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纯林自然稀疏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1
作者 薛立 萩原秋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4-838,共5页
自然稀疏是林分内的个体由于竞争有限的资源而引起的一部分个体死亡的现象。评述 4 0 a来世界上有关纯林自然稀疏的研究内容 ,包括了自然稀疏法则 ,异速生长模型、平均个体重与密度的时间轨线 ,种的自然稀疏线和自然稀疏动力线的关系 ,... 自然稀疏是林分内的个体由于竞争有限的资源而引起的一部分个体死亡的现象。评述 4 0 a来世界上有关纯林自然稀疏的研究内容 ,包括了自然稀疏法则 ,异速生长模型、平均个体重与密度的时间轨线 ,种的自然稀疏线和自然稀疏动力线的关系 ,自然稀疏线的斜率与生物量的关系 ,自然稀疏与竞争密度效果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稀疏法则 异速生长模型 自然稀疏线 自然稀疏动力线 林分 纯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 被引量:49
2
作者 曾德慧 姜凤岐 +1 位作者 范志平 杜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5-242,共8页
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 ,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 ,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 ,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大小的指标 ,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 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 ,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 ,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 ,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大小的指标 ,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总断面积的相关关系 ,旨在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对自然稀疏 -3 / 2法则进行的评述 ,认为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斜率 -3 / 2存在的精确性 ,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常数 ,并且考虑到各种现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自然稀疏 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年龄、造林密度和林分自然稀疏对杉木人工林个体大小分化和生产力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桂娟 胡海帆 +2 位作者 孙洪刚 张建国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136,共11页
【目的】研究林分生长过程中个体大小分化规律以及个体分化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为通过培育措施调整改变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进而提高林分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5种造林密度(2.0 m×3.0 m、2.0 m×1.5 m、2.0 m×1... 【目的】研究林分生长过程中个体大小分化规律以及个体分化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为通过培育措施调整改变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进而提高林分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5种造林密度(2.0 m×3.0 m、2.0 m×1.5 m、2.0 m×1.0 m、1.0 m×1.5 m和1.0 m×1.0 m)的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研究林分年龄、造林密度和林分自然稀疏对林分个体大小分化的影响以及个体分化与林分生产力的数量关系。【结果】Gini系数(个体大小分化)随林分年龄和造林密度增加而增大,林分发生自然稀疏时Gini系数降低,但在林分自然稀疏进程中林分内个体大小分化程度再次增大。造林密度越大,林分生产力越高;林分发生自然稀疏时林分生产力下降,但自然稀疏后生产力增加速度大于自然稀疏前;林分生产力与个体大小分化呈负相关。【结论】随林分年龄和造林密度增加,个体间分化程度增大,林分生产力增加;发生林分自然稀疏时,个体间分化程度降低,林分生产力下降;在随后的林分生长进程中,个体间分化程度不断增大,林分生产力也继续提高。林分自然稀疏可改变林分种内竞争强度,进而改变个体分化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大小分化 林分生产力 杉木 林分自然稀疏 GINI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谌红辉 方升佐 +2 位作者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同龄纯林 自然稀疏 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2 位作者 何寿庆 吴克选 詹有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差3·91%,精度较高;对其用于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地位指数林分的实用性检验结果,CK相对误差5·23%,其他检验项目相对误差均<5%,为容许试验误差,实用性较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和树高级分布规律等。研究还得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枝下高、林冠长度和林冠相对高度的生长差异、变化动态及其与林龄增长的各种相关规律,并分别提出其与林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相关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间伐强度 自然稀疏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天然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蔡小英 洪伟 +9 位作者 吴承祯 张艳艳 郭研 夏鑫 张彩云 林存炎 邓慧华 张尚炬 钱永平 张文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418,共5页
选择平均直径、平均木断面积和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个体大小的指标,研究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应用-3/2法则,建立黄山松天然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平均直径、平均木断面积、总断面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山松天然林种群... 选择平均直径、平均木断面积和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个体大小的指标,研究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应用-3/2法则,建立黄山松天然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平均直径、平均木断面积、总断面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山松天然林种群密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木断面积、林分总断面积均存在显著作用。因此,在经营黄山松天然林时,必须切实重视林分密度控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天然林 自然稀疏 总断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7-101,共5页
