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3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亚型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玉晴 王伟 +4 位作者 油惠娟 陈立沅 陈岩 王清路 杨风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32-2841,共10页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 背景:巨噬细胞亚型表现出组织异质性,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很大程度上受肥胖的影响,肥胖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导致的局部和系统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理学原因。目的:通过总结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不同亚型炎症特点及其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为靶向特定巨噬细胞亚型探索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肥胖,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代谢性疾病”;英文检索词为“obesity,adipose tissue,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macrophage polarization,metabolic diseases”,依据入选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录用或排除,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9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巨噬细胞具有组织异质性,正常情况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以抗炎M2型常驻巨噬细胞为主,维持组织炎症稳态;发生肥胖时,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围绕大量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并且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点。因此,曾经被认为是促炎M1型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实际上可能是多种促炎亚型的集合。对各种促炎亚型特点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紊乱的机制。②肥胖情况下,外来浸润性巨噬细胞围绕在肥大脂肪细胞周围形成冠状结构,目前已发现冠状结构中有6种不同亚型,其中大部分表现出促炎特性,少数亚型具备抗炎特点,因此充分发挥抗炎亚型作用的同时抑制促炎亚型的分化可能是缓解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损害的新靶向。③已有研究发现M3、MMe、CD9^(+)、LAM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癌症等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DARC+和MFehi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铁死亡相关代谢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说明肥胖脂肪组织外来浸润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紊乱是肥胖诱发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对各种亚型特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巨噬细胞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亚型 代谢性疾病 肥胖 巨噬细胞极化 促炎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马敏 王红 +1 位作者 杜中涛 李雨琪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因冠心病行OPCAB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并计算VATI。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VATI的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2例患者,男395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2.1±3.4)岁,术后共有146例出现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6.9%。VATI的三分位数截断值为39.72和49.84,依据三分位数分为三组(VATI 1,VATI 2,VATI 3),Cox比例风险模型量化VATI三分位与新发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以最低三分位作为参照组。模型1,未校正:VATI 2(HR=2.34,95%CI:1.14~2.79), VATI 3(HR=4.22,95%CI:2.73~6.0);模型2,校正年龄和性别:VATI 2(HR=1.35,95%CI:1.01~1.80),VATI 3(HR=3.15,95%CI:1.23~4.19);模型3、模型2+校正BMI、CRP、糖尿病、急诊手术、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左心房内径:VATI 2(HR=1.31,95%CI:0.92~-1.76), VATI 3(HR=2.56,95%CI:1.11~3.4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ATI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UC=0.84695%CI:0.795~0.869,P <0.001)。结论:基于CT的VATI是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心房颤动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左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朱庆烨 文娣娣 郑敏文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包括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左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H...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包括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与左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HFrEF且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的患者34例,基于CCTA图像测量患者的EAT CT值、体积以及左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的PCAT CT值,同时基于CMR图像评估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心肌钆延迟增强(LGE)和细胞外容积(ECV)。采用Spearman系数分析HFrEF患者中EAT、PCAT与左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AT体积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LGE均呈正相关(P均<0.05)。EAT CT值与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输出量(LVCO)、LGE均呈负相关(P均<0.05)。LAD的PCAT CT值与LVESV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室壁最大厚度、LVSV、LVEF、LVCO、LGE均呈负相关(P均<0.05)。RCA的PCAT CT值与LVEDV和LVESV均呈正相关,与LVEF和LGE均呈负相关(P均<0.05)。