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21
1
作者
施文正
王锡昌
+2 位作者
陶宁萍
刘源
许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6-465,共10页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鱼加工或食用前采用抽血致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致死方式
电子鼻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22
2
作者
方静
黄卉
+5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岑剑伟
戚勃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了改善鱼肉的品质,文章通过测定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Ca2+-ATP酶活性以及鱼片色泽和质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评价了4种不同致死方式(Ⅰ.鳃部放血;Ⅱ.冰激致死;Ⅲ.敲击头部致死;Ⅳ.敲击头部后放血)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
为了改善鱼肉的品质,文章通过测定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Ca2+-ATP酶活性以及鱼片色泽和质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评价了4种不同致死方式(Ⅰ.鳃部放血;Ⅱ.冰激致死;Ⅲ.敲击头部致死;Ⅳ.敲击头部后放血)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期间4个组的TVB-N显著增大,但Ⅱ组和Ⅲ组的TVB-N显著低于Ⅰ组和Ⅳ组,有利于鱼片冰藏期的保鲜;4个组鱼片的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Ⅲ和Ⅳ2种宰杀方式有利于保持Ca2+-ATP酶活性;4个组的亮度(L*)、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Ⅰ和Ⅳ2种宰杀方法使鱼片L*较大而a*较小,但4组之间b*无显著差异;鱼片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其中Ⅲ组的质构品质保持得最好。综合以上所有指标,可以认为Ⅲ组最有利于罗非鱼片的保鲜,其次为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致死方式
挥发性盐基氮
CA^2+-ATP酶活性
色泽
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永俊
王莉
+2 位作者
康翠翠
施文正
王玉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研究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虹鳟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材料MonoTrap作为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利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低温、即杀、去腮和空气致死的虹鳟鱼背肉和尾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虹鳟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材料MonoTrap作为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利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低温、即杀、去腮和空气致死的虹鳟鱼背肉和尾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方式致死的虹鳟鱼的背肉和尾肉,其中低温致死和空气致死虹鳟鱼气味差异最显著;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从低温、即杀、去腮和空气致死的虹鳟鱼背肉中检测出39、43、51和59种化合物,从尾肉中检测出40、45、50和58种化合物,其中醛类、不饱和酮类和不饱和醇类对虹鳟鱼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结论】应激反应最小的低温致死对红鳟鱼肉挥发性成分影响最小,鱼肉的风味最好,其次是即杀致死,空气致死对虹鳟鱼挥发性成分影响最大,鱼肉的风味最差,且致死方式对虹鳟鱼尾肉风味的影响大于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鱼
致死方式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实验中动物致死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
1
4
作者
苏敬水
刘炳琪
《畜牧兽医杂志》
2012年第2期51-53,56,共4页
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或人类医学科研工作中,常常见到在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束后,为节约成本等需要,会将实验动物致死,抱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动物选择适当的致死方式,使动物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将成为每个科研人员必修的一课,这不但有利于科...
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或人类医学科研工作中,常常见到在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束后,为节约成本等需要,会将实验动物致死,抱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动物选择适当的致死方式,使动物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将成为每个科研人员必修的一课,这不但有利于科研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完全符合动物福利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致死方式
实验动物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通过鼻尖部出血点判定致死方式1例
5
作者
郑先平
钟武魁
徐力军
《刑事技术》
2009年第4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鼻尖部出血
致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血管损伤致死的致死方式案例分析
6
作者
王晓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9年第8期00266-00267,共2页
损伤与疾病并存的死亡原因案件一直都是司法鉴定的难点,正确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明确致死方式。本文通过对3个案例的横向比较,不同原因致血管损伤的特征性表现,得到3种致死方式。得到正确的致死方式,这对案件性质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法医病理鉴定
致死方式
血管损伤原因。
原文传递
不同宰杀方式对草鱼肉呈味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18
7
作者
陈剑岚
邵琳雅
+1 位作者
施文正
陈舜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7-31,共5页
以不同宰杀方式草鱼的背部肉为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研究不同宰杀方式(自然、急杀、去鳃)对草鱼背部肉核苷酸类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测定背部肉p H值、糖原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急杀、去鳃3...
