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7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超声骨刀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高阳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5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传统的骨刀、椎板钳进行常规减压操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椎板减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统计脑脊液漏例数、术后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椎板减压实际操作时间为(4.13±0.85)min,对照组为(6.24±1.02)min,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为(297.41±35.30)mL,对照组为(373.35±27.57)mL,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前VAS评分为(6.15±1.47)分,术后为(2.94±0.57)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21±0.90)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46±1.28)分,术后为(3.01±0.43)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45±0.85)分,两组手术前后VAS差值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中硬膜损伤3例,均为术中粘连严重、操作困难所致,两组脑脊液漏例数比较,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3例,两组对比,P<0.05;试验组术中存在1例由于神经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致使术后出现神经水肿、刺激症状,对照组由于术中骨质硬化、骨化严重,操作困难,致使术后出现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等神经损伤表现4例,两组对比,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椎板减压方式,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操作时间缩短,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且不增加神经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减压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椎板咬骨钳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应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成亮 孙玉鹏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不进行自体血回输。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出血原因及使用血液回收装置的必要性。结果 共2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组169例,B组51例,A组患者中使用自体血回输后仅13例(7.7%)需要行同种异体输血,B组未使用同种异体血。其中A组行多节段(3个及以上)减压融合术的患者中,4例(22.2%)输同种异体血,明显高于1~2个节段手术的患者异体输血比例(P〈0.05)。A组和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3.0±44.7)min vs.(135.9±45.6)min,P=0.0000]和术中出血量[(628.9±306.9)ml vs.(287.6±203.4)ml,P=0.0000]明显增高。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基本满足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输血要求,明显减少异体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输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Akt/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文文 许兰 +1 位作者 吴继新 王增亮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5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并进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将造模成功的3... 目的:探讨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并进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每组12只。针刺组大鼠针刺“肾俞穴”,每次20 min,1次/d,连续5 d;氟比洛芬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5 mg/kg,2次/d,连续5 d。热板致痛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痛阈值,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β水平及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和五羟色胺(5-HT)含量,HE染色检测L5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中Akt、p-Akt、NF-κB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边界模糊,明显水肿,髓鞘发生崩解,排列不整齐,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稍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轻度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痛阈值,血清TNF-α、IL-6、IL-1β、SP和5-HT含量,以及背根神经节p-Akt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大鼠痛阈值,TNF-α、IL-6、IL-1β、SP和5-HT含量,以及背根神经节p-Akt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氟比洛芬酯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结论:针刺可降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炎症反应,同时缓解疼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炎症反应 Akt/NF-κB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郭伟俊 蔡东岭 +2 位作者 陈晓峰 马航展 许伟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93-196,28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缩短患者术后LOS提供依据及相应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影响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缩短患者术后LOS提供依据及相应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喝酒史、婚姻状况、职业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术前合并病、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术中减压方式、估计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腰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显著事件等26个可能对LOS有影响的因素,按LOS≥16d(75th LOS)定义为超长住院,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LOS的关系,探讨其中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正常LOS为15d(6~34d),超长LOS患者共60例(26.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年龄(β=0.051,P=0.010)、术中估计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EBL)(β=0.002,P<0.001)及减压方式(β=-1.603,P<0.001)与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后LOS存在显著独立线性关系。结论年龄、术中估计失血量、椎板减压方式是影响LOS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失血量及正确选择减压方式可有助于缩短L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后住院时间 多元回归 年龄 估计失血量 减压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康复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田薇 粟莉 《骨科》 CAS 2021年第6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22例,将2019年1月至6月术后佩戴腰围治疗的61病人纳入对照组;2019年7月... 目的探讨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22例,将2019年1月至6月术后佩戴腰围治疗的61病人纳入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术后佩戴腰部骨科固定支架治疗的61病人纳入观察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疼痛、腰部功能和舒适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评分、VAS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GCQ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腰围与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均可提高病人术后康复的疗效,但腰部骨科固定支具在舒适度、透气性方面表现更佳,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使病人更易接受并坚持佩戴,并有助于病人术后腰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骨科固定支架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康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亚龙 吴勐 +2 位作者 魏媛媛 陈启华 史双彬 《四川中医》 2020年第8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疗效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的作用。方法:大鼠均模拟临... 目的:探究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疗效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的作用。方法:大鼠均模拟临床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模式建立椎旁肌损伤模型。将15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5),即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取5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大鼠分别按照9.1g/Kg、18.2g/Kg体重标准使用加味蠲痹汤灌胃。干预5d后椎旁肌损伤评分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损伤恢复情况。检测和比较血清中组胺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使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软组织中bFGF mRNA、Collagen-Ⅰ/Ⅲ蛋白的水平。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椎旁肌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并且高剂量组的椎旁肌损伤评分低于低剂量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软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细胞排列紊乱、纤维断裂和炎性浸润,同时出现纤维增生;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椎旁肌损伤程度均显著轻于模型组,并且高剂量组的软组织基本恢复。模型组大鼠血清组胺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组胺和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软组织中bFGF mRNA、Collagen-Ⅰ/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bFGF mRNA显著升高而Collagen-Ⅰ/Ⅲ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大鼠软组织中bFGF mRNA显著高于低剂量组,而Collagen-Ⅰ/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加味蠲痹汤可有效的促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大鼠的组织恢复,降低大鼠炎症反应,增加bFGF mRNA蛋白表达,降低Collagen-Ⅰ/Ⅲ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 加味蠲痹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 付姜峰 邱学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神经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 炎症因子 神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可透视通道下腰椎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8
