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A与NCE-MRA联合应用在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
作者 陈琰 赖苏梅 刘佳 《糖尿病新世界》 2025年第4期173-176,共4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E-MRA)联合应用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下肢血管病变诊...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E-MRA)联合应用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在龙岩人民医院就诊的217例疑似老年T2DM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接受能谱CTA与NCE-MRA扫描。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比评估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 经临床综合诊断检出阳性143例,阴性74例,能谱CTA诊断kappa值为0.740,NCE-MRA诊断kappa值为0.726,能谱CTA联合NCE-MRA诊断kappa值为0.949。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能谱CTA、NCE-MRA单一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能谱CTA联合NCE-MRA应用在老年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下肢血管造影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慢性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双下肢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然 袁颖 +2 位作者 徐辉 原媛 江桂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ODM组和非ODM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扫描参数相同,记录两组患者盆腔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测量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各感兴趣区域(ROI)的CT值、SD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ODM组在盆腔前方的管电流为(109.17±35.62)mA,较非ODM组的(185.58±55.38)mA下降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两组患者CTDI_(vol)、DLP、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CT值及信噪比(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DM技术用于双下肢CTA检查中,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可对表层性腺器官起到保护作用;ODM技术在双下肢CTA中降低盆腔区域辐射剂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能够实现辐射防护的优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ct血管造影(ctA) 器官剂量调节(ODM) 辐射敏感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查联合CT血管造影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评估中的研究
4
作者 刘天鹰 段欣 +1 位作者 张改 王文利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63-67,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查联合CT静脉血管造影(CTV)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评估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进行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疑似下肢DVT形...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查联合CT静脉血管造影(CTV)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评估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进行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疑似下肢DVT形成,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肢静脉常规超声和CTV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查联合CTV在脑卒中后下肢DVT形成中的诊断效能。结果:经DSA检查结果证实,132例疑似下肢DVT形成患者中,共计128例患者确诊下肢DVT;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出下肢DVT形成102例,超声诊断结果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0.461,P=0.000);CTV检出111例下肢DVT形成,CTV诊断结果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0.605,P=0.000);下肢静脉常规超声联合CTV诊断下肢DVT形成结果与DSA一致性较好(Kappa=0.752,P=0.000);超声联合CTV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53%和73.08%,均明显高于单项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727、12.463、6.313,P<0.05)。结论:下肢静脉常规超声检查联合CTV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后的下肢DVT形成,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静脉超声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5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评价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国良 杨彦林 +2 位作者 田少勇 王春燕 赵鹏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381-388,共8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评估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ASO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49例;年龄50~67岁,平均年龄58.92岁(标准差5.0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1~27 kg/m^(2),平均BMI 24.28 kg...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效果评估及术后复发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ASO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49例;年龄50~67岁,平均年龄58.92岁(标准差5.0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1~27 kg/m^(2),平均BMI 24.28 kg/m^(2)(标准差1.33 kg/m^(2));高血压51例,糖尿病56例,冠心病57例;吸烟85例。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及CT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参数[斑块负荷(PB)、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ASO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斑块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B、PA、MLA对ASO复发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ASO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中度狭窄(23.08%)、重度狭窄(19.23%)、完全闭塞率(3.08%)均低于术前(30.77%、46.15%、13.85%)(P<0.05)。术后PB、PA、MLA均低于术前[(29.82±4.11)%vs(62.82±8.16)%、(4.26±0.26)mm^(2)vs(9.26±1.33)mm^(2)、(3.01±0.17)mm^(2)vs(7.16±1.05)mm^(2)。P<0.05]。随访1年后,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8例和未复发组102例。复发组PB(57.63±4.28)%、PA(9.02±1.27)mm^(2)、MLA(6.96±1.01)mm^(2)均高于未复发组[(28.11±3.85)%、(4.07±1.07)mm^(2)、(2.85±0.12)mm^(2)。t=35.077、20.805、40.474,P<0.05]。PB、PA、MLA联合检测预测ASO复发的AUC是0.792[95%可信区间(CI)0.716~0.95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3.08%、91.13%,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闭塞长度、术后用药不规律、C反应蛋白(CRP)是ASO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OR=1.268、1.216、1.134、1.329、1.226;95%CI=1.135~1.438、1.128~1.395、1.034~1.296、1.162~1.468、1.133~1.429)。结论CTA可准确评估ASO患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辅助临床评估治疗效果,提高对疾病复发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ASO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复发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在糖尿病足部动脉成像中小血管的图像质量应用探究
7
