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茶皂素复合纳米颗粒的抗氧化特性及其环境稳定性
1
作者 徐冰欣 刘超然 +4 位作者 冯心怡 王双双 王涵 牛佳宁 代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4,共9页
通过反溶剂共沉淀法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茶皂素(Zein-TS-Cur)复合纳米颗粒,并测定其包埋率与负载量、荧光强度、粒径、PDI、Zeta-电位、抗氧化特性和贮藏稳定性,筛选出性能最优的制备比例,并对其环境稳定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 通过反溶剂共沉淀法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茶皂素(Zein-TS-Cur)复合纳米颗粒,并测定其包埋率与负载量、荧光强度、粒径、PDI、Zeta-电位、抗氧化特性和贮藏稳定性,筛选出性能最优的制备比例,并对其环境稳定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与单一玉米醇溶蛋白包埋姜黄素相比,在玉米醇溶蛋白与茶皂素的比例为1:2时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对姜黄素包埋率最高,达到96.02%,荧光强度较强,达到4663,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4.14%,总抗氧化能力为40.33%。在贮藏过程中,以及不同pH、不同离子强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纳米颗粒受环境应力影响较小。由此表明,加入茶皂素的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了负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包埋率、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为构建高效稳定的递送体系提供指导,以提高姜黄素等疏水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等工业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茶皂素 姜黄素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复合正丁醇提取浅色茶皂素工艺的研究
2
作者 王传浩 陈俊宇 +2 位作者 张少凯 田君飞 万小芳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以油茶粕为原料,通过冷冻加机械处理等预处理手段分离出茶皂素粗提物,进一步采用水酶法结合正丁醇萃取工艺对茶皂素粗提物进行处理和纯化,得到固体粉状茶皂素。系统探究了酶用量、酶解时间、pH、温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对水酶法复合... 以油茶粕为原料,通过冷冻加机械处理等预处理手段分离出茶皂素粗提物,进一步采用水酶法结合正丁醇萃取工艺对茶皂素粗提物进行处理和纯化,得到固体粉状茶皂素。系统探究了酶用量、酶解时间、pH、温度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对水酶法复合正丁醇得到的茶皂素的表面张力、发泡性能、抗氧化性等进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茶皂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脂肪酶质量分数为2%,酶解时间4 h,pH=6.0,温度50℃,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3.09%,纯度为85.63%,白度为69.56,该方法提取的茶皂素在红外、紫外表征下与纯度98%标准品对比相同,并具有优良的表面张力、发泡性能、抗氧化性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油茶粕 水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的表面活性增效作用
3
作者 黄青青 潘凤然 +5 位作者 廖燕科 黄仪兰 陈超恒 杨天云 谭强 袁晶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1-26,50,共7页
为开发安全、绿色环保且可商业化运用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茶皂素和鼠李糖脂进行复配,分析了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研究了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增效作用与稳定性。结果发现,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泡沫高度... 为开发安全、绿色环保且可商业化运用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茶皂素和鼠李糖脂进行复配,分析了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研究了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增效作用与稳定性。结果发现,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体系的泡沫高度、去污力、润湿力和乳化力比茶皂素分别提高了14.97%、13.95%、69.42%和14.36%,表明茶皂素与鼠李糖脂复配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另外,复配体系比茶皂素具有更强的耐温和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鼠李糖脂 复配 协同效应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复配对4种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25-127,170,共4页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性比例和增效系数。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棉花枯萎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拮抗或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苹果轮纹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48.7的混剂对棉花立枯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6;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20.2的混剂对柑橘炭疽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植物病原菌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体外抗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鹏程 王文渊 朱龙军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37-39,共3页
茶皂素是茶籽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药物和食品工业。本文研究了茶皂素在体外条件下的抗菌效果,首先简要分析了茶皂素的化学特性与生物活性以及提取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茶皂素对多种细菌和真菌的抑... 茶皂素是茶籽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药物和食品工业。本文研究了茶皂素在体外条件下的抗菌效果,首先简要分析了茶皂素的化学特性与生物活性以及提取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茶皂素对多种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抗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揭示茶皂素体外抗菌效果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抗菌 细菌 真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工艺
