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外生菌根菌吗?——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思茅松和栲树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春霞 何明霞 +5 位作者 曹旸 刘静 高锋 许欣景 王文兵 王云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1,2,共5页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var.lang...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思茅松 栲树 菌根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块菌和思茅松菌根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春霞 何明霞 +5 位作者 高锋 刘静 曹旸 许欣景 王文兵 王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9-332,共4页
在天然思茅松林下,尚未发现印度块菌的生长。在温室条件下,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对思茅松和云南松树苗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印度块菌和思茅松、云南松均可以形成典型的块菌外生菌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呈二叉分枝状或单支棒状,初为... 在天然思茅松林下,尚未发现印度块菌的生长。在温室条件下,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对思茅松和云南松树苗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印度块菌和思茅松、云南松均可以形成典型的块菌外生菌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呈二叉分枝状或单支棒状,初为浅褐色,后变为黑褐色;菌丝套及外延菌丝结构明显,菌丝套内部迷宫状,外延菌丝直角分支;哈蒂氏网明显。同时,在含有自然石灰土和腐殖质的基质1中,思茅松的菌根感染率为100%。在p H值6.5、7.0、7.5的条件下,印度块菌均能侵染思茅松,且菌根感染率均为100%。本研究为印度块菌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思茅松 菌根合成 人工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味牛肝菌与马尾松幼苗无菌条件下的外生菌根合成 被引量:12
3
作者 付绍春 谭琦 +3 位作者 陈明杰 尚晓冬 蔡令仪 张美彦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6,F0003,共7页
在改进菌根合成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获得了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的外生菌根,描述了人工条件下合成的外生菌根形态。针对菌根合成基质、宿主苗龄和接种方式进行了正交实验,通过对苗成活率、培养6个月... 在改进菌根合成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获得了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的外生菌根,描述了人工条件下合成的外生菌根形态。针对菌根合成基质、宿主苗龄和接种方式进行了正交实验,通过对苗成活率、培养6个月的树苗地径和苗高、茎根比、菌根根尖数、菌根感染率6个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在菌根合成中,采用模拟自然土壤结构的二层基质体系的菌根合成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单层泥炭蛭石基质,且向基质中添加海泡石矿粉更有利于外生菌根菌的形成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合成基质 海泡石矿粉 松树苗龄 接种方式 菌根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 Ⅰ.菌根合成及真菌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应龙 弓明钦 +1 位作者 MarkBrundrett BernieDell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2-460,共9页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 采用蜡磨菌与VA 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尾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 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 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单接种VA菌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抑制了VA 菌根菌在根系上的进一步侵染,体现在较低的VA 菌根感染率;而外生菌根菌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并能在接种后9 周时开始形成子实体。在混合菌根中,外生菌根有逐步替代VA 菌根的发展趋势,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接种 菌根合成 外生菌根 VA菌根 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榛子外生菌根合成与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韩秀丽 方亮 +1 位作者 周晶 白淑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虎榛子幼苗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6个菌株)。通过对接种幼苗菌根形态观察,以及菌根感染率、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这些外生菌根真菌后虎榛子均能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最低可达40.8%以上,对照无菌根感染现象。并且...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虎榛子幼苗接种5种外生菌根真菌(6个菌株)。通过对接种幼苗菌根形态观察,以及菌根感染率、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这些外生菌根真菌后虎榛子均能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最低可达40.8%以上,对照无菌根感染现象。并且这些菌种能够明显促进虎榛子的生长,其中卷边桩菇对虎榛子促生效果最佳,生物量为对照的2 1倍。通过对菌根石蜡切片观察,接种处理在皮层细胞间均能形成典型的哈蒂氏网结构,不同菌种哈蒂氏网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未接种的苗木无哈蒂氏网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榛子 菌根合成 外生菌根真菌 筛选 实验室条件 形态观察 促生效果 石蜡切片 皮层细胞 感染率 生物量 网结构 接种 幼苗 对照 菌种 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菌根型食用菌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8
