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7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原发灶与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上皮型钙黏附蛋白和β-链接素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
1
作者 梁玉莹 黎静 +1 位作者 王卓才 赖日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509-3511,共3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 目的:研究鼻咽癌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β-链接素(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和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1)22例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0.9%)显著低于22例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63.6%)(P<0.05);(2)β-catenin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86.4%,90.9%),未显示有差异性(P>0.05);(3)原发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癌细胞表达的E-Cadherin呈正相关(r=0.676,P<0.01);转移癌组织中E-Cadherin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507,P<0.05)。结论:(1)在鼻咽癌组织中,导致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E-Cadherin的表达下调。(2)因某些原因积聚于细胞内的β-catenin可能在协同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起作用。(3)在肿瘤侵袭转移的过程中,E-Cadherin与β-catenin之间可能通过某些细胞信号通路连接进而相互调节,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CADHERIN基因 Β-CATENIN基因 原发灶 自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对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刘志生 高金亮 +2 位作者 张露 孙阳 汪操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 探究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对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0例,术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前血清CK-19、Galect... 目的 探究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对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0例,术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对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CK-19、Galectin-3水平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转移类型、腺外侵犯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灶数无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K-19水平与肿瘤直径、转移类型、腺外侵犯相关(P<0.05),术前血清Galectin-3水平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转移类型、腺外侵犯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一血清指标比较,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联合预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AUC可达到0.878,灵敏度为0.765,特异度为0.862,95%CI为0.810~0.947,P<0.001。结论 术前血清CK-19、Galectin-3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CK-19 GALECTIN-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卢梦雅 张博 +5 位作者 曾琪 方飞 李洪涛 黄帅 刘义康 吉六舟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 探讨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孝感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初次就诊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T合并PTC的82例患者,根据颈部是否有LNM分为有LNM... 目的 探讨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孝感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初次就诊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T合并PTC的82例患者,根据颈部是否有LNM分为有LNM组与无LNM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个数、肿瘤最大径、平扫期HT区CT值、动脉期HT区CT值、静脉期HT区CT值以及不同期相HT区CT值的差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82例患者中,37例有LNM,45例无LNM。有LNM组与无LNM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是颈部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最大径ROC的AUC最大为0.791,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32.8%,此时诊断阈值为0.85 cm。平扫期HT区CT值ROC的AUC最大为0.699,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60.0%,此时诊断阈值为72.16 HU。肿瘤最大径联合平扫期HT区CT值的ROC的AUC最大为0.835,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80.0%。结论 肿瘤最大径、平扫期HT区CT值是HT合并PTC患者颈部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联合平扫期HT区CT值对HT合并PTC患者颈部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eta分析
4
作者 庞家伟 刘玲 +2 位作者 秦志骋 王玉虹 高华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6-463,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估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当前主流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使用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PTC患者CLNM的相关文献,由3名研究人员按照研究方法、术后病... 目的:运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估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当前主流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使用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PTC患者CLNM的相关文献,由3名研究人员按照研究方法、术后病理及统计数据完整性等关键指标进行文献筛选并汇总有效数据后,使用Meta-DiSc 1.4、Stata 14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质量偏倚风险评估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14项相关研究,共计3557例PTC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1464例,阴性者2093例。Meta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术前预测PTC伴有CLNM的总体敏感度为0.80(95%CI:0.78~0.82),特异度为0.79(95%CI:0.78~0.81),阳性似然比(PLR)为4.00(95%CI:2.47~5.25),阴性似然比(NLR)为0.23(95%CI:0.19~0.32),诊断比值比(DOR)为16.90(95%CI:9.67~29.54),AUC为0.877(95%CI:0.843~0.912)。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像检查模式(超声、CT、MRI)、病例数量(>200例或≤200例)、是否联合临床特征及ROI部位(原发病灶/淋巴结)均不是异质性来源,Meta研究异质性的来源与是否使用增强扫描图像有关,并且以超声增强效能最优。Deeks发表偏倚检验显示无潜在的发表偏倚(P=0.64>0.05)。Fagan图显示,在术前预测PTC患者CLNM时,若影像组学的验前概率为50%,且阳性似然比为4.00、阴性似然比为0.23,则其验后概率可分别提升至80%和降低至19%。结论:影像组学可以很好地在术前预测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LNM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进行超声血流参数和高频超声检查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葛灿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4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进行超声血流参数和高频超声检查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4年5月南京市江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普通超声、高频超声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对...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进行超声血流参数和高频超声检查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4年5月南京市江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普通超声、高频超声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金标准,分析两种超声诊断方法对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患者高频超声图像中的超声血流参数。结果:在100例确诊发生甲状腺癌的患者中,经手术病理学诊断4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60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频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与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为0.879,而普通超声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水平为中等,Kappa为0.635。观察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而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时,应用高频超声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可对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判断,还能利用超声血流参数对患者病情进行辅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诊断 淋巴结转移 超声 高频超声 超声血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6
