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重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张悦 潘慧斌 +3 位作者 温晓红 叶天 方心 包芸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49-56,共8页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427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并根据低体温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向前选择法),筛选出影响严...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427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并根据低体温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向前选择法),筛选出影响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重要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使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同时通过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显示,严重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为48%。逐步回归分析(向前选择法)结果显示,受伤环境温度、简明损伤定级(AIS)胸部分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氧饱和度(SPO_(2))、手术时长是影响严重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显著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的拟合结果P=0.074,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敏感度为59.2%、特异性为80.5%。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临床适应性。由此可见,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且受受伤环境温度、AIS胸部分数、GCS、SPO_(2)、手术时长的影响。经评价,该预测模型各项性能表现良好,可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苏晓丽 黄伟 +1 位作者 赵江宁 雒娜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568-1572,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低体温患者127例(低体温组),未出现低体温患者189例(非低体温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评估。采用单...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低体温患者127例(低体温组),未出现低体温患者189例(非低体温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创伤后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风险评估量表中相关指标与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后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低体温组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63例)和优化干预组(64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1、2、3 h的体核温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寒战、皮肤或甲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受伤时环境温度、静脉输入液体(<21℃)或血液(4℃左右)量及自创伤起至医院的时间均与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受伤时环境温度及静脉输入液体(<21℃)或血液(4℃左右)量是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干预前,常规干预组和优化干预组患者体核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1、2、3 h,优化干预组患者的体核温度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均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对患者创伤程度、救治措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早期预防自发性低体温并积极进行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影响因素 体核温度 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江宁 苏晓丽 +2 位作者 密弘飞 刘小娟 党星波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0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究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0例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实... 目的探究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0例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集束化保温措施。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急救时、完成急救后,观察组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完成急救后,观察组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的急救效率,改善凝血状态,缓解低体温症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ICU入住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保温措施 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 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状态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春彦 贺莉 +2 位作者 赵存 王兴蕾 豆欣蔓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52-1557,共6页
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是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从创伤后低体温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和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洪小丽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5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和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和观察组(2019年1月...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和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和观察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时间、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和抢救情况,并调查医师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发性低体温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低体温时间累加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师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缩短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医师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严重创伤 预见性护理 抢救时间 自发性低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保温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倩男 史亚亚 +1 位作者 杨玲云 王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4期168-170,共3页
目的研究集束化保温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将本院接收的108例急诊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暖措施干预,观察组实施集束化保温... 目的研究集束化保温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将本院接收的108例急诊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暖措施干预,观察组实施集束化保温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入急诊室时、急诊30 min后、急诊60 min后的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寒战、自发性低体温、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休克指数、补液量、有效抢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急诊60 min后,两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心率、呼吸频率、Fib水平均降低,APTT、TT、PT均延长,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能够较好地预防自发性低体温,改善其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提高急诊抢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 集束化保温干预 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旭锋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5期19-20,共2页
目的:对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间我院100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2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75例。根据患者的各项基础信... 目的:对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间我院100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2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75例。根据患者的各项基础信息、创伤类型、受创严重程度、现场急救状态等因素对自发性低体温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在患者急诊创伤后影响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主要因素为修正创伤评分、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卧于地上、转运途中是否使用保暖措施、衣物潮湿情况、是否有院前输液等原因。结论:因急救人员缺乏急诊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并发症的重视意识和认知程度,且其专科技术性较低,故而低体温发生率较高。针对这类危险因素可直接拟定相关急救人员的专科培训与考核、使其自觉对低体温患者的实施保暖措施,可有效降低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减少复温休克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发生因素分析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防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倪英女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防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6—12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急诊创伤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 目的 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防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6—12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急诊创伤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集束化保温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体温、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发生低温的患者低温持续时间、凝血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入急诊科时及入急诊科1 h后,观察组患者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14.89%)低于对照组(34.04%)(P<0.05);观察组发生低温的患者低温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低于对照组(29.79%)(P<0.05)。结论 采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防效果较佳,可增强患者的凝血功能,预后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保温干预 急性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保温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媚 蒋丹丹 谷晓柯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5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保温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治疗的96例急诊创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多模式保温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治疗的96例急诊创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模式保温干预。对比两组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治疗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观察组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补液量及抢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实施多模式保温可减少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率,缩短抢救时间以及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保温 急诊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相关因素及护理应对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宇 李春娟 陈加妹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705-1708,共4页
目的探究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急诊科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自发性低体温发生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急诊科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自发性低体温发生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文化水平、创伤类型、体质量指数(BMI)、呼吸、舒张压、心率、收缩压、院前是否进行输液、急诊室温度等因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创伤评分、是否存在衣物潮湿、转运过程中是否使用保暖护具、纠正休克指数(MSI)等因素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修正创伤评分、是否存在衣物潮湿、是否使用保暖护具、MSI等为自发性低体温独立性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较多,急救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专业急救措施,注重患者潮湿衣服及时更换,抢救过程中保暖措施的适当使用,加强急救各个环节之间时间与衔接的优化与紧密性,纠正患者休克指数,有效预防自发性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低体温 急诊创伤 创伤评分 衣物潮湿 保暖护具 纠正休克