6
作者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4,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 6种共生型菌根食 (药 )用菌在相应树苗上完成菌根合成 ,并成功地长出子实体的事例 ,说明菌根食用菌的发展途径 ;就有关菌根合成的方法及技术作一初步介绍 ;对菌根合成技术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对菌根型食用菌今后... 本文简要介绍 6种共生型菌根食 (药 )用菌在相应树苗上完成菌根合成 ,并成功地长出子实体的事例 ,说明菌根食用菌的发展途径 ;就有关菌根合成的方法及技术作一初步介绍 ;对菌根合成技术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对菌根型食用菌今后的研究与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技术 食用菇专用林 共生型食用菌 菌根型食用菌 菌根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菌菌根合成及其形态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应龙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1,共2页
本文对影响块菌菌根合成有关因素 (包括土壤因素及竞争菌 )和菌根形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块菌 菌根合成条件 菌根形态学 菌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孢块菌的菌根合成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应龙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7,共3页
采用纯培养的黑孢块菌菌丝体接种红椎实生苗 ,对菌根感染情况及其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在适宜条件下 ,该菌在红椎根系上形成的菌根具有块菌菌根典型的形态结构。
关键词 黑孢块菌 菌根合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块菌菌根合成及其对苗木促生防病效果试验 被引量:16
9
作者 胡炳福 朱忠荣 +6 位作者 远香美 尹向阳 张小敏 王亮 方珊 杨松 廖万兵 《贵州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19-24,共6页
本文报道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 ,对马尾松、华山松等 7种幼苗实施人工接种 ,菌根感染率 89.6 6 %~ 10 0 % ,感染指数 4 0 .5~ 78.1;菌根化苗平均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未接种苗增长 39.4 7%~ 12 5 .4 6 %和 2 1.74 %~ 6 6 .6 7% ;降... 本文报道用印度块菌孢子悬浮液 ,对马尾松、华山松等 7种幼苗实施人工接种 ,菌根感染率 89.6 6 %~ 10 0 % ,感染指数 4 0 .5~ 78.1;菌根化苗平均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未接种苗增长 39.4 7%~ 12 5 .4 6 %和 2 1.74 %~ 6 6 .6 7% ;降低苗期病害死亡率 5 1.97%~ 10 0 % ,防治效果5 8.30 %~ 87.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林木幼苗 菌根合成 促生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汁乳菇与马尾松幼苗外生菌根合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振文 应国华 +2 位作者 吕明亮 李伶俐 高凤娟 《中国食用菌》 2014年第3期18-19,共2页
采用液体菌剂打孔接种无菌苗的方法,以菌根感染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液体菌剂不同接种量、不同季节接种、是否添加营养物对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马尾松无菌苗液体菌剂量为500mL·箱^-1~1000mL·箱^-1的处理能生产出... 采用液体菌剂打孔接种无菌苗的方法,以菌根感染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液体菌剂不同接种量、不同季节接种、是否添加营养物对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马尾松无菌苗液体菌剂量为500mL·箱^-1~1000mL·箱^-1的处理能生产出理想的茵根苗;在春季接种苗木效果比秋季更好;在打孔接种后浇撒营养液茵根感染率明显高于不浇营养液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汁乳菇 马尾松 液体菌剂 菌根合成 菌根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澳粘滑菇在尾叶桉上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弓明钦 王凤珍 陈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13,共3页
利用经特殊培养的西澳粘滑菇菌种,人工接种在尾叶桉幼苗根部,35d后有60%的幼苗根部都长出1~2个子实体,经鉴定,该子实体为原接种菌。菌根感染率检查结果表明,有80%幼苗形成菌根。生长8个月的幼苗其平均树高比未接种苗... 利用经特殊培养的西澳粘滑菇菌种,人工接种在尾叶桉幼苗根部,35d后有60%的幼苗根部都长出1~2个子实体,经鉴定,该子实体为原接种菌。菌根感染率检查结果表明,有80%幼苗形成菌根。生长8个月的幼苗其平均树高比未接种苗增加52.2%,地径增加29.4%,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68%及214.3%。西澳粘滑菇不仅在华南地区桉树上可以完成菌根合成,而且对幼树生长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是华南地区桉树的优良菌根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澳粘滑菇 尾叶桉 菌根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乳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与菌根合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冉 Guerin-Laguette Alexis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46-1355,共10页
通过测量菌丝直径和干重对松乳菇(rcb-74)和靓丽乳菇(rll-107,rmsh-118)进行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在改良的biotin-aneurine-folic acid(BAF)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大的菌丝直径以及最大菌丝干重。用改良的BAF培养基... 通过测量菌丝直径和干重对松乳菇(rcb-74)和靓丽乳菇(rll-107,rmsh-118)进行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在改良的biotin-aneurine-folic acid(BAF)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大的菌丝直径以及最大菌丝干重。用改良的BAF培养基制备乳菇液体菌丝,接种云南松、马尾松和油松,并在13–30d后发现rcb-74与云南松和油松形成菌根,rll-107与马尾松形成菌根,rmsh-118与云南松形成菌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 培养基 菌根合成