Based on density theory of plant growth and related biological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whole change proces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erived, i.e. \%N\%=exp(\%a\%ln\+2\%v+b\%ln\%v+c\%), w... Based on density theory of plant growth and related biological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whole change proces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erived, i.e. \%N\%=exp(\%a\%ln\+2\%v+b\%ln\%v+c\%), where \%N\% and \%v\% repres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ean volume of a plant, and \%a,b,c\% are parameters. Thereby, the authors proposed a self\|thinning mechanism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in different sites and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the model was described as \%N\%=exp(5 895932H 0 01351034 -0 9225263H -0 002829299\}ln\%v\%-0 1148481H -0 01018257\}ln\+2\%v\%).The simulating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echanism model fitted the data observed from Chinese fir plantation very well. Therefore it is very useful in practice, 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自然稀疏规律 植物种群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种群自然稀疏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江希钿 王素萍 杨锦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在福建北部丘陵山区生长发育正常的各种类型的马尾松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样地,测算胸径、株高、优势高、株数、蓄积量、年龄等数据,以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型(dBdt=rB[1-(B/K)θ])和3/2自疏法则为理论依据,推导出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变... 在福建北部丘陵山区生长发育正常的各种类型的马尾松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样地,测算胸径、株高、优势高、株数、蓄积量、年龄等数据,以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型(dBdt=rB[1-(B/K)θ])和3/2自疏法则为理论依据,推导出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N={[A(1+ce-ft)b]-p-[A(1+ce-ft0)b]-p+N-p0}-1p,该模型适用于描述各种密度林分的自然稀疏规律。经用闽北马尾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资料验证,证明此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的密度观察资料,显示了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自然稀疏模型 密度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规律-- -3/2还是-4/3? 被引量:20
9
作者 韩文轩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1-668,共8页
由密度导致的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现象,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植物自然稀疏规律(种群密度和个体平均质量的幂律关系)的机理,却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分别对应着-3/2和-4/3幂律。作者重点介绍这两类自然稀疏幂律的代表... 由密度导致的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现象,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植物自然稀疏规律(种群密度和个体平均质量的幂律关系)的机理,却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分别对应着-3/2和-4/3幂律。作者重点介绍这两类自然稀疏幂律的代表性理论模型:Yoda的-3/2自疏法则和基于WBE模型的-4/3自疏规律,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由于研究方法等原因,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否定一条自疏上限线的存在,也不能令人信服地推翻-3/2而确立-4/3幂值的自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幂律 -4/3幂律 植物种群 自然稀疏 自疏边界线 能量相当 异速生长 等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ineke密度指数在日本落叶松林分自然稀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惠淑荣 刘强 张国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20-522,共3页
在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用Reineke定义的密度指数模拟了日本落叶松同龄林的自然稀疏模型和日本落叶松不同初植密度的自然生长过程表,这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密度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