作者 臧奕恺 李静 +1 位作者 陆秀良 严诚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5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究能谱CT在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造影中小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30例糖尿病患者。在患者行下肢CT血管造影(传统CTA组)后,立即采集足部血管的能谱图像,获... 目的:探究能谱CT在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造影中小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30例糖尿病患者。在患者行下肢CT血管造影(传统CTA组)后,立即采集足部血管的能谱图像,获得最佳虚拟单能图像(能谱CTA组),将两组的足部图像进行比较,以观察足部动脉小血管的显示并且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使用5分法对动脉走向和小血管显示进行评分。结果:能谱CTA组中的CNR和SNR显著优于传统CTA组。能谱CTA组的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主观评分也显著高于传统CTA组(均>3分)。结论:与传统CTA成像相比,能谱成像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提高足动脉造影的诊断性能,增加医生对疾病诊断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足部血管ct造影 虚拟单能图像 图像质量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康鑫 赵钒宇 刘枫 《哈尔滨医药》 2024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LEAD)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4例(合计1510段血管)T2DM并LE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过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血管数字减影(DSA)检...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LEAD)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4例(合计1510段血管)T2DM并LE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过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以DSA诊断及病情程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对CTA、MRA检查做一致性检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结果诊断结果一致性检验显示,CTA检查灵敏度(98.18%)、特异度(98.98%)、准确度(98.54%)与MRA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狭窄程度>50%的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TA检查灵敏度(94.59%)、特异度(98.32%)、准确度(96.95%)均明显高于MRA检查(91.35%、96.44%、94.57%)(P<0.05);检查狭窄程度>75%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TA检查特异度(98.69%)、准确度(97.22%)均明显高于MRA检查(97.20%、95.63%)(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92.62%,90.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A与CTA诊断LEAD的效能相当,CTA评估LEAD患者病情方面优于MRA,但两种检查方式相较于金标准,均有着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诊断 病情程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泽洲 宋海龙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7期43-47,共5页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诊断效能及介入治疗后进行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并以数字减影...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诊断效能及介入治疗后进行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狭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狭窄度、诊断效能,以及介入治疗后动脉再狭窄情况。结果:76例患者共有1238个动脉结节,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中有1170个动脉结节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致,一致率为94.51%,其中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高估率为4.44%(55/1238),低估率为0.57%(7/1238);以“金标准”为对比,动脉狭窄中度以上准确率为91.84%,灵敏度为86.91%,特异度为93.86%,阳性预测值85.25%,阴性预测值84.61%,64排螺旋CT诊断血管造影动脉闭塞准确率为98.38%,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9.56%,阳性预测值94.74%,阴性预测值98.69%;76例患者经介入治疗随访1年后,经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再狭窄率为13.16%(10/76),共有168个血管结节,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7.62%(164/168)。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可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程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且对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诊断也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筒高压注射器双流技术在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的应用
10
作者 王艳 罗文圣 林瑛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双筒高压注射器双流技术在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90例需做下肢动脉CTA检查的疑似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按照不同对比剂双流注射配方方案分为非双流注射组、双流注射1... 目的探讨双筒高压注射器双流技术在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90例需做下肢动脉CTA检查的疑似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按照不同对比剂双流注射配方方案分为非双流注射组、双流注射1组、双流注射2组,每组30例。分析3组CTA诊断的下肢血管显示优或良的节段数、血管节段数的狭窄程度,以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TA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病变部位与DSA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98、0.837、0.839,P<0.05)。CTA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结果及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CTA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度,非双流注射组为56.67%(17/30),双流注射1组为80.00%(24/30),双流注射2组为83.33%(25/30)。结论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的双流注射功能,通过改变对比剂双流注射的配方,双流注射1组和双流注射2组的注射方式均较为理想,且CTA诊断效果显著,可获得更加优质的下肢血管CTA图像,提高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筒高压注射器 双流技术 下肢血管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血管造影对壶腹部周围癌及其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研究
11
作者 苑乐添 林祥涛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能谱CT血管造影对壶腹部周围癌及其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2月—2023年8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壶腹部周围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常规增强CT扫描检查后,再进行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 目的分析能谱CT血管造影对壶腹部周围癌及其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2月—2023年8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壶腹部周围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常规增强CT扫描检查后,再进行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对壶腹部周围癌的诊断效能及术前分期诊断结果符合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阳性病灶和阴性病灶分别为70例和18例,常规增强CT扫描诊断为58例和30例,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70例和18例。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灵敏度(97.14%)、特异度(88.89%)、准确度(95.45%)明显高于常规增强CT扫描(71.43%、55.56%、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3、4.985、22.000,P均<0.05)。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术前T2期和T3期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增强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9、4.615,P均<0.05)。结论在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诊断中,能谱CT血管造影诊断价值高,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阳性病灶,而且对患者术前T分期判断也可以带来一定指导作用,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血管造影 壶腹部周围癌 术前分期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辅助下术前预设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12
作者 张慧君 程琳 +1 位作者 赵筱卓 陈辉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辅助下术前预设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小腿或足踝处创面的24例患者... 目的探讨下肢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辅助下术前预设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小腿或足踝处创面的24例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A辅助组和传统手术组,每组12例。CTA辅助组术前行下肢CTA并使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皮瓣相关血管网络,设计模拟切取皮瓣后转化为实体标记以辅助后续手术操作,传统手术组仅按传统手术流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皮瓣切取时长、术后2~3周皮瓣存活及创面覆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不良烟酒嗜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辅助组术中皮瓣切取时长为(21.83±3.91)min,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的(26.67±4.