原文传递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丽燕 符爱兰 +1 位作者 韩惠芳 薛雯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 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及保温措施,观察组联合应用集束化保温干预。比较2组体温变化、凝血功能、自发性低体温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入急诊科时、入急诊科60 min体温分别为(36.41±0.75)、(36.74±0.65)℃,对照组分别为(35.42±0.80)、(35.54±0.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914、9.168,P<0.01);观察组入急诊科60 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35.24±2.25)、(13.56±1.02)、(17.45±1.52)s,对照组分别为(39.45±3.42)、(15.12±1.34)、(19.20±1.23)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02、7.058、6093,P<0.01);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体温持续时间分别为16.07%(9/56)、(7.32±1.14)h,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18.42±3.20)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432,t值为24.579,P<0.01);观察组寒战、感染、病死率分别为16.07%(9/56)、7.14%(4/56)、5.36%(3/56),对照组分别为51.61%(32/62)、24.19%(15/62)、17.74%(11/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6.393、6.322、4.316,P<0.05或0.01)。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有助于预防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风险,拮抗凝血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集束化保温干预 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急诊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雯 蒋娟 +1 位作者 段晶晶 夏小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年第4期599-60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近3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创伤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χ2和t检验分析可能影响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的因素,之后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多因...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近3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创伤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χ2和t检验分析可能影响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的因素,之后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运途中采取保暖措施(P=0.002)、创伤修正评分(P=0.012)对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着重注意创伤患者转运途中保暖,对创伤评分低的患者予以密切监测,以减少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原文传递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急诊创伤后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英 皇芳芳 徐洪云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65-168,共4页
目的构建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急诊创伤后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52例,根据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情况分为低温组(发生低体温,6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体温,90... 目的构建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急诊创伤后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52例,根据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情况分为低温组(发生低体温,6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体温,90例)。采用修正版Glasgow评分(GCS)评估患者创伤程度;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创伤类别、现场状态、评估项目等资料,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对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抽取2020年6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模型做进一步应用效果验证。结果建模时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41.79%,验证时为41.67%。低温组与对照组相比,创伤程度、就诊时体位、入院时衣物潮湿、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院前输液、修正GCS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创伤程度(X1)、就诊时体位(X2)、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X4)及修正GCS评分(X6)进入预测模型:Y=23.56-1.04X1+1.26X2-0.72X4-0.57X6。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134,ROC曲线的约登指数0.61作为预测的临界值,测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敏感度为81.6%,特异性为79.8%。模型实际应用时预测的总准确率为83.33%。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用于低体温风险急诊创伤后患者的临床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预见性复温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陆文炜 吕林娟 叶和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30期3670-3673,共4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复温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2016年1—8月收治的67例急诊创伤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8月收治的72例急诊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措施,在... 目的探讨预见性复温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2016年1—8月收治的67例急诊创伤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8月收治的72例急诊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开展预见性复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体温、寒颤、心律失常及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急诊科时体温(36.38±0.21)℃、入急诊科1h后(36.72±0.3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241、18.039;P<0.01)。观察组患者入急诊科时寒颤发生率15.94%,入急诊科1h后17.3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326、19.141;P<0.01)。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为30.43%,对照组为4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1,P=0.030)。结论预见性复温能够有效减少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温 急诊室 医院 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原文传递
探讨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因素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敏 方刚妹 +1 位作者 陈润娣 陈柳清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6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析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在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急诊创伤患者中选取210例作为探究对象,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全面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其中包括基本信息、创伤类型与现场急救... 目的探析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在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急诊创伤患者中选取210例作为探究对象,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全面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其中包括基本信息、创伤类型与现场急救情况等,以此分析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因素。结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患者共有100例(47.62%),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现场急救情况、院前输液与转运过程中是否保暖均是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因素。结论急诊患者极易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现象,需要急诊科医护人员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患者身心状况,并做好保暖措施,以实现预防自发性低体温现象发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发生因素 干预措施
原文传递
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16
作者 陶友江 刘国平 王桂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38-41,共4页
探讨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所属创伤类型和现场急救等相关信息加以整理,对会给自发性低体温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探讨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所属创伤类型和现场急救等相关信息加以整理,对会给自发性低体温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200例患者中有46例出现自发性低体温,占据比例为23.0%。患者受到创伤的严重性程度、救护车抵达现场时患者的状态、转运过程中是否做好保暖措施都是患者产生自发性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急诊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具有较高的发生率,除却患者自身因素之外,院前急救干预工作人员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评估,采用相关保暖措施,针对可能引起自发性低体温的相关因素采取预见性复温干预措施,以减少自发性低体温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发生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作用研究
17
作者 宋长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5-8,共4页
分析研究集束化保温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急诊创伤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7月-2021年07月,采取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行常规保温护理)和研究组(行集束化保温干预),各42例。比较... 分析研究集束化保温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急诊创伤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7月-2021年07月,采取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行常规保温护理)和研究组(行集束化保温干预),各4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体温变化、不良事件以及抢救情况。结果:研究组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血浆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院外抢救体温无明显差别,入急诊科时和一小时后研究组体温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抢救时间、休克指数和平均补液量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的应用价值更高,改善急诊创伤患者体温水平,减少不良事件,改善凝血功能,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保温干预 急诊创伤 自发性低体温 凝血功能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18
作者 赵洪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178-180,共3页
研究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救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治疗的150例多发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多发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 研究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救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治疗的150例多发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多发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体温,自发性低体温、寒颤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1小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寒颤、心律失常以及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措施前两组SDS、S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均显著下降 (P<0.05),且观察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 vs 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40,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诊多发伤患者寒颤、心律失常以及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率,改善其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干预 急诊 多发伤 自发性低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