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胸部大血管病的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维永 左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593-595,共3页
关键词 腔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治疗 大血管病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静脉综合征 胸部 腹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置入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康荣田 董振明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0期763-763,共1页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瘤 腔内支架置入术 麻醉管理 人工血管置换术 凝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联合抗凝的探讨
3
作者 乔鲁军 刘传木 +4 位作者 张明哲 田明坤 王晨雁 陈宝霞 李福京 《河北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评价冠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低分子肝素、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 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 ,分成择期组 86例 ,不稳定心绞痛低分子肝素抗凝不佳需行急诊支架置入术者为急诊组 1共 15例 ... 目的 :评价冠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低分子肝素、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 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 ,分成择期组 86例 ,不稳定心绞痛低分子肝素抗凝不佳需行急诊支架置入术者为急诊组 1共 15例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直接支架置入术为急诊组 2。急诊组l术前不停用低分子肝素 ,术后低分子肝素 0 .4ml,每 12h1次共 7d ;噻氯匹定 0 .2 5g/次 ,每天两次和阿司匹林 0 .1g/d ,顿服共 1月联合抗凝。结果 :三组术后无l例出现急性、亚急性闭塞 ,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一周内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冠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低分子肝素、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可预防急性、亚急性闭塞 ,未增加术后出血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腔内支架置入术 联合抗疑 冠心病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置入术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龙龙 白敬 《临床研究》 2018年第7期125-126,共2页
目的比较腔内支架置入术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支架组与旁路组,各21例,分别进行腔内支架置入术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 目的比较腔内支架置入术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支架组与旁路组,各21例,分别进行腔内支架置入术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BI值、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随访3、6、12个月通畅率。结果两组治疗前ABI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BI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支架组差异更明显(P<0.05);支架组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5%,旁路组为38.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支架组住院时间为(9.5±2.1)d,旁路组为(14.6±4.2)d,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随访3、6个月通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2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优于主-双股动脉旁路术,具有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支架置入术 主-双股动脉旁路术 主髂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
5
作者 Morishita K +1 位作者 乔帆(摘) 王志农(校)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3期188-189,共2页
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4年1月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9~86岁,平均(61±17)岁。患病原因为:外伤11例(38%),退化性血管瘤11例(38%),急性动脉夹层5例(17%),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7%)... 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4年1月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9~86岁,平均(61±17)岁。患病原因为:外伤11例(38%),退化性血管瘤11例(38%),急性动脉夹层5例(17%),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7%)。18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外伤7例,退化性动脉瘤6例,B型动脉夹层3例,假性动脉瘤2例)。指征为:年龄≥80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治疗 腔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瘤 假性动脉瘤 患病原因 退化性 吻合口 80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6
作者 肖爱萍 《中国厂矿医学》 2004年第3期252-253,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 腔内支架置入术 护理措施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抗凝处理 被引量:5
7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8 位作者 丁芳宝 鲍春荣 汤敏 朱家全 马南 黄健兵 刘浩 张俊文 杨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选择性抗凝处理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75例,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22-81岁,平均(59.1±...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选择性抗凝处理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75例,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22-81岁,平均(59.1±13.5)岁。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病变情况进行评估,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胸降主动脉直径为22-42mm,平均(30.3±4.0)mm,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1.5cm29例(均为右椎动脉优势),〈1.5cm46例(左椎动脉优势2例)。术中根据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左椎动脉优势且术中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先常规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术后对支架近端完全或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无内漏且远端无残余破口)者,支架置入术后第2天开始予阿司匹林100mg/天抗凝,维持3个月。术后早期观察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或体征;术后3个月行头颅及胸腹部CT,了解支架位置、假腔内血栓形成、主要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果7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主动脉支架直径26-46mm,平均(34.3±4.0)mm。2例术前评估为左椎动脉优势,术中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术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或部分封闭58例,完全封闭19例,开口2/3封闭15例,开口1/2封闭24例;其中56例无内漏及残余破口,术后早期进行抗凝治疗,预防椎动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死亡2例(2.7%),分别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夹层破裂,其余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4-19天,平均(7.9±3.5)天,无脑梗死或截瘫病例。随访6-66个月,1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例于术后19月再发StanfordA型夹层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于术后4年因支架近端新发夹层再次行腔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未发生脑梗死、截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中完全或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术后早期抗凝可安全、有效的预防与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腔内支架置入术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食管腔内支架置入术致医源性狭窄4例
