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先林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中药鉴定经验撷要
1
作者 黄亚威 黄然 +2 位作者 庞会明 赵林钢 张先林(指导) 《江苏中医药》 2025年第3期22-24,共3页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最重要一环,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江苏省首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专家张先林主任中药师在中药鉴定方面见解独到,他强调中药鉴定要追本溯源,掌握中药形、色、味与药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性状了解中药药性,从而保证药...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最重要一环,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江苏省首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专家张先林主任中药师在中药鉴定方面见解独到,他强调中药鉴定要追本溯源,掌握中药形、色、味与药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性状了解中药药性,从而保证药效的准确发挥。如对草类药要确定其药用部位,鉴定时分别找到各部位,还原原植物特征;对动物类药要了解动物本身的性状和生活习性,从而找到关键的鉴别点。在“形”方面,张师认为不能一味追求“大”,应更注重“质”;在“色”方面,宜“色求自然,表里如一”;在“味”方面,伪品和混淆品很难做到味同,因此应重视从气味和味道角度全面判断饮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鉴定 辨状论质 药性理论 老药工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
2
作者 郭建波 邢鑫鑫 +2 位作者 韩阳飞 宋丽娜 张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294-2298,共5页
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方义及其所主之病因病机,并探析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原则。儿童情志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他病累及、情志失调等而引发,尤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情志内伤,气机升降失序,故治疗上注... 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讨四逆散方义及其所主之病因病机,并探析四逆散在儿童情志病中的应用原则。儿童情志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他病累及、情志失调等而引发,尤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情志内伤,气机升降失序,故治疗上注重调理气机,燮理阴阳,当辨药性之阴阳,以治人身之阴阳;察药性之升降,以调人身之升降。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在掌握儿童情志病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基础上,明确升降失调系儿童情志病之渊薮,依药性之升降浮沉而辨证治之。附临床案例分析,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情志病 四逆散 升降浮沉 药性理论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草衍义》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3
作者 万姿利 张立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17-1319,共3页
《本草衍义》由北宋时期寇宗奭所著,为药性论本草的开山之作。其内容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多有继承、发挥与运用,涉及定四气为四性、发挥《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并以之释药、推动引经理论形成等多个方面,不但使《黄帝内经》里的相关理... 《本草衍义》由北宋时期寇宗奭所著,为药性论本草的开山之作。其内容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多有继承、发挥与运用,涉及定四气为四性、发挥《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并以之释药、推动引经理论形成等多个方面,不但使《黄帝内经》里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其“以经释药”的方式更是开创了本草理论发展的新局面,开启了中药理论研究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衍义》 《黄帝内经》 药性理论 四性 五味 引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性理论探讨中医药辨治无瘤康复阶段肺癌的组方用药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健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6期67-70,75,共5页
目的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医药辨治无瘤康复阶段肺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基于门诊病历系统,筛选、整理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无瘤康复阶段肺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处方,对药物按药... 目的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医药辨治无瘤康复阶段肺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基于门诊病历系统,筛选、整理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无瘤康复阶段肺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处方,对药物按药名、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挖掘纳入中药处方460首,涉及中药208味,药物累计使用频次为9158次。药性以寒、温、平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药物功效主要是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为多。处方药物中使用频次>200次的有金荞麦、薏苡仁、麦芽、浙贝母、桑白皮、石见穿、猫爪草、苦杏仁、半夏、茯苓、党参、黄芪、白术、地骨皮、泽漆,为中医药辨治无瘤康复阶段肺癌的核心处方。结论无瘤康复阶段肺癌的核心病机为气虚痰阻,重视脏腑气机升降变化,组方用药“清补结合、肺脾同调、调气为先”,达到气顺痰消、养正消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中医药 药性理论 中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药性理论研究新思考
5
作者 李思琪 陈冬雪 李旻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的研究并不全面,严重制约着蒙药的发展。为发展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需要从新的视角展开讨论。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亲缘关...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的研究并不全面,严重制约着蒙药的发展。为发展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需要从新的视角展开讨论。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相关性的一门交叉学科,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析蒙药药性,以期为蒙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药性理论 药用植物亲缘学 肠道菌群 寒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6
作者 包曙光 李慧芳 王欢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66-68,共3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蒙药药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蒙药具备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体系并且对传统医药和中国医药有着重大贡献。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医药学已经成为当今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可以把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蒙药药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蒙药具备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体系并且对传统医药和中国医药有着重大贡献。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医药学已经成为当今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可以把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相互结合,力求为研究蒙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蒙药药性理论 现代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建 张廷模 +1 位作者 曾南 李祖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3,共2页