关键词 密度指数 自然稀疏模型 自然生长 日本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自然稀疏效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述锡 崔金元 林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13-1520,共8页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适宜的扇贝浮筏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3 个贝龄扇贝周年壳长生长都没有显著差异;1龄贝壳长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9.53 mm;2龄贝壳长年均增长23.50 mm;3龄贝壳长增长较慢,年均增长15.47 mm;3个贝 龄扇贝周年湿重增长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和2龄贝湿重增长较快,3龄贝的年均增长约54.07 g,2龄贝的年均增长约37.80 g,1龄贝的年均增长约14.69 g;2 龄贝、3龄贝各养殖密度梯度之间累计死亡率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死亡率介于76.30%~83.33%,2龄贝死亡率介于88.89%~91.78%,养殖密度为150个/层的1龄贝与80个/层和50个/层的1龄贝累计死亡率差异显著。依据自然稀疏模型,浮筏养殖适宜密度3龄贝为4~5个/层;2龄贝为8~16个/层,1龄贝为29~124个/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自然稀疏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唐守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4-241,共8页
本文提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硫的理论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概括了各种不同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由此方程式结合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以导出不同初始密度林分的自然生长过程。熟知的完满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是本文所述方程式的特例。一个... 本文提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硫的理论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概括了各种不同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由此方程式结合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以导出不同初始密度林分的自然生长过程。熟知的完满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是本文所述方程式的特例。一个实例说明不同初始密度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计算方法及例证不同密度林分自稀疏规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龄纯林 自然稀疏规律 密度 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描述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的经验模型 被引量:21
13
作者 方精云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根据植物生长的密度理论和有关生物学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植物种群自然稀疏的经验模型,即1/ρ=α(lnω-lnω0)β+1/ρ0。这里ρ和ω分别为种群密度和平均植物重,ρ0和ω0为初期密度和初期植物重,α和β为参数。经... 根据植物生长的密度理论和有关生物学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植物种群自然稀疏的经验模型,即1/ρ=α(lnω-lnω0)β+1/ρ0。这里ρ和ω分别为种群密度和平均植物重,ρ0和ω0为初期密度和初期植物重,α和β为参数。经用木本和草本植物种群的密度试验资料验证,证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的观测资料,并且具有表达式简单的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对模型的性质和意义也作了讨论,发现模型所表达的植物生长过程是一种Gompertz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型 植物种群 种群密度 自然稀疏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龄纯林自然稀疏密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希钿 杨锦昌 王素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84-89,共6页
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模式和最大密度法则 ,应用Korf生长方程推导出同龄纯林最大密度的林分和一般密度的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实例验证表明 ,本文所提出的自然稀疏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 。
关键词 自然稀疏 密度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稀疏方程不同拟合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京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8-68,共11页
【目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种群自疏动态的拟合方法是评估自然稀疏法则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方法】本研究基于福建省553块杉木同龄林样地数据,对前人用于估计自然稀疏方程的手绘法、区间法和相对密度法3种传统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O... 【目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种群自疏动态的拟合方法是评估自然稀疏法则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方法】本研究基于福建省553块杉木同龄林样地数据,对前人用于估计自然稀疏方程的手绘法、区间法和相对密度法3种传统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OLS)、简化主轴回归(RMA)和分位数回归(QR)3种以回归为基础的方法,修正最小二乘法(COLS)、确定性前沿函数(DFF)和随机前沿函数(SFF)3种边界模型构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大密度线的适宜拟合方法。【结果】手绘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区间法拟合结果会受到区间长度的显著影响,得到的最大密度线斜率往往比真实斜率平缓;相对密度法能排除非密度依赖死亡的干扰,但会受选点过程中预设斜率理论值的影响;OLS法、COLS法、RMA法拟合的直线容易出现与实际的数据点边界不吻合的问题,与自然稀疏直线为数据点上边界线的定义不相符;当分位数值越接近100%,QR法拟合得到的直线就越接近林分自疏上边界线;DFF法中,采用线性规划途径拟合直线优于非线性规划途径,但QR法和DFF法进行统计推断比较困难。SFF法拟合结果比较客观,但只有随机误差项的方差足够小且趋近于零时,拟合所得直线才能真实反映种群自疏过程。【结论】本文最后筛选得出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最优自然稀疏方程为ln(QMD)=7.795-0.620ln(N),可为当地杉木经营实践中制定有效密度调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稀疏理论 杉木 林分密度 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幼龄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蓝斌 洪伟 +1 位作者 苏宝川 兰金德 《林业勘察设计》 1996年第1期10-14,共5页
通过株数与年龄的递变关系来描述马尾松幼林自然稀疏的规律,并提出用 Pearson—Ⅲ型分布及指数分布对自然稀疏规律进行数学拟合。经验证,马尾松幼龄林林分的自然稀疏株数按年龄递变规律可由 Pearson—Ⅲ型分布与指数分布两段函数表示。
