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重建CTA对脊柱节段动脉解剖及微创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克华 曹国全 +2 位作者 孙厚长 郭献忠 王爱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511-513,522,共4页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 目的:评估CTA结合三维后处理重建对脊柱节段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间于我院因行脊柱血管CTA检查患者共61例,两位放射科医生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全部节段动脉进行独立分析。将节段动脉走形路径按其与邻近椎体的关系分为A-D四种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将全部节段动脉分为T8~L1段、L2~L4段上下两组,对两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1例病例的SSA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三维重建图像能很好显示SSA走形路径以及与邻近椎体结构的毗邻关系。绝大部分SSA(982/1098,89.4%)沿B、C区域走形;但也有少部分SSA(75/1098,6.8%)走形于A、D区域,其中45支(12.6%)出现于L2~L4段SSA中,30支(4.3%),下组L2~L4段比例明显上组T8~L1段( P <0.05)。另外,还发现SSA存在缺失和双供血两种变异。结论多排螺旋CTA结合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直观地显示SSA位置走形及其与相邻椎体结构的解剖关系,结合本文提出的4分区法为外科行椎弓旁椎体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既准确又简单的确定安全穿刺部位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SSA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节段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节段撞击能量与几何参数变化及生物力学变化的相互关系(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欣建 王正国 +3 位作者 朱佩芳 宁心 郭小愚 陈海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节段撞击能量与几何参数、几何参数变化与生物力学的相互关系,为评判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变化提供相应的客观标准,为治疗中采取适宜的生物力学方法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对18例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节段撞击能量与几何参数、几何参数变化与生物力学的相互关系,为评判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变化提供相应的客观标准,为治疗中采取适宜的生物力学方法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对18例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能量的撞击,复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结合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进行椎体几何参数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低能量撞击使节段出现结构“松弛”的现象,椎体几何参数仅角度参数部分出现变化(P<0.05),表明椎间松弛、椎体无明显破坏。中、高能量撞击使椎体几何参数发生明显变化,中能量组后伸位时前椎体高(AVH)、畸形率(DR)可基本恢复正常,而后椎体高(PVH)和椎体直径(VD)不能恢复正常(P<0.05);高能量组AVH和DR后伸时也可恢复到正常,然而,PVH和VD与正常相差更加明显(P<0.01)。牵伸作用后,中、高能量组除VD外,其余线性和角度参数都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表明牵伸能使椎体得到较好复位。结论:AVH、DR和角度参数可作为判断脊柱稳定性的指标;而PVH、后单位高(PUH)不到正常的85%时,预示着损伤节段结构的严重破坏,为重度爆裂粉碎骨折。牵伸力是满足椎体几何参数恢复的有效生物力学方法。重度爆裂骨折的后伸复位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 脊柱节段 撞击能量 几何参数 生物力学 牵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颖 张洁 +2 位作者 马洪喜 张洪耀 杜金刚 《中国康复》 2009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疗效。方法:下背痛患者56例,分为SSE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方法治疗,SSE组同时加用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时SSE组休假天数、数字疼痛评分(NRC)、Oswextry...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疗效。方法:下背痛患者56例,分为SSE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方法治疗,SSE组同时加用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时SSE组休假天数、数字疼痛评分(NRC)、Oswextry量表(ODI)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及12个月时SS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治疗下背痛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背痛 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 传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玉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2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对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SSE治疗的10...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对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SSE治疗的100例患者为SSE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Oswealry功能量表(ODI)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测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时SSE组休假天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SS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E治疗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 传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柱节段压缩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文 郭媛 +2 位作者 张绪树 韩世冰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0,363,共7页
目的通过进行动物脊柱的轴向压缩实验,探究脊柱损伤的病理机制,为脊柱损伤的治疗、预防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轴向压缩实验对兔脊柱节段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同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记录压缩过程并进... 目的通过进行动物脊柱的轴向压缩实验,探究脊柱损伤的病理机制,为脊柱损伤的治疗、预防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轴向压缩实验对兔脊柱节段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同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记录压缩过程并进行应变分析。结果沿脊柱从上向下,节段的极限载荷和承载能力均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单椎体的平均极限载荷明显大于节段;椎间盘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应变明显大于上下椎体。结论在脊柱承受压应力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椎间盘的承载能力,脊柱节段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异常。研究结果有助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相关治疗器械和辅助器械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节段 轴向压缩 椎间盘 极限载荷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黄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50-0053,共4页
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开展年限是2023年全年,纳入参研患者6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分组方式是随机数字表法,一组行后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一组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对治疗数... 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开展年限是2023年全年,纳入参研患者6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分组方式是随机数字表法,一组行后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一组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对治疗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组间数据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手术所用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更明显(P<0.05);生活质量升高显著(P<0.05)。结论 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来说,两种治疗形式在解剖学复位上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后路手术因损伤小、三柱固定,具有手术简单、促进功能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脊柱骨折 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脊柱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7