EAT CT值和体积以及PCAT CT值与ECV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在HFrEF患者中,EAT和PCAT均与左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外膜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左心室重构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木胡牙提 魏骞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紧邻心肌和冠状动脉的一种异位脂肪,在一定程度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可通过无创影像技术识别和评估,是预测各种心血管事件风险重要的标志物,同时EAT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能够通过生活方...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紧邻心肌和冠状动脉的一种异位脂肪,在一定程度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可通过无创影像技术识别和评估,是预测各种心血管事件风险重要的标志物,同时EAT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能够通过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进行调节。本文旨在概述心外膜脂肪组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作用,为靶向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胆固醇及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李紫薇 刘欣宜 +5 位作者 杨灵坤 张蒙雨 李昊天 陈嫦娥 章常华 彭淑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1,共9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及附睾脂肪组织(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从...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及附睾脂肪组织(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从胆固醇合成关键酶的DNA甲基化角度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CON)、2型糖尿病组(T2DM)、二甲双胍组(MET)、GQD低剂量组(GQDL)、GQD高剂量组(GQDH),灌胃给药14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组织胆固醇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亚硫酸盐测序PCR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分别用于测定基因蛋白表达、mRNA表达和甲基化水平。结果MET和GQDH均能显著逆转T2DM中iWAT和eWAT胆固醇水平的降低;GQDL能有效逆转eWAT胆固醇水平的降低;GQDL和GQDH能够有效升高iWAT和eWAT中胆固醇合成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蛋白表达水平,但未有效调节角鲨烯环氧化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蛋白表达水平;给药组均未有效升高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基因mRNA水平;Hmgcr基因在iWAT和eWAT中的CAs、eWAT中的CG3甲基化与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GSP)或胰岛素有相关性,而模型组eWAT的CG3甲基化显著降低,MET组eWAT的CAs甲基化显著升高。结论GQD能有效逆转T2DM大鼠脂肪组织胆固醇水平,可能不是通过调节胆固醇合成来实现。但GQD可能通过对HMGCR的转录后调控促进甲羟戊酸途径的非甾醇分支代谢。脂肪组织Hmgcr基因的CAs和CG3位点低甲基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合成 DNA甲基化 2型糖尿病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中医学认识
6
作者 李洪峥 于子凯 +1 位作者 付长庚 陈可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7,共7页
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1],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ASCVD的病理基础[2]。近年来,有研究指出AS斑块的形成始于血管... 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1],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ASCVD的病理基础[2]。近年来,有研究指出AS斑块的形成始于血管外膜脂肪组织释放的因子引起的内皮损伤,其促进了循环免疫细胞的黏附,启动了AS的进程[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管外膜 中医学认识 缺血性心脏病 内皮损伤 脂肪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首要原因
原文传递
内脏脂肪组织与骨关节炎因果关联的分析
7
作者 孙鹏程 章晓云 +3 位作者 黎征鹏 李勇进 高振罡 李坤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631-2640,共10页
背景:尽管肥胖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关联,但作为肥胖关键因素的内脏脂肪组织与骨关节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内脏脂肪组织与骨关节炎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筛选出22... 背景:尽管肥胖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关联,但作为肥胖关键因素的内脏脂肪组织与骨关节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内脏脂肪组织与骨关节炎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筛选出221个与内脏脂肪组织强相关且无连锁不平衡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骨关节炎的汇总数据来自一项大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纳入了来自9个不同人群多达826690名受试者(177517名骨关节炎患者和649173名对照)。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评估内脏脂肪组织与早期任意部位骨关节炎(45岁之前)、任意部位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髋骨关节炎、膝/髋骨关节炎、脊柱骨关节炎、拇指骨关节炎、手指骨关节炎之间的因果关联。以逆方差加权为主要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同时将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用于补充说明。结果与结论:①逆方差加权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组织对早期任意部位骨关节炎(OR=1.91,95%CI:1.64-2.24,P=6.04×10^(-16))、任意部位骨关节炎(OR=1.44,95%CI:1.38-1.49,P=3.65×10^(-75))、膝骨关节炎(OR=1.87,95%CI:1.75-2.00,P=1.29×10-79)、髋骨关节炎(OR=1.34,95%CI:1.24-1.45,P=2.84×10^(-14))、膝/髋骨关节炎(OR=1.71,95%CI:1.62-1.80,P=2.97×10^(-83))、脊柱骨关节炎(OR=1.42,95%CI:1.31-1.54,P=8.89×10^(-17))、拇指骨关节炎(OR=1.26,95%CI:1.10-1.44,P=6.21×10^(-4))、手指骨关节炎(OR=1.29,95%CI:1.13-1.49,P=2.68×10^(-4))具有正向因果效应;②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组织对8种骨关节炎的因果效应没有异质性、多效性或异常值;③结果提示内脏脂肪组织是骨关节炎的风险因素,过多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会增加患骨关节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组织 骨关节炎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联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色脂肪组织代谢及产热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崇志 郭有华 +1 位作者 杨金丽 孙海洲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1-708,共8页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幼龄动物的肩胛部、肾周、颈部深处等,其结构和功能都与白色脂肪组织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和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 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幼龄动物的肩胛部、肾周、颈部深处等,其结构和功能都与白色脂肪组织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和消耗能量的主要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受多种因素调控。