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存活及创面覆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下肢CTA及三维重建在术前预设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是一种较好的临床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 术前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柯常保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15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收治的84例疑似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收治的84例疑似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下肢动脉CTA、MRA及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将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A与MRA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以及对于不同部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DSA确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阳性60例,阴性24例,CTA诊断阳性59例,MRA诊断阳性59例。MRA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A对膝上动脉、膝下动脉、足背动脉段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A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效能较好,且对不同部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在下肢穿支血管术前定位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高玉凤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1期105-107,111,共4页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穿支血管术前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200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血管定位检查方式将其分为CDU组(n=66)、CT...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穿支血管术前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200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血管定位检查方式将其分为CDU组(n=66)、CTA组(n=66)、联合组(n=68)。比较三组优势穿支血管识别率、优势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检查时间、取瓣时间、取瓣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命质量[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三组优势穿支血管识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势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高于CDU组,相差距离低于CDU组、C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组优势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相差距离与CT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势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与CT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检查时间长于CDU组、CTA组,取瓣时间短于CDU组、CTA组,取瓣成功率高于CDU组、C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组与CTA组检查时间、取瓣时间及取瓣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I评分高于CDU组、CT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DU组、C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组与CTA组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联合CTA检查应用于下肢穿支血管术前定位可提高优势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取瓣成功率和生命质量评分,缩短取瓣时间和相差距离,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二者单项检查效果,但检查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软组织缺损 修复 穿支血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能谱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滨 王彪 陈翔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5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DVT)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48例经笔者所在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下肢DV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DVT)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48例经笔者所在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下肢DV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及临床资料,观察下肢DVT患者MSCTA的检出结果,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检出率。结果:48例患者MSCTA中有1例髂静脉陈旧血栓及2例股深静脉血栓未能准确显示,诊断符合率为93.75%(45/48)。结论:宝石能谱CT血管造影技术对下肢DVT的诊断准确度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能谱ct 血管造影 深静脉血栓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光超 邓钢 +7 位作者 秦永林 杨明 靳激扬 李国昭 丁慧娟 沈志萍 吴旻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ct DSA 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7
作者 孙明华 林涛 +2 位作者 王韶颖 范新东 余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观察,并对图像进行评价,51例中6例行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月国动脉型18例,小腿动脉型8例,广泛型18例。3例未见异常。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的17例中,16例和MSCTA结果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以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造影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血管病变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明华 范新东 +1 位作者 余强 罗济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5-360,共6页
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造影计划和重建方式的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规范,提出了直接CT静脉造影技术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获得良好效果;同时也介绍了常见下肢动、静脉病变CTA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静脉造影 下肢 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肢血管病变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16层螺旋ct 下肢血管造影 扫描参数 重建方式 成像技术 技术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英豪 彭新桂 +5 位作者 金晖 赵国峰 丁蓉蓉 魏恒乐 陆照璇 邓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7-1001,共5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计算获得研究组扫描图像中最佳单能量图,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中段平面CT 值及背景噪声(BN)值,计算出相应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2 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作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客观评价显示,研究组最佳单能量图能量水平集中在58~67 KeV,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T值分别提高17.6%、12.2%、12.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1.636、1.119、2.907, P<0.01);CNR分别提高44.3%、40.8%、59.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4.686、4.294、5.213, P<0.01)。主观评价显示,研究组、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在医师1分别为82分、69分,医师2分别为81分、6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一致性较好(K=0.85)。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显示狭窄段血管、远端小血管及去除硬化伪影能力较64排螺旋CT有明显提高,对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前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最佳单能量图 下肢动脉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8
20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管永靖 潘自来 张华 陈克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5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下肢动脉疾病病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疾病的形态学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下肢动脉疾病病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结合部分病例的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与DSA相比,MSCTA显示下肢动脉主干狭窄和闭塞的符合率达100%,对2级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50%,灵敏度90%。结论:MSCTA方法具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特点,是下肢动脉疾病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诊断 下肢动脉病变 MS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