作者 周学军 田晓舜 +2 位作者 胡江滔 李选民 史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3期4022-4024,共3页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组(n=45)和MIS-TLIF组(n=45)。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影像学评估指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融合情况、并发症。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短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相似,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椎间融合,但MIS-T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早期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史昆盛 方炜 黄伟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3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开放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黄石市第五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 目的探讨开放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黄石市第五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椎体解剖学结构改变指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椎体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A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高于术前,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大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且术后1周,B组ODI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B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可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胸腰椎多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9
作者 李明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95-0098,共4页
探究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对患者进行纳入的时间范围设置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样本进行选取的对象以5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电脑抽号法的形式进行分组处理,研究组、常规组,两组内... 探究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对患者进行纳入的时间范围设置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样本进行选取的对象以5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电脑抽号法的形式进行分组处理,研究组、常规组,两组内各含有25例患者,对上述两组患者分别提供经后路手术治疗、前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差异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恢复情况等指标改善效果更优异(p均<0.05)。结论 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而言,对患者施以治疗期间采用后入路手术治疗的形式进行干预,这种方式的应用会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控制,并且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率、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脊柱骨折患者 后路手术治疗 前路手术治疗 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10
作者 罗思进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6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计80例,均被收治于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择期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期间所用术式分...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计80例,均被收治于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择期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期间所用术式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前者应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后者予以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测定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相应的手术方案后,指标测定数值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前,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测定上述指标,其中观察组伤椎前缘平均高度较高,Cobb角较小,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选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可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纠正畸形,促进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值得借鉴以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开放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1
作者 胡海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讨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0年1月-2024年1月收治76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进行了抽签法随机分组,即成立研究组与对照组,二组含括病患数均为38例。将传统开放手术方案实施于对照组... 讨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20年1月-2024年1月收治76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进行了抽签法随机分组,即成立研究组与对照组,二组含括病患数均为38例。将传统开放手术方案实施于对照组患者,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案实施于研究组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手术耗时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体影像学特征。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的100%与对照组疗效的97.37%的差异性不大,P>0.05。研究组手术耗时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术前两组椎体影像学特征差别不大,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椎体影像学特征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与传统开放手术有近乎一致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式创伤性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椎体恢复水平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传统开放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条件下兔脊柱运动节段髓核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敏山 展嘉文 +3 位作者 朱立国 张平 王源 白建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1期8241-8246,共6页
背景:椎间盘器官体外培养模型作为体内试验和细胞培养的联系,能够在原生基质中维持细胞活性,从而保留了重要的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兔脊柱运动节段模型髓核组织的变化。方法:将13只新西兰白兔处死后在... 背景:椎间盘器官体外培养模型作为体内试验和细胞培养的联系,能够在原生基质中维持细胞活性,从而保留了重要的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兔脊柱运动节段模型髓核组织的变化。方法:将13只新西兰白兔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脊柱运动节段50个,在高渗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培养(410 m Osm/kg),于培养前及培养后第3,7,14,21天,各取10个椎间盘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多糖含量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结果与结论:培养14 d苏木精-伊红显示椎间盘组织结构基本保持完整,21 d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破坏;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14 d无显著差异(P>0.05),21 d染色变浅,与之前各时间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蛋白多糖PAS/AB染色7 d内强度无降低,14 d强度有所减弱,21 d染色强度进一步减弱;髓核细胞荧光检测21 d髓核细胞荧光强度减弱,细胞活性降低,与之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果表明,培养14 d兔脊柱运动节段椎间盘髓核组织退变不显著,培养21 d模型髓核退变明显,脊柱运动节段目前在14 d内可作为研究生物力学对椎间盘影响的体外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脊柱 细胞 培养的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脊柱运动 体外培养 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利 史亚民 +2 位作者 侯树勋 王华东 韦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SCOFIX器械治疗的42例脊柱多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感觉和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的术后矫正率、随访时丢失... 目的:探讨应用SCOFIX器械整复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SCOFIX器械治疗的42例脊柱多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感觉和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的术后矫正率、随访时丢失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ASIA分级提高1~2级,B、C级随访时与术前感觉及运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分别平均提高18.3分和13.9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矫正率为94.1%,随访时丢失率为8.0%.SCOFIX器械固定良好,无断钉及松动.结论:SCOFIX器械复位简便,适用于胸腰椎各个部位长、短节段的复位与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FIX器械 整复固定 治疗 胸腰椎多脊柱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附15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墨松 马俊明 +7 位作者 杨诚 谢宁 杨兴海 冯大鹏 黄权 肖建如 袁文 贾连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4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和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13例,A^C层2例;单椎节骨质破坏9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5例,累及3个椎节1例。