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水平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88-91,共4页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经济-环境-科技系统 耦合协调度 科技滞后型 空间相关性 数字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能源-经济-环境-科技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国柱 黄琪骏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29-131,共3页
文章根据2006—2017年北京、天津及河北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能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四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大体上呈上升态势,各子系... 文章根据2006—2017年北京、天津及河北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能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四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大体上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发展势头良好;京津冀四元系统耦合度较好,大部分达到0.8以上;京津冀耦合协调度由轻微不协调调整到温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经济-环境-科技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视角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的绿色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陈桂生 彭俊杰 《管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黄河流域是“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区域。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能促进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利用2000—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黄河流域是“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区域。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能促进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利用2000—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市(含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引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以“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为视角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两段式特征,且呈现以兰州、西安、郑州、太原、济南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中心-外围”圈层状分布格局;第二,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增长效应,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三,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伴随经济发展、FDI、政府偏好和企业绿色创新的提升而增强;第四,区域异质性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落后地区的绿色增长效应带来数字红利,进而弥合区域间生产率不平衡带来的数字鸿沟。研究结论为有重点、分阶段、分区域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粮食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经济-生态协调研究的文献特征与热点分析
4
作者 吴丹 陈江南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5期135-142,共8页
利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中关于中国科技-经济-生态协调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该研究的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分布、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以及热点主题。研究发现:2015年后相关文献显著增长,... 利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中关于中国科技-经济-生态协调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该研究的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分布、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以及热点主题。研究发现:2015年后相关文献显著增长,形成了核心作者群,但并没有形成代表性高校机构;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经济增长”“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和“协调发展”,热点关键词相互关联相互嵌套;研究主题可归纳为经济、创新、协调和绿色4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科技-经济-生态 特征 研究热点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与障碍度分析
5
作者 张方程 张锦宗 +1 位作者 衣依 赵莹莹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4期249-254,共6页
为促进中部地区六省高质量发展,首先测算了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而后通过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为促进中部地区六省高质量发展,首先测算了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而后通过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子系统综合评价得分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水平也稳定上升;资源环境子系统是制约中部地区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是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耦合协调 障碍度模型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产业政策与能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
6
作者 江三良 陈露茜 《产业经济评论》 CSSCI 2024年第4期189-202,共14页
本文基于2000-2021年2822条能源产业政策,采用文本挖掘与人工赋分结合的方法,从化石与非化石两大能源类别,行政、引导和激励三种措施类型对能源产业政策进行多重组合量化分析,采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测度能源-环境-经济效率,探究能源... 本文基于2000-2021年2822条能源产业政策,采用文本挖掘与人工赋分结合的方法,从化石与非化石两大能源类别,行政、引导和激励三种措施类型对能源产业政策进行多重组合量化分析,采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测度能源-环境-经济效率,探究能源产业政策对能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能源产业政策整体效力呈波动趋势,平均效力较平稳;②化石与非化石两大能源类别、三种措施类型与十种细分能源的政策整体效力均存在差异;③化石能源引导政策、非化石能源激励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能源-环境-经济效率,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行政政策均呈现抑制效果,该结果具有稳健性。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化石能源引导政策、中部地区的非化石能源激励政策具有正向促进效果,西部地区的政策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产业政策 政策效力 能源-环境-经济效率 政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交易和碳税机制的火电厂环境-经济管理
7
作者 刘敏 周然 汤栋 《环境与发展》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针对火电厂环境-经济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基于碳交易和碳税机制,利用区间线性规划(ILP)方法,研究开发了一个区间碳交易-碳税(ICT-CT)模型,实现CO_(2)控制与减排及系统经济性。开发的ICT-CT模型不仅能够处理表示为离散区... 针对火电厂环境-经济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基于碳交易和碳税机制,利用区间线性规划(ILP)方法,研究开发了一个区间碳交易-碳税(ICT-CT)模型,实现CO_(2)控制与减排及系统经济性。开发的ICT-CT模型不仅能够处理表示为离散区间数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够反映系统的复杂性。ICT-CT模型应用到一个假设的案例问题中,合理的模型解被获取,结果分析表明:在碳交易下,能够实现CO_(2)排放量定额在各机组间的再分配,优化CO_(2)排放量,确定机组购买或售卖的CO_(2)排放权,进而确定机组最优的发电量和发热量,实现系统净利润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经济管理系统 碳交易 碳税 优化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A国家经济-能源-环境-社会四元系统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胡军峰 王建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3-45,共13页
经济、能源、环境和社会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基于46个IEA国家的样本,构建经济-能源-环境-社会(3E1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E1S耦合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发现,IEA国家2000-2020年整体的耦合... 经济、能源、环境和社会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基于46个IEA国家的样本,构建经济-能源-环境-社会(3E1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E1S耦合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发现,IEA国家2000-2020年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维持在0.60~0.70之间,属于初级协调水平。若进一步将46个国家划分为14个地理亚区,可以看出各地区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趋势,总体上差异较小,但北欧、西欧形成了明显的“高-高”集聚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研究的结论强调了促进3E1S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协同、促进区域合作与经验交流,激励创新和技术发展,并加强耦合协调度的监测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能源-环境-社会 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 组合赋权 IEA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检验
