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红大杜鹃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
1
作者 刘德团 姚刚 +2 位作者 曹毓蓉 朱培高 马永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97,共9页
朱红大杜鹃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弄清物种的濒危原因对于开展有效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研究植物的繁育系统,了解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弄清物种濒危或极小种群形成原因的关键一步。目前为止,有关朱红... 朱红大杜鹃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弄清物种的濒危原因对于开展有效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研究植物的繁育系统,了解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弄清物种濒危或极小种群形成原因的关键一步。目前为止,有关朱红大杜鹃繁育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以模式标本产地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的朱红大杜鹃为研究对象,从花部特征、花冠反射光谱、花蜜量和糖浓度、访花昆虫、人工授粉处理实验方面,研究了朱红大杜鹃的传粉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朱红大杜鹃具有适应凤蝶传粉的一系列特征,如花冠大、花冠管长、花蜜量少、花瓣呈大红色、花瓣的反射光谱峰值在350—400 nm之间;(2)碧翠凤蝶和玉斑美凤蝶是朱红大杜鹃的有效传粉者,黄熊蜂和红腹蜂为盗蜜者或盗粉者;(3)朱红大杜鹃既能自交,也能异交,属于混合交配系统,但依赖于传粉者,有效传粉者数量较少,自然座果率低,存在传粉限制。研究结果可为朱红大杜鹃的后续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也可为杜鹃花科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植物 同域分布 花部综合征 访花昆虫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琪 马菡泽 吉乃提汗·马木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6-765,共10页
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为鸢尾科鸢尾属的多年生春季开花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为了探究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和繁育系统特性,促进其杂交选育和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该研究以膜苞鸢尾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为鸢尾科鸢尾属的多年生春季开花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为了探究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和繁育系统特性,促进其杂交选育和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该研究以膜苞鸢尾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花物候、花部综合征、繁育系统及传粉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物种于5月初进入始花期,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5月下旬进入末花期,开花持续时间为16 d。(2)花为蓝紫色,具有特殊气味和少量花蜜,单花花期为2.5~3.0 d。(3)人工授粉实验结果表明,该物种属于专性异交的繁育系统,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主自交能力。(4)该物种属于泛化传粉系统,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隧蜂是主要传粉者,访花频率分别为(0.57±0.05)、(0.42±0.04)、(0.19±0.03)times·flower^(-1)·h^(-1)。膜苞鸢尾花具有的艳丽颜色、较大的花展示、昆虫访花高峰期与花粉活力最高时期及柱头最佳授粉期相吻合,外花被片中脉上的黄色须毛状附属物等特征对保证其传粉过程的顺利完成并促进异交繁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为膜苞鸢尾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苞鸢尾 春季开花植物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果芥的花部综合征及其繁育系统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雪莲 谭敦炎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8-550,共13页
