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晨平 姬亚飞 《中医正骨》 2007年第10期30-30,32,共2页
关键词 足踝部软组织损伤/移植术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腓肠神经的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区软组织缺损12例报告
2
作者 高长虹 席学军 +1 位作者 刘金芳 林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足踝区 软组织缺损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跟腱及足跟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3
作者 艾春芳 郑学成 张会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跟腱 足跟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被引量:10
4
作者 姜文学 姚树源 尤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腓肠动脉逆行 足踝部创面 手术方法 创面修复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改进 被引量:1
5
作者 刁志勇 孙延昌 李丽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34-335,共2页
目的 探讨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治疗效果 ,并对此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在皮瓣的紧邻近蒂端的中轴线上 ,设计一个矩型的辅助皮瓣 ,使其宽 2cm ,长度等于旋转点到缺损区最上方的距离 ,用于在皮瓣转移后覆盖蒂部。对于... 目的 探讨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治疗效果 ,并对此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在皮瓣的紧邻近蒂端的中轴线上 ,设计一个矩型的辅助皮瓣 ,使其宽 2cm ,长度等于旋转点到缺损区最上方的距离 ,用于在皮瓣转移后覆盖蒂部。对于较深的缺损 ,皮瓣深面带有部分腓肠肌。结果 手术 15例 ,皮瓣完全成活。随访 6~12个月 ,效果满意。结论 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时 ,设计辅助皮瓣可防止蒂部受压 ,从而确保皮瓣血运。对于较深的缺损 ,皮瓣深面可以带有部分腓肠肌 ,来填充深部缺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动脉 逆行 修复 足跟缺损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严康宁 郑亚才 +2 位作者 叶显乐 陈进鸿 李洪瀚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5期306-307,共2页
我院于1995年6月开始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2例,均获成功,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病因:外伤后骨外露3例,足背、足跟部肿瘤4例,外伤性瘢痕4例,足背撕脱... 我院于1995年6月开始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2例,均获成功,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65岁。病因:外伤后骨外露3例,足背、足跟部肿瘤4例,外伤性瘢痕4例,足背撕脱伤1例。部位:胫前2例,足及踝部10例。皮瓣大小:最大16cm×9cm,最小6cm×5cm;皮瓣蒂长13cm,宽度2~3cm。转移形式:岛状11例,窄蒂1例,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腓肠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7
作者 王正明 鲍丰 季向荣 《浙江实用医学》 2001年第4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足踝部 创伤性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修复下肢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中强 关志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2 0 0 0年 2月~2 0 0 3年 12月 ,应用同侧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一期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8例 ,并分析其可行性及手术注意点 ;切取皮瓣 4...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2 0 0 0年 2月~2 0 0 3年 12月 ,应用同侧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一期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8例 ,并分析其可行性及手术注意点 ;切取皮瓣 4 cm× 5 cm~ 11cm× 12 cm。 结果 除 2例皮瓣远端 1/ 3发绀并坏死经换药 期愈合外 ,其余皮瓣均 期愈合。随访 1~ 2年 ,有 2例皮瓣臃肿 ,其余外观满意 ,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修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 ,具有早期闭合创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 ,尤其适合于急诊修复小腿下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动脉 筋膜 急诊修复 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瓣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姬亚飞 王华 +4 位作者 罗运绍 翟理江 李东升 张毅 刘君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1年第4期404-,共1页
足踝部及胫骨中下段外伤或术后骨外露的皮肤覆盖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较难处理的问题.以往多选用对侧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腹股沟皮瓣及带蒂胫前动脉皮瓣等来处理.这些皮瓣多牺牲主干血管或需行血管吻合,对供区影响大、操作较复杂.199... 足踝部及胫骨中下段外伤或术后骨外露的皮肤覆盖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较难处理的问题.以往多选用对侧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腹股沟皮瓣及带蒂胫前动脉皮瓣等来处理.这些皮瓣多牺牲主干血管或需行血管吻合,对供区影响大、操作较复杂.1992年Masquelet等[1]经过解剖研究提出了神经皮岛的概念,证实了依靠腓肠神经的血管轴以远端为蒂掀起岛状皮瓣的可靠性.国内贾淑兰[2]、王和驹[2]、肖能坎[4]等自1996年以来,也先后报道了该皮瓣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我院自1997年9月开始应用该皮瓣18例,皮瓣全部存活.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 胫骨 下肢骨 切取 骨外露 肠神经 动脉 跟骨骨髓炎 临床应用 固有筋膜 深筋膜 小隐静脉 外侧 蒂长 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10
作者 孔祥明 魏雪峰 李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指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指端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指标、皮瓣感觉功能分级。结果29...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指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指端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指标、皮瓣感觉功能分级。结果29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治疗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问题,拆部分缝线后好转;其余患者皮瓣组织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3个月,近侧指间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掌指关节伸屈范围达到90°,近侧指关节活动范围在90~100°,远侧指关节活动范围在30~45°。术后1个月,29例患者深痛觉均完全恢复,浅感觉、两点辨别感觉均未恢复;术后3个月,23例患者浅感觉恢复;术后6个月,29例患者的浅感觉、深痛觉均完全恢复。术后不同时点浅感觉、两点辨别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均为S1级;术后3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S2级20例,S3级9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S2级1例,S3级28例。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良好,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感觉 逆行动脉修复 指端缺损 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4
11
作者 乔保中 张自清 +2 位作者 伍成奇 于文中 孟伟正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胫前软组织缺损 腓肠动脉 逆行
原文传递