在畜禽养殖方面,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作用对于畜禽冬季抗寒有益。本文综述了棕色脂肪组织的来源及功能,以及冷应激、进食节律、昼夜节律、饲料添加剂和激素等因素对棕色脂肪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组织 影响因素 昼夜节律 冷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及CT衰减值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杨新梅 景梦园 +3 位作者 张宏瑜 郭钰 史佳丽 刘建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究左心房(LA)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及CT衰减值与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随访AF术前接受左房肺静脉CT血管造影(LAPV-CTA)的患者,随访终点是AF复发,随访时间是1年,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复发36例,未复发74例)。通... 目的探究左心房(LA)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及CT衰减值与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随访AF术前接受左房肺静脉CT血管造影(LAPV-CTA)的患者,随访终点是AF复发,随访时间是1年,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复发36例,未复发74例)。通过Siemens Synogo.Via测量总EATV、EAT CT衰减值、LA-EATV及LA-EAT CT衰减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36例(32.7%)出现复发,与AF未复发组相比,AF复发组持续性AF比例(13%)更高,合并冠心病比例更低(28%),T-EATV[(141.08±46.28)cm^(3)VS(96.44±34.93)cm^(3),P<0.05]与LA-EATV[(16.50±6.23)cm^(3)VS(9.82±4.52)cm^(3),P<0.05]更大,AF复发组LA-EAT CT衰减值[(-74.58±3.86)HU VS(-79.48±7.27)HU,P<0.05]更高。结论LAEATV、LA-EAT CT衰减值是AF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LA-EATV与LA-EAT CT衰减值的联合模型预则AF复发的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外膜脂肪组织 射频消融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3)-肾上腺素受体在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10
作者 陈付菊 全七十六 +5 位作者 范伟峰 徐伟亮 李颖帮 赵宇田 童依然 陈杏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究β_(3)-肾上腺素受体(β_(3)-AR, ADRB3)在犊牦牛寒冷适应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不同日龄(1、7和30日龄)的健康雄性犊牦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Western blot(WB)对犊牦牛棕色/白... 【目的】探究β_(3)-肾上腺素受体(β_(3)-AR, ADRB3)在犊牦牛寒冷适应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不同日龄(1、7和30日龄)的健康雄性犊牦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Western blot(WB)对犊牦牛棕色/白色脂肪组织中ADRB3 mRNA及β_(3)-AR蛋白的表达、分布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基因mRNA表达进行分析。【结果】IHC结果显示,β_(3)-AR在犊牦牛肾周棕色和白色脂肪细胞中均有分布,且从1~30日龄,β_(3)-AR阳性表达强度显著增加(P<0.05)。qRT-PCR结果显示,从1~30日龄,ADRB3和HSL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WB结果显示,从1~30日龄,β_(3)-A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ADRB3 mRNA和β_(3)-AR蛋白在犊牦牛肾周棕色和白色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在白色脂肪组织中高于棕色脂肪组织,说明β_(3)-AR在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产热和脂解中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牦牛 肾周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白色脂肪组织 β_(3)-肾上腺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衰老脂肪组织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于庆红 刘天会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249-252,共4页
作为最大的能量库和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对维持机体葡萄糖、脂质和能量稳态至关重要。脂肪组织衰老会导致脂肪生成缺陷、炎症、异常脂肪因子产生、胰岛素抵抗等功能障碍。在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中,脂肪细... 作为最大的能量库和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对维持机体葡萄糖、脂质和能量稳态至关重要。脂肪组织衰老会导致脂肪生成缺陷、炎症、异常脂肪因子产生、胰岛素抵抗等功能障碍。在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中,脂肪细胞呈现过早衰老的特征。靶向衰老脂肪组织有可能成为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衰老 代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组织影像学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颜庭琪 赵嘉玲 +4 位作者 苟舒 杨绍杰 蒲默 熊伟 向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探讨腹部内脏脂肪组织(VAT)影像学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83例做为试验组(AD组),选取同期来院就诊的认知功能正常者83例为对照组(CN组)。... 目的探讨腹部内脏脂肪组织(VAT)影像学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83例做为试验组(AD组),选取同期来院就诊的认知功能正常者83例为对照组(CN组)。采集人口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实验室指标。采用Slice-O-Matic法测算经脐VAT面积、经脐皮下脂肪(SAT)面积、肾周脂肪(PRAT)总面积。使用PACS系统测定肝平均衰减值(DAV)、脾平均DAV、胰平均DAV。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探索VAT各主要影像学参数与MMSE评分间的相关性,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VAT各主要影像学指标与AD发病风险的关系,绘制ROC曲线比较VAT指标间对A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较CN组而言,AD组PRAT总面积、PRAT总面积/经脐VAT面积、PRAT总面积/经脐SAT面积、肝平均DAV、肝平均DAV/脾平均DAV显著增高(P<0.05);上述各影像学指标的增长提高了AD发生的风险,且与全体受试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其各自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P<0.05)。