作者 张琳 安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6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150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理结果,将淋巴转移患者96例作为转移组,将未发生淋巴转移的54例设...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150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理结果,将淋巴转移患者96例作为转移组,将未发生淋巴转移的54例设为参照组,分析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对患者检查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可知,两组患者性别、癌结节最大径、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癌结节的位置、组成、回声、纵横比等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 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 mm特征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一危险因素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相近。结论:通过高频超声对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诊断可知,引起转移的危险因素包含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 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高频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球蛋白及其抗体检测联合CT增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判价值
7
作者 沈志秋 《影像技术》 2025年第2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及其抗体(TgAb)检测联合CT增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采用ROC曲线分析甲状...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及其抗体(TgAb)检测联合CT增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采用ROC曲线分析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CT增强单独及联合预测的价值。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肿瘤直径、Tg、TgAb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CT增强预测灵敏度为76.19%,特异度为86.48%;ROC曲线分析显示,Tg、TgAb、CT增强单独预测AUC分别为0.842、0.856、0.813,联合预测AUC为0.946(P<0.05)。结论:Tg、TgAb检测联合CT增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CT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8
作者 刘昊磊 刘超 +2 位作者 杨立洲 陈德强 寇介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特征表现、CT特征表现的差异,并分析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内部微钙化、边缘缺损、淋巴结形状≥2 mm、纵横径之比<2 mm、门部回声不均匀、回声特征均匀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颗粒状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淋巴结边缘强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淋巴结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长径线≥5 mm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超声检查、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87.0%、77.8%,特异度分别为88.1%、93.2%;联合评估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88.1%。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相比,Kappa值分别为0.752、0.733、0.859。联合应用漏检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均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评估准确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刘永玲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7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2月接诊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转移组(n=30)和未转移组(n=70),分析食管癌下颈部淋巴... 目的:分析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2月接诊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转移组(n=30)和未转移组(n=70),分析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肿瘤直径、吸烟史、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有吸烟史、肿瘤部位为中上段、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均为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及肿瘤部位、直径、分化程度有关,临床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结合血清SCC、CYFRA 21-1对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价值探讨
10
作者 杨文丽 李六一 +1 位作者 胡秋菊 曾钦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er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21-1,CYFRA 21-1)在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er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21-1,CYFRA 21-1)在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64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分为转移组(n=58)和未转移组(n=106)。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血清SCC、CYFRA 21-1水平检测。比较两组的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血清标志物水平,并通过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转移组PI、MTT及血清SCC、CYFRA 21-1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而TTP显著低于未转移组(P<0.05)。超声造影三项参数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79.31%、81.13%和0.821;与血清标志物联合后,灵敏度提升至96.55%,AUC提升至0.913(P<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血清SCC、CYFRA 21-1能够显著提高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鳞状细胞相关性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 食管鳞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在早期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许艺津 《基层医学论坛》 2025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究氟-18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在早期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 目的探究氟-18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在早期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比较入院检查时2组患者原发肿瘤部位的^(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并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原发肿瘤部位的^(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31例(39.7%),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47例(60.3%),共检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97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21枚。入院时,转移组口腔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_(max))、代谢性肿瘤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总病变糖酵解(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水平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SUV_(max)、MTV、TLG单一指标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6、0.946、0.857;标准误差分别为0.0478、0.0229、0.0473;灵敏度分别为76.60%、97.87%、93.62%;特异度分别为83.87%、77.42%、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参数可以辅助早期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口腔鳞状细胞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超声特征与NLR、LMR、NMR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价值
12
