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喜树碱抗氧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崔芸菲 张沛雯 +3 位作者 侯俊玲 马家宝 王运丽 梅婷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27-230,共4页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能够与DNA拓扑异构酶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DNA复制和RNA合成,阻止肿瘤生长,因此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这种化合物具有结构不稳定、溶解性差、毒性较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使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能够与DNA拓扑异构酶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DNA复制和RNA合成,阻止肿瘤生长,因此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这种化合物具有结构不稳定、溶解性差、毒性较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使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喜树碱的水溶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抗氧化药物可以消除肿瘤微环境中氧化应激产生的大量活性氧,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并抑制肿瘤生长。因此,将抗氧化纳米材料作为喜树碱的运输载体,形成载喜树碱的抗氧化纳米制剂,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抗氧化和抗肿瘤的联合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载喜树碱的抗氧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碱 抗氧化纳米药物 药物传递系统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莉 王中彦 莫凤奎 《中国药业》 CAS 2005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总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方法:对近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形成机制、处方组成、体外质量评价及其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对亲脂性和水难溶性的药物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型载体系统。
关键词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原位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翠霞 张文涛 +2 位作者 王东凯 仲静洁 徐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9-461,共3页
目的:介绍原位凝胶这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方法:参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原位凝胶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温度敏感型,离子敏感型,pH敏感型以及光敏感型等,其在眼部给药,鼻腔给药,注射给药,阴道及直肠给药,口服给药方面... 目的:介绍原位凝胶这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方法:参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原位凝胶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温度敏感型,离子敏感型,pH敏感型以及光敏感型等,其在眼部给药,鼻腔给药,注射给药,阴道及直肠给药,口服给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结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原位凝胶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凝胶 形成机制 药物传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晖 丁平田 +2 位作者 王绍宁 邓意辉 郑俊民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26-630,共5页
综述了聚合物胶束的自组装原理和结构、制备方法、体内过程和应用等。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比较,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较长的体循环时间,尤其在经过表面修饰后,还可有靶向和定位传递作用。
关键词 聚合物胶束 自组装 药物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罗昔康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处方筛选与体外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晓堂 王晶 +3 位作者 王颖 孙佳轶 聂淑芳 潘卫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筛选吡罗昔康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处方并进行体外评价。考察了吡罗昔康在不同油相和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对不同油相和表面活性剂进行初步配伍研究;通过绘制三元相图研究处方中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 筛选吡罗昔康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处方并进行体外评价。考察了吡罗昔康在不同油相和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对不同油相和表面活性剂进行初步配伍研究;通过绘制三元相图研究处方中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的能力和区域;对制剂粒径及溶出度进行考察。处方选用肉桂醇作为吡罗昔康的溶剂,以Labrafil M1944CS为油相,Cremophor EL为表面活性剂,Transcotol P为辅助表面活性剂。所得3个处方乳化后的粒径及分布分别为(32.2±5.0)、(40.1±6.4)、(81.9±12.2)nm。制剂溶出速度快。通过处方研究确定了最优处方,研制了吡罗昔康SMED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罗昔康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三元相图 处方设计 体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凌沛学 管华诗 +1 位作者 荣晓花 张天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阐述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作者多年的工作,对含增黏剂、相转变、微粒、化学、控释等多种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眼科用药传递系统的应用对改进传统眼科药物生物利... 目的阐述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作者多年的工作,对含增黏剂、相转变、微粒、化学、控释等多种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眼科用药传递系统的应用对改进传统眼科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具有重要意义。眼科药物传递系统形式多样,各有利弊,多种系统的联合应用,将是未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药物传递系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袁海建 陈彦 贾晓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4-527,共4页
中药剂型现代化伴随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现代剂型被应用到中药制剂的研究中。然而,中药不等于一般的动/植物药,其有效成分/组分中除了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组分外,还含有许多脂溶性和水难溶性有效成分/组分,直接影响... 中药剂型现代化伴随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现代剂型被应用到中药制剂的研究中。然而,中药不等于一般的动/植物药,其有效成分/组分中除了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组分外,还含有许多脂溶性和水难溶性有效成分/组分,直接影响这类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应用范围。为了更好的解决脂溶性/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及临床应用等问题,研究人员积极的寻找各种适宜的手段和给药剂型来解决上述问题。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SMEDDS)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因其在脂溶性及水难溶性药物中所表现出的多方面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 研究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在靶向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悦 邢仕歌 +6 位作者 王震 康庆贺 凌云 姚美伊 何彦平 金涌 储晓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6-243,共8页
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药物载体可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聚集而不影响正常组织,从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以提高药物载体主动靶向进入到细胞的能力,可有效地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大大提高药效... 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药物载体可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聚集而不影响正常组织,从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靶向配体,以提高药物载体主动靶向进入到细胞的能力,可有效地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大大提高药效.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分子,近几年已被运用到靶向药物传递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几种适配体靶向载药体系,如适配体-药物、适配体-脂质体、适配体-聚合物胶束、适配体-聚合物纳米颗粒、适配体-金属颗粒以及适配体-支化聚合物等载药体系,并对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靶向药物传递 纳米颗粒 抗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技术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艳宏 姜继宗 +1 位作者 李洋 赵永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52-1958,共7页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微米及纳米尺度纤维的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多孔性和可调的多孔性等特点,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支架、创伤敷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静电纺丝的原... 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微米及纳米尺度纤维的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多孔性和可调的多孔性等特点,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支架、创伤敷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静电纺丝的原理、过程和类型,载体和溶剂、影响静电纺丝的各种参数、性质表征及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药物传递系统 载体 溶剂 参数 性质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渗透长滞留效应理论在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洁 佘振南 邓意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目的综述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简称EPR效应)的发现历史、影响因素及其在大分子药物肿瘤传递中的广泛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50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大分子理化性质... 