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1
作者 杨鹏华 胡广录 +1 位作者 李昊辰 樊亚仑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特征参数,选取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均方决策法探明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恢复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存在土壤优先流现象,且主要类型为孔隙流,固沙植物种类不同,其根区优先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也不同,但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流均发生侧向入渗。(2)在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曲线变化呈“S”型,且水分呈非均匀下渗现象。(3)优先流评价指数P_(FI)由大到小为梭梭(0.685)、泡泡刺(0.543)、沙拐枣(0.502),梭梭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土壤优先流 染色示踪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NDVI演变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琪 王琳 +3 位作者 潘世兵 熊伟 左芸 达朝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9,共11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具有防止荒漠扩张、维持绿洲生态安全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绿洲外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变化规律,确定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范围;利用2000—2020年内最大NDVI数据及降水、温度、日照时数、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在像元尺度采用偏相关及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边界外5000 m范围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范围,其中绿洲外0~300 m为过渡带核心区,300~2000 m为过渡带交错区,2000~5000 m范围为过渡带缓冲区。自2000年以来,过渡带区域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明显改善和稳定不变的面积占比较高,分别为47.8%和42.2%,其他占比较小,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在靠近绿洲的过渡带核心区。降水增加对过渡带南部地带性植被的改善起主导作用,温度的上升对过渡带东部及西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对过渡带西部及东南部NDVI改善的促进作用更大,土壤水分的增加对过渡带整体NDVI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土壤水分和降水是促进过渡带NDVI改善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NDVI 影响因子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嘉楠 周成乾 +2 位作者 胡广录 杨鹏华 李昊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5-2026,共12页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 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通道,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对于区域生态植被恢复和固沙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水分穿透实验,研究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分析了土壤大孔隙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孔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大孔隙半径范围在0.5~1.6 mm,大于最小通气孔隙半径0.3 mm,土壤水分运动主要以重力水为驱动力,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大孔隙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小半径孔隙多,大半径孔隙少的特点。(2)土壤容重与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饱和含水率与除土壤大孔隙总数量外的其他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各土壤大孔隙特征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饱和导水率在2.32~3.79 mm·min^(-1),且土壤大孔隙体积比、大孔隙面积比、大孔隙平均半径的4次方和大孔隙总数量分别决定了饱和导水率82%、68%、79%和43%的变异。(4)在研究区相同生境条件下,与裸地相比,固沙植物的栽植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水分的渗透能力,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水分渗透能力从强到弱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水分穿透曲线 土壤大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4
作者 周成乾 胡广录 +2 位作者 李嘉楠 刘鹏 陶虎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 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布及分形特征,可对区域生态植被建设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黑河中游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内3种固沙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固沙植物根区0~1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粒度组成,并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结果显示: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的颗粒以中砂粒(0.25~0.5 mm)和细砂粒(0.1~0.25 mm)为主,占比75%以上,除中砂粒和细砂粒外,不同粒级土壤颗粒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为极细砂粒>粗砂粒>粉粒>黏粒;3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沙拐枣根区土壤细砂粒和极细砂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梭梭,泡泡刺根区土壤中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泡泡刺(2.00)>梭梭(1.94)>沙拐枣(1.91),且浅层(0~60 cm)土壤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变化幅度较大;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颗粒中的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颗粒的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较好地体现研究区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颗粒组成。提高固沙植物数量和覆盖率对于沙化土壤固定,改善土壤质量,防止风蚀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荒漠-绿洲交错带3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51
5