作者 赵洁 曹文芳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5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超声特征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MR)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颈部Ⅳ区淋巴转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 目的分析食管癌超声特征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MR)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颈部Ⅳ区淋巴转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记录患者病灶直径、浸润深度、病灶部位等超声特征,根据患者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将发现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未发现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纳入转移组、未转移组,比较不同超声特征患者NLR、LMR、NMR差异,并比较转移组、未转移组患者超声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食管癌超声特征与NLR、LMR、NMR评估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效能。结果病灶直径<2 cm患者NLR低于直径≥2 cm患者,其LMR、NMR高于后者(P<0.05)。浸润<0.5 cm患者NLR低于浸润≥0.5 cm患者,其LMR、NMR高于后者(P<0.05)。不同病灶部位患者NLR、LMR、NMR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未侵犯包膜患者NLR低于侵犯包膜患者,其LMR、NMR高于后者(P<0.05)。病灶无微钙化患者NLR低于微钙化患者,其LMR、NMR高于后者(P<0.05)。120例患者中,27例检出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2.50%。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病灶直径、浸润深度、包膜侵犯情况、微钙化情况和NLR、LMR、NM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超声特征联合实验室参数预测食管癌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33,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2.59%、80.65%(P<0.05)。结论食管癌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的出现伴随着食管癌直径、浸润深度、包膜侵犯、钙化的变化,且与NLR、LMR、NMR变化相关,联合超声特征和实验室参数能够为颈部Ⅳ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超声内镜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Ⅳ区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
13
作者 吴昌慧 黄志平 +3 位作者 戴慧萍 邱慧芳 何春 唐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能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202例,根...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能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20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并发CLNM分为CLNM组(97例)和非CLNM组(105例)。收集所有PTMC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采用Sanger测序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TMC并发CLNM的影响因素;RStudio4.4.1软件构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的PTMC并发CLNM列线图模型,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和C指数评价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和净收益,Hosmer-Lemeshow检验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MedCalc22.023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评价超声造影、TERT启动子突变和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CLNM的预测能效。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202例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为48.02%(97/20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病灶数目、纵横比、微钙化、增强时间、增强方式、增强强度、被膜连续性、TERT启动子突变与PTMC并发CLNM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多灶性肿瘤(OR=3.487,95%CI:1.641~7.406,P=0.001)、微钙化(OR=4.484,95%CI:2.113~9.516,P<0.001)、等或高增强(OR=3.187,95%CI:1.460~6.957,P=0.004)、被膜连续性中断(OR=2.201,95%CI:1.051~4.608,P=0.036)、TERT启动子突变阳性(OR=4.460,95%CI:2.132~10.103,P<0.001)为PTMC并发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PTMC并发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列线图模型[Logit(P)=-4.486+1.350×病灶数目+1.399×微钙化+2.124×增强强度+1.524×被膜连续性+2.175×TERT启动子突变]。该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899(95%CI:0.893~0.905),校准曲线走形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高于两条极端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P>0.05。ROC曲线显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PTMC并发CLNM曲线下面积为0.899,大于超声造影、TERT启动子突变单独预测的0.857、0.697(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CLNM具有较高的预测能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 超声造影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病理评估与预后的相关性
14
作者 郑雪莉 张建丽 谷峰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4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病理评估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了96例接受原发病灶扩大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口腔癌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8)和死亡组(n=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淋巴结病理特征。采用单... 目的探讨口腔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病理评估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了96例接受原发病灶扩大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口腔癌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8)和死亡组(n=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淋巴结病理特征。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采用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分析其与淋巴结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中TNM分期晚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短长径比(≥0.5)较高、窦组织细胞增生和生发中心增生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晚期、淋巴结转移、生发中心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911)、灵敏度(91.52%)和特异性(86.25%),拟合度良好(χ^(2)=4.124,P=0.77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和生发中心增生患者的UW-QoL评分明显较低(P<0.05)。结论TNM分期晚期、淋巴结转移、生发中心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是口腔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淋巴结清扫术 组织细胞增生 生发中心增生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附2例病例报告
15
作者 李栋梁 刘九洋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3期343-349,共7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占比约50%左右。但是因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较好,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属于恶性肿瘤的本质。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小肿瘤,大转移”的病例,其发生率为1%~11.2%...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占比约50%左右。但是因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较好,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属于恶性肿瘤的本质。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小肿瘤,大转移”的病例,其发生率为1%~11.2%,相对少见,且早期易漏诊,部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就诊。