6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103,共6页
试验以油茶饼粕为原料,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茶皂素。以提高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率为优化目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Plackett-Burman(PB)试验,得到3个对茶皂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解吸剂浓度、解吸剂用量及提取时间。依据Box-B... 试验以油茶饼粕为原料,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茶皂素。以提高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提取率为优化目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结合Plackett-Burman(PB)试验,得到3个对茶皂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解吸剂浓度、解吸剂用量及提取时间。依据Box-Behnken(BBD)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分析和评价3个主要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解吸剂乙醇浓度为85%、解吸剂用量为25 mL、解吸时间为30 min、提取剂液料比为10 mL/g、提取时间为15 min、提取温度为90℃时,茶皂素的理论提取率可达到15.19%。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茶皂素的实际提取率为15.11%,与模型预测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0.53%。研究表明,试验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可为油茶饼粕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茶皂素 内部沸腾法 PLACKETT-BURMAN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和博落回对三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7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2 位作者 钱玺丞 贾长青 郁建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为了明确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 为了明确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毒性比率以及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60.626、24.933、83.152μg/mL;茶皂素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194.978、565.427、440.656μg/mL。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筛选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3.2的混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17;质量比为1∶9.7和1∶15.1的混剂对稻瘟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650和1.656;质量比为1∶3.5和1∶5.3的混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522和2.440。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生物碱 茶皂素 粮食作物 病原菌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对4种蔬菜病原菌的室内联合毒力
8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钱玺丞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为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以期为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单剂及其混剂对上述4种病... 为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以期为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单剂及其混剂对上述4种病原菌的EC_(50)、毒力比率以及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29.3、89.0、24.8、29.6μg/mL;茶皂素对4种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90.0、90.3、55.2、83.0μg/mL。毒力比率筛选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EC_(50)剂量百分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和40∶60时,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30、1.38、1.45、1.33、1.29和1.28,表现为增效作用;EC_(50)剂量百分比为40∶60和10∶90时,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26和1.28,表现为增效作用;EC_(50)剂量百分比为80∶20和50∶50时,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毒力比率分别为1.27和1.25,表现为增效作用;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筛选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0∶3.1和1.0∶4.6的混剂对辣椒疫霉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30和1.54;质量比为1.0∶1.5和1.0∶9.1的混剂对瓜果腐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7和2.12;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8∶1.0的混剂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2。综上,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辣椒疫霉病菌、瓜果腐霉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病原菌 生长速率法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的纯化及其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组分分离的影响
9
作者 易醒 李佳奕 +1 位作者 周志宇 肖小年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24年第6期559-566,573,共9页