作者 张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5年第7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微创可透视通道下腰椎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择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LS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椎间孔入路腰... 目的分析微创可透视通道下腰椎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择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LS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减压融合固定术(MIS-TLIF)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T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腰椎与腿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ODI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与对照组10.4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透视通道下MIS-TLIF治疗LSS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术后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腰椎减压融合固定 可透视通道 疗效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9
作者 肖雨乐 魏兴炜 +3 位作者 陈瑶 朱悦 王华富 陈陶陶 《丽水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为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收集了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2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50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96例作为非感染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 为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预测模型,收集了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2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50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96例作为非感染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的Nomogram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预测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治方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行后路颈枕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发生空气栓塞一例报告
10
作者 冯帅 栾秀姝 +2 位作者 李萌 王天龙 肖玮 《北京医学》 2025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患者女,65岁,因“头颈部疼痛不适伴四肢麻木乏力10余年”于2024年10月5日以“寰枢关节脱位”收入我院。身高150 cm,体质量65 kg,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不适,阵发性发作,伴行走不稳及下肢踩棉花感,当时未予重视。2024年5... 患者女,65岁,因“头颈部疼痛不适伴四肢麻木乏力10余年”于2024年10月5日以“寰枢关节脱位”收入我院。身高150 cm,体质量65 kg,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不适,阵发性发作,伴行走不稳及下肢踩棉花感,当时未予重视。2024年5月于外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栓塞 寰枢关节脱位 后路颈枕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小彬 徐启飞 赵广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微创组予以小切口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ILF)。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3 d免疫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疼痛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低,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与常规组(12.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降低,且微创组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改善,且微创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微创组总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常规组(80.85%)(P<0.05)。结论同传统PLIF相比,TILF治疗单节段LSS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引流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椎管形态恢复,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硬膜囊面积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冯华文 赵振东 覃海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5-0118,共4页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按是否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分为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分析影响术后椎体高度再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入组的118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41例患者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77例未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丢失组的OSTA指数、术后休息时间,比未丢失组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比未丢失组高(P<0.05)。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以及术后休息时间(P<0.05)。结论 经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与OSTA指数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椎体复位程度高、术后休息时间少有关,围术期需注意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后路切开减压 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 椎体高度再丢失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3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 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14
作者 赵文生 何川 +5 位作者 李孝林 彭昌华 陈洪卫 邓佳 刘岳 张朝驹 《脊柱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后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侧凸、腰椎肿瘤等腰椎疾病的经典术式[1]。相较于自体骨植入,融合器的使用不仅可以恢复椎间隙高度,还可提高椎间融合率[2]。随着融合器的普遍使用... 后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侧凸、腰椎肿瘤等腰椎疾病的经典术式[1]。相较于自体骨植入,融合器的使用不仅可以恢复椎间隙高度,还可提高椎间融合率[2]。随着融合器的普遍使用,有关融合器并发症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后并发症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
15
作者 邱平 邓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4期093-096,共4页
总结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腰椎骨折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对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腰椎疾病患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依照随机分组方法将58例患者分成两个小组,第一个小... 总结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腰椎骨折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对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腰椎疾病患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依照随机分组方法将58例患者分成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取名为对照组,第二个小组取名为研究组,每个小组均是29例患者,前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后一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这两组患者的结果展开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相关手术指标、总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应激指标相比(P<0.05)。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针对腰椎骨折进行治疗,其成效显著。结合手术室内的精心护理干预,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护理干预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 脊柱融合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 脊柱侧凸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经皮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手术室护理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探析
18
作者 黄燕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95-198,共4页
为帮助腰椎骨折患者的获取良好治疗效果,重点评价强化手术室护理应用其中的所得价值。方法 在研究中,筛选80份符合条件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案例,均确诊为腰椎骨折。样本时间范围: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样本分为两组,常规手术... 为帮助腰椎骨折患者的获取良好治疗效果,重点评价强化手术室护理应用其中的所得价值。方法 在研究中,筛选80份符合条件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案例,均确诊为腰椎骨折。样本时间范围: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样本分为两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患者选入参照组,其余应用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命名为试验组。记录、评估2组的数据差异化程度。结果 针对不同组别患者在疼痛、焦虑、应激反应、手术治疗指标、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等维度的相关数据,经由验证,试验组的优异程度更为理想(P<0.05)。结论 基于积极执行强化手术室护理操作,获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应用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患者中,可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减轻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强化手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tse入路与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研究
19
作者 李龙 冉文勇 +1 位作者 周兴江 李宗虎 《科技与健康》 2025年第4期89-92,共4页
探究Wiltse入路与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选取医院2023年1月—2024年8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Wiltse入路方式治疗,对照... 探究Wiltse入路与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选取医院2023年1月—2024年8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Wiltse入路方式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椎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发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Wiltse入路治疗,其整体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入路 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板切除减压 腰椎骨折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
作者 梅俊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24-26,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太仓附属医院(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实施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 d,两组疼痛评分低于术后3 d,且术后3 d、6 d,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4周,两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脊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P<0.05)。结论: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均能有效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段脊柱骨折 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