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的价值观剖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舒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43,共7页
本文以 2 0世纪 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样本 ,分析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层的价值观 ,并指出 ,类似的深层价值结构在现实主义作家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本文指出 ,90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以积极入世的历...
本文以 2 0世纪 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样本 ,分析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层的价值观 ,并指出 ,类似的深层价值结构在现实主义作家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本文指出 ,90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以积极入世的历史进步论价值态度来面向现实 ,在某种程度上 ,这对于新时期文坛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亦指出 ,其价值观念中潜藏的家政意识、人治理念和男性中心主义等深层的价值结构 ,是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内在的局限。本文认为 ,他们在正统的目的论价值观、传统的儒文化价值观的深层影响下 ,应当寻求自我无意识价值结构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现实主义作家
历史进步论
目的论价值观
儒文化价值观
自我无意识
价值结构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捐赠诈骗的刑事可罚性研究——以对“目的失败理论”的批判为中心
被引量:
23
2
作者
陈毅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66,共18页
捐赠诈骗、乞讨诈骗等特殊类型的行为应否纳入诈骗罪的可罚性范围,教义学上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应否要求被害人因为被骗而没有认识到财产处分行为将产生财产损失的效果,主要存在无意识的自我损害必要说和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不要说两种立...
捐赠诈骗、乞讨诈骗等特殊类型的行为应否纳入诈骗罪的可罚性范围,教义学上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应否要求被害人因为被骗而没有认识到财产处分行为将产生财产损失的效果,主要存在无意识的自我损害必要说和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不要说两种立场。目的失败理论在无意识自我损害必要说前提下,将社会目的无意识的失败与有意识的自我损害相联系,形成补偿模式的主观化思路和功能模式的规范化思路。从学术史考察,目的失败理论只适用于没有经济补偿的单方给付行为,对于双方交易和混合交易应通过损失概念和损失计算加以认定,对于目的落空的案件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损失,进而才考虑对损失的意识。目的失败理论违反合宪性解释的要求,尤其是违反了消融禁止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在财产损失的计算依据上考虑社会因素与经济损失概念不协调;被害人意识内容应仅限于经济上的损失,而具有决定性目的的确定标准模糊,客观目的论也无法解决其固有缺陷。应当放弃目的落空理论,财产损失的意识和目的失败不应影响诈骗罪财产损失的认定。我国司法实务中对捐赠诈骗不加区分地以诈骗罪处罚,存在刑事政策上的错误引导和司法解释的理解偏差,应当寻求其他的可罚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捐赠诈骗
目的失败理论
无意识
的
自我
损害
财产损失
自我
答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格与命运——曹禺戏剧人物心理分析
3
作者
吕双燕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7-32,共6页
错综复杂的人格结构及其变化在形成人物性格、行为动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曹禺戏剧人物的人格结构 ,特别是结合运用荣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原型学说进行分析 ,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曹禺戏剧某些人物的人格特征以及人物之...
错综复杂的人格结构及其变化在形成人物性格、行为动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曹禺戏剧人物的人格结构 ,特别是结合运用荣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原型学说进行分析 ,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曹禺戏剧某些人物的人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把握到了曹禺戏剧人物的深层心理本质及行为动机 ,因而更深入地揭示了曹禺戏剧人物性格、行为及命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戏剧人物
人格
无意识
自我
行为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61,共9页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近代以来发生在土耳其本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悖谬的思考,探求解决这种冲突与悖谬的途径。作品通过两个同貌人的故事,揭示出:导致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并非东西方身份问题,所...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近代以来发生在土耳其本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悖谬的思考,探求解决这种冲突与悖谬的途径。作品通过两个同貌人的故事,揭示出:导致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并非东西方身份问题,所谓"身份"都是人为建构的幻像,在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意识心理中黑色自我的存在。解决这种对立与悖谬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土耳其本土"双重身份"的认同,并在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身份整合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身份幻像
无意识
自我
双重身份
原文传递
题名
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的价值观剖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舒也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43,共7页
文摘
本文以 2 0世纪 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样本 ,分析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层的价值观 ,并指出 ,类似的深层价值结构在现实主义作家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本文指出 ,90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以积极入世的历史进步论价值态度来面向现实 ,在某种程度上 ,这对于新时期文坛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亦指出 ,其价值观念中潜藏的家政意识、人治理念和男性中心主义等深层的价值结构 ,是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内在的局限。本文认为 ,他们在正统的目的论价值观、传统的儒文化价值观的深层影响下 ,应当寻求自我无意识价值结构的超越。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现实主义作家
历史进步论
目的论价值观
儒文化价值观
自我无意识
价值结构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G40-01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捐赠诈骗的刑事可罚性研究——以对“目的失败理论”的批判为中心
被引量:
23
2
作者
陈毅坚
机构
中山大学法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66,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视角下的持有型犯罪研究"(项目编号:17BFX07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捐赠诈骗、乞讨诈骗等特殊类型的行为应否纳入诈骗罪的可罚性范围,教义学上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应否要求被害人因为被骗而没有认识到财产处分行为将产生财产损失的效果,主要存在无意识的自我损害必要说和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不要说两种立场。目的失败理论在无意识自我损害必要说前提下,将社会目的无意识的失败与有意识的自我损害相联系,形成补偿模式的主观化思路和功能模式的规范化思路。从学术史考察,目的失败理论只适用于没有经济补偿的单方给付行为,对于双方交易和混合交易应通过损失概念和损失计算加以认定,对于目的落空的案件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损失,进而才考虑对损失的意识。目的失败理论违反合宪性解释的要求,尤其是违反了消融禁止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在财产损失的计算依据上考虑社会因素与经济损失概念不协调;被害人意识内容应仅限于经济上的损失,而具有决定性目的的确定标准模糊,客观目的论也无法解决其固有缺陷。应当放弃目的落空理论,财产损失的意识和目的失败不应影响诈骗罪财产损失的认定。我国司法实务中对捐赠诈骗不加区分地以诈骗罪处罚,存在刑事政策上的错误引导和司法解释的理解偏差,应当寻求其他的可罚性路径。
关键词
捐赠诈骗
目的失败理论
无意识
的
自我
损害
财产损失
自我
答责
Keywords
Fraud by Donation, the Theory of Failure of Purpose, Self-damage without Consciousness,Property Loss, Self-Responsibility
分类号
DF625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格与命运——曹禺戏剧人物心理分析
3
作者
吕双燕
机构
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7-32,共6页
文摘
错综复杂的人格结构及其变化在形成人物性格、行为动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曹禺戏剧人物的人格结构 ,特别是结合运用荣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原型学说进行分析 ,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曹禺戏剧某些人物的人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把握到了曹禺戏剧人物的深层心理本质及行为动机 ,因而更深入地揭示了曹禺戏剧人物性格、行为及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曹禺
戏剧人物
人格
无意识
自我
行为
命运
分类号
J824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虎
机构
南开大学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61,共9页
文摘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近代以来发生在土耳其本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悖谬的思考,探求解决这种冲突与悖谬的途径。作品通过两个同貌人的故事,揭示出:导致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并非东西方身份问题,所谓"身份"都是人为建构的幻像,在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意识心理中黑色自我的存在。解决这种对立与悖谬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土耳其本土"双重身份"的认同,并在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身份整合的理想。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身份幻像
无意识
自我
双重身份
Keywords
Orhan Pamuk
illusion of identity
unconscious self
double identity
分类号
I38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的价值观剖析
舒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捐赠诈骗的刑事可罚性研究——以对“目的失败理论”的批判为中心
陈毅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人格与命运——曹禺戏剧人物心理分析
吕双燕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张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