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白云区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现况调查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杰伟 越朝斌 +1 位作者 徐珮琦 胡丽云 《广州医药》 2023年第4期76-82,共7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LWHA)的歧视态度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降低医护人员对PLWHA的歧视态度提供建议。方法以Lau等设计的AIDS歧视态度量表和张燕等研制的医护人员对PLWHA治疗意愿量表为主设计的调查问...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LWHA)的歧视态度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降低医护人员对PLWHA的歧视态度提供建议。方法以Lau等设计的AIDS歧视态度量表和张燕等研制的医护人员对PLWHA治疗意愿量表为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白云区的医护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研究两量表得分与HIV知识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广州市白云区7家医疗机构并接受培训议会的医护人员AIDS歧视态度量表和治疗意愿量表平均得分分别为(46.66±10.23)分和(32.74±5.89)分,医护人员性别和接受HIV培训的AIDS歧视量表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位、性别和接受HIV培训与否的治疗意愿量表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IV知识水平与AIDS歧视量表得分和治疗意愿量表得分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值rs分别为-0.301(P<0.001)和-0.219(P<0.001)。结论广州市白云区医护人员的性别、接受培训与否和HIV知识水平对AIDS歧视量表和治疗意愿量表得分均有影响。应加强白云区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培训和各人群的权益保护,以降低医护人员对PLWHA的歧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歧视态度 歧视水平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8年宜宾市50岁及以上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静瑶 李万书 +4 位作者 梁俐 余刚 肖权泉 余小平 任春琼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359-1363,1369,共6页
目的分析宜宾市2016-2018年新报告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疫情特点和流行特征,为该人群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宜宾市2016-2018年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相关信息,对病... 目的分析宜宾市2016-2018年新报告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疫情特点和流行特征,为该人群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宜宾市2016-2018年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相关信息,对病例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以及CD4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2018年宜宾市新报告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5 217例,构成比逐年上升,男女性别比为2.51∶1,平均年龄64岁,职业以农民为主(80.39%),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47.42%)和离异或丧偶(46.44%)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81.29%);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99.46%),男女异性传播构成比均为99.46%;异性传播表现形式以商业性行为为主(64.80%),男性以商业性行为为主(84.92%),女性以非婚非商业为主(60.99%);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以小于350个/μl为主(73.33%);各年男性CD4细胞检测结果小于350个/μl的构成比均多于女性。结论宜宾市50岁及以上新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疫情发展迅速,已成为艾滋病防控重点人群,应针对该人群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岁及以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4-2019年宁波市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海波 洪航 +2 位作者 董红军 史宏博 顾晓敏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1年第5期654-657,共4页
目的了解宁波市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疫情特征。方法选取2014—2019年新报告现住址为宁波市、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为研究对象,结合性病就诊者哨点监测和重点人群检测相关数... 目的了解宁波市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疫情特征。方法选取2014—2019年新报告现住址为宁波市、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为研究对象,结合性病就诊者哨点监测和重点人群检测相关数据,分析艾滋病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疫情的变化趋势。结果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为1982例,占新报告HIV/AIDS的45.33%。男性以非婚商业性传播为主,占64.04%;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占86.13%。非婚非商业异性传播的影响因素包括女性、>50岁、职业为务工/干部/企事业单位、未婚、高中及以上学历、非婚性伴数<5人。结论宁波市艾滋病经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比例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应探索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艾滋病经非婚异性性性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 非婚异性性接触 非商业 影响因素 宁波
原文传递
四川省HIV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现状调查 被引量:24
4
作者 曾亚莉 赖文红 +8 位作者 张灵麟 罗映娟 钟晓东 陈均 罗玲 冯燎 梁姝 奚竟婧 宛云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0-1531,共2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配偶/固定性伴间性接触感染HIV的比例为37.8%(48/127);男性传染给女性的HIV传播率为43.6%(44/101),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传播率为15.4%(4/26),男传女的传播率高于女传男(χ2=6.984,P<0.05);异性性接触感染者的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率为38.2%(29/76),略低于注射吸毒感染者的41.5%(1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HIV后,与配偶/固定性伴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72.8%(107/147)。结论四川省配偶/固定性伴间HIV性传播率较高,男传女概率大于女传男;部分感染者/患者存在多性伴现象,且未坚持使用安全套,应进一步规范HIV阳性告知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内传播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 配偶/固定性伴 性传播
原文传递
不同免疫状态下启动抗病毒治疗对HIV/AIDS免疫重建情况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士武 王桂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1903-1905,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状态下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大兴区接受医学随访且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年龄≥18岁,有初始治疗CD4淋巴细胞数值的HIV/AIDS,按照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分成4...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状态下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大兴区接受医学随访且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年龄≥18岁,有初始治疗CD4淋巴细胞数值的HIV/AIDS,按照基线CD4淋巴细胞计数分成4组:CD4≥500个/mm^(3)、CD4350个/mm^(3)~499个/mm^(3)、CD4200个/mm^(3)~349个/mm^(3)、CD4<200个/mm^(3),比较这4组HIV/AIDS治疗满1年后CD4淋巴细胞数值变化及病毒载量抑制的情况。结果4组研究对象共711例,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研究对象治疗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值较基线升高(F=23.656,P<0.05)。CD4≥500个/mm^(3)组在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在治疗满1年后,4组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有利于HIV/AIDS免疫功能恢复,同时病毒载量抑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 病毒载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