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来源外泌体在阿尔兹海默病脑血管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璐瑶 马晓瑭 +4 位作者 许小冰 何雯 古映灵 罗绍 钟望涛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4期20-23,共4页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脑血管损伤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神经炎症等病理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AD患者的生存。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囊泡,...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脑血管损伤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神经炎症等病理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AD患者的生存。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囊泡,能够介导细胞间货物转运和信号转导,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AD脑血管损伤中的作用被发现,这也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以及应用外泌体治疗AD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旨在对不同来源外泌体在AD脑血管损伤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外泌体 脑血管损伤 血-脑脊液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性窒息对脑血管损伤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竞花兰 陈玉川 李朝晖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34-135,共2页
目的 观察体位性窒息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家兔20只,致其中10只体位性窒息,另10只断颈处死进行对照。用兔抗人白蛋白抗体和兔抗人(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进行LSAB免疫组化法显色。结果抗人白蛋白抗体及抗人vWW、检测均显... 目的 观察体位性窒息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家兔20只,致其中10只体位性窒息,另10只断颈处死进行对照。用兔抗人白蛋白抗体和兔抗人(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进行LSAB免疫组化法显色。结果抗人白蛋白抗体及抗人vWW、检测均显示出阳性;对照组显示不明显。秩和检验显示,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体位性窒息时,呼吸障碍所引起的缺氧,可损害脑血管的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窒息 脑血管损伤 实验观察 法医病理学 抗人白蛋白抗体 抗人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膝颗粒对大鼠及沙土鼠局灶性脑血管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喻长远 田永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70-672,共3页
目的:探讨丹膝颗粒对大鼠及沙土鼠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VII型胶原酶注入大脑,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结扎沙土鼠单侧颈总动脉,复制脑缺血病理改变;电凝法阻断大鼠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果:丹膝颗粒能减轻VII型胶原酶所... 目的:探讨丹膝颗粒对大鼠及沙土鼠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VII型胶原酶注入大脑,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结扎沙土鼠单侧颈总动脉,复制脑缺血病理改变;电凝法阻断大鼠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果:丹膝颗粒能减轻VII型胶原酶所致大鼠脑出血损伤,缓解结扎沙土鼠颈总动脉而出现的脑缺血症状,缩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脑梗塞灶,减轻脑梗塞后的神经行为障碍。结论:丹膝颗粒对大鼠及沙土鼠局灶性脑血管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膝颗粒 局灶性脑血管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21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生 李文华 +1 位作者 魏东 杨智勇 《云南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227-229,共3页
颅脑损伤是目前外伤致残率和病死率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是脑外伤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易诱发脑血栓形成,后期易形成外伤性脑梗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 颅脑损伤是目前外伤致残率和病死率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是脑外伤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易诱发脑血栓形成,后期易形成外伤性脑梗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该类病例21例,就其易患因素、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脑血管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脑缺血与脑血管损伤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建 刘绍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44-446,共3页
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创伤后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 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创伤后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发现颅脑创伤后患者出现缺血表现常提示存在潜在的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是创伤后脑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脑缺血 脑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在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中脑血管损伤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莹 鹿桂兰 《工企医刊》 2003年第2期6-7,共2页
目的:观察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中脑血管的血流变化、血管损伤程度,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60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 目的:观察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中脑血管的血流变化、血管损伤程度,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60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高血压Ⅰ级组: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速,脑血管痉挛,PI、RI值正常。高血压Ⅱ级组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脑供血不足,PI、RI值升高。结论:高血压Ⅰ级组患者处于高血流动力学状态,脑血管痉挛,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最高,大脑前动脉次之。高血压Ⅱ级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阻力加大,同时伴有脑动脉硬化的图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级高血压 Ⅱ级高血压 脑血管损伤 脑卒中 脑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阳源 李翯 +2 位作者 方亦斌 杨鹏飞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是创伤性脑损伤或颈部外伤后的并发症之一。TCVI发病率低,但其一旦发生,如果不加以干预,则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研究者们明确了包括颅底骨折、颈椎损伤等在内的TCVI危险因素,并根据病理特征对其进行了初...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是创伤性脑损伤或颈部外伤后的并发症之一。TCVI发病率低,但其一旦发生,如果不加以干预,则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研究者们明确了包括颅底骨折、颈椎损伤等在内的TCVI危险因素,并根据病理特征对其进行了初步分级。在TCVI的筛查与诊断方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为金标准,而广受关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诊断效能有待商榷。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都被证明对特定类型的TCVI有较好效果。