作者 丁俊祥 邹杰 +1 位作者 唐立松 刘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3-741,共9页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荒漠-绿洲交错带自然生长的芦苇、柽柳、胡杨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及环境影响因子,通过对比3种植物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探讨3种植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1)3...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荒漠-绿洲交错带自然生长的芦苇、柽柳、胡杨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及环境影响因子,通过对比3种植物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探讨3种植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1)3种植物叶片Pn日变化均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午休"现象明显,Pn日均值的大小依次为胡杨>芦苇>柽柳,种间差异不显著。(2)Tr、PAR和Gs与3种植物Pn的日变化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影响芦苇Pn的主要因子是Tr、PAR和Gs,作用效应为Tr>Gs>PAR;影响柽柳Pn的主要因子是Tr、Gs,作用效应为Tr>Gs;影响胡杨Pn的主要因子是Tr。(3)3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的响应特征可用二次方程描述;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均为柽柳>胡杨>芦苇;CO2补偿点为胡杨>柽柳>芦苇,饱和点为胡杨>芦苇>柽柳。(4)3种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在0.0341—0.0411 mol/mol之间,羧化效率在0.0480—0.0546 mol m-2s-1之间。综合比较表明,3种干旱区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日均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和CO2同化能力差异不显著,气孔限制是光合"午休"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影响3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各不相同,但Tr与Pn间的关系较其它因子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芦苇 柽柳 胡杨 荒漠-绿洲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其活性对比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晨华 李彦 +1 位作者 谢静霞 唐立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91-3399,共9页
结合野外观测与实验室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准葛尔盆地南缘盐生荒漠与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其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温度与湿度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细菌明显增加,真菌无明显... 结合野外观测与实验室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准葛尔盆地南缘盐生荒漠与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其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温度与湿度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细菌明显增加,真菌无明显变化,放线菌显著减少。细菌在绿洲农田土壤矿化作用中占主导,真菌则在荒漠中占优势,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包括真菌与细菌活性)明显高于荒漠。温度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只在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作用显著,绿洲农田受其影响较大;荒漠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绿洲农田,但水分与盐分因素抑制了微生物对其的分解和矿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荒漠绿洲间土壤湿度及盐份的较大差异,加之与土壤温度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使得开垦后土壤有机碳的易得性增强,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进而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加快,土壤碳库随之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微生物活性 CO2释放 矿化 真菌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塔南策勒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被引量:59
7
作者 王兮之 HelgeBruelheide +1 位作者 MichaelRunge 王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91-1499,T001,共10页
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的策勒绿洲为例 ,利用 SOPT 4卫星遥感数据 ,借助 ERDAS image和 Arc/ View软件 ,对其荒漠 -绿洲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并形成研究区栅格景观分类图 ,一共分为 1 4类景观类型。在栅格分类图的基础上生成矢量化... 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的策勒绿洲为例 ,利用 SOPT 4卫星遥感数据 ,借助 ERDAS image和 Arc/ View软件 ,对其荒漠 -绿洲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并形成研究区栅格景观分类图 ,一共分为 1 4类景观类型。在栅格分类图的基础上生成矢量化的分类图 ,进而使用 ARC/ INFO与 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 9种类型的景观参数 ,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 3个水平上详细列出近 70几种相应的参数和景观指数 ,定量化地揭示了策勒绿洲的景观分布格局与类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策勒荒漠-绿洲 景观格局 定量分析 景观分类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小红 段争虎 何洪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共5页
