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7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1
作者 赵象奇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指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 目的探讨针刺、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指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及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精神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贝克抑郁问卷(BD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的STAI评分及BDI、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疗法 运动疗法 偏瘫 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捏脊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2
作者 董升 马笑凡 《中医研究》 2025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印堂穴,舌局部取廉泉、天突、玉液、金津穴,颈项取风池、风府...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印堂穴,舌局部取廉泉、天突、玉液、金津穴,颈项取风池、风府穴,除玉液穴和金津穴每2周针刺1次外,其他穴位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捏脊疗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判定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分、中文版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ideofluoroscopic dysphagia scale,VD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ance P,SP)、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1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8.57%(33/42)。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WST评分、VD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和血清Hc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5-HT、SP和N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捏脊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可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调节神经递质,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捏脊疗法 吞咽功能 神经递质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针刺法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陈小龙 张文华 +1 位作者 刘冠雄 王慧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对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44例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CIMT干预,观察组采用CIMT联... 目的 探讨分期针刺法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对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44例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CIMT干预,观察组采用CIMT联合分期针刺法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联合治疗疗效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肢体障碍 分期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关利窍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
4
作者 尚凯 王世雁 +2 位作者 李洪艳 王金凤 渠宝兰 《山东医药》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唇舌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唇舌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感觉刺激、电刺激等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干预组采用通关利窍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并以洼田饮水试验等级的改变作为疗效判断指标;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误吸风险。结果两组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有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误吸风险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误吸风险等级均有下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通关利窍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良好,其在提升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通关利窍 镜像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翠利 刘新华 张爱淑 《医学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68-70,74,共4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护理...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护理。实施康复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步态分析、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步态分析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配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疗法 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肌群针刺疗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赵鹭 陈蓉蓉 林树梁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3期229-232,共4页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肢体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目前临床常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2]。功能性电刺激是脑卒中偏瘫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肢体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目前临床常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2]。功能性电刺激是脑卒中偏瘫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肢体多组肌肉进行电流序列刺激改善肌力,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肌群疗法 功能性电 偏瘫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重复针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
7
作者 王倩华 罗莹 杨启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颅重复针刺激(r TA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脑卒中后遗留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r TAS治疗,2组治疗频率相... 目的 探讨经颅重复针刺激(r TA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脑卒中后遗留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r TAS治疗,2组治疗频率相同,连续综合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2组Brunnstrom分期评估、FMA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7.50%,28/32)高于对照组(81.25%,26/32)(P<0.05)。结论 r TAS能够显著加快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进程,减轻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重复 r TAS 后上肢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广林 方杰 +1 位作者 王家安 戴奇斌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对其上肢痉挛程度、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对其上肢痉挛程度、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作业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治疗前后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sEMS肌电值的RMS。结果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分级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化上肢活动量表(ArmA)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sEMS肌电值的RMS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能够缓解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sEMS,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上肢痉挛 作业疗法 通督调神 上肢活动功能 上肢表面肌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针刺疗法研究
9
作者 张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70-073,共4页
探讨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功能评分、神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择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某医疗机构就诊的12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60人。实验组进行标准康复治疗,研究团队在... 探讨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功能评分、神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择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某医疗机构就诊的12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60人。实验组进行标准康复治疗,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I评分)及神经损伤生化指标(NSE和S-100B蛋白)的变动,改进治疗方案效果评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70.29±12.31)、BI评分(72.46±14.45)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NSE水平(12.36±1.87 ng/mL)及S-100B蛋白水平(0.19±0.01 μg/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总体有效率为96.67%,与对照组相比,高出80.00%(P<0.05)。结论 针刺治疗有利于推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神经损伤相关指标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疗法 上肢功能恢复 神经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沈付兰 邹婷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中医证候(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积分、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56.73±5.86)分、(29.46±3.72)分、(86.19±8.94)分,高于对照组的(52.78±5.74)分、(26.84±3.68)分、(79.62±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眼歪斜症、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证候积分分别为(0.59±0.24)分、(0.52±0.19)分、(0.58±0.21)分、(0.61±0.25)分,低于对照组的(0.73±0.26)分、(0.67±0.22)分、(0.72±0.18)分、(0.74±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QOL评分为(188.73±21.48)分,高于对照组的(176.25±22.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一过性眼发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急性 疗法 运动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11
作者 胡瑞 朱黎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2期26-28,3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采用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收治的58例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 目的探讨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采用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收治的58例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睡眠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脾两虚型老年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采用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脾两虚型 子午流注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循经刮痧疗法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徐圣 汪堃 吴媛媛 《中外医疗》 2025年第6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循经刮痧疗法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2月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院收治的80例门诊/住院诊断为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循经刮痧疗法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2月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院收治的80例门诊/住院诊断为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40)采用一般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循经刮痧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麻木症状量化计分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麻木症状量化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5.44±0.81)分,麻木症状量化评分为(1.58±0.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93±1.42)分、(2.53±0.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02,8.497;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量表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总评分为(25.12±3.07)分,高于对照组的(23.35±2.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4,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结论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循经刮痧疗法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修复受损神经组织改善认知水平,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身感觉障碍 开窍 循经刮痧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13