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是十字花科中为数不多的在同一花序上具有两种不同形态果实的短命植物。对其花部综合征及繁育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白色花与紫红色花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且其花色是稳定遗传的。两种植株的比例基本... 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是十字花科中为数不多的在同一花序上具有两种不同形态果实的短命植物。对其花部综合征及繁育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白色花与紫红色花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且其花色是稳定遗传的。两种植株的比例基本上接近1:1。(2)两种植株花序上、下部发育成不同形态果实的花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同时不同花色植株的花在形态特征上也存在差异。(3)紫红色和白色花植株花序上、下部花的单花花粉量分别为7589.07±976.64、5428.93±900.45、7044.73±557.37和5138.60±813.48;胚珠数分别为31.83±3.36、25.03±3.72、32.03±3.43和25.70±2.61;P/O值分别为241.31±41.85、222.33±52.51、222.19±27.80和201.84±37.52。花粉败育率很低且两种花色植株花序上、下部花的长、短雄蕊之间的花粉败育率均差异显著(P<0.05)。同一花中短雄蕊花粉量比长雄蕊的多。(4)两种花色植株花序上、下部花之间的长、短雄蕊每花药花粉数、单花花粉数、胚珠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均是上部花比下部花的大。(5)两种植株花中长、短雄蕊花粉活力动态变化曲线相似,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具高度的同步性,其花粉活力最高的时期正是柱头的最佳可授期。(6)P/O值、套袋试验、传粉媒介观察和花粉萌发的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物种是以自交为主、异交为辅,具有兼性自交的繁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 短命植物 异果芥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蒲公英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建 邢艳萍 +3 位作者 赵鑫 吕双双 吴志刚 宁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3期214-219,共6页
旨在确定东北蒲公英开花特性以及种子大量败育原因。采用野外观测、授粉实验与室内显微观测等方法对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花部综合征以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东北蒲公英次级花粉呈现属于具主动花粉落置的花柱顶端呈现者,呈现... 旨在确定东北蒲公英开花特性以及种子大量败育原因。采用野外观测、授粉实验与室内显微观测等方法对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花部综合征以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东北蒲公英次级花粉呈现属于具主动花粉落置的花柱顶端呈现者,呈现机制为刷机制。东北蒲公英柱头形态变化为棒状→"Y"状→卷羊角状,柱头内侧花粉接受面具有饱满指状乳突,并渐次成熟。杂交指数≥4,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异交,部分自亲和,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5084,判断繁育类型属于专性异交。套袋和人工授粉试验表明东北蒲公英为专性异交生殖。东北蒲公英具有次级花粉呈现机制,柱头具有渐次发育特性,繁育类型为专性异交,这在蒲公英属植物中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蒲公英 花部综合征 雄性先熟 次级花粉呈现 柱头 渐次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地条件下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爱勤 赵伟 +2 位作者 赵云 王霞 左秀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7-10,共4页
对不同生长区域的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迁地条件下的苜蓿花期较原生长地推迟10d左右。(2)迁地条件下每单花胚珠数为(9.5±0.61),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为(4454±463)花粉粒和(0.32±0.08)μl/d花蜜... 对不同生长区域的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迁地条件下的苜蓿花期较原生长地推迟10d左右。(2)迁地条件下每单花胚珠数为(9.5±0.61),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为(4454±463)花粉粒和(0.32±0.08)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达(38.7±2.4)%,花粉传递效率P/O值为(472.56±52.24)。原生长地每单花胚珠为(11.8±0.7)个,提供的报酬为(3213±250)粒花粉和(0.95±0.06)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为(17.07±2.29)%,P/O值为(272.86±30.12)。在原生长地,大叶苜蓿较高的花蜜量可能限制了花粉的发育,使得苜蓿单花的花粉数量明显低于迁地条件下的花粉数量。而花粉的败育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花粉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3)迁地条件下,构成苜蓿花部综合征的诸因素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条件 花部综合征 开花物候 花朵酬物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党参的花部综合征与次级花粉呈现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丽 谭敦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33,共10页
