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肌痉挛和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
1
作者 陆家卉 阴秀春 李元婧 《新中医》 2025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肌痉挛及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肌痉挛及患肢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肌痉挛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NIHSS、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肌痉挛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肌痉挛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UEF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BI、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MBI、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围针、体针联合作业疗法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疗效,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上肢肌肉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性偏瘫 头部围针 体针 作业疗法 认知功能 痉挛 患肢精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广林 方杰 +1 位作者 王家安 戴奇斌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对其上肢痉挛程度、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对其上肢痉挛程度、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S)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作业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治疗前后上肢活动功能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sEMS肌电值的RMS。结果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分级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化上肢活动量表(ArmA)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肘状态、伸肘状态下sEMS肌电值的RMS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能够缓解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sEMS,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作业疗法 通督调神针刺法 上肢活动功能 上肢表面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复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蔡扬帆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2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复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3例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实施西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 目的观察中西医复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3例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实施西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栝蒌桂枝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偏瘫侧肌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综合痉挛评定量表(C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估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87.23%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69.56%(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状态的患者,实施中西医复合疗法,可降低患肢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状态,促进康复,临床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复合疗法 偏瘫 痉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凌燕 陈丽雪 +3 位作者 曾清平 祝丽松 罗小军 钟伟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目的 分析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在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2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1于对照组2... 目的 分析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在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2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1于对照组2基础上加以热敏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1基础上加以针刀治疗,均持续治疗1个月。对比三组临床疗效、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第28天、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上肢FMA评分、MBI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加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热敏灸 针刀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字诀与抗痉挛手法对比作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
5
作者 单园菲 陈碧华 +4 位作者 周鹏 唐征泳 卫静怡 崔蓉 张颖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33-36,42,共5页
目的:评价健身功法“六字诀”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有效性,综合评价对患者整体功能的受益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康... 目的:评价健身功法“六字诀”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有效性,综合评价对患者整体功能的受益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六字诀,对照组用常规抗痉挛技术。两组疗程均为4周,5次/周,1次/d,40 min/次。研究以反应痉挛的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led Tardieu scale,MTS)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改良Ashworth评价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The barthel index,BI)作为次要指标。入组0 d、4周进行主要和次要指标评估。结果:两组患者MTS的R1角度值(快速)和R2角度值(慢速)及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MTS的R1角度值(快速)及BBS评分改善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六字诀可以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并改善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字诀 上肢痉挛 痉挛手法 常规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6
作者 吕阳婷 殷艺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79-3383,共5页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PAS的临床疗效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于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上肢SPAS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PAS的临床疗效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于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上肢SPAS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普通针刺)、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肌筋膜松解术),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的变化以评估临床总有效率,同时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标准(FMA)评分、肌电F波以及血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tic acid,GABA)含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但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且观察组评分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的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电F波波幅均显著降低、阈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AB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且观察组含量的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相比于普通针刺,肌筋膜松解术治疗上肢SPAS能更好地改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松解 痉挛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巴氯芬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
7
作者 刘银波 何芳 马金格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68-0071,共4页
探讨基于脑卒中伴随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施展有效治疗(即:体外冲击波+巴氯芬),观察分析对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遴选试验场地为笔者所在医院,研究时限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择取80例脑卒中伴随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此试验的目标群体,凭... 探讨基于脑卒中伴随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施展有效治疗(即:体外冲击波+巴氯芬),观察分析对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遴选试验场地为笔者所在医院,研究时限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择取80例脑卒中伴随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此试验的目标群体,凭借治疗方案的不同划定组分,共分为2组,分别显示为对照组(n=40,巴氯芬药物医治)、观察组(n=40,体外冲击波+巴氯芬医治)。结果 评定不同时间节点的上肢运动功能,治疗前组间评议数据比较(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的FMA数据均呈现更高(P<0.05)。比较组间的肘关节、腕关节的肌张力情况,医治前两组分数据相当(P>0.05),医治后不同时间节点的MAS评分均为更低朝向(P<0.05)。有效估算组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出观察组在各个时间上的数据均为更高指向(P<0.05)。组间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数据具有相似价值(P>0.05)。组间的疗效率加以统计,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数据为97.50%(39例),对照组为85.00%(34例),前者数据为更高指向(P<0.05)。结论 针对基于脑卒中伴随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施展有效治疗(即:体外冲击波+巴氯芬),相较单独运用巴氯芬药物治疗而言更具疗效,可显著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降低肌张力,促进更快融入日常生活,治疗更为安全,疗效佳,可值得推广于临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体外冲击波 巴氯芬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间歇性θ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期肘关节功能和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陶雅亭 娄晓乐 +3 位作者 王敏 徐磊 郝群 江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897,共4页
脑卒中易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2],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前3个月痉挛发生率为42.7%,发病6个月后为65.7%[3],且上肢痉挛程度多重于下肢,并以上肢屈肌痉挛为主,影响着脑卒中患... 脑卒中易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2],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前3个月痉挛发生率为42.7%,发病6个月后为65.7%[3],且上肢痉挛程度多重于下肢,并以上肢屈肌痉挛为主,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总体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进程 肘关节功能 患者 上肢痉挛 表面 间歇性 残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朱琳 席艳玲 +2 位作者 黄海霞 严会荣 陈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FMA-U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伸展角度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伸展肱三头肌iEM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伸展肱二头肌iEM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屈肘时的肱三头肌和伸肘时的肱二头肌CR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缓解上肢屈肌痉挛,增加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协调上肢系统张力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表面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结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立红 周潇 +1 位作者 沈良册 蔡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48-949,共2页