8
作者 张哲 高松 +3 位作者 张秉钵 郑勇 纪波 张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8-178,共1页
关键词 食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医源性狭窄 病例报告 手术适应证 食管狭窄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卡氏综合征”
9
作者 严爽 草重 王越 《适宜诊疗技术》 1994年第1期54-54,共1页
“布卡氏综合征”患者由于出现肝大、腹水等持征.使门静脉压力增高而引起食道静脉狭窄.出现全身衰竭导致死亡。目前,对此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血管移植等办法,但由于手术难度大.人造血管价格昂责,并且一条人造血管只能维持6年左右... “布卡氏综合征”患者由于出现肝大、腹水等持征.使门静脉压力增高而引起食道静脉狭窄.出现全身衰竭导致死亡。目前,对此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血管移植等办法,但由于手术难度大.人造血管价格昂责,并且一条人造血管只能维持6年左右的时间,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而处于痛苦之中。济南军区总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布卡氏综合征 股静脉 血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小军 邓慧兰 +1 位作者 刘向儒 张小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04年第23期2500-2500,共1页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7~2004年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进行分析 ,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 ,心电图改变 ,并做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本组2...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7~2004年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进行分析 ,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 ,心电图改变 ,并做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本组20例中16例术前3天服用抗凝药 ,4例为急诊PTCA ,糖尿病患者8例。术前心脏B超 :EF≤40 %、室壁活动明显减弱、左室扩大。结果 :20例患者均于支架置入术后3天内出现血栓 ,均有典型的心绞痛 ,ECG有典型的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 (CAG)16例完全栓塞、TIMI血液0级 ,4例不完全栓塞、TIMI血液1级。结论 :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3 %~5 % ,多于术后3天内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高龄、糖尿病、LVEF降低、室壁活动减弱及支架远端血流减慢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血栓形成 心电图 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术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凌灵 何湘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8-558,共1页
关键词 麻醉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房颤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红梅 余丹 贺双凤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2期43-44,共2页
总结了3例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房颤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术前指导与护理,术中、术后病情观察,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康复指导,做好出院宣教和随访。认为优质的护理服务配合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较之传统的外科动脉搭桥... 总结了3例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房颤合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术前指导与护理,术中、术后病情观察,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康复指导,做好出院宣教和随访。认为优质的护理服务配合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较之传统的外科动脉搭桥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患者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锁骨下动脉窃血 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体会
13
作者 陈金燕 张翠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19期356-357,共2页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痛明显减轻,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成形内支架置入术 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证实:新一代腹主动脉覆膜支架Endurant安全有效
14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8期626-626,共1页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在7月10日召开的Endurant在中国上市的会议上介绍:“一项在欧盟实施的临床试验表明,Endurant覆膜支架系统能够被安全地输送和置入。同时,针对该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认真回顾分析表明...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在7月10日召开的Endurant在中国上市的会议上介绍:“一项在欧盟实施的临床试验表明,Endurant覆膜支架系统能够被安全地输送和置入。同时,针对该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认真回顾分析表明,腹主动脉瘤(AAA)腔内支架置入术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临床试验 安全性 覆膜支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腔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系统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晓兵 田建明 +6 位作者 王培军 萧毅 王敏杰 左长京 毕永民 薛宏 范月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 1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采用准直 2 5mm ,层厚 3 0mm ,螺距为 6~ 8,重建方法...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 1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采用准直 2 5mm ,层厚 3 0mm ,螺距为 6~ 8,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 (VR)、表面遮盖显示 (SSD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及多层面重建法 (MPR)。观察图像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 ,并比较 4种重建方法对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  3 1例中有 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 ,VR、MIP及MPR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 ,SSD未能显示。 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 ,4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 ;5例术后出现渗漏 ,VR及MP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 ,MIP、SSD仅显示其中的 4例。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 ,VR及MP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的转归变化 ,VR及MPR显示 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 ,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A有利于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诊断 ;VR及MPR图像优于SSD及MI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诊断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主动脉瘤 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 应用