次级花粉呈现是植物提高花粉输出和接受的效率与准确性以及促进异交的一种繁殖策略。新疆党参(Codonopsis clematidea)具有典型的次级花粉呈现特性。本文采用野外观测、授粉实验与室内显微观测等方法,对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及其次级花粉... 次级花粉呈现是植物提高花粉输出和接受的效率与准确性以及促进异交的一种繁殖策略。新疆党参(Codonopsis clematidea)具有典型的次级花粉呈现特性。本文采用野外观测、授粉实验与室内显微观测等方法,对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及其次级花粉呈现过程进行了详细观测,并对这些特征的适应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新疆党参钟状下垂的蓝色花冠及黑黄色蜜腺,不仅避免了雨水冲刷雌雄蕊、稀释花蜜以及风移出花粉等不利影响,还增加了对传粉者的吸引,延长了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次级花粉呈现属于亚顶端花柱呈现者,呈现机制为沉积机制。该特性限制了单个传粉者带走的花粉量,延长了花粉呈现时间,使更多传粉者参与传粉过程,增加了雄性适合度。其雄性先熟及雌雄蕊空间位置变化,避免了雌雄功能干扰,为传粉者取食花蜜、输出花粉以及柱头接受异源花粉提供了通道和机会。其泛化传粉系统的主要传粉昆虫为林野熊蜂(Bombus silvarum)、草地熊蜂(B.paradoxus)和树长黄胡蜂(Dolichovespula sylvestris),其较长的单花花期(6d左右),昆虫访花高峰期与花粉活力最高时期及柱头最佳授粉期相吻合,以及较大的泌蜜量、较高的花蜜糖浓度和较长的泌蜜时间等特征,可提高传粉者的访花频率,增加成功传粉的机会和传粉效率。在气候多变的天山山区,该物种特殊的花部综合征和次级花粉呈现机制对提高其传粉效率并促进异交繁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ONOPSIS clematidea 花部综合征 异交 雄性先熟 次级花粉呈现
原文传递
播娘蒿花部综合征与传粉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买金梅 牛豆 +2 位作者 汤小港 刘航 张爱勤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9-175,共7页
被子植物中花部特征和形态多变性显示出对多种传粉模式的适应性。前期观测发现,早春短命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因花小、不够醒目表现出与自花传粉相适应的花部特征,而花药状的花瓣、宿存的花萼似乎与吸引传粉者有一定的关系。... 被子植物中花部特征和形态多变性显示出对多种传粉模式的适应性。前期观测发现,早春短命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因花小、不够醒目表现出与自花传粉相适应的花部特征,而花药状的花瓣、宿存的花萼似乎与吸引传粉者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讨其花部综合征与传粉模式的相互关系,通过野外观测、人工控制试验等对其开花习性、花部特征、花瓣的广告效应和交配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娘蒿为兼性自交的交配系统类型,自交亲和但保持异交能力。晴朗天气,10:00左右开放,17:00左右闭合,花期1~2 d;开放后的单花,雌蕊不断伸长,经历了低于雄蕊、与雄蕊等高和高于雄蕊3个阶段。播娘蒿有传粉者,但访花频率极低,分别为(0.062±0.027)flower·h^-1(2015年)和(0.01±0.005)flower·h^-1(2016年)。控制试验显示花药状花瓣和宿存花萼不具有增强吸引传粉者的广告效应。播娘蒿柱头花粉主要来源于自花粉,自花粉的传递发生在雌蕊与两轮雄蕊分别等高的时期。播娘蒿极小的花、花药状花瓣、较低的胚珠比(P/O值)等是花器官资源投入减少的结果,是与自花传粉模式相适应的繁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交配系统 传粉模式 花部综合征
原文传递
濒危药用植物云南黄连传粉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艳娟 谢世清 +2 位作者 孟珍贵 陈光明 梁艳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72-1376,共5页
云南黄连为中药材黄连的原植物之一,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通过对云南黄连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方式进行观察研究,以探讨云南黄连濒危机制,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及人工抚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黄连的花期从12月... 云南黄连为中药材黄连的原植物之一,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通过对云南黄连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方式进行观察研究,以探讨云南黄连濒危机制,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及人工抚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黄连的花期从12月份起至第二年的3月份,花期长达4个月,花序开花可持续45~60d,同一花序上不同花的开花时间相隔1~3d,单花花期可持续40~45d。(2)云南黄连为多歧聚伞花序,苞片包被花芽,花两性,雄蕊和心皮多数。(3)云南黄连的花粉-胚珠比(P/O)为9 000左右,杂交指数(OCI)值为4或5,为自交亲和但需要传粉者完成传粉的兼性异交型繁育系统,并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黄连 开花物候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山含笑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钱一凡 黎云祥 +2 位作者 陈兰英 黄福硕 权秋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1,108,共6页