目的综述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简称EPR效应)的发现历史、影响因素及其在大分子药物肿瘤传递中的广泛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50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大分子理化性质、肿瘤血管结构及血管调节因子对EPR效应有重要影响,临床上使用硝酸甘油、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等外源性物质来提升EPR效应,以加强微粒给药系统的肿瘤靶向效果。结论 EPR效应作为大分子抗癌药物设计的"金标准",为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长滞留效应 大分子药物 肿瘤血管 药物传递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三)——扶正固本类中药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锐娥 王胜鹏 +2 位作者 胡杨洋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1-206,共6页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通过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方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固本类中药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以及山茱萸等,主要是通过调控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抑制因子,从而发挥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然而,该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糖、皂苷等)多存在吸收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影响了其治疗效果。近年来,使用新型传递系统解决药物存在的溶解度、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已成为该类中药研究开发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新型抗肿瘤中药剂型,以及在肿瘤治疗方面比较常见的5种扶正固本类抗肿瘤中药包括人参、当归、黄芪、灵芝和党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扶正固本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宋春晓 何书莲 +4 位作者 曹春凤 张国锋 张文君 王嵩 王立 《药学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234-236,245,共4页
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Solid lipid-based nanoparticles,SLBNs)作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比常规的药物传递系统存在优势。通常,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种形态,即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s)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Solid lipid-based nanoparticles,SLBNs)作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比常规的药物传递系统存在优势。通常,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种形态,即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s)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s)。但固体脂质纳米粒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基质的组成上不同,本文就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的制备技术、表征方法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药物传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固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靖博宇 郑霞 +3 位作者 杨瑞 赵佳 金薇 于绍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14-216,共3页
将液态或半固体的自乳化(SE)组分固化而形成的固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SEDDS),可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该文综述中药固体自乳化系统的特点、辅料选择、在难溶性中药制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固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中药 辅料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曾环想 程刚 潘卫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762-764,共3页
关键词 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 药物树脂 药物传递系统 树脂混合 复合物 阳离子树脂 离子交换反应 控制药物释放 右美沙芬 载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肿瘤内毛细血管-跨毛细血管壁-组织间质相耦合的不定常流动及对药物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洁 许世雄 +3 位作者 赵改平 浏丹 M.W.Collins 蒋雨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04-211,共8页
目的研究实体肿瘤内毛细血管-跨毛细血管壁-组织间质内流体不定常耦合流动对流场的影响及对药物传递的促进作用。方法建立耦合流动模型,毛细血管内流动遵循Navier-Stokes方程;跨血管壁和间质内组织液流动遵循Starling定律和Darcy定律。... 目的研究实体肿瘤内毛细血管-跨毛细血管壁-组织间质内流体不定常耦合流动对流场的影响及对药物传递的促进作用。方法建立耦合流动模型,毛细血管内流动遵循Navier-Stokes方程;跨血管壁和间质内组织液流动遵循Starling定律和Darcy定律。在边值阶跃增压和叠加脉动流两种情况下研究不定常流动,半解析半数值求解。结果相对于毛细血管,组织间质内压强传递具有滞后性。血管内流动改变引起肿瘤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该过程中跨壁压差与组织间质压梯度均有所提高。结论毛细血管边值阶跃增压产生的不定常流动有助于药物从管壁渗出进入组织内部,也有助于其在组织内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耦合流动 不定常流动 药物传递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一)——清热解毒类中药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胜鹏 申东艳 +2 位作者 李鹏 陈美婉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31-2135,共5页
单味及复方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这些中药中提取出的许多有效成分,如小檗碱、冬凌草甲素、苦参碱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其常见的剂型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片剂、丸剂和散剂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单味及复方清热解毒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这些中药中提取出的许多有效成分,如小檗碱、冬凌草甲素、苦参碱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等活性,其常见的剂型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片剂、丸剂和散剂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各种现代的剂型也被应用于不同中药,目的是为更好地解决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等瓶颈问题,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小毒副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对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以及乳剂等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在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清热解毒抗肿瘤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清热解毒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耀荣 程巧鸳 李范珠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80-284,共5页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特点、吸收机制、组成、影响因素及其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可显著地提高难溶性或亲脂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吸收机制 表面活性剂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肿瘤内微循环及药物传递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洁 许世雄 +1 位作者 龙泉 丁祖荣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研究实体肿瘤内微环境流动特征及大分子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输运过程。方法建立模拟肿瘤血液动力学及药物输运的三维模型。模拟肿瘤内的微循环以及两种大分子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分布。结果模拟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肿瘤内异常的血液动力... 目的研究实体肿瘤内微环境流动特征及大分子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输运过程。方法建立模拟肿瘤血液动力学及药物输运的三维模型。模拟肿瘤内的微循环以及两种大分子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分布。结果模拟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肿瘤内异常的血液动力学特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药物输运屏障、浓度分布不均匀性等特征。研究还表明,分子量较小的药物更易在肿瘤组织内传递,也更易随着组织液流动向肿瘤外排出;分子量较大的药物较易在肿瘤内部积聚,从而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结论本模型计算结果与生理实际相符,为研究肿瘤微环境,药物输运,以及制定药物治疗策略提供了可信的模型及数值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微循环 药物传递 三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前药的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义光 侯新朴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综述了脂质前药及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药质体是基于脂质前药的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之一,对其概念、特点、制备方法和潜在应用性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脂质前药 自组装 药质体 药物传递系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药物传递系统-磷脂复合物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冯年平 范广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天然药物传递系统 银杏标准提取物 磷脂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