分别采用正丁醇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粗茶皂素进行纯化处理研究后,探讨了纯化处理对磁性固定化酶分离茶皂素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组分(AAC)的影响。结果显示,纯化后样品中多糖和多酚类物质有所减少,茶皂素的含量明显提高,其中萃取法和... 分别采用正丁醇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粗茶皂素进行纯化处理研究后,探讨了纯化处理对磁性固定化酶分离茶皂素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组分(AAC)的影响。结果显示,纯化后样品中多糖和多酚类物质有所减少,茶皂素的含量明显提高,其中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样品中茶皂素含量分别较粗茶皂素提高19.8%和18.5%。将纯化样品应用于AAC的磁性固定化酶分离时,固定化酶的酶活力损失率可以得到有效降低,其中以大孔树脂吸附法的损失率最低,可达27.8%。纯化前后获得的AAC的光谱学特征没有改变,主要仍为茶皂苷类物质。AAC对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未明显改变,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对粗茶皂素进行纯化处理可降低磁性固定化酶分离过程中酶的用量,提高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性,而对AAC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纯化 活性组分 乙醇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茶皂素的纯化工艺优化
10
作者 华军利 黄家诚 +1 位作者 敬思群 温金梅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2期45-48,59,共5页
以粤北脱脂油茶粕为原材料,采用乙醇溶液提取粗茶皂素,再用氧化钙为沉淀剂、碳酸氢铵为转化剂进行纯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查了氧化钙添加量、沉淀反应时间、碳酸氢铵添加量和转化时间对茶皂素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粗茶皂素... 以粤北脱脂油茶粕为原材料,采用乙醇溶液提取粗茶皂素,再用氧化钙为沉淀剂、碳酸氢铵为转化剂进行纯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查了氧化钙添加量、沉淀反应时间、碳酸氢铵添加量和转化时间对茶皂素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粗茶皂素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氧化钙添加量为油茶粕质量的14%,沉淀时间为2 h,碳酸氢铵添加量为氧化钙质量的2倍,转化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茶皂素纯度可达6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乙醇提取 沉淀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研究
11
作者 孙国志 梁宗锁 +1 位作者 杨东风 张海花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183,共9页
茶皂素是茶籽中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来自油茶籽榨油后的副产品茶籽饼。为探究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性能以及抑菌机理,扩大油茶副产物茶皂素的开发利用。通过测定茶皂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来评... 茶皂素是茶籽中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来自油茶籽榨油后的副产品茶籽饼。为探究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性能以及抑菌机理,扩大油茶副产物茶皂素的开发利用。通过测定茶皂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来评价茶皂素的抑菌性能,然后通过检测菌体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代谢活动等来探究抑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达到了(23.34±1.52)mm,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5.63 mg/mL,MBC为31.25 mg/mL。抑菌机制实验证实,茶皂素可以破坏细胞膜、细胞壁的完整性,改变其通透性,引起胞内物质(蛋白质、核酸、离子等)的泄漏;降低ATPase和SDH的活性;降低细菌表面的疏水性;茶皂素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游动、群集运动、蹭行运动,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起到抑制细菌以及减毒效果;并且茶皂素可以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导致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抑菌活性 抑菌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12
作者 赵亚鑫 赵楠杉 +2 位作者 梁宗锁 张海花 郭建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5-234,共10页
茶皂素广泛存在于山茶、油茶等山茶科植物中,目前主要从茶籽粕和茶籽壳中提取,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茶皂素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运用,文章主要从茶皂素的生物活性以及目前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茶皂... 茶皂素广泛存在于山茶、油茶等山茶科植物中,目前主要从茶籽粕和茶籽壳中提取,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茶皂素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运用,文章主要从茶皂素的生物活性以及目前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茶皂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生物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茶皂素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原虫区系的影响
13
作者 屈小鹏 马婧 +4 位作者 邓嘉菡 梁恩堂 王巨泽 王晓慧 昝林森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253,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茶皂素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原虫区系的影响。选取16头发育良好、体重(250±10)kg、14月龄的秦川肉牛,按照饲粮中茶皂素添加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 g/d茶皂素组、20 g/d茶皂素组、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茶皂素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原虫区系的影响。选取16头发育良好、体重(250±10)kg、14月龄的秦川肉牛,按照饲粮中茶皂素添加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 g/d茶皂素组、20 g/d茶皂素组、30 g/d茶皂素组,每组4头,每头为1个重复。