为明确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传粉生物学特性,该文以西华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深山含笑为研究材料,采取野外观察法记录了深山含笑的开花动态、访花者及访花频率;用游标卡尺法,测定了深山含笑的异交指数(OCI);用醋酸洋红法,测定... 为明确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传粉生物学特性,该文以西华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深山含笑为研究材料,采取野外观察法记录了深山含笑的开花动态、访花者及访花频率;用游标卡尺法,测定了深山含笑的异交指数(OCI);用醋酸洋红法,测定了花粉胚珠比(P/O);用套袋和人工授粉法,测定了深山含笑的繁育系统。结果表明:(1)深山含笑为早春开花植物,其种群花期为2~3月,持续30d左右,单花花期5-6d;在单花开放初期,最内层的花瓣未绽开,是适应潮湿或多雨的环境而保护花药与柱头免受雨水的冲刷,提高雌雄性适合度,确保繁殖成功的一种策略;(2)深山含笑的有效传粉者为蜜蜂,访花时间集中在晴朗天气的中午;(3)深山含笑的异交指数(OCI)等于5,花粉胚珠比(P/O)为2 933±50;(4)深山含笑为雄蕊先熟,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2~3天达到最高;(5)套袋和人工授粉表明深山含笑为兼性自交和异交授粉,其中异交授粉的座果率和结籽率显著高于自交授粉。早春开花的深山含笑,其传粉者为单一的蜜蜂,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结果为引种栽培、良种选育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此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山含笑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的繁育特性及其适应进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邵剑文 张文娟 张小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410-6419,共10页
二型花柱的维持机制和自然选择压力多年来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实验室栽培和野外观察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长柱花和短柱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自然授粉及结... 二型花柱的维持机制和自然选择压力多年来一直是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实验室栽培和野外观察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羽叶报春两种花型(长柱花和短柱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自然授粉及结籽能力、自交亲和性等繁育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短柱花的花冠直径和裂片宽无明显差异,而花冠筒、雌蕊和雄蕊高、花粉数目及大小、P/O比均有显著差异。在自然条件下,长柱花所接受的总花粉数要明显高于短柱花的总花粉数,但所接受的异型花花粉数和平均每果结籽数两者无显著差异。长柱花和短柱花的花粉和柱头活力相似,均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活力,仅在开花末期显著下降。两种花型的花在自花授粉、同型异花授粉、异型花授粉条件下均能结籽,但异型花授粉的结籽数均明显高于自花授粉和同型异花授粉结籽数。在长柱花各种授粉方式中,花粉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异型花花粉管的生长速度明显比同型异花花粉和自花花粉的快,而在短柱花柱头上表现为异型花授粉的萌发率最高,但只要萌发后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无显明差异。此外,综合上述结果,对二种花型花部综合征的维持机制及自然选择压力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羽叶报春 二型花柱 繁育特性 花部综合征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鹤虱属短命植物的繁育系统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学杰 谭敦炎 李新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4-300,共7页
两形果鹤虱(Lappula duplicicarpa)和异形狭果鹤虱(L.semiglabra)是两种广泛分布于新疆准噶尔荒漠的具异形果实的早春短命植物。两种植物同一花中均能产生两种形态、脱落及扩散方式明显不同的小坚果,且同一花序上不同部位的花中产生的... 两形果鹤虱(Lappula duplicicarpa)和异形狭果鹤虱(L.semiglabra)是两种广泛分布于新疆准噶尔荒漠的具异形果实的早春短命植物。两种植物同一花中均能产生两种形态、脱落及扩散方式明显不同的小坚果,且同一花序上不同部位的花中产生的异形果实比例不同。重点对两种植物的繁育系统与异形果实的产生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它们与准噶尔荒漠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二者花均为两性,植株上同一花中以及花序上产生不同比例异形果实的花之间在花各部的数目与形态、单花花粉量(P)、胚珠数(O)和P/O值上表现均很稳定,与异形果实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②单花花期一般在24 h左右,开花时间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③两种植物的花粉育性均很高,花粉可育率分别为(91.0±4.7)%和(93.2±4.3)%。④散粉时二者的花粉活力均不高,散粉后花粉活力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最佳授粉期分别在2 h和3 h以内,柱头的最佳可授期均在3 h以内,花粉的最佳授粉期与柱头的最佳可授期高度吻合。⑤两种植物的P/O值分别为1 222±197和3 419±426,属于混合式繁育系统,这与套袋实验及自花授粉的荧光显微观察结果相一致。⑥两种植物在繁育系统上所表现出的特点,避免了准噶尔荒漠的多风、温湿度变化大等恶劣环境条件对其开花、传粉过程的不利影响,保障了繁殖成功。这些结果将为探讨短命植物对准噶尔荒漠的生态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短命植物 紫草科 异形果实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铁线莲属植物的柱头特征对传粉的适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思源 吴海燕 +3 位作者 蔡正旺 苏雪 侯勤正 孙坤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39,共6页