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的含量,并采用1993年杨培岭等提出的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的土壤分... 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的含量,并采用1993年杨培岭等提出的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的土壤分形模型,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分布及各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边缘向绿洲延伸的过渡带,土壤中砂粒含量占绝对优势,粉粒居中,黏粒最少,采样区土壤质地较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05~2.609之间变动,处于极低水平,与土壤各养分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除靠近绿洲区存在一个“生态裂谷”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粉粒及各养分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砂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降低0.0019个单位;粉粒和黏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分别增加0.002和0.023个单位,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幅度的影响依次为黏粒〉粉粒〉砂粒,分形维数对黏粒含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可以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衡量荒漠一绿洲边缘区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的指标之一,用于反映荒漠绿洲区土壤的退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生态过渡带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萍 王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8-145,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下垫面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根据2009年4月19日、4月22-23日及4月30日3次沙尘事件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地表挟沙气流中输沙量... 为了研究不同下垫面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根据2009年4月19日、4月22-23日及4月30日3次沙尘事件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地表挟沙气流中输沙量沿垂线分布呈上段符合传统的指数递减分布规律,而近床面区35cm以下的输沙量较对应的指数分布函数预测值偏大;流沙地表90%以上的输沙量集中在近地表15cm以内,白刺灌丛沙包地带、草方格固沙带及草方格前沿芦苇荒漠带输沙量的80%左右集中在距表35cm高度范围内;不同下垫面条件对风蚀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近地表气流层15cm范围内,而对35~125cm高度范围内风蚀物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主要在各粒径颗粒的体积分数上。风在草方格固沙带的搬运能力最弱,白刺灌丛沙包带其次,再次为芦苇荒漠带,在沙丘顶部的搬运能力最强,输沙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泥沙输移 荒漠-绿洲过渡带 下垫面 输沙量 风蚀物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学录 任继周 张自和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40-47,共8页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绿洲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分别由5、10、10和4种景观组分组成;荒漠景观、山地草原...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绿洲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分别由5、10、10和4种景观组分组成;荒漠景观、山地草原、耕地、砾漠分别为基质;水系和道路起廊道的作用;其余景观要素均为斑块。2)景观要素的成因类型包括引入型、环境资源型、残留型、干扰型。与草原类型、植被类型的高级单位相比,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每一级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相互区别的异质性区域不是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而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根据形状、面积大小和连通程度的不同,分别充当基质、斑块或廊道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 景观要素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表层土壤颗粒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广录 樊立娟 +1 位作者 王德金 廖亚鑫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59-164,共6页
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壤分析筛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典型样地斑块植被表层土壤颗粒的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范围的土壤颗粒质量含量不同,其中细砂(0.25~0.075mm)占总土粒质... 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壤分析筛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典型样地斑块植被表层土壤颗粒的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范围的土壤颗粒质量含量不同,其中细砂(0.25~0.075mm)占总土粒质量的75.135 9%,中砂(0.5~0.25mm)占13.273 0%,而粗砂(d>0.5mm)和粉砂(d<0.075mm)的含量相对较少,分别只占5.189 5%和6.401 6%;2)不同粒径范围的土壤颗粒空间异质性不同,其中粒径1mm≥d>0.1mm的土壤颗粒空间异质性的99.6%~88.8%是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随机因素起的作用较小,其它粒径范围的土壤颗粒空间异质性的95.1%~100%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而空间自相关因素的作用很小;3)粒径1mm≥d>0.1mm的土壤颗粒含量的最优拟合理论模型为曲线模型,空间异质性尺度在24~36.3m之间,其它粒径范围的土壤颗粒含量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线状模型或块金模型,空间异质性尺度较大,均为146.36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空间异质性与植被空间格局的关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斑块植被 土壤粒度 空间异质性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振锡 潘存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9-458,共10页
为探讨生境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边缘至英苏荒漠-绿洲过渡带进行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空间位置特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wm... 为探讨生境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边缘至英苏荒漠-绿洲过渡带进行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空间位置特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wm姻PAN)划分植物群落类型,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OCCA)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并对环境空间变量进行定量分离。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2)0—180cm的土层是与植被群落分布相关紧密的土壤层次。为开展植被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关键层次;(3)过渡带以水盐耦合为主导的环境梯度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起主导作用,其中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以电导率、Cl-为代表的土壤盐分因子和土壤养分中的速效K;(4)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格局变异的52.08%,其中土壤盐分因子、土壤养分因子、水分因子、空间因子和四者的交互作用分别解释了16.589%、11.104%、9.940%、7.148%和7.247%。在对过渡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采取分区治理,重点考虑土壤盐分因子,保持水盐动态平衡,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植物群落分布 环境解释 DCCA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OT4遥感数据在荒漠-绿洲景观分类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兮之 王刚 +1 位作者 Helge Bruelheide Michael Runge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113-1116,共4页
