又能大规模扩增的体外培养方法,明确其对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有利于指导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从... 背景: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是既能维持间充质干细胞干性又能大规模扩增的体外培养方法,明确其对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有利于指导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二维培养和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免疫组化染色和CCK-8实验观察细胞形态与增殖能力,RT-qPCR和流式荧光法检测多种炎症因子基因表达与蛋白分泌量。结果与结论:①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聚集成多细胞球形体,数量与体积逐渐增加;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培养4 d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球形体内分布均匀,形态正常;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球形体内有大量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Ki-67阳性;④CCK-8实验结果显示,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显著高于二维培养的细胞;⑤RT-qPCR和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的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分泌量显著高于二维培养的细胞;⑥结果表明,旋转生物反应器内球形体培养能显著提高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的能力,加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生物反应器 球形体 炎症因子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松木屑烟雾溶液染毒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朱秀连 崔培 +6 位作者 詹球 李榕生 蒙凤姬 朱富军 杨福旺 童亚林 辛海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28-534,共7页
背景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在烧伤患者中较为常见,吸入的有毒气体、颗粒等易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的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对松木屑烟雾溶液染... 背景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在烧伤患者中较为常见,吸入的有毒气体、颗粒等易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的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对松木屑烟雾溶液染毒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Ⅱepithelial cells,AT-Ⅱ)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s和AT-Ⅱ,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分别鉴定hAMSCs和AT-Ⅱ;松木屑烟雾溶液染毒AT-Ⅱ复制烟雾诱导的细胞损伤。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无血清DMEM/F12)、致伤组(0.75‰松木屑烟雾溶液染毒)和治疗组(0.75‰松木屑烟雾溶液染毒,hAMSCs与AT-Ⅱ共培养)。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致伤组AT-Ⅱ的活性降低(P<0.01),经hAMSCs治疗后,与致伤组比较,AT-Ⅱ细胞活性增加(P<0.01);致伤组细胞的凋亡率在12 h和24 h均增加(P<0.01),hAMSCs治疗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细胞致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0的含量增加(P<0.05),经hAMSCs共培养12 h和24 h后,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均下调(P<0.05),IL-10含量增加(P<0.05)。结论hAMSCs可以促进松木屑烟雾溶液诱导的AT-Ⅱ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为探究hAMSCs治疗烟雾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增殖 凋亡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H19促进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相关研究
13
作者 卫柄邑 谢艳 +3 位作者 吴晓龙 邢伟鹏 王娜 宁桃丽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观察lncRNA H19转染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多个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的影响,为构建成骨性能良好的骨缺损填充物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首先进行调控成骨、成血管因子的miRNAs筛选,将目标锁定为miR-29b-3p、miR-29c-3p、miR-137-3p... 目的观察lncRNA H19转染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多个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的影响,为构建成骨性能良好的骨缺损填充物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首先进行调控成骨、成血管因子的miRNAs筛选,将目标锁定为miR-29b-3p、miR-29c-3p、miR-137-3p和miR-383-5p。通过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检索,lncRNA H19可以同时调控上述四种miRNAs。进而优选其中调控成骨成血管因子较多的miR-137-3p和miR-383-5p为H19的靶标,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19与miR-383-5p、miR-137-3p是否具有调控关系。进一步将H19克隆到慢病毒,然后转染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干细胞中miR-137-3p和miR-383-5p表达情况,及IBSP、RUNX2、FGF5和BMP2K的表达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观察转染了H19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性能是否得到提高。结果转染lncRNA H19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内miR-137-3p、miR-383-5p表达下调,而RUNX2、IBSP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BMP2K和FGF5的表达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转染H19后成骨性能得到提升。结论转染lncRNA H19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某些成骨成血管因子的表达且提高成骨性能,为今后研制成骨性能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H19 胎盘充质干细胞 成骨成血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对更年期雌性大鼠性激素及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唐超人 韩宇春 +1 位作者 杨琅 吴维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45-251,共7页
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PMSCs)及其外泌体(hPMSC-Exos)对更年期雌性大鼠性激素及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方法 取人胎盘组织,分离、培养hP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自培养液中分离hPMSC-Ex... 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PMSCs)及其外泌体(hPMSC-Exos)对更年期雌性大鼠性激素及卵巢储备功能的作用。方法 取人胎盘组织,分离、培养hP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自培养液中分离hPMSC-Exos,利用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将21只更年期大鼠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记为对照组、干细胞组和外泌体组。除对照组外,另外两组分别移植hPMSCs、hPMSC-Exos。移植结束后第10天,取大鼠卵巢和子宫称重,计算卵巢和子宫指数,显微镜下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中雌二醇(estradiol, E2)、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抗苗勒管激素(anti mullerian hormone, AMH)和抑制素B(inhibin B, INHB)水平。结果 分离出的细胞阳性表达CD90、CD29、CD105,阴性表达CD45、CD34、HLA-DR,符合hPMSCs表面标志特征。分离的外泌体直径50-150nm,阳性表达CD9和CD63,符合hPMSC-Exos的特征。与对照比较,干细胞组和外泌体组大鼠卵巢蒌缩程度较轻,各级卵泡数量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另外两组的大鼠卵巢指数及子宫指数水平更高,t检验显示,P<0.05;除对照组外,分析另外两组的大鼠卵巢指数及子宫指数水平差异性,经t检验显示,P>0.05。与对照组相比,另外两组的E2、AMH、INHB水平更高,而FSH、FSH/LH水平更低,经t检验,P<0.05;两组组间比较上述指标,t检验显示,P>0.05。结论 hPMSCs及hPMSC-Exos可改善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和卵巢储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更年期 性激素 卵巢储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牛婷 李爱斌 +2 位作者 曹景云 沈兰 陈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5236-5242,共7页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成为种子细胞的新来源。目的:阐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 Med、ScienceD irect、Ovid SP、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成为种子细胞的新来源。目的:阐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 Med、ScienceD irect、Ovid SP、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时限为2003至2015年,英lacenta文检索词为"P,Mesenchymal stem cells,The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 transplantation,Application mechanism",中文检索词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应用机制",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且论据可靠的部分文献,最终纳入57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已成功分离培养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具有干细胞源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目前有较多关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实验动物及临床的研究,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及神经组织等修复过程中均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应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培养 胎盘 充质干细胞 胎盘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移植 应用机制 文献综述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2