为了解传粉过程中柱头对花粉的捕获策略,对6种铁线莲属植物(甘青铁线莲、灌木铁线莲、粉绿铁线莲、薄叶铁线莲、粗齿铁线莲和短尾铁线莲)的柱头显微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6种铁线莲属植物的柱头均位于花柱的腹缝面,由花柱腹缝两侧... 为了解传粉过程中柱头对花粉的捕获策略,对6种铁线莲属植物(甘青铁线莲、灌木铁线莲、粉绿铁线莲、薄叶铁线莲、粗齿铁线莲和短尾铁线莲)的柱头显微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6种铁线莲属植物的柱头均位于花柱的腹缝面,由花柱腹缝两侧细胞发育成柱头乳突,乳突形状随花期逐步从球状到指状甚至长指状过度,并伴随着柱头受粉面从花柱顶端朝花柱基部渐次发育成熟的特殊发育式样。观察分析6种铁线莲的花部综合征及花粉胚珠比(P/O)发现,柱头的此类发育式样与其他花部构成存在功能上的协同一致。为理解铁线莲属植物花部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对观赏用铁线莲属植物的育种栽培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线莲属 柱头 渐次发育 传粉 花部综合征 P/O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雄蕊合生的多样性、适应意义及分类学意义初探 被引量:14
13
作者 任明迅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2-466,共15页
定义并总结了雄蕊合生现象,对雄蕊合生的类型、适应意义、进化及分类学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总结。本文定义'雄蕊合生'为,花内雄蕊与雄蕊之间部分或整体的结合生长,既包括愈合与黏合,也包括结合紧密的贴生和靠生。根据雄蕊合... 定义并总结了雄蕊合生现象,对雄蕊合生的类型、适应意义、进化及分类学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总结。本文定义'雄蕊合生'为,花内雄蕊与雄蕊之间部分或整体的结合生长,既包括愈合与黏合,也包括结合紧密的贴生和靠生。根据雄蕊合生部位的不同,将雄蕊合生分为'花丝合生'、'花药合生'和'花丝花药均合生'等三大类。每一类中还存在着合生程度不同的子类型。雄蕊合生的结构还可能进一步与柱头或花柱合生在一起,形成'合蕊柱'一类的复杂结构。雄蕊合生在裸子植物较进化的科如百岁兰科和买麻藤科中就出现了,在种子植物中集中分布在近50个科内,且从系统关系来看,雄蕊合生各个类型可能发生过多次进化上的反复。在被子植物中,花丝合生类型更多地与较早进化的类群联系在一起,且多出现在离瓣花中;花药合生及花丝花药均合生则较晚进化,多与有着明显花冠筒的合瓣花伴随出现。这暗示着,雄蕊的合生结构有可能与花部其他特征一起影响了植物的繁殖过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目前,还没有实验研究针对雄蕊合生各个类型开展实验以揭示其发育机制和适应意义。理论上,花丝合生能增强雄蕊的强度,有时候还形成了围绕子房与花柱的杯状、管状或环状结构,能对子房和花柱有着保护作用且承受传粉者在花内移动的压力;花丝合生还可将雄蕊固定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位置,使得花药接触传粉者身体的部位相对固定,减少了花粉浪费。花药合生能将花内花药都集中到同一个位置,花粉接触传粉者身体的同一部位,从而降低花粉损耗和提高异交授粉的准确性。花丝花药均合生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合生方式的适应意义,而且还极大改变了雄蕊的结构与空间位置,改变了花药与柱头之间的空间位置(雌雄异位),对花内自交可能性和雌雄功能干扰有着潜在的影响。雄蕊合生各个类型的适应意义及其对访花者类型与行为和植物繁殖策略的影响,还需要开展实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由于雄蕊形态与结构较为稳定,雄蕊合生的不同方式以及合生程度可以作为科与种的分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花部综合征 合蕊柱 单体雄蕊 传粉 繁殖生态学 聚药雄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繁殖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磊 闫兴富 唐占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10-2120,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宿主植物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共生体系代表类型之一。AMF除能够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外,也可以对宿主植物的繁殖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研究宿主植物在AMF共生...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宿主植物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共生体系代表类型之一。