结论腹部VAT影像学特征具有成为AD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内脏脂肪组织 衰减值 生物标志物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宇 林祥玲 聂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紧邻心肌和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疾病、房颤、心衰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声、CT、MR、人工智能实现了EAT的定量评估,辅助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本文主要从EAT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与心血...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紧邻心肌和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疾病、房颤、心衰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声、CT、MR、人工智能实现了EAT的定量评估,辅助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本文主要从EAT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多模态影像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EAT影像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影像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分层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王文乐 刘莹莹 +2 位作者 黄佳宁 孟繁悦 杜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90-095,共6页
基于China-PAR模型,研究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ASCVD未来10年发病风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受检者126例,根据EAT是否增厚分为EAT增厚组和EAT正常组,对两组间China-PAR模型... 基于China-PAR模型,研究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ASCVD未来10年发病风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受检者126例,根据EAT是否增厚分为EAT增厚组和EAT正常组,对两组间China-PAR模型中ASCVD高危因素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AT增厚的因素;根据China-PAR模型评估受检者未来10年ASCVD发病风险的结果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分析不同ASCVD发病风险分层与EAT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26例受检者中,EAT增厚组27例(21.4%),EAT正常组99例(78.6%)。两组间ASCVD高危因素比较,性别、年龄、腰围、SBP、DBP、HDL-C、规律服用降压药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SBP是EAT厚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体检人群作ASCVD未来10年发病风险评估,低危组80例(63.5%),中高危组46例(36.5%),两组间性别、年龄、EAT分组情况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AT增厚是ASCVD未来10年发病风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2.078(1.452-2.972),P<0.001]。结论 HDL-C降低、SBP升高是EA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EAT厚度是ASCVD未来10年发病风险分层的独立影响因素。超声测量的EAT厚度可辅助检出ASCVD中高危人群以对其提早进行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血管病 发病风险 China-P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特异性Setdb1敲除小鼠的鉴定与生殖器官形态和相关功能蛋白分析
15
作者 胡世昌 张啸 +5 位作者 杜杰 杨伊璐 李宁 程佳 曾文先 年瑞 《中国科技论文》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了解脂肪组织中SET结构域分叉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1(SET domain bifurcated 1,SETDB1)的主要生理生化功能,以野生小鼠(Setdb1F/F小鼠)为对照,检测了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Setdb1小鼠(Fabp4-Setdb1^(-/-)小鼠)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为了解脂肪组织中SET结构域分叉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1(SET domain bifurcated 1,SETDB1)的主要生理生化功能,以野生小鼠(Setdb1F/F小鼠)为对照,检测了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Setdb1小鼠(Fabp4-Setdb1^(-/-)小鼠)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含量、脂肪组织和生殖器官的形态以及生殖组织VASA(DEAD-box helicase 4, DDX4)蛋白表达。结果表明:Fabp4-Setdb1^(-/-)小鼠脂肪组织SETDB1蛋白表达减少;Fabp4-Setdb1^(-/-)雄鼠的肝脏和血清中TG含量无显著变化,Fabp4-Setdb1^(-/-)雌鼠血清TG含量显著低于Setdb1F/F雌鼠(P<0.05);而Fabp4-Setdb1^(-/-)小鼠体内脂肪沉积增多,且脂肪细胞单位面积显著增加(P<0.001)。另外,Fabp4-Setdbl^(-/-)雄鼠睾丸生精小管的管壁薄,生精细胞间隙大,VASA表达下降;Fabp4-Setdb1^(-/-)雌鼠卵巢内的卵泡数量减少。研究结果提示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Setdb1可明显改变小鼠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结构域分叉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1 脂肪组织 生殖器官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学用于定量脂肪组织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增坤 许晓蝶 +1 位作者 王锡明 宋培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59,共4页
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肿瘤等的关键因素。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超声、CT、MRI及PET显像等,可无创定量脂肪组织。本文就多模态影像学用于定量脂肪组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脂肪组织 X线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调节肥胖炎症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邹思沫 王超群 丁政平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会引起脂肪组织炎症,及相关代谢并发症如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肥胖相关脂肪组织炎症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肥胖状态下,脂肪组...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会引起脂肪组织炎症,及相关代谢并发症如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肥胖相关脂肪组织炎症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来源的树突状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dendritic cells,ATDCs)各亚群数量会发生不同程度增加,其数量增加可上调多种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加剧脂肪组织炎症。此外,ATDCs还可与巨噬细胞、T细胞和非免疫代谢物质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脂肪组织炎症。本文作者对ATDCs在肥胖炎症及相关代谢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肥胖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脂肪组织 炎症 肥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MRI的腹部脂肪组织辅助定量软件