以不同宰杀方式草鱼的背部肉为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研究不同宰杀方式(自然、急杀、去鳃)对草鱼背部肉核苷酸类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测定背部肉p H值、糖原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急杀、去鳃3种宰杀方式的草鱼背肉苦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8.95%、68.60%、69.44%,部肉的鲜度K值分别为20.28%、15.49%、12.13%,自然死亡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含量最低,肌苷酸含量最低,鲜度最差。草鱼背肉中p H值的变化与乳酸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乳酸含量的变化与糖原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自然死亡的草鱼肉乳酸含量最高,pH值最低。不同宰杀方式对草鱼背肉呈味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自然死亡的草鱼肉滋味最差,急杀致死和去鳃致死组滋味差别不明显。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避免鱼血渗入肌肉,造成鱼肉土腥味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致死方式
游离氨基酸
ATP关联物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冷藏处理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3
8
作者
王乐
陈淑湘
+1 位作者
王欣欣
林向东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8-171,共4页
研究致死方式和贮藏温度对南美白对虾感官和质构品质的影响,对感官和硬度、弹性、内聚性等参数的变化进行品评和测定。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在冰水中5min内即可致死,经48h贮藏后的感官分值为20.3,符合食用标准,而自然死亡的虾在24h时就...
研究致死方式和贮藏温度对南美白对虾感官和质构品质的影响,对感官和硬度、弹性、内聚性等参数的变化进行品评和测定。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在冰水中5min内即可致死,经48h贮藏后的感官分值为20.3,符合食用标准,而自然死亡的虾在24h时就已不能食用,故冰水致死法能有效保持原料的新鲜品质;冰猝致死的虾-21℃贮藏30d时的硬度、弹力和内聚性分别是-7℃贮藏的1.24、1.5和1.15倍,而-7℃下贮藏虾的感官分值为17,已不可食用,故较低贮藏温度更有利于保持南美白对虾的新鲜度和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致死方式
贮藏温度
感官评价
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关键点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英英
刘芳
孟玉琼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5期22-26,69,共6页
本研究以青海省三倍体虹鳟鱼为研究对象,对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流程中的关键点技术(禁食时间、预冷温度、致死方式和放血程度)进行研究,对鱼肉肉色、肉质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禁食时间对鱼肉的黄色值、感官肉色、弹性、粘...
本研究以青海省三倍体虹鳟鱼为研究对象,对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流程中的关键点技术(禁食时间、预冷温度、致死方式和放血程度)进行研究,对鱼肉肉色、肉质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禁食时间对鱼肉的黄色值、感官肉色、弹性、粘附性、内聚性和pH无显著影响(P>0.05);禁食3 d会提高鱼肉的亮度值和红度值(P<0.05),且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P>0.05);禁食15 d,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性最高,但其营养成分最低(P<0.05)。不同预冷温度对鱼肉的肉色、弹性和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预冷0℃时,鱼肉硬度、粘附性和pH达到最大值(P<0.05);预冷15℃时,鱼肉的咀嚼性和内聚性最高(P<0.05)。不同致死方式对鱼肉的红度值、黄度值、感官、弹性、内聚性、粘附性、pH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电击割鳃组鱼肉的硬度、咀嚼性和脂肪含量与空气窒息和敲击头部组相比达到最大(P<0.05)。不同放血程度对鱼肉的亮度值、硬度、pH、脂肪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放血50%,鱼肉红色值最小,但弹性最高(P<0.05);放血70%,鱼肉的咀嚼性最高(P<0.05);放血0%,鱼肉蛋白质含量最高(P<0.05)。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最佳方案为对三倍体虹鳟进行至少3 d的禁食,预冷温度维持在0℃左右,电击割鳃致死,放血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虹鳟
禁食
预冷
致死方式
放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致死条件对冷鲜石斑鱼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4
10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2 位作者
张涛
王迪
郑镇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Ⅳ:活石...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2、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和冰埋致死方式,而梯度降温时的温差间隔不宜太大。综合各指标品质评价结果,Ⅲ组的致死方式最好,较小的温差降温方式使石斑鱼死亡的过程应激反应小,乳酸含量、pH和总巯基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贮藏过程的品质保持,比其他4组更有效延缓质构特性和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微生物活性,延长鱼样保鲜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致死方式
冷鲜
品质
原文传递
题名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21
1
作者
施文正
王锡昌
陶宁萍
刘源
许茜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6-465,共10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7026400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J50704)
文摘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鱼加工或食用前采用抽血致死方式。
关键词
草鱼
致死方式
电子鼻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Keywords
grass carp
slaughter measures
electronic nose
SPME
GC-MS
volatile compounds
分类号
S985.13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22
2
作者
方静
黄卉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岑剑伟
戚勃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18,共6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助项目(2012TS22)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项目(2012J2200075)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49)