AMF除能够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外,也可以对宿主植物的繁殖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研究宿主植物在AMF共生状态下繁殖策略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入理解植物繁殖适合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文综述了AMF对宿主植物繁殖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AMF的侵染对宿主植物繁殖分配、花部特征、虫媒传粉和花期的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某些AMF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增加繁殖资源投入,提高花朵产生的数量或花冠直径,同时增加花粉数量和花蜜量来影响访花昆虫的行为,以及造成开花提前及花期延长,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且因宿主植物的差异,并未有完全统一的结论。然而,由于AMF与植物共生的普遍性,其在植物繁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今后除了在以上各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外,还需在AMF对宿主植物繁殖性状的影响机制、AMF共生条件下植物有性繁殖过程中雌雄功能的资源分配,以及对无性繁殖和后代适应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AMF) 繁殖分配 花期 花部综合征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唇苣苔属(Gyrocheilos)花柱侧偏弯折现象及其传粉适应机制
15
作者 孙浩然 凌少军 任明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7-826,共10页
圆唇苣苔属(Gyrocheilos)是苦苣苔科的中国特有属,有5种,全部狭域分布在我国西南及广东的高海拔山区。圆唇苣苔属所有物种的花柱侧偏且花柱顶端呈90°弯折,使得柱头位于花开口的中央位置。这种独特的侧偏弯折花柱结构,说明圆唇苣苔... 圆唇苣苔属(Gyrocheilos)是苦苣苔科的中国特有属,有5种,全部狭域分布在我国西南及广东的高海拔山区。圆唇苣苔属所有物种的花柱侧偏且花柱顶端呈90°弯折,使得柱头位于花开口的中央位置。这种独特的侧偏弯折花柱结构,说明圆唇苣苔属可能有着特殊的演化历史和适应机制。为揭示这种特殊的花柱侧偏弯折现象的发生范围、发育过程及其传粉适应机制,该研究在圆唇苣苔(Gyrocheilos chorisepalus)、折毛圆唇苣苔(G.retrotrichus)和微毛圆唇苣苔(G.microtrichus)3个物种中开展了花部综合征观察,并研究了广东大雾岭保护区内的折毛圆唇苣苔花发育过程、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以及传粉过程。结果表明:(1)微毛圆唇苣苔只有花柱左偏弯折现象,而圆唇苣苔和折毛圆唇苣苔虽然大部分花是花柱左偏弯折,但在部分个体中出现了少量的花柱右偏弯折现象(占种群总花数的2%~3%)。(2)传粉观察发现,折毛圆唇苣苔在花蕾期即出现了花柱弯折现象,2个可育雄蕊的花药合生、位于花冠筒喉部中央位置,与侧偏花柱不存在左右镜像对称关系。(3)折毛圆唇苣苔的花粉胚珠比(P/O)为456.98±15.55,属于兼性异交繁育系统。折毛圆唇苣苔存在一定的传粉限制,自交授粉可以结实,但异交种子萌发率更高,可能存在近交衰退。(4)折毛圆唇苣苔的访花昆虫较少,访花频率较低,主要访花昆虫有隧蜂、熊蜂、食蚜蝇等;熊蜂体型较大,访花时降落在弯折花柱和花瓣下唇,胸部侧面及下部能有效接触到柱头。(5)反射率结果显示,折毛圆唇苣苔花瓣反射波长范围集中在紫光和蓝紫光区域,花冠的反射波长范围与蜂类视觉范围一致且花冠筒外侧和花瓣下唇的反射强度最大,更容易吸引蜂类落置在花冠宽大的下唇;圆唇苣苔属的花柱侧偏弯折现象可能来自近缘的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的花柱下弯现象或镜像花(mirror-image flowers)。综上认为,这种侧偏弯折的花柱,可能通过提供昆虫降落平台,使得柱头位于花开口中央和花瓣下唇的上方位置,提高了柱头接触访花昆虫的概率,是适应高海拔地区低频率访花者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部综合征 镜像花 传粉机制 繁育系统 苦苣苔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丹参传粉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光明 阮金华 +2 位作者 侯彦 资付益 张丽芬 《植物学研究》 2018年第6期634-639,共6页
紫丹参为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本文对紫丹参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方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紫丹参有长达5个月的花期,单花花期可持续30~50 d;花粉–胚珠比(P/O)为6509.67,杂交指数(OCI值)为4或5,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 紫丹参为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本文对紫丹参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方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紫丹参有长达5个月的花期,单花花期可持续30~50 d;花粉–胚珠比(P/O)为6509.67,杂交指数(OCI值)为4或5,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但需要传粉者完成传粉的兼性异交型,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丹参 开花物候 花部综合征 繁育系统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 被引量:29
17
