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和CT与MRI影像学表现
1
作者 向雪莲 刘畅 张建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特征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SAN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38例SANT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18~71岁,...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特征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SAN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38例SANT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18~71岁,平均年龄42.7岁,其中34例(89.4%)为单发病灶,4例(10.5%)为多发病灶;19例(50%)在体检中发现,19例(50%)因其他检查发现。术前诊断的SANT患者11例(29%),误诊患者27例(71%)。38例患者中,15例接受了CT和MRI增强检查,7例仅接受了MRI增强检查,16例仅接受了CT增强检查。所有病灶呈类圆形,其中25例(65.8%)边界清晰,10例(26%)边界欠清,3例(7%)边界不清。31例CT检查中,5例(16%)可见钙化。22例(100%)MRI检查中,所有患者T_(2)WI显示低信号瘢痕,且瘢痕强化,15例(68%)可见含铁血黄素信号。增强后,25例(65%)出现轮辐状强化,13例(34%)出现结节样强化,16例(42.1%)可见脾动脉分支穿行。增强方式以渐进性强化为主(35/38)。结论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性良性病变,原因不明,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病变。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单发、实性肿块,类圆形、边界大多清晰,CT平扫密度略低于脾脏,偶见钙化,T_(2)WI主要表现为等低信号,内含更低信号瘢痕,增强多呈渐进性强化且中央瘢痕强化,多数可见典型“轮辐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轮辐征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佳琪 王慧 +2 位作者 李海宁 张莉 张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615-2619,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超声、CT、MRI信号及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6例脾脏SANT中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2例患者因体检或其他疾病住院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病变。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超声上表现为等或稍低回声,部分可见高回声。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在MRI上,T1WI(T1-weighted imaging)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T2-weighted imaging)呈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星芒状”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后期渐进性强化,增强扫描延迟期中心区域纤维组织延迟强化。结论:脾脏SANT常表现为上腹痛或无明显临床症状,MRI对脾脏SANT的显示优于CT及超声,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特征性的“轮辐征”,可以很好的与其他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脾脏 影像表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子臻 倪醒之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7,443,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发热为表现的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桂杰 薄晓辉 +2 位作者 杜宁 叶静 雷晓锋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1131-1132,共2页
病人,男,29岁,因"间断发热4个月,查体发现脾脏占位2天"入院。病人4个月以来无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4℃,无其他不适,对症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其后又反复出现发热。入院前2天病人体检发现脾脏上极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 病人,男,29岁,因"间断发热4个月,查体发现脾脏占位2天"入院。病人4个月以来无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4℃,无其他不适,对症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其后又反复出现发热。入院前2天病人体检发现脾脏上极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入院查体:T:36.5℃,皮肤、巩膜无黄染,脾肋下5 cm可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发热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郑林峰 倪型灏 +1 位作者 吴伟 张谷 《浙江实用医学》 2011年第4期251-252,261,314,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SANT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SANT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为CD34阳性表达呈枝芽状的毛细血管及窦腔样腔隙的内皮细胞,少量CD8阳性表达的窦性腔隙,CD31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且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局灶性内衬细胞CD68亦为阳性。此外,SMA(+)细胞成簇分布在血管腔隙之间,结节间梭形细胞局灶性act(+)。而CD21、CD35、Des,S-100、CK和EMA均(-)。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影像学表现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倩玉 朱延波 +3 位作者 奚豪 桂贤 张莉萍 蒋虹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眼观脾脏SANT多为孤立性病灶,与周围脾组织界清,中心为白色瘢痕样外观。镜下呈多结节表现,结节中心为多个裂隙样或不规则型富含红细胞的血管腔隙,内衬肥胖的上皮细胞。结节周围靶环状紧密排列梭型、卵圆形细胞,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样腔隙呈现3种不同的免疫表型:CD34-/CD31+/CD8+、CD34+/CD31+/CD8-和CD34-/CD31+/CD8-。结节周围梭型、卵圆形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SMA、CD31、CD68均(+)。结论 SANT是源自脾脏红髓的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血管瘤样病变,易与炎性假瘤、血管瘤等相混淆,临床呈良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伴发肾脏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树东 张丽华 +3 位作者 周志毅 芮俊 梁加贝 孙荣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7-989,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例脾脏SANT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常规HE染色,同时对SANT行EnVisio...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例脾脏SANT伴发右肾透明细胞癌常规HE染色,同时对SANT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脾脏SANT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间为硬化的胶原纤维,梭形细胞较少,多灶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特征性。右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3级,临床分期2期。结论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有特征性临床病理表现,伴发恶性肿瘤时需加以鉴别,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肾透明细胞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影像学表现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琛 李彩英 +2 位作者 焦阳 付蓉 孟媛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2073-2073,2078,共2页