本文从上述角度展开,对TCVI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钝性创伤 危险因素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脑血管损伤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昊 刘长虹 +2 位作者 叶诚 孙良中 叶俊 《安徽医学》 2015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脑血管损伤的有效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并发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脑血管损伤患者46例,回顾分析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2例,经介...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脑血管损伤的有效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并发颅底骨折并发颅神经-脑血管损伤患者46例,回顾分析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2例,经介入球囊栓塞术治癒;颈内动脉急性闭塞1例,药物治疗3 d后死亡;嗅觉丧失17例均未获得恢复;一侧视神经损伤4例,2例手术后视力好转,未手术2例视力丧失;嗅神经损伤17例,动眼神经损伤4例,功能未恢复;面、听神经损伤18例,只有5例听力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结论对创伤性CCF、视神经损伤,选择手术治疗可挽救部分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颅神经损伤 脑血管损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脑血管损伤的筛查及诊疗进展综述
9
作者 周学辉 李津健 +2 位作者 郭洪彬 李新伟 王义荣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11期2667-2763,共7页
钝性脑血管损伤(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 BCVI)包括钝性颈动脉和钝性椎动脉损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损伤。由于钝性脑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损伤往往合并有多脏器系统损伤,临床医生往往难以初步识别。随... 钝性脑血管损伤(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 BCVI)包括钝性颈动脉和钝性椎动脉损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损伤。由于钝性脑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损伤往往合并有多脏器系统损伤,临床医生往往难以初步识别。随着筛查方法以及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工具的使用,钝性脑血管损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增高。钝性脑血管损伤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包括筛选标准、诊断方法以及不同类型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将从BCVI发病机制、筛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脑血管损伤 卒中 脑梗塞 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CT血管成像对于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松祚 汤树洪 +3 位作者 覃重桥 冼克聪 周铭臻 张文佳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移动CT血管成像(CTA)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进行移动CTA检查的患者38例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移动CT血管成像(CTA)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进行移动CTA检查的患者38例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查准确率、检查时间及术后3个月GO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从受伤至完成CTA扫描的时间为(3.2±2.1)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6±3.1)h(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为3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P<0.05)。结论移动CTA可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CT CT血管成像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外伤致脑血管损伤漏诊1例
11
作者 陈寿虎 崔雪峰 +1 位作者 杨林江 梁平亮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第1期92-92,共1页
本文对1例鼻外伤致脑血管损伤患者初期漏诊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该例患者在初期漏诊的原因为:(1)颅底骨折未引起足够重视。(2)存在人情看病,没有客观对待疾病。该病例引发的思考:(1)应加强对逆行性颅底骨折的认识。(2)应重视... 本文对1例鼻外伤致脑血管损伤患者初期漏诊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该例患者在初期漏诊的原因为:(1)颅底骨折未引起足够重视。(2)存在人情看病,没有客观对待疾病。该病例引发的思考:(1)应加强对逆行性颅底骨折的认识。(2)应重视颅底骨折导致脑血管损伤的危害性。(3)应杜绝人情看病,并进一步加强对创伤性动脉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外伤 脑血管损伤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在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中脑血管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乔汉勇 吴绍岚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中脑血管的血流变化、血管损伤程度。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90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和90例正常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 目的观察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中脑血管的血流变化、血管损伤程度。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90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和90例正常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高血压I级组: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速,脑血管痉挛,PI、RI值正常。高血压II级组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脑供血不足,PI、RI值升高。结论高血压I级组患者处于高血流动力学状态,脑血管痉挛,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最高,大脑前动脉次之。高血压II级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阻力加大,同时伴有脑动脉硬化的图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的体会
13
作者 许镇城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的手术方法及心得体会。方法:对我院接收的23例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大骨瓣减压术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脑血管损... 目的:研究和探讨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的手术方法及心得体会。方法:对我院接收的23例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大骨瓣减压术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效果明显。结论:早期诊断与及时的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脑血管损伤并弥漫性脑肿胀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大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损伤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严若华 刘劲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检测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表达,比较IL-32的变化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及RT-PCR方法测定30例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30例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表达情况,并用30例正常健康人... 目的:检测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表达,比较IL-32的变化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及RT-PCR方法测定30例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30例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表达情况,并用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同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IL-32表达情况。