文摘
为了改善鱼肉的品质,文章通过测定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Ca2+-ATP酶活性以及鱼片色泽和质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评价了4种不同致死方式(Ⅰ.鳃部放血;Ⅱ.冰激致死;Ⅲ.敲击头部致死;Ⅳ.敲击头部后放血)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期间4个组的TVB-N显著增大,但Ⅱ组和Ⅲ组的TVB-N显著低于Ⅰ组和Ⅳ组,有利于鱼片冰藏期的保鲜;4个组鱼片的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Ⅲ和Ⅳ2种宰杀方式有利于保持Ca2+-ATP酶活性;4个组的亮度(L*)、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Ⅰ和Ⅳ2种宰杀方法使鱼片L*较大而a*较小,但4组之间b*无显著差异;鱼片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其中Ⅲ组的质构品质保持得最好。综合以上所有指标,可以认为Ⅲ组最有利于罗非鱼片的保鲜,其次为Ⅱ组。
关键词
罗非鱼
致死方式
挥发性盐基氮
CA^2+-ATP酶活性
色泽
质构分析
Keywords
-ATPase activity
color
texturetilapia
slaughter methods
TVB-N value
分类号
TS254.1 [轻工技术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永俊
王莉
康翠翠
施文正
王玉涛
机构
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4751002)
文摘
【目的】研究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虹鳟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材料MonoTrap作为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利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低温、即杀、去腮和空气致死的虹鳟鱼背肉和尾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方式致死的虹鳟鱼的背肉和尾肉,其中低温致死和空气致死虹鳟鱼气味差异最显著;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从低温、即杀、去腮和空气致死的虹鳟鱼背肉中检测出39、43、51和59种化合物,从尾肉中检测出40、45、50和58种化合物,其中醛类、不饱和酮类和不饱和醇类对虹鳟鱼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结论】应激反应最小的低温致死对红鳟鱼肉挥发性成分影响最小,鱼肉的风味最好,其次是即杀致死,空气致死对虹鳟鱼挥发性成分影响最大,鱼肉的风味最差,且致死方式对虹鳟鱼尾肉风味的影响大于背肉.
关键词
虹鳟鱼
致死方式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Keywords
rainbow trout
slaughter methods
electronic nos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volatile compounds
分类号
TS254.1 [轻工技术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实验中动物致死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
1
4
作者
苏敬水
刘炳琪
机构
蒲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出处
《畜牧兽医杂志》
2012年第2期51-53,56,共4页
文摘
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或人类医学科研工作中,常常见到在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束后,为节约成本等需要,会将实验动物致死,抱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动物选择适当的致死方式,使动物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将成为每个科研人员必修的一课,这不但有利于科研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完全符合动物福利原则。
关键词
生命
致死方式
实验动物
动物福利
Keywords
life
way to death
experimental animal
animal welfare
分类号
Q95-331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过鼻尖部出血点判定致死方式1例
5
作者
郑先平
钟武魁
徐力军
机构
浙江省上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
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出处
《刑事技术》
2009年第4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鼻尖部出血
致死方式
分类号
D919.4 [医药卫生—法医学]
D63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血管损伤致死的致死方式案例分析
6
作者
王晓文
机构
广东康怡司法鉴定中心
出处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9年第8期00266-00267,共2页
文摘
损伤与疾病并存的死亡原因案件一直都是司法鉴定的难点,正确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明确致死方式。本文通过对3个案例的横向比较,不同原因致血管损伤的特征性表现,得到3种致死方式。得到正确的致死方式,这对案件性质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法医病理鉴定
致死方式
血管损伤原因。
分类号
D919 [医药卫生—法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宰杀方式对草鱼肉呈味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18
7
作者
陈剑岚
邵琳雅
施文正
陈舜胜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7-3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1685)
"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项目(ZF1206)
文摘
以不同宰杀方式草鱼的背部肉为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研究不同宰杀方式(自然、急杀、去鳃)对草鱼背部肉核苷酸类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测定背部肉p H值、糖原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急杀、去鳃3种宰杀方式的草鱼背肉苦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8.95%、68.60%、69.44%,部肉的鲜度K值分别为20.28%、15.49%、12.13%,自然死亡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含量最低,肌苷酸含量最低,鲜度最差。草鱼背肉中p H值的变化与乳酸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乳酸含量的变化与糖原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自然死亡的草鱼肉乳酸含量最高,pH值最低。不同宰杀方式对草鱼背肉呈味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自然死亡的草鱼肉滋味最差,急杀致死和去鳃致死组滋味差别不明显。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避免鱼血渗入肌肉,造成鱼肉土腥味产生。
关键词
草鱼
致死方式
游离氨基酸
ATP关联物
