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韩笑 高处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8年第2期55-56,共2页
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的30例T_2DM合并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为实验组,3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结果:血糖波动各参数间P<0.05;并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P<0.05;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T_... 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的30例T_2DM合并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为实验组,30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结果:血糖波动各参数间P<0.05;并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P<0.05;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T_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越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T2DM) 急性脑梗死疾病 血糖波动 急性期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姬克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 s-CRP)浓度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CI)疾病的关系。方法: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脑梗死CI组患者h 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I组h s-CRP治疗前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 s-CRP)浓度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CI)疾病的关系。方法: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脑梗死CI组患者h 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I组h s-CRP治疗前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h s-CRP检测可作为脑梗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及预后判断的又一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疾病诊断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陶玉娟 孙江 解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8期42-43,共2页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157,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脑梗死疾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杨丽慧 郝永岗 +3 位作者 宋玲华 郭四平 王瑞 董万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期(发病7 d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脑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供血区)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单抗、双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MPV、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根据头部MRI影像,按照改良Fazekas分级,将两组患者的WMH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0~1级)和重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2~3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和WMH程度与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共16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ND组40例,非END组127例,END发生率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MPV以及WMH负荷程度均高于非END组,而血小板计数低于非END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0、2.549,95%CI值分别为1.066~2.000、1.161~5.595,P值分别为0.018、0.0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PV水平及重度负荷WMH程度对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均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95%CI:0.615~0.793,P=0.001)、0.616(95%CI:0.516~0.716,P=0.028)。结论MPV水平升高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且MPV的预测价值较重度负荷WMH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 穿支动脉疾病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林炳池 汤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79-0082,共4页
观察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80例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入组,按照康复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目标对象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80例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入组,按照康复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目标对象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护理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脑梗死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作用显著,不仅能够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疾病 肢体偏瘫患者 肢体康复训练 护理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杨英杰 吴静 李富慧 《黑龙江中医药》 2020年第4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对脑梗死疾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从2018年2月开始收集研究对象,到2020年5月收集结束,共收集符合条件的配合本研究的脑梗死疾病患者12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编码,随机抽取号码进行分组... 目的:分析对脑梗死疾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从2018年2月开始收集研究对象,到2020年5月收集结束,共收集符合条件的配合本研究的脑梗死疾病患者12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编码,随机抽取号码进行分组,研究组60例,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60例,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并评价两组神经功能指标:NSE和S100B、NIHSS分和GOS评分。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指标比对照组优(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显著(P<0.05),NIHSS分和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疾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且药物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疾病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临床效果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福达 李超英 +1 位作者 温骏 陈世文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305-307,共3页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14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病因分型分为两组,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组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PAD)组54例。将两组...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14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病因分型分为两组,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组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PAD)组54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发病部位、转归情况进行比对。结果:LAA组的吸烟、饮酒比例高于P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及一氧化氮水平低于PAD组,冠心病、脂代谢异常发生率以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高于P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的侧脑室旁、皮层、小脑、分水岭发病率与PAD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有利于临床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穿支动脉疾病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相关性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文婷 吴倩 +3 位作者 王建 颜艳 夏明武 张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5-32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AD型脑梗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部MR检查及血清Cys...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AD型脑梗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部MR检查及血清CysC测定。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以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CysC等生化指标的水平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根据头部MRI的表现,评估患者的CSVD总负荷评分(包括脑微出血、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依据该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CSVD 0分组、CSVD 1分组、CSVD 2分组、CSVD 3分组、CSVD 4分组和CSVD总负荷轻度组(总负荷评分0分和1分)、中度组(总负荷评分2分)、重度组(总负荷评分3分和4分),比较各组之间的相关资料。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ysC与CSVD总负荷的关系。结果(1)基本资料:103例PAD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66例(64.1%),平均年龄(66±12)岁;CSVD总负荷0分组11例(10.7%),1分组26例(25.2%),2分组22例(21.4%),3分组31例(30.1%),4分组13例(12.6%)。5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ysC水平:CSVD总负荷5组之间血清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475,P<0.01),CSVD总负荷4分组CysC水平为2.9(2.3,3.4)mg/L,明显高于1分组[1.0(0.9,1.5)mg/L]和2分组[1.9(1.8,2.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清CysC水平与CSVD总负荷的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呈正相关(r=0.763,P<0.01)。CSVD总负荷轻度组37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44例。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年龄、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后,CysC水平是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217~1.502,P<0.01),CysC水平越高,CSVD总负荷越严重。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相关,血清CysC水平是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小血管疾病 穿支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桂兰 刘小菁 +4 位作者 孟利敏 邹琴娓 杨慧娟 崔连英 肖月馨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7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开展护...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康复期加强时间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运动障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时间护理干预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护理干预 脑梗死疾病 康复期 生活质量 生活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霍刚 高艳菊 王艳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87-789,共3页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脑梗死及糖尿病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空腹血糖(GLU)、血小板功能四项指标(PLT、MPV、PDW、P-LCR)进行评定和检测。完成治疗后,对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GL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及GLU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PLT、MPV、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PV、PDW、P-L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4)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书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26期172-174,178,共4页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等方面的影响,以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生命体征平稳的脑梗死疾病患者,总计90例。