通过对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特定的药味与寒热药性、归经、作用趋势等构成特殊的药性系统,能表达特定的生物效应,其间具有关联性,规律性,中药分类即具有此特征。强调药性系统中,药味是基础,寒热药性... 通过对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特定的药味与寒热药性、归经、作用趋势等构成特殊的药性系统,能表达特定的生物效应,其间具有关联性,规律性,中药分类即具有此特征。强调药性系统中,药味是基础,寒热药性是关键,归经是核心。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纵、横多层次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捕捉其含共性物质基础在不同层次上呈现的生物效应信息特征,挖掘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寒热药性、药味、归经、作用趋势特异性信息表征,探索其间的关联性、规律性,以期科学表达药性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理论 问题与现状 药性系统 研究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 被引量:52
8
作者 于培明 田智勇 林桂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78,共2页
从甘味药的药物来源及药效范围、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甘味药配伍等方面 ,研究探讨甘味药的药性理论 ,发现甘味药归经与中药传统理论存在矛盾 ,指出甘味药的药性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甘味药 药性理论 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苗明三 张玉林 +1 位作者 杨亚蕾 尹俊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13-2015,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 目的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性理论指导的附子配伍减毒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广平 朱晓光 +2 位作者 杨海润 张思玉 叶祖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以附子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基于药性理论的附子配伍减毒的科学性,以探讨附子配伍减毒的新途径。方法:对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调正抑毒等四种附子配伍减毒理论进行验证性的毒理学试验,在试验中采用急性毒性和心脏毒性相... 目的:以附子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基于药性理论的附子配伍减毒的科学性,以探讨附子配伍减毒的新途径。方法:对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调正抑毒等四种附子配伍减毒理论进行验证性的毒理学试验,在试验中采用急性毒性和心脏毒性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结果:附子配伍寒性药物具有配伍减毒作用,和其他三种配伍减毒相比较,以寒制热的配伍减毒作用最强。结论:以药性理论为指导的配伍减毒可以使有毒中药配伍减毒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理论 配伍减毒 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雷钧涛 孙晓华 +1 位作者 张笑波 赵宏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7-318,共2页
药性的现代研究需要现代科学的理论解读和工具使用,文中提到了组合数学、分形理论以及指纹图谱,并做了简单的讨论。该研究为本草物质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关键词 指纹图谱 模式识别 药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飞雁 顾浩 +3 位作者 郑虎占 王学勇 史新元 乔延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12-1816,共5页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 中药 药性理论 共性特征 个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磊 杨云松 +1 位作者 裴丽 常存库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98-100,共3页
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现代中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有关中药药性理论的实验性研究从各方面取得了可贵进展。本文首先描述了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发展药性理论的各种假说,然后从物理学手段、化学手段、基因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关于中药药... 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现代中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有关中药药性理论的实验性研究从各方面取得了可贵进展。本文首先描述了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发展药性理论的各种假说,然后从物理学手段、化学手段、基因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理论 实验研究 寒热药性 四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耘 史新元 +2 位作者 张燕玲 刘颖 乔延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1期39-43,23,共6页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药性理论 新药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福生 赖小平 +2 位作者 许仕杰 陈建南 陈冠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2期229-233,共5页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理论 思维模型 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任小巧 毛萌 +2 位作者 郭慧娟 王明强 武慧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9期1911-1916,共6页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药 药性理论 现代研究 思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的四个层次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佳丽 何飞武 +1 位作者 张冬梅 陈萌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277-1279,共3页
现行的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属性层次,主要包括味道、气味、质地、颜色、形状等;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四气、升降浮沉、归经等;功效层次,包括毒性和功效;主治层次。属性层次源于药物自身;理论与功效层次均是对药物作用机... 现行的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属性层次,主要包括味道、气味、质地、颜色、形状等;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四气、升降浮沉、归经等;功效层次,包括毒性和功效;主治层次。属性层次源于药物自身;理论与功效层次均是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概括性认知;主治层次是客观现象。四个层次的可信度排序是:属性>主治>功效>理论。四者密切相关,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理论 药性认识 四个层次 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元御药性理论述要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润花 张海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861-864,共4页
自金元之际,医家开始系统研究并构建药性理论。至黄元御时,药性理论已比较成熟。黄元御在药性理论具体细节的认识上并没有超出前人。与前人不同,黄元御以前人认识为素材,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药性理论,即以脏腑气机运动为基础的药性理论。... 自金元之际,医家开始系统研究并构建药性理论。至黄元御时,药性理论已比较成熟。黄元御在药性理论具体细节的认识上并没有超出前人。与前人不同,黄元御以前人认识为素材,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药性理论,即以脏腑气机运动为基础的药性理论。黄元御试图构勒出每味药物在气机运动上与脏腑的相关性。虽然黄元御的尝试远不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成熟,而且有机械之嫌,但其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而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元御 药性理论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王晓红 苗明三 +1 位作者 郭艳 尹俊涛 《河南中医》 2007年第6期6-8,共3页
关键词 药性理论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立平 汤尔群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998-1000,1004,共4页
本文基于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纵向地梳理;对其内容范畴进行了横向综合、提炼,指出形性、性能及毒性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深层内容结构进行了初步解析。
关键词 中药学 中药理论 药性理论 形性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