乳酸
Keywords
grass carp
slaughter methods
free amino acids
ATP related compounds
lactic acid
分类号
S985.1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冷藏处理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3
8
作者
王乐
陈淑湘
王欣欣
林向东
机构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8-171,共4页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1032)
海南大学09重点项目(编号:hd09xm34)
文摘
研究致死方式和贮藏温度对南美白对虾感官和质构品质的影响,对感官和硬度、弹性、内聚性等参数的变化进行品评和测定。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在冰水中5min内即可致死,经48h贮藏后的感官分值为20.3,符合食用标准,而自然死亡的虾在24h时就已不能食用,故冰水致死法能有效保持原料的新鲜品质;冰猝致死的虾-21℃贮藏30d时的硬度、弹力和内聚性分别是-7℃贮藏的1.24、1.5和1.15倍,而-7℃下贮藏虾的感官分值为17,已不可食用,故较低贮藏温度更有利于保持南美白对虾的新鲜度和产品品质。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致死方式
贮藏温度
感官评价
质构分析
Keywords
prawn
deadly way
storage temperature
sensory evaluation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分类号
S984.2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关键点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英英
刘芳
孟玉琼
机构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冷水鱼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出处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5期22-26,69,共6页
基金
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2022-NK-132)。
文摘
本研究以青海省三倍体虹鳟鱼为研究对象,对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流程中的关键点技术(禁食时间、预冷温度、致死方式和放血程度)进行研究,对鱼肉肉色、肉质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禁食时间对鱼肉的黄色值、感官肉色、弹性、粘附性、内聚性和pH无显著影响(P>0.05);禁食3 d会提高鱼肉的亮度值和红度值(P<0.05),且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P>0.05);禁食15 d,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性最高,但其营养成分最低(P<0.05)。不同预冷温度对鱼肉的肉色、弹性和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预冷0℃时,鱼肉硬度、粘附性和pH达到最大值(P<0.05);预冷15℃时,鱼肉的咀嚼性和内聚性最高(P<0.05)。不同致死方式对鱼肉的红度值、黄度值、感官、弹性、内聚性、粘附性、pH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电击割鳃组鱼肉的硬度、咀嚼性和脂肪含量与空气窒息和敲击头部组相比达到最大(P<0.05)。不同放血程度对鱼肉的亮度值、硬度、pH、脂肪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放血50%,鱼肉红色值最小,但弹性最高(P<0.05);放血70%,鱼肉的咀嚼性最高(P<0.05);放血0%,鱼肉蛋白质含量最高(P<0.05)。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最佳方案为对三倍体虹鳟进行至少3 d的禁食,预冷温度维持在0℃左右,电击割鳃致死,放血达70%。
关键词
三倍体虹鳟
禁食
预冷
致死方式
放血
Keywords
Triploid rainbow trout
Fasting
Pre-cooling
Lethal methods
Bloodletting
分类号
S985.1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致死条件对冷鲜石斑鱼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4
10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张涛
王迪
郑镇雄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
出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基金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1903)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0173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0TD69)
文摘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2、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处理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和冰埋致死方式,而梯度降温时的温差间隔不宜太大。综合各指标品质评价结果,Ⅲ组的致死方式最好,较小的温差降温方式使石斑鱼死亡的过程应激反应小,乳酸含量、pH和总巯基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贮藏过程的品质保持,比其他4组更有效延缓质构特性和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微生物活性,延长鱼样保鲜期。
关键词
石斑鱼
致死方式
冷鲜
品质
Keywords
grouper
lethal method
chilled
quality
分类号
S985 [农业科学—捕捞与储运]
TS254.4 [轻工技术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施文正
王锡昌
陶宁萍
刘源
许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方静
黄卉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岑剑伟
戚勃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致死方式对虹鳟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吴永俊
王莉
康翠翠
施文正
王玉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科学实验中动物致死方式的选择
苏敬水
刘炳琪
《畜牧兽医杂志》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通过鼻尖部出血点判定致死方式1例
郑先平
钟武魁
徐力军
《刑事技术》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关于血管损伤致死的致死方式案例分析
王晓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9
0
原文传递
7
不同宰杀方式对草鱼肉呈味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陈剑岚
邵琳雅
施文正
陈舜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冷藏处理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品质的影响
王乐
陈淑湘
王欣欣
林向东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关键点技术研究
王英英
刘芳
孟玉琼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不同致死条件对冷鲜石斑鱼肉品质的影响
吴燕燕
王悦齐
张涛
王迪
郑镇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