18
作者 邢璟祎 徐静怡 +5 位作者 成玉祥 王嘉皓 万佳韵 何泓钰 王丽辉 陈珊珊 《中国科技信息》 2025年第7期106-109,共4页
人体脂肪分布特征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脂肪组织的存储部位和体积定量对于疾病状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可分为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二者在形态、... 人体脂肪分布特征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脂肪组织的存储部位和体积定量对于疾病状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脂肪组织可分为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二者在形态、成分、分布、代谢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过多的VAT堆积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相比较其他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认为是研究脂肪分布的最佳手段,临床常采用MRI水脂分离技术获取脂肪图和脂肪分数图,再基于像素亮度和位置分布特征实现VAT和SAT的分割,进而计算出相应的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状况 脂肪组织 腹部脂肪 代谢疾病 脂肪分布 皮下脂肪 胰岛素抵抗 内脏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基质血管组分移植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19
作者 赵然 赵杰琼 +2 位作者 胡健强 亓秉超 李妍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 探究脂肪组织基质血管组分(SVF)静脉移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治疗作用。方法 胶原酶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SVF,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0.3×10^(6 )SVF/kg(治疗组1)、缺血再灌注... 目的 探究脂肪组织基质血管组分(SVF)静脉移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治疗作用。方法 胶原酶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SVF,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0.3×10^(6 )SVF/kg(治疗组1)、缺血再灌注+1×10^(6 )SVF/kg(治疗组2)、缺血再灌注+5×10^(6 )SVF/kg(治疗组3)和缺血再灌注+10×10^(6 )SVF/kg(治疗组4),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构建MIRI模型。采用小动物心动超声检测大鼠心脏功能,TTC染色评估大鼠心肌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情况,TUNEL染色评估大鼠心肌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评估大鼠心肌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TGF-β1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增加,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CD31表达减少,TGF-β1表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VF治疗组大鼠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CD31表达明显增加,TGF-β1表达减少(P<0.01),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静脉移植SVF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心肌组织血管再生,抑制心肌组织中TGF-β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基质血管组分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纤维化 细胞凋亡 血管增生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基于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艳萍 李云意 +1 位作者 周志衡 王皓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57-2363,2374,共8页
背景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提出基于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ABCD)模型来评价肥胖,目前国内针对ABCD的研究极少,应用效能也尚不清楚。目的运用ABCD这一新的肥胖评价指标,了解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BCD的患病... 背景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提出基于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ABCD)模型来评价肥胖,目前国内针对ABCD的研究极少,应用效能也尚不清楚。目的运用ABCD这一新的肥胖评价指标,了解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BCD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参加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8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5562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获取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根据ABCD模型的诊断标准对样本人群进行ABCD分期,计算ABCD及各个分期的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BCD分期与不同心脏代谢危险因素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ABCD患病率为71.0%,0期、1期、2期患病率分别为4.8%(267/5562)、32.5%(1808/5562)、33.7%(1874/55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ABCD正常为参照组,除高总胆固醇与饮酒外,糖尿病、高血压、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吸烟与ABCD分期存在关联(P<0.05);ABCD 1期发生高血压、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2.393倍、1.515倍、1.940倍、1.688倍、1.376倍;ABCD 2期发生糖尿病、高血压、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2.918倍、4.231倍、9.282倍、4.128倍、2.970倍、1.672倍。吸烟是ABCD1期和2期的保护因素,OR(95%CI)分别为0.577(0.480~0.693)、0.752(0.633~0.893)。结论本研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ABCD患病情况存在男女差异,患病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存在关联,ABCD模型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 脂肪组织 慢性疾病 老年人 流行病学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