手术行椎体或矢状切除10例,全脊椎切除5例。后路重建4例(4例病灶均位于上颈椎),前路重建3例,前后联合重建8例。术中取大块自体骨(髂骨或肋骨)或钛网+植骨块融合9例,钛网+骨水泥填塞支撑6例。术后均辅以瘤灶局部放疗。[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率100%。随访14~123个月,平均56.2个月,局部复发7例,死亡4例,未见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临床发病较少,早期症状不典型。应注重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脊索瘤的主要手段,全脊椎切除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以肿瘤病灶局部放疗对抑制肿瘤复发或进展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活动 脊索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利 史亚民 +3 位作者 侯树勋 姚长海 王华东 韦兴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 (MSF)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方法 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 4 6例MSF ,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 6例MSF ,累及椎体 10 0个节段 ,关键损伤部位骨折...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 (MSF)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方法 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 4 6例MSF ,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 6例MSF ,累及椎体 10 0个节段 ,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 (82 .6 % )。平均随访 2 .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 1~ 2级 ,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 ,B、C级术前与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 (A级 )的ASIA分级无改善 ,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但分别平均提高 19.3分和 15 .9分。结论 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 (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 )、脊髓损伤的程度 ,以便于临床比较 ;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 ,选择不同的固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及钩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召 廖永兴 +1 位作者 刘伟 赵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7期449-451,共3页
目的评价钉棒及钩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切开复位,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棒或钩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相邻多节段型13例,非相邻多节段型8例,混合型2例。... 目的评价钉棒及钩棒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切开复位,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棒或钩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相邻多节段型13例,非相邻多节段型8例,混合型2例。结果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离,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8·4%恢复至术后平均92·4%。2例完全性及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脊髓神经功能获改善。结论在椎管进行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钉棒及钩棒系统能有效复位椎体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是多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后路手术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 钩棒系统 胸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 后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晓东 郝定均 +1 位作者 吴起宁 贺宝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5期382-383,共2页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文献报道发病率占脊柱损伤的3%~5%。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多节段脊柱骨折往往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易于漏诊、误诊,影响康复。自1995年1月... 脊柱多节段脊柱骨折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文献报道发病率占脊柱损伤的3%~5%。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多节段脊柱骨折往往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易于漏诊、误诊,影响康复。自1995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脊柱骨折764例,其中多节段脊柱骨折132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治疗 现代诊断技术 脊柱损伤 高能量损伤 文献报道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吉红 王晓娟 +4 位作者 党红胜 吴五洲 王波 崔操 邹海兵 《西部医学》 2017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给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给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增加,而Cobb角明显减少,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与Cobb角单优于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0.05),临床治疗效果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JOA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明显且具有更加微创安全的特点,还可促进神经功能与腰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 非相邻型多脊柱骨折 并发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康延海 赵孟和 +1 位作者 岳云亮 李洪权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8期76-77,共2页
目的研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特点与治疗手段。方法 74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其中35例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A组,39例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应用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取卧床等方式,并用减... 目的研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特点与治疗手段。方法 74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其中35例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A组,39例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应用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取卧床等方式,并用减轻椎板压力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并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4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196、8.5963、19.2235、10.1101,P<0.05)。结论在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制定治疗方案,以此获得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40
20
作者 王金宁 宋达炜 +7 位作者 乔渝森 杨炎 邹俊 张林林 耿德春 杨惠林 吴贵忠 倪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479-4484,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后路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随访数据有限,且是否应进行伤椎置钉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探究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使用经皮椎弓...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后路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随访数据有限,且是否应进行伤椎置钉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探究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胸腰段骨折患者2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置钉组和跨伤椎固定组。所有治疗均已取得患者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使用骨折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矢状面后凸Cobb角度评估骨折椎体复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纳入随访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伤椎置钉组随访8-20个月,跨伤椎置钉组随访5-17个月,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伤椎高度丢失等并发症;②2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 < 0.0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 组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好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随访期间使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段骨折能够取得满意疗效,而经伤椎置钉和跨节段固定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脊柱骨折内固定 经伤椎置钉 跨伤椎固定 椎体前缘相对高度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