脑卒中后肌张力过度增高,如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为能有效地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的出现,提高康复效果,我们将低频脉冲电刺激手三里、天井两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 脑卒中后肌张力过度增高,如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为能有效地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的出现,提高康复效果,我们将低频脉冲电刺激手三里、天井两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电刺激 康复运动训练 上肢痉挛 穴位刺激 痉挛 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康法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善军 李季 +1 位作者 李宏玉 唐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8期3084-3087,3092,共5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在脑卒中常规内科处理基础上给予新Bobath技术康...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在脑卒中常规内科处理基础上给予新Bobath技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针丛刺针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FMA评分)、肌张力(MAS评分)、肘关节屈伸功能(肘关节屈协同收缩率、肘关节伸协同收缩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情况,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及肘关节屈协同收缩率、肘关节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4%(35/41)、63.3%(26/4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上肢功能、肘关节屈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针康法 张力 上肢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俭兴 马超 +2 位作者 伍少玲 区丽明 燕铁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0.6,1.4±0.4,1.6±0.5均较注射前2.6±0.8显著改善(P<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4.6)°,(126.8±10.5)°,(123.8±7.6)°和(108.6±12.1)°,(107.4±13.2)°,(103.2±8.6)°(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局部注射 治疗 上肢痉挛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肘伸展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琳 席艳玲 +2 位作者 严会荣 陈祢 黄海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肘伸展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常规肢体康复训练的43例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肘伸展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常规肢体康复训练的43例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44例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FMA-UM)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肌电积分(iEMG)及协同收缩率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DL和FMA-UM评分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上升,MA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ADL和FMA-UM评分为(51.36±7.03)、(34.71±4.07)分,均高于对照组[(44.58±5.70)、(27.52±3.05)分],观察组MAS评分为(2.12±0.29)分,低于对照组[(3.19±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肘关节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iEMG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观察组肘关节伸展角度为(48.52±6.14)°大于对照组[(32.15±4.03)°],肱二、三头肌iEMG为(276.39±40.38)、(37.51±8.36)mV/s,高于对照组[(223.51±44.68)、(31.69±7.09)mV/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肱二、三头肌协同收缩率同组内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肱二、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为(15.36±2.16)%、(27.06±3.65)%,小于对照组[(17.26±2.09)%、(34.69±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治疗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减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肘关节伸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痉挛 肘伸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述要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宏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年第4期72-73,共2页
从三个方面,即: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尚无满意的药物;中医中药方面对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也有较多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等,对近五年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中西医治疗作了... 从三个方面,即: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尚无满意的药物;中医中药方面对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也有较多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等,对近五年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中西医治疗作了综述。指出,针灸、推拿及中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中医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建议建立统一标准,寻求有效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中西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肌腹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瑞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354-5355,共2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肌腹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收治的脑卒中伴上肢肌肉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康复组,各30例,联合组患者在肱二头肌及前臂屈肌群肌腹分点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然后行上肢康...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肌腹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收治的脑卒中伴上肢肌肉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康复组,各30例,联合组患者在肱二头肌及前臂屈肌群肌腹分点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然后行上肢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康复功能锻炼;在治疗前、治疗2 w、6 w、12 w后行Ashworth痉挛量表、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两组上肢痉挛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2、6、12 w时,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2 w时下降最明显;对照组康复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也较治疗前下降,但仅治疗6 w时前后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腹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肌张力,提高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效果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康复训练 上肢痉挛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粒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痉挛分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邢若星 李彦杰 +4 位作者 张志鑫 秦合伟 赵晶 任锟 邵庆敏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6期42-43,75,共3页
目的探讨麦粒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痉挛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麦粒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痉挛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麦粒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屈肌表面最大等长收缩时(MIVC)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及痉挛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伸肘i EMG和屈肘i EMG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痉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和屈肌表面肌电值,有效缓解痉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麦粒灸 康复训练 表面 痉挛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肌肌止点联合拮抗肌肌腹针刺法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翊 刘传芃 刘经星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肌肌止点联合拮抗肌肌腹针刺法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1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普通针刺组选取传统针灸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联合针刺组选取患侧上肢主动肌肌止点... 目的:观察主动肌肌止点联合拮抗肌肌腹针刺法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1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普通针刺组选取传统针灸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联合针刺组选取患侧上肢主动肌肌止点及拮抗肌肌腹进行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改良Ashworth评分、BI评分及患侧桡侧腕屈肌Hmax/Mmax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针刺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和Hmax/Mmax值显著下降(P<0.05),普通针刺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和Hmax/Mmax值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相比,联合针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主动肌肌止点及拮抗肌肌腹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主动止点 拮抗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慧英 蒋初明 闫建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7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组织保护治疗及物理治疗(电蜡疗+气压式循环驱...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组织保护治疗及物理治疗(电蜡疗+气压式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组患者另外每天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临床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治疗组MAS、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肌痉挛,而且较为持久的功能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上肢痉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邱志茹 王军杰 +2 位作者 张晓艳 王雪君 王梦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4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探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者接...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探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探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干预,两者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最大等长收缩(MIVC)下肘关节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水平,计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电信号值的均方根(RMS)值,并计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CR),采用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徒手肌力评定(MM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价患者相关指标。结果探究组MIVC下肘关节屈曲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iEMG水平及肘关节伸展时肱三头肌iEMG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MIVC下肘关节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RMS、CR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MMT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M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上肢运动功能、ADL评分、GQOLI-74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图指标,缓解上肢痉挛,改善上肢肌力,提升上肢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 本体感觉神经肉促进技术 康复训练 表面电图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晓宇 张晓东 尚清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8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正规的康复中心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分析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正规的康复中心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1+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级、4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扎尼丁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降低肌张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神经中枢功能,对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替扎尼定 上肢痉挛 张力 痉挛程度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