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斯通纳》中的痛感与自我探寻
1
作者 黎书绮 薛玉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28-135,共8页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以时间顺序叙述和展现了主人公斯通纳探寻自身身份、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其中充斥着大量感官描写。从作者反复提及的“刺痛感”出发,探究斯通纳渴求痛苦的原因,并阐释小说中疼痛的隐喻意义:疼...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以时间顺序叙述和展现了主人公斯通纳探寻自身身份、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其中充斥着大量感官描写。从作者反复提及的“刺痛感”出发,探究斯通纳渴求痛苦的原因,并阐释小说中疼痛的隐喻意义:疼痛并非仅是纯粹的身体感知,更是一种与文学和爱相连的存在之痛,展示了主人公自我探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 痛感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探寻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颖哲 高梦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7-9,共3页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娃 镜像理论 自我 他者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雪小说中自我探寻的努力
3
作者 黄献红 《广西教育》 2012年第3期86-87,共2页
对自我的探寻,是残雪小说的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残雪有意识地往人的最苦难处、从人心的最隐蔽和阴暗处去探寻真正的自我。这种探寻充满了孤独、失落、痛苦、焦虑和迷茫,在追寻自我的旅途中呈现出"目标—寻求—失败"的模式,传达出了一... 对自我的探寻,是残雪小说的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残雪有意识地往人的最苦难处、从人心的最隐蔽和阴暗处去探寻真正的自我。这种探寻充满了孤独、失落、痛苦、焦虑和迷茫,在追寻自我的旅途中呈现出"目标—寻求—失败"的模式,传达出了一种痛彻心脾的人生况味,表现了现代人境遇的深层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小说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对岸的她》中女性的不安与自我探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先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85-87,共3页
小说《对岸的她》中,小野子和葵这两位女性主人公从不安的产生、确认到超越,是女性探寻自我、成为具有独立意识个体的过程。小野子的不安源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进入职场后,她将葵视为理想式的女性,尝试在工作中得到自我认同,并... 小说《对岸的她》中,小野子和葵这两位女性主人公从不安的产生、确认到超越,是女性探寻自我、成为具有独立意识个体的过程。小野子的不安源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进入职场后,她将葵视为理想式的女性,尝试在工作中得到自我认同,并从葵的身上体会到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调和;而葵在少女时期的一段友情之殇也因为与小野子的友情得到化解。小说中的女性没有借由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抵抗,而是互为救赎,在同性的友情中获得了温暖和救赎,在生命体验中探寻着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田光代 对岸的她 不安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夏的自我探寻——《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性别身份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婕玉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72-75,共4页
分析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的精神危机与自我探寻即纵情于男女私情与性别身份建构,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剖析主人公迷失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造成雅夏自我迷失的客观因素,自身的性格弱点是主观因素。通过探... 分析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主人公雅夏的精神危机与自我探寻即纵情于男女私情与性别身份建构,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剖析主人公迷失的原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造成雅夏自我迷失的客观因素,自身的性格弱点是主观因素。通过探讨主人公与周围女性人物的相互意义,发现雅夏纵情于男女关系进行自我性别身份建构的原因是想通过照顾或利用身边的弱势女性体现或实现自我价值,并对其建构策略的失败即逃避世俗、禁闭忏悔但内心仍不得安宁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布林的魔术师》 雅夏 自我探寻 性别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观念影响下的自我探寻
6
作者 范煊聪 《大舞台》 2011年第1期89-90,共2页
马楚成执导的影片《花木兰》是一曲敬畏生命的赞歌,他迎合了当今时尚的反战主题,同时掺进了以木兰与文泰为主的感情戏,呈现了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个体行为及其情感的蜕变,反映了个体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及最终的平衡实现。
关键词 影片《花木兰》 传统观念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小说视角下族裔女性的自我探寻——《喜福会》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歌 李红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28-133,共6页
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描绘了美国社会中族裔女性们艰辛的成长历程。她们从天真无知、苦恼迷茫逐步走向成熟独立,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索。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出... 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描绘了美国社会中族裔女性们艰辛的成长历程。她们从天真无知、苦恼迷茫逐步走向成熟独立,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索。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成长阶段中女性身上所展现的异同点,可以揭示华裔和墨裔女性自我追寻过程中的共同性,同时可以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二者构建新身份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芒果街上的小屋》 成长叙事结构 女性的自我探寻 文化身份的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后与瘦子》:逃亡路上的成长与自我探寻
8
作者 胡光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66-69,共4页