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茶皂素添加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耗料增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茶皂素添加组血清中尿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10 g/d茶皂素组和20 g/d茶皂素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低于对照组和30 g/d茶皂素组(P<0.05),20 g/d茶皂素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最低(P<0.05);30 g/d茶皂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对照组和10 g/d茶皂素组(P<0.05);20g/d茶皂素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高于对照组和10g/d茶皂素组(P<0.05);茶皂素添加组原虫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chao1指数最高(P<0.05);内毛属(Entodinium)、头毛属(OPhryoscolex)和多甲属(PolyPlastron)是瘤胃原虫主要的属,10 g/d茶皂素组头毛属(OPhryoscolex)和多甲属(PolyPlastron)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和30 g/d茶皂素组(P<0.05),20 g/d茶皂素组厚毛虫属(Dasytricha)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和30 g/d茶皂素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茶皂素可以提高秦川肉牛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瘤胃原虫数量,改变瘤胃原虫区系结构,以平均日增重为主要衡量指标并综合考虑其他指标,推荐添加量为20 g/(d·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血清指标 瘤胃原虫 秦川肉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及槐糖脂对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何洁 彭盛峰 +1 位作者 张军兵 刘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4,共10页
紫草素(Shikoni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疏水性天然色素,为了提高其水溶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开发天然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本课题以卵磷脂为原料,采用pH驱动法制备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通过添加茶皂素或槐糖脂,... 紫草素(Shikoni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疏水性天然色素,为了提高其水溶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开发天然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本课题以卵磷脂为原料,采用pH驱动法制备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通过添加茶皂素或槐糖脂,考察茶皂素或槐糖脂对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的形成以及不同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卵磷脂与茶皂素(或槐糖脂)质量比为2:1时,茶皂素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Saponin modified 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Sap-SLNP)的包封率达到99.01%,负载率达到5.06%,槐糖脂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Sophorolipid modified 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Sop-SLNP)的包封率达到98.36%,负载率达到5.16%。两种天然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子环境稳定性相近,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分别约是游离紫草素的2倍和1.6倍,在pH2~7以及离子浓度0~1000 mmol/L内依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经过反复冻融3次后粒径变化不大,包封率仍有85%左右,将近是无修饰脂质纳米粒子的2倍,并且经过4周储藏粒径基本不变,包封率仍有80%左右,约为无修饰脂质纳米粒子的1.7倍。此外紫草素的生物利用率显著提高,约是游离紫草素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脂质纳米粒子 茶皂素 槐糖脂 pH驱动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茶籽粕中茶油和茶皂素的工艺优化
15
作者 马梦月 王颖 +2 位作者 党思琳 付国锋 吴进菊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99,共6页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茶籽粕中的茶油和茶皂素。以粗茶油和茶皂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g/mL)、乙醇与石油醚体积比3∶7、乙醇体积分数55%、超声温度40℃、超声时...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茶籽粕中的茶油和茶皂素。以粗茶油和茶皂素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g/mL)、乙醇与石油醚体积比3∶7、乙醇体积分数55%、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48 min。在此条件下,粗茶油和茶皂素的得率分别为15.96%±0.40%和12.91%±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茶皂素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的提取及其表面张力的测定与计算
16
作者 龚洁 李中红 +1 位作者 姚庆 周崇松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茶籽经过榨油工艺后剩下的茶渣,经压缩后成为一块饼状的茶粕,茶粕中含有较丰富茶皂素。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水浸提法从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实验,实验研究得到优化后的提取工艺为:温度90℃,浸提时间1.5 h,pH 5,固液比1∶8。经过分析... 茶籽经过榨油工艺后剩下的茶渣,经压缩后成为一块饼状的茶粕,茶粕中含有较丰富茶皂素。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水浸提法从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实验,实验研究得到优化后的提取工艺为:温度90℃,浸提时间1.5 h,pH 5,固液比1∶8。经过分析测定,茶皂素的提取率能达5%以上。本实验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茶皂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pH为6时茶皂素的表面饱和吸附量为2.384×10^(-6)g/m^(2),临界胶束浓度为5.01 g/L,当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其表面张力为19.07 mN/m,茶皂素具有很好的表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水浸提 正交试验 表面张力 茶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籽饼中茶皂素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丹 高贵田 张清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7期107-114,共8页
