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拉伤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4 位作者 季晓平 张梅 朱永锋 殷乐 姚桂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 +高脂组与高脂喂养组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球囊损伤 +高脂组所形成的粥样斑块为具有较大脂质核的软斑块 ;药物触发后球囊损伤 +高脂组存活的 18只中有 11只共 15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高脂喂养组中的 19只经药物触发后仅 5只共 7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普通饲料喂养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提示 ,在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物模型基础上 ,应用药物触发后能够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兔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球囊 组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对比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志刚 孟令波 +1 位作者 侯静波 于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管内超声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顺来 刘兆昶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5期366-369,共4页
本文综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 ,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用于脑血栓形成治疗中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志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遵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进行口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他汀类... 目的探究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遵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进行口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斑块面积和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ADL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IMT均小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脑血栓形成时采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可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自我生活能力,减少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临床推广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概况 被引量:1
5
作者 龚平 王菊梅 王朝晖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设计成功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本文就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6
作者 丁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宁乡市人民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参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宁乡市人民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参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ADL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ADL评分高于参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参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薄于参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促进疾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神经功能缺损 颈动脉斑块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颅外血栓形成的活动性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子
7
作者 Spagnoli L.G. Mauriello A. +1 位作者 Sangiorgi G. 腾增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17-18,共2页
Context: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are involved in ischemic stroke pathogenesis, especially modifications of plaque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Objective:... Context: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are involved in ischemic stroke pathogenesis, especially modifications of plaque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ole of carotid plaque rupture and thrombosis in ischemic stroke pathogene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excluding thosewith possible cardiac embolization or with severe stenosi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Design, Setting, and Patients: A total of 269 carotid plaques selected from an Interinstitutional Carotid Tissue Bank were studied by histology after surgical endarterectomy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December 2002. A total of 96 plaques were from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major stroke, 91 plaques from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and 82 plaques from patients without symptoms. Main Outcome Measures: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thrombosis, cap rupture, cap erosion,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between study groups. Results: A thrombotically active carotid plaque associated with high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was observed in 71(74.0%) of 96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major stroke(and in all 32 plaques from patients operated within 2 months of symptom onset) compared with 32(35.2%) of 91 patients with TIA(P< .001) or 12(14.6%) of 82 patients who were without symptoms(P< .001). In addition, a fresh thrombus was observed in 53.8%of patients with stroke operated 13 to 24 months after the cerebrovascular event. An acute thrombus was associated with cap rupture in 64(90.1%) of 71 thrombosed plaques from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with cap erosion in the remaining 7 cases(9.9%). Ruptured plaques of patients affected by stroke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 more severe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constituted by monocytes, macrophages, and T lymphocyte cells compared with that observed in the TIA and asymptomatic groups(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majo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 major role of carotid thromb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血栓形成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一过性脑缺血 无症状 斑块破裂 颈动脉血栓 中风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被引量:10
8
作者 许俊堂 胡大一 《中国医刊》 CAS 2006年第7期4-5,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血管性死亡 动脉系统 多发生 不稳定 血小板 全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蔡宝祥 谢梅林 顾振纶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4年第4期200-203,254,共5页
为建立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选用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 利用球囊导管去除家兔腹主动脉内皮,继以高脂饮食至8周,正常饮食至16周即实验末,腹腔内 注射鲁塞尔氏蝰蛇毒和静脉注射组胺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利用... 为建立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选用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 利用球囊导管去除家兔腹主动脉内皮,继以高脂饮食至8周,正常饮食至16周即实验末,腹腔内 注射鲁塞尔氏蝰蛇毒和静脉注射组胺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利用图像分析法计算血栓形成面 积,光镜和电镜观察腹主动脉或斑块的形态学表现,酶法测定兔血脂和血浆脂蛋白水平以及腹主 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腹主动脉有大量血栓形成,显微镜下可见斑块肩部区 有明显破溃和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富含巨噬细胞和脂滴,在实验2、8和16周时的血清TC、LDL- C水平均显著升高,腹主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也远高于正常组。结果显示,这些改变符合不稳定斑 块的特征,提示该模型可用于斑块破裂发生机制和筛选稳定斑块药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脂饮食 正常 斑块破裂 诱发 胆固醇含量 家兔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炎症与斑块破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为民 薛红杰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7期4-7,共4页
关键词 斑块破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炎症 分子发病机理 炎性细胞浸润 平滑肌细胞 不稳定斑块 血流动力学 血栓形成 泡沫细胞 脂质核心 易损斑块 ACS 纤维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破裂斑块的血管内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静朝 崔炜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研究发现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见"罪犯"斑块具有特殊形态特征,不但容易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阻塞管腔,而且常规冠脉造影难以检出。鉴于其危害性,众多学者致力于采用新型血管内检测方法检出这种易破裂斑块。本文对相关的血管... 研究发现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见"罪犯"斑块具有特殊形态特征,不但容易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阻塞管腔,而且常规冠脉造影难以检出。鉴于其危害性,众多学者致力于采用新型血管内检测方法检出这种易破裂斑块。本文对相关的血管内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斑块 破裂 检出 常见 特殊形态 血栓形成 管腔 阻塞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损斑块破裂的发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阴大伟 黄体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2-324,共3页