原文传递
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及治疗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启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首次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有中心静脉置管史61例,无置管史17例;中心静脉单支病变57例(头臂静... 目的探讨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首次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有中心静脉置管史61例,无置管史17例;中心静脉单支病变57例(头臂静脉31例,锁骨下静脉16例,颈内静脉7例,股静脉3例),双支病变18例(均为头臂静脉合并相连中心静脉),三支病变3例(双侧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双侧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78例患者中,66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症状缓解55例[病变部位球囊导管扩张术(PTA)成功23例,PTA术后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PTS)20例,PTA后同侧或对侧更换长期导管12例)],介入失败11例(PTA失败内瘘结扎2例,PTS失败内瘘结扎4例,导丝无法通过5例);病变侧内瘘结扎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导管过渡至内瘘成熟)11例,其中7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1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人工血管,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的3例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管11例,其中未行介入治疗换长期管6例,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换长期管的2例,介入治疗失败更换长期管3例;静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轻无明显症状1例,未予处理。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是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MHD通路的使用和寿命,病变部位以头臂静脉和(或)锁骨下静脉为主,对于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尽可能采用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狭窄 血液透析 球囊导管扩张术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医学全新技术——介入放射学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增荣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3年第1期34-35,共2页
1概述 介入放射学(IVR),自美国医生Dotter于1964年成功地实施首例血管成形术以来,已有38年的历史.我国起步较晚,以著名影像学专家,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创始人之一,林贵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论文为标... 1概述 介入放射学(IVR),自美国医生Dotter于1964年成功地实施首例血管成形术以来,已有38年的历史.我国起步较晚,以著名影像学专家,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创始人之一,林贵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论文为标志,开创了我国介入放射学治疗的新纪元.历经23年,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与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临床医学诊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使介入放射学治疗成为与内、外科三足鼎立的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介入放射学治疗这一现代医学中的全新技术无论是医界还是社会大众,尚缺乏足够的了解,使部分患者得不到合理有效治疗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而招来患者及家属的抱怨,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介入放射学治疗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扼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医学 介入放射学治疗 不开刀手术 腔内支架置入术 根治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金玲 董益国 +2 位作者 赵德利 杨旗 张在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1067-106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DSA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56例拟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Debal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MSCTA表现,分别测量第一内膜片裂口位置、大小,左锁骨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DSA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56例拟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Debal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MSCTA表现,分别测量第一内膜片裂口位置、大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等参数,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与DSA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达92%,MSCTA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与DSA对内膜片第一裂口的大小及位置的测量无明显差异;对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的测量有明显差异,DSA的数值小于MSCTA。结论:MSCTA可以明确诊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同时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各个参数的准确测量可帮助和指导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手术,可作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前评估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陈伍梓 郑玲娜 +1 位作者 范益斌 程前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9期1191-1192,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为73.6%和74%;治疗血管与内支架的置入率为40%;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2支18处血管完全扩张,2支血管扩张50%达到血运重建的良好效果。结论术前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特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PTCA及PTCA+Stent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腔内支架置入术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Stent 临床应用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血管 腔内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海燕 赵培勇 +6 位作者 滕志涛 李婧 孟子敏 冯静波 李尚艾 沈莉 钱焕德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1期134-134,共1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STENT)能明显减轻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和降低病死率。但PTCA后产生的组织碎片及无菌性炎性反应造成微血管阻塞使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无复流影响了PTCA的效果,导致术后不同程度的肌...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STENT)能明显减轻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和降低病死率。但PTCA后产生的组织碎片及无菌性炎性反应造成微血管阻塞使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无复流影响了PTCA的效果,导致术后不同程度的肌钙蛋白Ⅰ升高。肌钙蛋白是心肌坏死敏感而特异的指标。本文观察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肌钙蛋白Ⅰ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肌钙蛋白Ⅰ 介入治疗后 降脂治疗 腔内支架置入术 无菌性炎性反应 PTCA后 微血管阻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