关键词 马尾松幼龄林 自然稀疏 Pearson—Ⅲ型分布 指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稀疏模型建立及收获表编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党常顺 于秀兰 李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4-16,共3页
在使用20块固定标准地和92块临时标准地材料建立自然稀疏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全林分收获模型编制了4种地位指数(12.17、13.34、14.21和15.76m)和4种初植密度(2000、3300、4400和6600n/hm2)的16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生长收获表。该表按... 在使用20块固定标准地和92块临时标准地材料建立自然稀疏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全林分收获模型编制了4种地位指数(12.17、13.34、14.21和15.76m)和4种初植密度(2000、3300、4400和6600n/hm2)的16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生长收获表。该表按林分、大径木(D≥26cm)、中径木(14cm<D≤25cm)和小径木(6cm<D≤13cm)预测自然生长收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人工林 自然稀疏 自然生长收获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自然稀疏人工梭梭林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爱强 徐先英 +4 位作者 刘江 崔文天 张荣娟 赵鹏 付贵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探明自然稀疏林带不同密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水分与林分密度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自然稀疏的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对不同自然稀疏密度梭梭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 为探明自然稀疏林带不同密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水分与林分密度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自然稀疏的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对不同自然稀疏密度梭梭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密度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人工梭梭固沙林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3月初—5月中旬,是土壤水分回升期;5月下旬—9月下旬,土壤水分在丰水年(2015年)为动态平衡期,在枯水年(2016年)为消耗期;10月、11月为水分消退期,12月—翌年2月份,是土壤水分低稳期;(2)雨养条件下,梭梭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发生在40cm以下层,且密度越大消耗越大,变异系数也越大;浅层(0—40cm)土壤水分变化剧烈,但与林带密度之间的规律不明显;(3)林带土壤剖面平均水分含量无论在全年还是在生长季或非生长季,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4)不同退化程度人工梭梭林土壤水分含量与密度之间呈负相关,模型表达式为:Y=394.67 D2-68.769 D+6.526(0≤D≤0.165),R2=0.934。不同密度人工梭梭林土壤水分随季节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受极端降雨事件的影响,在不同年份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变化不一致;密度与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模型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稀疏 密度 土壤水分 时空动态 数学模型 人工梭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梯度上森林植物群落自然稀疏规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泽煜 张灵 千怀遂 《热带地理》 201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以南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乔灌木样方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林分自然稀疏规律和植物个体大小与密度的关系及其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群落尺度上也存在着自然稀疏规律,乔木群落的自然稀疏指数为-... 以南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乔灌木样方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林分自然稀疏规律和植物个体大小与密度的关系及其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群落尺度上也存在着自然稀疏规律,乔木群落的自然稀疏指数为-1.305 6,灌木为-1.298 9,符合Enquist提出的-4/3自疏法则。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乔木样方的平均冠幅与树高都明显减小,灌木样方的平均冠幅减小,植株高度变化则不明显。3)随着海拔高度变化,乔灌木的个体大小对其作出不同的响应。在自然稀疏表达式中,系数k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海拔高度越高,k值越小。其中乔木样方的k值变化幅度大,灌木样方幅度小,表明海拔高度变化对乔木个体大小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群落 灌木群落 自然稀疏 海拔高度 南岭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继华 王义廷 刘世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7,44,共4页
一、前言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种群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35°20′—38°10′,东经136°45′—140°30′,海拔高度为1000—2800m。1900年引入我国,以其较强的适应性“定居”下来,而且生长速度在抚顺地区... 一、前言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种群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35°20′—38°10′,东经136°45′—140°30′,海拔高度为1000—2800m。1900年引入我国,以其较强的适应性“定居”下来,而且生长速度在抚顺地区远比长白落叶松(L.olgensis var.changpaiensis)、兴安落叶松(L.gmelinii)为快;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河南、河北、江西、湖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都有人工栽培,而以吉林、辽宁东部栽培面积较大,在年平均气温2.5—12.0℃、年降水量500—1400mm 的水热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种群密度 自然稀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