结果:脑血管损伤性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IL-32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疗后两组病人的IL-3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IL-32与脑血管损伤性病人认知功能的变化相关,且其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认知功能的障碍呈正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可以作为疾病转归的一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IL-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而明 徐春华 洪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9-972,共4页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BCVI)是指颈总动脉、颅内外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血管因创伤致出现不同组织的病理损伤,易继发卒中,可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872年法国医生Vemeuil首先通过尸检发现颈动脉...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blunt cerebrovascular injury,BCVI)是指颈总动脉、颅内外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血管因创伤致出现不同组织的病理损伤,易继发卒中,可造成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872年法国医生Vemeuil首先通过尸检发现颈动脉损伤,1967年Yamada等报道了颈动脉损伤临床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创伤性 颈动脉损伤 神经功能障碍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病理损伤 临床病例
原文传递
脑血管损伤66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义宝 张久伟 +2 位作者 马永会 臧培卓 刘云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29-630,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诊断 治疗 脑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
原文传递
脑血管损伤类型与无症状脑梗死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学强 麦卫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50-652,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类型 无症状脑梗死 SBI
原文传递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清松 康德智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78-180,共3页
颅脑创伤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在我国,随着交通运输、建筑及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颅脑创伤已成为社会劳动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往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要么缺少对原发脑血管损伤的独立研究,要么与创伤造成的神经组织... 颅脑创伤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在我国,随着交通运输、建筑及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颅脑创伤已成为社会劳动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往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要么缺少对原发脑血管损伤的独立研究,要么与创伤造成的神经组织损害相比,对颅脑创伤缺乏足够的关注,这就势必造成对继发性脑损伤的认识不足而影响治疗结果。近期,临床科研者已经开展了有关创伤后脑血管损伤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这些不断的努力必将促进颅脑创伤救治理论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脑血管损伤 卒中 脑水肿
原文传递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识别和治疗
19
作者 李建 张立 +4 位作者 高嵘 倪海波 宋照明 陈周青 王中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596-603,共8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39例TCV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创伤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12例...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39例TCV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创伤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12例予以抗栓治疗,8例血管管腔完全恢复正常,4例未再通,7例予以支架植入开通血管,死亡1例;创伤性脑动脉瘤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相关症状消失,均恢复良好;脑动脉横断3例患者中,行手术治疗后死亡1例,2例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头颅CT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局限性或弥漫性较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口鼻腔或外耳道大量出血、颈椎C1~3骨折、颈椎骨折半脱位、穿透性损伤、损伤后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外伤患者要高度警惕TCVI的存在,可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针对不同类型的TCVI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穿透性脑血管损伤 钝性脑血管损伤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高血压性脑血管功能损伤的临界关闭压评价(英文)
20
作者 高庆春 邵延霞 +2 位作者 易咏红 陈颖贤 黄如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66-168,共3页
背景:近来提出的临界关闭压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脑循环的有效下游压,可客观反映动态调节的脑血管紧张度,即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的功能状态。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动态评价高血压对脑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损伤及其与病理... 背景:近来提出的临界关闭压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脑循环的有效下游压,可客观反映动态调节的脑血管紧张度,即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的功能状态。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动态评价高血压对脑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损伤及其与病理形态改变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8在中山大学生理科学实验室进行。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每组80只。方法:高血压组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除不上银夹外,其余处理同高血压组。两组动物在术后的第2,4,6,8,10,12,14及16周8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的测定。测定完毕后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额顶叶脑组织,制成切片,定量分析脑微动脉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②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脑微动脉形态参数。结果:1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于术后第6周起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大鼠术后脑血管临界关闭压逐步升高,于术后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7.43),(37.28±3.68)mmHg;(67.37±15.57),(38.39±7.41)mmHg,P<0.05]。③高血压组大鼠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增加非常明显,于第8周后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临界关闭压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90693,0.81136,P均<0.05)。并且血压升高的初期和血压较高后临界关闭压变化较明显,于血压上升明显期则改变不显著,呈倒“S”形改变(R2=0.9962,P<0.05)。结论:高血压形成后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随动脉血压的动态升高而加强,血管紧张度相应提高,并且在高血压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脑血管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