应用SPOT 4多光谱遥感数据 ,结合GPS (Globalpositioningsystem)所测定的地面控制点和地面景观类型调查数据 ,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和田地区的策勒荒漠 绿洲景观分类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 .利用ERDAS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 ,对SPO... 应用SPOT 4多光谱遥感数据 ,结合GPS (Globalpositioningsystem)所测定的地面控制点和地面景观类型调查数据 ,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和田地区的策勒荒漠 绿洲景观分类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 .利用ERDAS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 ,对SPOT 4卫片进行几何纠正、投影转换和监督分类 ,形成研究区的景观分类图 ,对策勒绿洲的景观分布格局进行了定性的描述 ,并进一步探讨了SPOT及其它遥感数据在荒漠 绿洲景观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4遥感数据 荒漠-绿洲 景观分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交错带扬黄新灌区土地退化防治的模式与机制——以永宁县园艺村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新国 刘秉儒 +1 位作者 安慧 宋乃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6-170,共5页
为系统地比较贺兰山东麓荒漠-绿洲交错带扬黄新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防治的作用机制,提炼区域土地退化防治的一般模式,采用社区调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园艺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限制性资源调集和分配、土壤理... 为系统地比较贺兰山东麓荒漠-绿洲交错带扬黄新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防治的作用机制,提炼区域土地退化防治的一般模式,采用社区调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园艺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限制性资源调集和分配、土壤理化性质改良等方面的作用。相对原生荒地对照,耕地(玉米/小麦套作)土壤养分和盐分发生表聚现象,园地(葡萄)40~60cm土层养分和盐分明显富集。菌草产业的资源调集能力巨大,菌菇废料有效养分含量高而均衡,但是全盐含量明显偏高。相对早期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葡萄和菌草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园艺村土地退化防治实践。葡萄产业代表了一种原位的土地适宜性利用推动土地退化防治的模式,而菌草产业代表了一种拓展性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土地退化防治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防治 荒漠-绿洲交错带 葡萄 菌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沙障的阻沙粒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爱民 马杰 +2 位作者 张瑾 马义娟 苏志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对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尼龙网格沙障、白刺沙障和沙拐枣沙障阻截的沙物质进行采样,运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以流动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为参照,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所拦截的沙物质的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结果表明:... 对民勤沙井子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尼龙网格沙障、白刺沙障和沙拐枣沙障阻截的沙物质进行采样,运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以流动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为参照,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所拦截的沙物质的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粒度特征较为相似,拦截的沙物质均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对容易形成风沙危害的粒径区间(1.32~4Φ)的拦截量均可达90%以上,而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相对较粗,对1.32~4Φ区间的拦截量为70%.从阻沙粒度特征上看,植物沙障的阻沙效果明显要好于尼龙网格沙障.此外,在〉2Φ的粒径范围内,两种植物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丘间地,尼龙网格沙障拦截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动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阻沙沙障 粒度分析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区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亚鑫 胡广录 +2 位作者 樊立娟 王德金 张宏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59-165,170,共8页
土壤水分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生长发育和维持稳定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甘肃临泽县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区2014年雨季前、雨季后72个采样点0~100cm土壤层含水量的实测数据,并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土壤水分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生长发育和维持稳定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甘肃临泽县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区2014年雨季前、雨季后72个采样点0~100cm土壤层含水量的实测数据,并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的野外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变异函数理论,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表明:1)雨季前、雨季后土壤水分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对于同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值,雨季后分别小于雨季前;2)雨季前、雨季后0~20cm土壤水分的变异分别为强变异、中等变异,而其余各层土壤水分的变异均为强变异;3)雨季前、雨季后土壤水分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球状或指数模型,虽然雨季前、后同一土层的土壤水分模型大多不一致,但是其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征;4)雨季前、雨季后由随机因素引起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较小,而土壤质地、植被斑块格局等结构性因素是引起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雨季前,在64.2~145.3m尺度范围内,土壤水分75.6%~99.7%的空间变异由空间自相关引起;雨季后,在79.9~154.2m的尺度范围内,土壤水分76.9%~92.9%的空间变异也由空间自相关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荒漠-绿洲过渡带 