进行脑梗死疾病患者分组,采取1∶1比例法。对照组45例脑梗死患者采取神经内科...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等方面的影响,以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生命体征平稳的脑梗死疾病患者,总计90例。进行脑梗死疾病患者分组,采取1∶1比例法。对照组45例脑梗死患者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45例脑梗死患者配合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脑梗死疾病患者组间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认知障碍、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95.56%vs.68.8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15.90±1.80)分vs.(15.90±2.00)分]、ADL评分[(20.00±5.60)分vs.(21.80±5.00)分]、SSS评分[(21.00±2.00)分vs.(22.00±2.2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MMSE评分[(22.00±2.20)分vs.(17.50±2.0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评分[(50.00±6.80)分vs.(23.80±6.5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SS评分[(12.00±1.80)分vs.(18.00±2.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积极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护理整体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脑梗死疾病 认知功能障碍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齐 李杰 王红菊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0期67-69,共3页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乳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乳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F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PV、PDW、P-LC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嘉 高丽芝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18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与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血小板指标水平,以及复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NIHSS、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恶心呕吐、头痛、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静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第1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对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阿司匹林)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对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阿司匹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BI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79±1.52)%、空腹血糖水平(8.25±1.69)mmol/L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03±0.85)%、空腹血糖水平(7.13±1.13)mmol/L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BI指数(64.25±3.45)分、NIHSS评分(3.25±0.63)分、mRS评分(3.92±1.63)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89.49±5.39)分、NIHSS评分(0.46±0.19)分、mRS评分(0.95±0.13)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2.50%)、12个月复发率(5.00%)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有效应用后,观察治疗总有效率、BI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疾病复发情况,改善程度显著,可促进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预后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治疗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 BI指数 NIHSS评分 mRS评分 疾病复发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15
作者 吴冰 周增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101-103,共3页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穿支动脉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硫...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穿支动脉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硫酸羟氢氯吡格雷治疗。将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NIHSS评分、BIM指数、MRS评分、疾病复发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6.24±1.21)MMOL/L、(6.61±1.27)%,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2478、11.3654,(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M指数、MRS评分分别为(1.60±0.41)、(72.21±3.41)、(1.51±0.51),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3647、9.3157、8.6168;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3.3%,明显高于对照组,X2=6.327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X2=7.2542;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7%,X2=5.3162,(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指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
16
作者 吴冰 周增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44-46,共3页
探究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14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的为对照组,实施阿司... 探究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14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的为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为观察组。将两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NIS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6.60±1.26)%、(6.23±1.31)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1578、9.3645。治疗有效率为98.6%,明显高于对照组,X2=6.3984;疾病复发率为1.4%,明显低于对照组,X2=7.3126。NIS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3667、9.3787、8.6488,(P<0.05)。结论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将其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疾病 糖尿病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 双联抗血小板疗法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邵书梅 贾建伟 《北方药学》 2018年第3期32-33,共2页
目的:分析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疾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分析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疾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68.5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86%,5.71%)之间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又不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疾病 阿司匹林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钙片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龙通栓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与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惠贤 李红英 +2 位作者 李秋琼 曾梅珍 周银娇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7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急性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栓塞,致使相应组织血供中断或减少,继而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造成的脑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目前,临床治疗本病多以扩张血管、保护管壁内皮和促进血液纤溶为主,而中药... 急性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栓塞,致使相应组织血供中断或减少,继而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造成的脑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目前,临床治疗本病多以扩张血管、保护管壁内皮和促进血液纤溶为主,而中药汤剂三龙通栓汤在治疗脑梗死疾病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神经功能 脑梗死疾病 损伤症状 组织缺氧 临床疗效 扩张血管 血栓形成 纤溶 中医证候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效果研究
19
作者 何莎 康陶 赵栩 《益寿宝典》 2021年第28期7-9,共3页
分析与研究依达拉奉与脑蛋白水解物相联合的治疗方法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2019 年 6 月~2020 年 8 月,本院选取 70 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个不同治疗方案的小组,各 35 例病人。 研究组... 分析与研究依达拉奉与脑蛋白水解物相联合的治疗方法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2019 年 6 月~2020 年 8 月,本院选取 70 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个不同治疗方案的小组,各 35 例病人。 研究组(在普通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和普通组(常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炎性因子。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和普通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 71.43% 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不及研究组 97.14% 理想(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上述炎性指标低于普通组(P<0.05)。 结论:对在老年病人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应用脑蛋白水解物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效果明显,可大大改善老年病人神经功能缺失的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况,从而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解物 依达拉奉 脑梗死疾病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血脂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飞霞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23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变化以及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经CT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08例(研究组),其中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变化以及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经CT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08例(研究组),其中脑梗死患者74例,脑出血患者34例;对照组60例。检测血清中HCY、TC、TG、HDL-C、LDL-C的含量。结果 (1)脑出血患者HCY水平为(17.61±4.06)μmol/L,脑梗死患者为(19.72±5.65)μmol/L,二者与正常对照组([9.17±2.24)]μmol/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TC、TG、HDL-C、LDL-C均明显升高(P<0.05),脑出血患者仅LDL-C增高(P<0.05),其余各项无显著性差异。(2)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TC、TG、HDL-C、LDL-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升高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血清HCY水平升高,罹患脑梗死危险性增加;血清HCY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脑梗死病变的程度,其升高仅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血脂 血管疾病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