9
作者 李亚玲 饶静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路径,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各显成效;产业基础、科技产出、科技投入、人才储备、人才培育、“三链”协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6个关键核心条件,其中“三链”协同是唯一一个在5条高组态路径中均未缺失的条件,表现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本文为剖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科技-产业” 三链协同 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动态 QCA 方法 元组态路径 复杂生态系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数字-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竣璇 林昕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6期93-102,共10页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数字、能源、经济与环境融合的理论分析,通过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四个领域的融合水平,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模...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数字、能源、经济与环境融合的理论分析,通过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四个领域的融合水平,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数字、能源、经济与环境的耦合水平在观测期内呈良好上升趋势,最终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东中西部地区融合发展步调较为同步,但省域间协调状态等级分级明显,且部分地域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能源-经济-环境 耦合协调度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实证研究
11
作者 顾馨 侯强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双碳战略的提出对我国能源结构提出挑战,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同成为关注热点。利用2016-2021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熵权法构建耦合协同度评价体系,采用不同准则组成的四种评价方法测算全国30个省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并对... 双碳战略的提出对我国能源结构提出挑战,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同成为关注热点。利用2016-2021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熵权法构建耦合协同度评价体系,采用不同准则组成的四种评价方法测算全国30个省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并对不同方法测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及测算区域均衡情况。研究表明:①各省份目前均处在中度失调与低度失调状态,耦合协同度呈上升趋势。②组内差距是导致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经济-环境 耦合协同度 一致性检验 泰尔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的智慧工地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松 陈静妍 麦锦田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智慧工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可视化平台为建设项目提供精准的工程模型设计,通过智能化管理监督能够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和优化生产,但当前智慧工地的普及度和智慧化程度较低,且未实质运行。为此,利用技术-组织-环境(TOE)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智慧工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可视化平台为建设项目提供精准的工程模型设计,通过智能化管理监督能够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和优化生产,但当前智慧工地的普及度和智慧化程度较低,且未实质运行。为此,利用技术-组织-环境(TOE)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组合模型,基于文献数据、政策文本和访谈文本,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识别出智慧工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综合使用DEMATEL-ISM方法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研究,探究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并使其结构层次化。结果表明:核心技术成熟度、现场软硬件设施、产需匹配度和物料设备智能化管理等组织采纳因素是影响智慧工地发展的直接因素;智慧工地的战略目标规划和人员专业化程度是影响智慧工地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人员专业化程度影响程度最大。基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合适匹配智慧工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规划,并通过推广职业认证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工地 影响因素识别 层次关系 技术-组织-环境(TOE)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绿证耦合机制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低碳经济调度
14
作者 邵振国 林勇棋 +3 位作者 陈飞雄 郑翔昊 郭奕鑫 颜熙颖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8,76,共10页
为了保护综合能源系统中不同运营主体的信息隐私,权衡系统运行低碳性和经济性,解决天然气网络鲁棒模型难以求解的问题,提出了考虑碳-绿证耦合机制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低碳经济调度方法。考虑天然气网络和热力网络的动态特... 为了保护综合能源系统中不同运营主体的信息隐私,权衡系统运行低碳性和经济性,解决天然气网络鲁棒模型难以求解的问题,提出了考虑碳-绿证耦合机制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鲁棒低碳经济调度方法。考虑天然气网络和热力网络的动态特性、碳-绿证耦合机制,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动态低碳经济调度模型;为了保护各网络运营商的数据隐私,根据能量耦合关系对综合能源系统解耦,建立电-气-热网络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风电出力和多能负荷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一致性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鲁棒优化框架,并利用二阶锥对偶理论与交替优化方法实现含二阶锥约束和二元变量的鲁棒子问题求解。以修改的IEEE 39节点电力网络、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网络和15节点热力网络为算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所提方法能够在源荷不确定性条件下实现综合能源系统各网络分散自治运行,同时兼顾系统运行的低碳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综合能源系统 -绿证耦合 动态特性 鲁棒优化 低碳经济调度 交替方向乘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程莉 严月岑 杨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25,共15页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经济与“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影响“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效应及作用...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经济与“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影响“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城乡“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城市维度上呈现“倒U型”特征,且中西部、东北部较东部更显著;乡村维度上呈现“正U型”特征,且东部和东北显著、中西部不显著。(2)城市维度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门槛特征;乡村维度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和监督约束均是数字经济影响“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但不存在门槛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实施与本地比较优势相匹配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继续推动产业结构变迁、技术创新,强化监督约束,有机统一“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城乡联动融合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引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环境-经济”协同发展 熵权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睿 孙栋元 +4 位作者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37,共11页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性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