剧情片《皇后与瘦子》(梅丽娜·马苏卡斯,2019)是80后导演梅丽娜·马苏卡斯(Melina Matsoukas)的电影处女作,该片改编自争议作家詹姆斯·弗雷的同名剧本,讲述了一对网名叫“瘦子”与“皇后”的黑人青年男女,第一次约会后开... 剧情片《皇后与瘦子》(梅丽娜·马苏卡斯,2019)是80后导演梅丽娜·马苏卡斯(Melina Matsoukas)的电影处女作,该片改编自争议作家詹姆斯·弗雷的同名剧本,讲述了一对网名叫“瘦子”与“皇后”的黑人青年男女,第一次约会后开车回家,在路上遭遇白人警察野蛮执法的过程中,出于自卫而将其误杀,最终被迫选择逃亡古巴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情片 青年男女 自我探寻 马苏 作家詹姆斯 逃亡 皇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村田沙耶香《地球星人》中的性别超越、自我探寻与规范破解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洪俊 王维娜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76,共7页
当代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通过作品《地球星人》对性骚扰、无性婚姻、同调压力等社会问题进行凝视与深思,探讨颠覆常识的性别超越、自我探寻与规范破解的可能性。作品中处于社会边缘的三位主人公在一步步走向个体崩坏的同时也逐渐摆脱了... 当代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通过作品《地球星人》对性骚扰、无性婚姻、同调压力等社会问题进行凝视与深思,探讨颠覆常识的性别超越、自我探寻与规范破解的可能性。作品中处于社会边缘的三位主人公在一步步走向个体崩坏的同时也逐渐摆脱了规范的禁锢与束缚,丢弃与瓦解了人类身份,实现了个体自由与解放。作者通过《地球星人》向读者展示了社会边缘人物的痛苦与挣扎,并试图为他们探寻一条破解固有规范、指向“非人类”的新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田沙耶香 《地球星人》 性别超越 自我探寻 规范破解
原文传递
浅谈中国女性绘画的自我探寻之路
10
作者 郭玲 《艺术品鉴》 2015年第8期152-152,共1页
女性绘画很早就登上了中国绘画史,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女性画家都没有艺术创作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想要了解自己。同样,中国的女性画家们也开始逐渐... 女性绘画很早就登上了中国绘画史,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女性画家都没有艺术创作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想要了解自己。同样,中国的女性画家们也开始逐渐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价值,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女性自我意识进行艺术创作,她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自身的感受,并将这些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绘画 自我探寻
原文传递
论《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与自我探寻
11
作者 熊丽婷 《作家》 2015年第10X期64-65,共2页
《雨王亨德森》是一部经典的关注自我问题的小说,其以主人公亨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对自我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因此,本文对《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从内部困扰和外部成因两方面进行了阐释,而对自我探寻则是从动态... 《雨王亨德森》是一部经典的关注自我问题的小说,其以主人公亨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对自我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因此,本文对《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从内部困扰和外部成因两方面进行了阐释,而对自我探寻则是从动态性和多样性中展开分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王亨德森》 自我冲突 自我探寻
原文传递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的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之途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燕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记述鲁智深的文字"通篇只是鲁达纪程图也"。这一"纪程",不仅是鲁达行侠仗义的人生轨迹,更是鲁达自我迷失、自我探寻、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记述鲁智深的文字"通篇只是鲁达纪程图也"。这一"纪程",不仅是鲁达行侠仗义的人生轨迹,更是鲁达自我迷失、自我探寻、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作品把鲁智深推进到生存结构之中,从形而上的哲学叩问和形而下的道德实践中拷问自我,探讨人类的存在方式,从而对陷入尘世的人生进行哲学上的探究。这种探寻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纬度之下的人性的省思,使它成为我国尤罕的"哲理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自我迷失 自我探寻 自我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体验·成就动机·角色意识——论刘勰两个梦的人格心理学内涵
13
作者 杨来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特意记录下了他的两个梦,隐晦地表达了其论文前的心理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及功能。既有研究主要是从文化、文学和审美等角度进行的,而鲜有从人格心理学视角展开的,尤其是对二梦之间的重大转变缺少必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特意记录下了他的两个梦,隐晦地表达了其论文前的心理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及功能。既有研究主要是从文化、文学和审美等角度进行的,而鲜有从人格心理学视角展开的,尤其是对二梦之间的重大转变缺少必要的讨论。梦作为“潜意识的一种意义文本”,具有独特的文本叙述方式和明确的意义表达机制。从二梦构成的叙述文本来看,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但整体上呈现出一幅和谐的图景。结合人格心理学的视角观之,二梦所构成的叙述文本表面上集中展现了刘勰的两种生命体验——“优美体验”与“崇高体验”,文本背后隐含的却是其“成就动机”与“角色意识”。从“彩云若锦”到“随仲尼而南行”,反映的是刘勰人格心理的成长过程,二梦的和谐呈现象征着其“人格发展中的美学与伦理学的平衡”状态,体现了他融合“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实际努力。通过尝试符号叙述学式地回到《序志》篇,作为一种“意义文本”的二梦,实质上象征着刘勰人格心理层面上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完善的探寻过程,为其创制《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的文本 刘勰 人格心理学 符号叙述学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在醉与醒之间——班维尔小说中自我的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红卫 《鄂州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53-55,共3页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是爱尔兰小说家,曾任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的文学编辑达11年,后成了纽约书评的投稿人。