斑块状植被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交错地带典型植被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波 牛婷 +1 位作者 房世峰 伍德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4-1108,共5页
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荒漠-绿洲交错地带,植被对土壤保持、提高土地的抗剪切性能有重要意义,对土壤风蚀和荒漠化防治的影响作用较大,利用高光谱技术测定并分析荒漠-绿洲交错带典型植被的光谱特性,不仅能够指导... 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荒漠-绿洲交错地带,植被对土壤保持、提高土地的抗剪切性能有重要意义,对土壤风蚀和荒漠化防治的影响作用较大,利用高光谱技术测定并分析荒漠-绿洲交错带典型植被的光谱特性,不仅能够指导区域的植被遥感分类,还能够对植被实行远程监控提供依据。研究借助美国Field Spec 4高分辨率地物光谱仪,在研究区采集棉花、柽柳、梭梭和盐穗木等四种典型植被不同条件下的光谱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归类、筛选及综合处理后,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FDR(一阶导数反射率)和RLR(倒数取对数反射率)变换。利用原始数据、FDR和RLR分别分析不同植物的光谱敏感波段和表达方式。结果表明:植物的光谱曲线具有类似的变化特征,植被种类不同在"红边"区和近红外780~1 260nm波段的表达方式区别较大;植物对可见光的吸收非常强烈,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强弱变化会形成波峰和波谷;植物红边特征具有特殊性,蕴含植物自身的特有信息,三种方式的处理结果显示,光谱特征在经FDR计算后,植物光谱红边特征区差异性非常明显;利用三种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分别来计算改进的植物NDVI值,经RLR变换后重新计算得到的NDVI值在植物不同种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别,用于植物种类区分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光谱特征 梭梭 柽柳 荒漠-绿洲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土壤剖面水分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方桥 胡广录 +2 位作者 张克海 张钰佳 巩炜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为例,采用烘干法测定沙拐枣、泡泡刺和梭梭0~12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雨季前,沙拐枣、泡泡刺和梭梭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83%~2.17%、0.82%~2.60%、0.79%~1.5...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为例,采用烘干法测定沙拐枣、泡泡刺和梭梭0~12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雨季前,沙拐枣、泡泡刺和梭梭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83%~2.17%、0.82%~2.60%、0.79%~1.52%.在0~40 cm,沙拐枣和泡泡刺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在40~120 cm,土壤含水量为泡泡刺>沙拐枣>梭梭.2)雨季后,沙拐枣、泡泡刺和梭梭土壤含水量呈增大-减小-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7%~3.19%、1.43%~2.97%、1.42%~3.41%.在0~60 cm,沙拐枣和泡泡刺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在60~120 cm,沙拐枣土壤含水量显著大于泡泡刺和梭梭.3)沙拐枣土壤水分不稳定层深约60 cm,梭梭土壤水分不稳定层深约40 cm,泡泡刺土壤水分在0~120 cm土层内变化不稳定.三种植被的抗旱性强弱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被 土壤剖面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成因、研究热点、对策与方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宣 孙婴婴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22期11-13,共3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过渡带的演化方向,对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的方法,指明了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水文条件等方面对新疆荒漠-绿洲... 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过渡带的演化方向,对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的方法,指明了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水文条件等方面对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了防治经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系统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研发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成因 研究热点 对策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小型野猫类的栖息地选择与生存现状》出版
20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1-801,共1页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研究员主编的专著Habitat Selectivity and Status Survey of Small-sizedWildcats on Oasesand Desertin Xinjiang(《新疆荒漠-绿洲小型野猫类的栖息地选择与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研究员主编的专著Habitat Selectivity and Status Survey of Small-sizedWildcats on Oasesand Desertin Xinjiang(《新疆荒漠-绿洲小型野猫类的栖息地选择与生存现状》)由德国蓝博特科学出版社(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正式出版。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猫科动物专家组主席Urs Breitenmoser为通讯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出版社 栖息地选择 荒漠-绿洲 生存现状 新疆 野猫 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