作者 任明迅 姜新华 张大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发现模式,并根据过程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内,人们已经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模式,包括普遍的雌雄同体、分离的花果期、较低的结实率、大量的同时开花、胁迫生境更易出现的异交、生活史性状与交配系统的相互... 发现模式,并根据过程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内,人们已经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模式,包括普遍的雌雄同体、分离的花果期、较低的结实率、大量的同时开花、胁迫生境更易出现的异交、生活史性状与交配系统的相互作用、花序内的花分化,以及花内的雄蕊分化(异型雄蕊)等。对这些模式如何从机理上予以解释,还需要植物繁殖生态学家的艰苦努力。本文着重强调了植物许多重要繁殖特征都可以通过植株、花序以及花各层次上的资源分配而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其他不同侧重点研究得到的矛盾结论。在今后逐渐强调多因素、多尺度对花部特征与传粉系统的适应与进化的研究中,从直接决定花部特征与交配系统的资源分配出发,将是促进人们准确理解与预测花部特征适应与进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生物学 性别分配 传粉系统 花部综合征 雄全同株
原文传递
Spatial patter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heterostylous and homostylous species of Primula in China
18
作者 Shunqiu Li Lisha Lyu +2 位作者 Tong Lyu Dimitar Dimitrov Yunyun W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4年第6期320-332,共13页
Floral syndrome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plant pollination syndromes,affecting variety of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angiosperms.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from self-incompatible heterostyly to s... Floral syndrome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plant pollination syndromes,affecting variety of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angiosperms.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from self-incompatible heterostyly to self-compatible homostyly occurred repeatedly in angiosperm families.Although the evolution of heterostyly and homostyly has been deeply studied,our understanding on their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strategies is still lacking.In this work,using the floral syndrome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Primula in China we compar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loral syndrome frequency and its climatic determinants.Our results reveal that distylous and homostylous Primula have similar primary center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southwest China,while distylous species have larger range size than homostylous ones.Temperature seasonality is the dominant climate factor of these geographic patterns,but its effect is much stronger in distylous than in homostylous Primula.Distylous species have larger flower size and number,and fruit size than homostylous ones.Climate,especially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mainly influenced species range size via its effects on floral syndrome.Our study suggests that homostyly is likely derived from heterostylous ancestors in similar geographical context,and larger reproductive investment in floral phenotype may provide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for obligate out-breeding heterostyly.Future investigation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olerance or res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between distyly and homostyly may greatly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patial pattern and adaptative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ral syndrome reproductive investment flower size flower number range size climate change Primul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