16
作者 洪佳琼 高雅 +3 位作者 宋洁 卓伟彬 孙海涛 平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86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 AMSC和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 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 AMSC与h BMMSC细胞形态相似,h 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 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 AM SC和h BMM 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 AM SC表达Oct-3/4,而h BMM 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 AM SC和h BMM SC均对PHA刺激的PBM 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 AM SC和h BMM 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 AM SC+PBM C+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 BMM SC+PHA+PBM 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 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 AM SC比h BMM 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 AMSC与h 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表皮细胞对放创性皮肤损伤促愈合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闫国和 粟永萍 +5 位作者 艾国平 屈纪富 冉新泽 程天民 庞学利 肖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 探讨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贵州小香猪 8只 ,每只背部脊柱两侧均有放创性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 (Ф 3.6 7cm)各 3个 ,共 4 8个创面。将经处理的人羊膜 (human amniotic mambrane,HAM)分别负载自体骨... 目的 探讨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贵州小香猪 8只 ,每只背部脊柱两侧均有放创性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 (Ф 3.6 7cm)各 3个 ,共 4 8个创面。将经处理的人羊膜 (human amniotic mambrane,HAM)分别负载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表皮细胞 ,移植到其左侧 2 4个创面作为实验组 (A组 ) ;以单纯无种植细胞的 HAM敷盖其右侧前 16个创面 (B组 ) ;以单纯油纱布敷盖其右侧后 8个创面 (C组 )。B、C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后 1~ 3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及上皮化等情况 ,并进行创面组织 HE染色及 v W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图像分析法测算各组各时间点创面平均面积 (cm2 ) ,并计算其愈合百分率。 结果  C组于伤后2 2~ 2 3天愈合 ,B组于伤后 19~ 2 1天愈合 ;A组于伤后 15~ 17天愈合 ,较 B、C组分别提前 6~ 7天和 5~ 6天 ,愈合质量好。移植 15~ 17天 ,A组与 B、C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A组创面的新生上皮已完全覆盖整个创面 ,肉芽组织生长旺盛 ,肉芽组织中 v 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 ,可见胶原沉积 ;B、C组创面仍见许多炎性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中 v 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表皮细胞 羊膜 放创性皮肤损伤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卢遥 邓力 +3 位作者 李秀群 智伟 杨志明 解慧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兔胎盘问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观察。方法取足月待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 目的探讨兔胎盘问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增殖,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观察。方法取足月待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技术从兔胎盘对PMSCs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取2周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采用直接贴壁法从后肢骨髓中对BMSCs进行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CD34、CD40L)进行鉴定。将BMSCs与PMSCs第2代细胞分别与生物衍生骨进行复合培养5d,每条材料接种(1.0~1.5)×10^6个细胞,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分别与材料复合培养3d和8d的情况。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成纤维细胞样。PMSCs增殖力强,细胞的增殖能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细胞体外培养10代后,生长速度减慢。两种细胞均表达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0L。复合培养5d,PMSCs和BMSCs在生物衍生骨表面生长,大量黏附,细胞积聚成团,相互连接成网状,孔隙内也可见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分泌基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3d,可见较多量的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上黏附,呈梭形或多角形;8d两种细胞均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细胞连接紧密,分泌大量基质,细胞周围有较多的网状胶原形成。结论PMSCs与B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另一成体干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胎盘充质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负载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闫国和 粟永萍 +2 位作者 艾国平 屈纪富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5-777,共3页
目的 建立人羊膜 (HAM)负载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生长的组织工程方法 ,观察MSCs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 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原代培养 ,传代扩增后 ,以不同密度多次接种于HAM基质面 ,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生长增殖变... 目的 建立人羊膜 (HAM)负载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生长的组织工程方法 ,观察MSCs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 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原代培养 ,传代扩增后 ,以不同密度多次接种于HAM基质面 ,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 ,并于培养 8、1 8d后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接种后 30min内明显见到MSCs在HAM上贴附生长 ,MSCs能以合适的接种密度在羊膜上良好生长。结论 HAM对MSCs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MSCs可以HAM为载体在体外进行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骨髓充质干细胞 形态学 皮肤组织工程学 皮肤损伤 真皮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源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 被引量:8
20
作者 古彦铮 薛群 +4 位作者 王泳 於葛华 沈宇 王明元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7-391,401,共6页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离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做比较性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H-TdR掺入和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进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在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达CD29、CD105、CD166和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及HLA-DR分子以及向成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等方面,人PMSCs与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表现相同或相似。表型分析发现PMSCs高表达PD-L1,而BMSCs较低表达PD-L1。PMSCs表达的PD-L1具有对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人胎盘源MSCs与人骨髓源MSCs有相似的细胞生长特性,却有不同的表达负性协同分子PD-L1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胎盘充质干细胞 骨髓源充质干细胞 PD-L1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