因其作品新颖脱俗的创作技法和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而被誉为"最优秀的英语文学家",因此,文学界和学术...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是爱尔兰小说家,曾任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的文学编辑达11年,后成了纽约书评的投稿人。因其作品新颖脱俗的创作技法和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而被誉为"最优秀的英语文学家",因此,文学界和学术界对于其作品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其创作技法和与语言风格层面,而鲜有论及其小说所隐含的其他主题。文章试图从班维尔小说中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一主题入手,以文本分析法深度剖析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自我探寻之旅和身份困境,以期为班维尔小说的研究提供崭新而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维尔 自我身份探寻 身份困境 文本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初年台湾女性小说的文化描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71,共8页
21世纪初年的台湾女性小说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不太相同的面貌,总体而言,女性主义的议题少了20世纪90年代激昂尖锐的泛政治化倾向,转向更本色、更纯粹探究女性复杂深幽的自我及其与这个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苏伟... 21世纪初年的台湾女性小说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不太相同的面貌,总体而言,女性主义的议题少了20世纪90年代激昂尖锐的泛政治化倾向,转向更本色、更纯粹探究女性复杂深幽的自我及其与这个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苏伟贞的《日历日历挂在墙上》和朱天文的《巫言》。即便像施叔青《台湾三部曲》这样涉及台湾历史沧桑、政治风云的长篇巨制,也更多地以女性主义历史观呈现庶民百姓日常性中琐碎、常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初 台湾女性小说 自我探寻 日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万物中探寻自我
16
作者 徐威 《诗刊》 2024年第1期120-122,共3页
许天伦的诗作我不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至今仍不相识,但他的文学才华与人生经历,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那只飞鸟》这组诗歌新作中,敏锐的观察、非凡的想象、细腻的表述、新奇的意象等,呈现出他一贯的诗学风格;在内容上,也延续着他对于... 许天伦的诗作我不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至今仍不相识,但他的文学才华与人生经历,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那只飞鸟》这组诗歌新作中,敏锐的观察、非凡的想象、细腻的表述、新奇的意象等,呈现出他一贯的诗学风格;在内容上,也延续着他对于日常、生死、世界的思索——更确切地说,他用诗歌,在自然万物中,在时空变幻中,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发现、质疑、确认着自我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才华 微信公众号 诗学风格 探寻自我 自然万物 时空变幻 人生经历
原文传递
错误的镜像,失败的建构——《所罗门之歌》中两位黑人男性身份建构失败原因探析
17
作者 曹颖哲 高梦琦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3,共3页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肯 吉他 镜像理论 自我 他者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无形人》中的象征手法与“无形”主题
18
作者 边春华 秦伊楠 《文教资料》 2008年第9期20-22,共3页
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对其命运的认识与抗争.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从多方面刻画了黑人的工具化命运,白人对黑人工作的抹杀及异化,以及黑人对自我的探寻,有力地揭露了黑人的... 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对其命运的认识与抗争.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从多方面刻画了黑人的工具化命运,白人对黑人工作的抹杀及异化,以及黑人对自我的探寻,有力地揭露了黑人的"无形"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歧视 象征 无形 自我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情结:浅谈台湾青春题材影片
19
作者 孔苗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影片创作脉络的简明梳理,指出台湾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及其创作特点。本文认为,台湾青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影表达与心理学中青春期特定自我冲突、自我寻求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达出此阶段最具有独特性的内在心... 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影片创作脉络的简明梳理,指出台湾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及其创作特点。本文认为,台湾青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影表达与心理学中青春期特定自我冲突、自我寻求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达出此阶段最具有独特性的内在心理特点。这一心理核心即是青春题材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电影语言与整体风格的表达上,台湾青春电影暗合东方哲学观点与美学趣味,同时具有明显可辨的地域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自我探寻 台湾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住考前的机会,学会与自己独处
20
作者 李欣 《新世纪智能》 2020年第34期13-14,共2页
高考前的自主复习是一段完整的、可完全自主支配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不仅是指对知识吸收与巩固的自我消化,还是对学习模式、时间安排、心理状况的自我探寻与提升.其间的学习完全是由自我去衡量的,标准的制定也是因人而异.若是为了完成... 高考前的自主复习是一段完整的、可完全自主支配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不仅是指对知识吸收与巩固的自我消化,还是对学习模式、时间安排、心理状况的自我探寻与提升.其间的学习完全是由自我去衡量的,标准的制定也是因人而异.若是为了完成更多课外题,甚至是超纲题,而敷衍课内作业,这是空耗时间和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复习 自我消化 知识吸收 自我探寻 学习模式 因人而异 课内作业 自主支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