患者女,30岁。常规体检B超声检查提示脾大,无自觉症状。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临床无其他疾病。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脐上血流向上,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患者女,30岁。常规体检B超声检查提示脾大,无自觉症状。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临床无其他疾病。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脐上血流向上,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 cm,质韧,无触痛,无肝叩击痛,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正常。CT检查显示病变平扫呈等/低密度肿块,边界较清,伴“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勇 王星星 +1 位作者 徐军 王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彩状。显微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形成,其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为裂隙样、不规则形或略扩张的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周围的纤维化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和CD31(+),CD8(-);窦内皮细胞CD8和CD31(+),CD34(-);结节内的小静脉CD31(+),CD34和CD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其内的炎细胞CD68(+)。其中1例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脾脏血管病变,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超声表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秀娟 陈志奎 +4 位作者 钱清富 陈卉品 童林燕 薛恩生 林礼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ANT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等情况,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8例脾... 目的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ANT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等情况,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8例脾脏SANT,共观察9个病灶,其中7个呈外生性生长;病灶多呈类圆形,平均最大径(5.48±1.69)cm,边界尚清晰。病灶呈等或偏低回声,内部可见数量不等的条状或小片状高回声,多乏血供,未见明显囊性变或钙化。脾脏SANT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病灶,内可见纤维硬化组织包绕、分隔血管瘤样结节。结论脾脏SANT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超声检查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表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景赟杭 刘青 +3 位作者 闫军 文铁 沈美铖 姬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5期848-851,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ofthespleen,SAN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AN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总结SANT的CT表现。结果 11例均...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ofthespleen,SAN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AN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总结SANT的CT表现。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11/11)。CT平扫11例(11/11)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1例(1/11)病灶中心出现点状钙化。4例(4/11)边界欠清,7(7/11)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11例(11/11)均呈渐近性、向心性强化趋势。4例(4/11)见结节样强化。7例(7/11)见"辐轮征"。8例(8/11)见假包膜。9例(9/11)见"星芒征"。结论 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渐进性强化、"辐轮征"及"星芒征"为其CT的特征表现,尤其出现假包膜高度提示SANT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文萍 徐红艳 +4 位作者 陈勇 曾松涛 肖强 林云 黄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儿童SAN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童,3岁2个月,因车祸体检发现左上...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儿童SAN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童,3岁2个月,因车祸体检发现左上腹包快。手术所见:肿块与脾脏相连。肿块4 cm×5 cm×3 cm大小,肿块界限清楚,切面:紫红、灰白相间,呈结节状、分叶状。镜下见纤维组织将毛细血管样结构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结节状血管巢,结节间纤维组织疏松,无明显胶原化,其中可见厚壁的血管,并可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血管巢表达CD31、CD34,血管间隙表达SMA,间质纤维组织表达vimentin、灶状SMA,不表达desmin、NSE、S-100、ALK、CD21、EBV,散在表达CD68、CD8,Ki-67增殖指数常<5%。结论 SANT是儿童罕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常偶然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儿童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晓玲 郭效忠 +2 位作者 王秀荣 苗玉 邢荣格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1690-1692,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对1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脾SANT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对1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脾SANT具有众多由环靶状纤维组织围绕的肉芽肿样结节,伴有结节间不同程度硬化的间质。肉芽肿样结节内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相对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内可形成含红细胞的腔隙,细胞间还穿插有衬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枝芽状毛细血管及相对扩张的窦隙样血管腔隙。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不同血管样结构有3种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结论:SANT是脾具有特征性改变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易与脾脏恶性肿瘤混淆,病理上易与炎性假瘤、错钩瘤等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书 张文忠 杨庆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90-2590,共1页