因此,探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区转移的风险因素对临床医生判断淋巴结清扫范围、降低患者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多灶性、腺外侵袭、组织学亚型、基因突变、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两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典型病例,分析潜在风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风险因素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保林 罗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3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对LLNM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基于病理结果,将纳入的307例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231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组7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对LLNM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基于病理结果,将纳入的307例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231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组7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 4.2.3软件建立PTC患者LLNM列线图风险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bootstrap法绘制校准图进行验证。结果:两组肿瘤最大径、术前血清Tg、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腺体外侵犯、皮髓质分界不清和钙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和形态规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术前血清Tg、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腺体外侵犯和皮髓质分界不清是PTC患者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TC患者LLNM的AUC为0.843(95%CI=0.794~0.892,P<0.001),模型预测的LLNM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PTC患者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较多,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与诊断LLNM,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和临床指标的复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磊 熊炳 +1 位作者 罗银丽 陈顺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58-464,共7页
目的:探索术前超声图像特征结合临床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二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43例,作为转移组... 目的:探索术前超声图像特征结合临床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二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43例,作为转移组。同时,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9例自首次PTC手术起随访至少8年,未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的患者作为未转移组。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2)和验证集(n=40),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效能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间手术方法、术中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结节部位、回声特性、甲状腺结节最大径线、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以及淋巴结血流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全切vs.部分切除,OR=0.332,95%CI=0.134~0.828,P=0.018)、术中淋巴结转移(转移vs.未转移,OR=2.978,95%CI=1.112~7.953,P=0.030)、甲状腺结节部位(中部vs.下极,OR=6.624,95%CI=1.986~22.095,P=0.002)及甲状腺结节最大径线(OR=1.064,95%CI=1.002~1.130,P=0.042)为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72(95%CI=0.795~0.949),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863(95%CI=0.749~0.976),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1~0.7时该模型预测术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净收益高。结论:本研究基于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病理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于临床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术后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春晖 李培英 +2 位作者 罗永科 赵君智 马爱荣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CLNM组和未发生CLNM组,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关系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癌结节与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情况、被膜侵犯范围)及SWE-ER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E-ER、结节与被膜关系不同界值下的ROC曲线,比较不同界值下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生CLN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LNM组癌结节经线高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LNM组的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及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与未发生CLN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CLNM组的SWE-ER低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不同截断值下评估CLNM风险的ROC曲线,其中以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为截断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CI:0.652~0.859),诊断效能最高。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WE-ER和癌结节被膜是否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的关系,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结节被膜侵犯范围在超声预测CLNM中有较高诊断价值;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WE-ER和癌结节是否与被膜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 被膜侵犯 淋巴结转移 常规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郭培杰 邢春华 +3 位作者 李靖 金朋 赵美丽 杨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进行手术的80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根据...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进行手术的80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根据颈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分为未转移组51例,转移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和CT检查结果(对比剂灌注方向、造影强度分布、病灶增强水平及增强早期被膜连续性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未转移组的年龄高于转移组(P<0.05),未转移组的癌灶最大径低于转移组(P<0.05);两组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和病灶数量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形态、位置、钙化类型、实性成分回声、对比剂灌注方向、造影强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移组中病灶等/高增强、存在连续被膜的占比高于转移组(P<0.05)。未转移组的静脉期CT值、净增CT值、标准化CT值和Emean均低于转移组(P<0.05)。两组动脉期CT值、净增CT值和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扫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指标与多模态超声联合使用,对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93.1%(95%CI:0.772,0.992),特异性为94.1%(95%CI:0.938,0.988),曲线下面积为0.970(95%CI:0.937,1.000)。结论多模态超声联合CT对于预测甲状腺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疾病分期和治疗规划。此外,年龄、癌灶最大径、病灶增强水平和增强早期被膜连续性等因素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桥本甲状腺炎 淋巴结转移 多模态超声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增强CT在甲状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建军 史瑞剑 王凤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50例,对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扫描,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50例,对患者实施颈部增强CT扫描,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疑似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转移78例,未转移72例;颈部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转移75例,未转移75例。颈部增强CT扫描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145/150)、灵敏度94.87%(74/78)、特异度98.61%(71/75),Kappa值=0.933,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实施颈部增强CT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高,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CT 甲状腺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