茶皂素作为一种油脂加工的副产品,是一种性能良好、天然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因其优良的生理活性,在日化、农业、食品、医疗、建筑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对茶皂素研究的深入,对于茶皂素提取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 茶皂素作为一种油脂加工的副产品,是一种性能良好、天然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因其优良的生理活性,在日化、农业、食品、医疗、建筑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对茶皂素研究的深入,对于茶皂素提取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由于茶皂素的纯度影响着其在食品、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而茶皂素的纯度与其提取方法又密不可分。因此,采用何种提取方法能提高茶皂素的纯度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针对国内外目前茶籽饼中茶皂素的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茶皂素纯度的影响,为茶皂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提取 表面活性剂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于茶皂素的香叶木苷纳米混悬剂及体外评价
18
作者 曹怡 李小芳 +3 位作者 王娴 梁由单 代小琳 卢静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以植物皂苷茶皂素作为稳定剂制备香叶木苷纳米混悬剂(diosmin nanosuspension,DSN-NS),优化其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以DSN浓度,茶皂素浓度,剪切时间和均质压力四个影响显著的因素进... 目的:以植物皂苷茶皂素作为稳定剂制备香叶木苷纳米混悬剂(diosmin nanosuspension,DSN-NS),优化其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以DSN浓度,茶皂素浓度,剪切时间和均质压力四个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优选出DSN-NS最佳的处方工艺。最佳工艺制备的DSN-NS冻干后得香叶木苷纳米晶(diosmin solid nanoparticals,DSN-SN),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0.090%(w/v)茶皂素,4.50 mg·mL^(-1)香叶木苷,剪切速度13000 rpm,剪切时间为4.0 min,均质压力为76 MPa,均质次数8次。制得的DSN-NS平均粒径为(474.9±6.7)nm,PDI为0.292±0.009,建立的DSN-NS制备工艺稳定,方法可靠。加入5.0%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得DSN-SN,扫描电镜显示纳米晶成品呈不规则长条状结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香叶木苷纳米粒大小较均匀。溶出度结果显示DSN-SN的体外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结论:以植物皂苷茶皂素为稳定剂制备的DSN-NS,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能显著改善DSN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为DSN制剂的多元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木苷 Box-Behnken响应面法 茶皂素 体外溶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油茶粕中茶皂素表面活性指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韩帅鹏 曾万祥 +5 位作者 伍丹惠 蓝秀权 华涛 程建华 周心慧 周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采用水提、醇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发酵、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发酵和混菌(LP+LC,1∶1)发酵提取油茶粕中的茶皂素,对比分析提取液中的主要成分差异,并对水提、醇提、混菌发酵茶皂素提取物的表面活... 采用水提、醇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发酵、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发酵和混菌(LP+LC,1∶1)发酵提取油茶粕中的茶皂素,对比分析提取液中的主要成分差异,并对水提、醇提、混菌发酵茶皂素提取物的表面活性指标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液中茶皂素含量为(21.86±0.39)mg/mL,显著高于水提液、醇提液和单菌发酵液(P<0.05),各提取液中多糖、多酚、黄酮、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大差异。相比于水提和醇提茶皂素,混菌发酵提取茶皂素样品具有更高的纯度(75.2%)和提取率(14.12%),其水溶液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39.2 mN/m)、更优异的起泡性(128%)和稳泡性能(96.9%)。混菌发酵茶皂素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水提茶皂素,低于醇提茶皂素。对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而言,发酵茶皂素优于另外两者,在4 mg/mL质量浓度下与抗坏血酸的测试结果相当。该研究为微生物发酵法应用于茶皂素的工业化提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 茶皂素 发酵 水提法 醇提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饼粕中高纯度茶皂素的绿色提取
20
作者 孙萌 韦力云 +3 位作者 肖嘉乐 王雨 白加爽 饶本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05-411,共7页
针对油茶饼粕中茶皂素得率低、色泽深、工艺复杂等问题,选用索氏提取、超声辅助醇提、大孔树脂柱色谱、醇沉、重结晶等方法,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方法、分离用填料和层析条件、溶剂和沉淀条件、结晶条件等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的影响,形成... 针对油茶饼粕中茶皂素得率低、色泽深、工艺复杂等问题,选用索氏提取、超声辅助醇提、大孔树脂柱色谱、醇沉、重结晶等方法,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方法、分离用填料和层析条件、溶剂和沉淀条件、结晶条件等因素对茶皂素提取的影响,形成了从油茶饼粕中获取高纯度茶皂素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工艺路线。结果表明,茶皂素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室温下80%的乙醇浸提饼粕,浸取液经冷冻处理,除去油脂层后,通过大孔树脂HP-20纯化,收集80%乙醇/水馏分段,浓缩后低温结晶析出,冻干后即得到高纯度、无色素的茶皂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高纯度 茶皂素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