患者男,62岁,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在当地医院检查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不排除有占位声像可能。后入我院。我院行脾脏增强CT检查示:脾内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性大,肝内多发囊肿。以脾脏... 患者男,62岁,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在当地医院检查时,B超检查提示:脾脏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不排除有占位声像可能。后入我院。我院行脾脏增强CT检查示:脾内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性大,肝内多发囊肿。以脾脏肿瘤行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血管 结节 硬化性 转化 增强CT检查 医院检查 回声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琼 苏俊 +2 位作者 华正宇 黄玺瑞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SANT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其中6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57岁,中位年龄48岁。大体检查:病变呈结...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SANT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其中6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8~57岁,中位年龄48岁。大体检查:病变呈结节状,灰白色、灰红色至灰黄色,边界清楚或稍模糊。最大直径介于3~6 cm,平均4.8 cm。镜下,病变由多个血管瘤样结节构成,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和窦样血管腔,管壁显著增厚,结节周围可见呈向心性分布的纤维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病变结节内小血管CD34(+),网格状血管内皮细胞CD31(+),部分窦状腔隙细胞CD8(+)。结论 SANT比较少见,是原发于脾脏的良性血管瘤样病变,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确诊需手术病理,应注意与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鉴别。脾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琳琳 李凤朝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A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组织学为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AN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组织学为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结节间为纤维性分隔或呈同心圆状包绕。免疫组化标记结节内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均表达CD31,不同程度表达CD34和CD8。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中央见条状无强化区;术后病理除1例明确诊断,另2例原诊断为炎性假瘤、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及机化。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诊断依靠影像学及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特点,行脾脏切除术可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8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建军 陈雅 +1 位作者 樊祥山 牛丰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5期560-564,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本院诊断为脾脏SANT的8例患者,对其病理组织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并结...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SA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本院诊断为脾脏SANT的8例患者,对其病理组织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各4例,年龄为3~67岁不等,5例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2例表现为腹痛,1例左上腹部扪及一包块。B超检查提示脾脏占位;进一步行CT检查,发现脾脏内存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且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手术中可见肿块最大径为1.5~11.0 cm,边界尚清,无包膜。肿块切面呈灰褐色,实性,近中央区可见灰白色纤维条索分隔形成星芒状瘢痕。病理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纤维增生硬化背景中散在多个大小不一的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内血管腔不规则扩张,腔内可见多量红细胞;结节间为纤维性分隔或排列成同心圆状的梭形细胞包绕。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结节病变区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CD34、CD8表达有所差异,周围梭形细胞CD68、SMA表达灶状阳性。8例患者随访2~10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脾脏SANT属于良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本研究中男女患者比例无差异,且大部分患者无明确的临床症状,少部分可表现为腹痛,增强CT图像上其多显示为低密度、无明显强化的肿块。脾脏SANT通过行脾脏切除手术即可治愈,术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临床病理分析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MRI表现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大为 杨正汉 +1 位作者 王振常 靳二虎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8期54-57,62,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表现。结果 7例脾脏SANT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3例,患者年龄28~62岁,中位年龄50岁。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MRI的T2-weighted imaging(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增强扫描5min延迟期中心区域见星芒状延迟强化。病灶在CT上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样强化及后期渐进性强化,强化特点与MRI增强类似,但因延迟时间不够,中心纤维延迟强化的特点不明显。结论脾脏SANT的典型MRI征象包括在T2WI及动脉期的"轮辐征",以及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纤维组织延迟强化。MRI对脾脏SANT基本征象的显示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CT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芳 马周鹏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SAN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7例经病理学确诊SANT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SAN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7例经病理学确诊SANT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均为单发病灶,6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病灶直径3.8~8.9 cm,平均6.9 cm。CT平扫2例呈较均匀的低密度,边界较清晰;其余5例以稍低密度为主,内部及边缘见条片等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动态增强动脉期7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内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向心样强化,5例见较明显的"轮辐征",以门静脉期较明显;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晰。6例病灶所在区域脾脏增大,其中2例局限突出脾脏轮廓。本组病例均未见腹水、邻近组织的侵犯及转移,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表现为脾脏单发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呈等密度或较低密度,增强期外周及内部早期结节状、条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持续性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轮辐征",这些特点对SANT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
20
作者 黄祯 肖卫东 +1 位作者 李勇 敖建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7期100-101,F0003,共3页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由Martel等[1]根据25例脾脏肿瘤的形态特征首次提出的描述性诊断,之前曾被称为多结节性血管瘤、错构瘤及脾脏血管瘤样炎性假瘤等。脾脏SANT的发病...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由Martel等[1]根据25例脾脏肿瘤的形态特征首次提出的描述性诊断,之前曾被称为多结节性血管瘤、错构瘤及脾脏血管瘤样炎性假瘤等。脾脏SANT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一种是反应性疾病[2]。脾脏SANT依其独特的病理特点与其他脾脏肿瘤相互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结节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