作者 谷利洋 宗丽萍 +1 位作者 郑闪闪 尚景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5期107-110,共4页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obath技术联合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升其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BOBATH技术 疗法 常规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14
作者 高莹 杨建 +4 位作者 石江伟 薛静 尚晓玉 段洪涛 王海荣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MCAO组和针刺+MCAO组。针刺+MCAO组选取人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进行针刺预处理,每天1次,共5天;预处理后行M...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MCAO组和针刺+MCAO组。针刺+MCAO组选取人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进行针刺预处理,每天1次,共5天;预处理后行MCAO或假MCAO模型制备。Zausinger六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法计算脑组织梗死面积;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铁含量,ELISA法测定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结果]与假MCAO组相比,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梗死面积显著增加,电镜下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内嵴结构断裂、空泡化,脑组织铁蛋白、MD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PX4表达降低。与MCAO组相比,针刺+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梗死面积降低,电镜下线粒体数量增多,结构清晰,部分线粒体内嵴结构减少或排列紊乱,脑组织铁蛋白、MD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GPX4表达升高。[结论]针刺预处理可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原因可能与调控铁蛋白、GSH、MDA含量和GPX4表达,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缺血性 铁死亡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影响
15
作者 傅凯丽 赵洪力 +3 位作者 赵曼丽 聂建平 王雪云 霍磊 《光明中医》 2025年第4期650-654,共5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72例患者给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简...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的72例患者给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简单量表(MMSE)评估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大脑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左侧舌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双侧额中回;降低的脑区为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左侧顶下缘角回。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通过提高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语言、视空间、听觉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注意力提高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益气调血 扶本培元” 后认知障碍 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揿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杨博 宋薇薇 +2 位作者 张细庆 李夏珍 吁巧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397-402,共6页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高频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揿针疗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评分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波幅、吞咽时程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无失访,对照组失访8例。最终观察组64例,对照组56例纳入疗效统计。(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19%(59/64),对照组为76.79%(43/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分、SSA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OIS评分、SS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波幅、吞咽时程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吞咽波幅、吞咽时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2组患者的TP、ALB、Hb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TP、ALB、H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吞咽时程,增大吞咽波幅,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重复经颅磁 吞咽障碍 康复效果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郑斯嘉 尤红 +4 位作者 张敏 赵容瑞 吴平平 孙维霞 姚硕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高速上升阶段,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发生的分子机制复杂,预后效果较差,且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仍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主要为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威胁人类健...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高速上升阶段,超过了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发生的分子机制复杂,预后效果较差,且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仍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主要为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代康复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有限,且康复过程长、起效缓慢,增加了配合难度,患者获益有限。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是脑卒中后遗症的总病机,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短板,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特定的操作手法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回顾当前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阐明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针刺多靶点、多层面、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今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认知功能 躯体运动功能 康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通络汤联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对运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宗彦霞 张卓 +1 位作者 李宁 张向东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联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对运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中药...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联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对运动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中药组、针刺组,每组各30例,中药组予活血通络汤治疗,针刺组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联合组予活血通络汤联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炎症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及血流动力学[峰值血流速度(PBFV)、循环系统外周阻力(PR)]。观察三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3.33%)较中药组(63.33%)、针刺组(67.67%)高(P=0.017);三组治疗后VAS评分、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较中药组、针刺组低(P<0.05);三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较中药组、针刺组高(P<0.05);三组治疗后CGRP、PBF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较中药组、针刺组高(P<0.05);三组治疗后BK、PR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较中药组、针刺组低(P<0.05)。结论活血通络汤联合利脑通络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可缓解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活血通络汤 通络 后肩手综合征 运动功能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的Meta分析
19
作者 张志东 金华 +4 位作者 胡继宏 靳利梅 张扬 蒋露 王莉 《中国中医急症》 2025年第3期382-387,共6页
目的使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维普网(VIP)、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等中文数据库与PubMed、Cochrane Library、... 目的使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维普网(VIP)、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等中文数据库与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策略为“针灸”and“重复经颅磁刺激”and“脑卒中”and“运动性失语”and“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4年9月15日,文献质量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和传统Jadad量表进行评价,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使用RevMan 5.2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结果最终选取了15篇研究文献(Jadad≥3分),对纳入的108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进行Meta分析,针刺联合rTMS治疗在总有效率[RR=1.17,95%CI(1.10,1.25),P<0.05],AQ评分[MD=9.15,95%CI(8.06,10.24),P<0.05],WAB言语评分[MD=1.71,95%CI(0.98,2.43),P<0.05],ABC言语评分[SMD=1.04,95%CI(0.76,1.31),P<0.05]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表明疗程的长短可能是WAB言语评分异质性较大的部分原因。结论与单纯使用针刺、rTMS或者基础治疗相比,针刺联合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失语 RTMS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内穴位点刺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流涎的临床疗效
20
作者 王金金 邵蒙蒙 +6 位作者 周雪珍 吴文秀 袁拯忠 朱艳艳 卓飞男 李海燕 符文彬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18-223,229,共7页
目的:评估口内穴位点刺疗法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流涎(PSS)患者流涎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2例P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选用常规针灸针、高仓假... 目的:评估口内穴位点刺疗法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流涎(PSS)患者流涎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2例P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选用常规针灸针、高仓假针灸针点刺金津、玉液、咽后壁,并接受吞咽康复训练。同时,选取同期30例脑卒中后无流涎患者为无流涎组,作为唾液分泌量的正常对照。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教师流涎量表(TDS)评估流涎严重程度,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吞咽功能,并比较PSS患者唾液分泌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TDS评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FOIS评级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间FOIS评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治疗前后的唾液分泌量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FOIS评级与TDS评级存在弱相关性(rs=0.398,P<0.05),治疗后两组FOIS评级与TDS评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口内穴位点刺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流涎严重程度,且效果优于假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涎 口内点疗法 吞咽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