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肖权 徐素丽 冯齐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12-14,18,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我院诊治的92例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研究组给予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目的:探讨与分析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我院诊治的92例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研究组给予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皮瓣修复治疗.观察与记录2组的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皮瓣修复,术后3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S3级、S4级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手部症状自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体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具有很高的皮瓣成活率,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指腹感觉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手部症状自觉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预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节指动脉逆行 手指指腹肤缺损 成活率 指腹感觉 手部症自觉功能
原文传递
带蒂腓肠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外伤性皮肤缺损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长明 张卫国 +2 位作者 戚美玲 黄敏 姜滨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1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为了寻找修复小腿下段及踝足部皮肤缺损较好的皮瓣。方法 对 2 1例小腿行腓动脉插管美蓝灌注、造影、显微解剖 ,了解腓肠浅动脉走行。手术 16例 ,小腿下段 6例、足跟部 7例、足背部 1例、踝部 2例 ,皮瓣完全成活。结果 腓肠浅... 目的 为了寻找修复小腿下段及踝足部皮肤缺损较好的皮瓣。方法 对 2 1例小腿行腓动脉插管美蓝灌注、造影、显微解剖 ,了解腓肠浅动脉走行。手术 16例 ,小腿下段 6例、足跟部 7例、足背部 1例、踝部 2例 ,皮瓣完全成活。结果 腓肠浅动脉在小腿中上段穿出深筋膜与腓肠神经伴行并发出许多营养支 ,营养小腿 2 / 3后侧皮肤。结论 该皮瓣解剖恒定、血供良好、手术简单 ,Ⅰ期完成手术。它是修复小腿下段、踝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动脉 修复 小腿外伤性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足跟及内外踝皮肤缺损
14
作者 高松 王艳 赵颖 《中国伤残医学》 2007年第1期43-43,共1页
下肢远端内外踝皮肤软组织比较薄弱,血运差,发生在此部位的慢性溃疡,以及由创伤造成的足跟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常是整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我们于1999年开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骨外露,内外踝溃疡,跟骨外... 下肢远端内外踝皮肤软组织比较薄弱,血运差,发生在此部位的慢性溃疡,以及由创伤造成的足跟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常是整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我们于1999年开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骨外露,内外踝溃疡,跟骨外露,8例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皮瓣最大为9cm×6cm,最小为6cm×4cm,蒂部最长为1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修复 肤缺损 下肢远端 营养动脉 腓肠神经 外踝 足跟 肤软组织
原文传递
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15
作者 易进 邹秀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9期107-111,共5页
目的对比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手指末节离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红蓝球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对... 目的对比顺行和逆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江宁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手指末节离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红蓝球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伤指活动度、伤指血液循环、伤指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两点辨别觉低于对照组,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指甲长度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循环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指感觉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动脉逆行与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一般情况均较优,但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在手指末节离断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面的效果更佳,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指活动及血液循环的恢复,手术时间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均更短,综合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节离断伤 动脉逆行修复术 动脉顺行修复术 肤软组织修复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洪青 高凤梅 +4 位作者 邵新中 魏国勇 吴占坡 赵洪林 张玉宝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营养血管 逆行 穿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浅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志勇 王延斌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256-257,共2页
关键词 腓肠动静脉 逆行 软组织缺损 腓肠动静脉穿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黄汉伟 林建华 +2 位作者 郑和平 张发惠 叶君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测量其长度及直径。结果在小腿后窝处,股后皮神经主干下行进入浅筋膜,与小隐静脉伴行,70%位于小隐静脉内侧,30%位于小隐静脉外侧。股后皮神经主干全程有营养血管伴行。根据神经的分布范围,将股后皮神经分为3型: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4,占33.3%,神经干于窝中点直径为0.5±0.1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2,占4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0±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即: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常用供区)发出分支2.0±0.8支,分支直径0.3±0.2mm,分支长度3.5±2.7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6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3/4,占2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2±0.3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发出3.7±1.7支分支,分支直径0.4±0.1mm,分支长度3.7±2.6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未发现腓肠内侧皮神经发出分支进入浅筋膜。结论通过股后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股后皮神经(66.6%,型与型)可以用于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 腓肠神经 感觉重建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姚双权 张英泽 +3 位作者 张奉琪 宋朝晖 吴昊天 赵立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 动脉 跖趾创面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郭晓波 苏薇洁 +2 位作者 朱文 马忠超 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手术过程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皮瓣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皮肤和软组织缺损位于手背区24例,虎口区、手掌区和拇指区各4例。皮瓣面积最小为4 cm×5 cm,最大为10 cm×14 cm;血管蒂长度3.0~7.5 cm;穿支数量11~15支12例,5~10支20例,1~4支4例;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选择,其穿支出现率稳定、手术可操作性强、皮瓣成活率高,合理的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 设计 肤和软组织缺损 手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