关键词 易损斑块破裂 发生机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内 病理生理特点 急性心肌缺血 粥样斑块 临床综合征 不完全阻塞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不稳定 ACS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13
作者 许俊堂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3期15-17,共3页
按照发生的机制和部位,笔者将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s)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和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三大类。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病变 氯吡格雷 外周动脉 脑动脉 脑卒中 血管性 危险隐患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微颗粒诱导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婕 王朝晖 《微循环学杂志》 2006年第3期53-54,57,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自身血栓微颗粒诱导其心脏心内膜下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向大鼠主动脉根部注入自身血栓微颗粒建立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于术后1h、1天、1周、2周、3周和4周取标本。HE染色观察心内膜下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 目的:探讨大鼠自身血栓微颗粒诱导其心脏心内膜下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向大鼠主动脉根部注入自身血栓微颗粒建立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于术后1h、1天、1周、2周、3周和4周取标本。HE染色观察心内膜下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中von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心内膜下微血管内有血栓形成,部分血栓与内膜紧密粘连。向大鼠体内注入自身血栓微颗粒后1h,血浆中vWF水平显著增高。结论:大鼠自身血栓微颗粒能够诱导其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其心脏心内膜下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是可能参与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血栓形成 机制探讨 诱导大鼠 心肌无复流现象 微颗粒 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理生理改变 心内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内易损斑块破裂合并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红华 王士奇 +1 位作者 杜先锋 陈晓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77,共2页
患者男性,76岁.高血压病史12年,吸烟史30年,已成烟10年.2007年1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近中段分别置入3 0 mm×33 mm Cypher支架和3 0mm×30 mm Endeavor支架(Cordis公司,美国)各1枚,释放压力均为16个大气压... 患者男性,76岁.高血压病史12年,吸烟史30年,已成烟10年.2007年1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近中段分别置入3 0 mm×33 mm Cypher支架和3 0mm×30 mm Endeavor支架(Cordis公司,美国)各1枚,释放压力均为16个大气压(1个大气压=101.325 kPa),未行后扫张(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形成 易损斑块破裂 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支架 Cordis公司 不稳定性心绞痛 晚期 高血压病史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斑块破裂的生物钟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剑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该研究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斑块破裂的生物钟特点。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硬化斑块破裂 生物钟 血管内超声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需寻找新的对策
1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80-480,共1页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是该部位止血过程的核心介导因子,同时也引发病理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会刺激血栓形成并导致血栓性疾病。血小板也可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是该部位止血过程的核心介导因子,同时也引发病理性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会刺激血栓形成并导致血栓性疾病。血小板也可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后者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有多种途径可以激活血小板,目前口服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P2Y12的作用靶点分别是血栓烷A2和ADP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病理性血栓形成 介导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相互作用 血栓性疾病 血栓烷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罪犯”病变中斑块糜烂比斑块破裂较易发生较低程度的心肌梗死
18
作者 Hayashi T. Kiyoshima T. +1 位作者 Matsuura M. 郝广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24-25,共2页
Backgrou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stems from a disruption of the plaque in the coronary artery. Based 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s, such plaque disruption has been classified as either a rupture or an erosion.... Backgrou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stems from a disruption of the plaque in the coronary artery. Based 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s, such plaque disruption has been classified as either a rupture or an erosion. Unfortunately,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clinically identify plaque ruptures and plaque erosion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MI.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arct- related lesions, we observed the culprit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 by coronary angioscop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Methods: We examined culprit lesions in 107 patients with acute MI using coronary angioscop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mediately before perform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lesions were then classified as plaque ruptures or nonruptured erosions, and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mong the lesions studied, 44 were classified as plaque ruptures, 28 were classified as plaque erosions, and 35 were unclassified. Patients with nonruptured eroded plaques had more preinfarction angina before the onset of MI than those with ruptured plaques(53.6% vs 22.7% , P=.0074). They also had less ST- segment elevation MI(71.4% vs 93.2% , P=.0185), lower peak creatine kinase levels(2029± 1517 vs 4033± 2699 IU/L, P=.0009), less distal emboliz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3.6% vs 36.4% , P=.0014), and less Q- wave MI 1 month after onset(40.7% vs 88.4% , P< .0001).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eroded plaque lesions have smaller infarctions than those with ruptured plaque lesions, suggesting that an eroded plaque is less potently thrombogenic than a ruptured pla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糜烂 斑块破裂 血管内超声检查 梗死前心绞痛 糜烂性 血栓形成 发展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结晶致斑块破裂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耿稚江 《国外医学情报》 2006年第3期27-27,共1页
一项发表于近期的《临床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胆固醇从过度饱和的液体形态中结晶析出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侵蚀从而引发血栓形成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胆固醇结晶 心脏病学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和病理学分析对比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兔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5 位作者 张梅 季晓平 朱永锋 姚桂华 桑学东 李大庆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球囊损伤 +高脂 ( 1%胆固醇 )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斑块部位转染携带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促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转化 ,然后...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球囊损伤 +高脂 ( 1%胆固醇 )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斑块部位转染携带 p5 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促使斑块向不稳定方向转化 ,然后给予鲁塞尔蝰蛇毒 (RVV)和组胺药物触发 ,造成实验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在药物触发前后对家兔进行IVUS检查 ,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较。结果 IVUS发现 14只家兔中有 12只共 18处发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病理学检查发现 14只兔中有 12只共 2 0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IVUS诊断斑块破裂、血栓的真阳性率为 85 % ,假阴性率为 15 % ,敏感性为 85 % ,特异性 67%。两者在对血栓长度的测量上高度相关 (r =0 .73 ,P <0 .0 1) ,但对横截面积的测量上无相关性(r =0 .19,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 IVUS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学分析 不稳定斑块 雄性 发现 转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