原文传递
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兰兰 王冉 +1 位作者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3-1302,共10页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外来松(P.greggii、P.maximartinensis),并对接种后的侵染率、菌根特征和松苗株高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后,2种乳牛肝菌与4种松均能形成菌根,华山松与2种乳牛肝菌的亲和性最好,酒红蜡蘑仅能与2种外来松P.greggii和P.maximartinensis形成菌根,且菌根合成成功率仅为14.3%。此次合成的10种菌根组合均为首次报道,其中同一种真菌与不同松形成的菌根在形态和解剖特征上较为接近。3种真菌对宿主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树种而异,整体上外来松苗的生长速率要快于本土松苗;华山松苗虽然菌根感染率最高,但生长效应却均不明显。研究认为:孢子接种对乳牛肝菌、蜡蘑等早期真菌的菌根合成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外生菌根真菌可能对外来树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本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与外生菌根真菌在能否形成菌根、菌根形成时间以及对宿主的生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牛肝菌 蜡蘑 松属 孢子接种 菌根合成
原文传递
基于菌株生长和菌根苗品质的红汁乳菇菌株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云 谭著明 +2 位作者 沈宝明 申爱荣 刘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目的】筛选用于菌根苗接种的高质量红汁乳菇菌株,为提高红汁乳菇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10个红汁乳菇菌株(JH1、JH2、JH4、JH5、JH7、JH8、JH10、JH11、JH12、JH13)为研究对象,将菌株分别在PDA和BAF培养基上培养后,测定菌株生长势指... 【目的】筛选用于菌根苗接种的高质量红汁乳菇菌株,为提高红汁乳菇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10个红汁乳菇菌株(JH1、JH2、JH4、JH5、JH7、JH8、JH10、JH11、JH12、JH13)为研究对象,将菌株分别在PDA和BAF培养基上培养后,测定菌株生长势指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将红汁乳菇液体菌种接种于马尾松幼苗根部合成菌根苗,以不接种为对照(CK),培养210 d后对菌根合成能力(菌根数量、菌根侵染率、菌根化率)和宿主植物生长量(苗高、主根长、地径、干质量)进行测定。对上述9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菌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在PDA固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17 mm/d;在BAF液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5的菌丝生物量最大,为3.28 g/L。②所有菌株均能与马尾松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但菌根形态并不相同。接种红汁乳菇菌株JH5的马尾松苗的菌根数量为45.65个/株,菌根化率为90.67%,菌根侵染率为79.60%,显著高于其他9个菌株,表现出较强的合成菌根苗能力。③接种不同红汁乳菇菌株的马尾松苗,在苗高、主根长、地径和干质量等指标上表现各异。接种菌株JH4的马尾松苗高、主根长和干质量表现最优,较对照分别提高24.45%,16.72%和53.33%;接种菌株JH5的马尾松苗地径生长量表现最优,较对照提高5.19%。④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生物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根数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⑤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汁乳菇JH5为适合培育菌根苗的最佳菌株,JH4和JH7为次优菌株。【结论】筛选出1个优良红汁乳菇菌株JH5,该菌株的生长势和菌根苗品质整体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汁乳菇 菌根 菌根合成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黄硬皮马勃菌种的分离纯化及其菌根的人工合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珊珊 杨文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66,共9页
【目的】为分离纯化菌根食用菌橙黄硬皮马勃的菌种,促进云南松无菌苗菌根的人工合成,实现云南松菌根化苗木的定向培育和菌根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方法】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和综合PDA培养基对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对其... 【目的】为分离纯化菌根食用菌橙黄硬皮马勃的菌种,促进云南松无菌苗菌根的人工合成,实现云南松菌根化苗木的定向培育和菌根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方法】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和综合PDA培养基对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对其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和菌根菌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片段(ITS)进行分子鉴定,研究不同栽培基质条件下的接种处理对云南松菌根合成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1)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可以看出,采集的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和菌根菌确认为橙黄硬皮马勃。2)接种处理后的云南松幼苗生长指标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而且在不同基质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在蛭石和珍珠岩和泥炭土(质量比10:1:5)的混合基质中均表现最优。3)橙黄硬皮马勃在此混合基质中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和菌根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92.66%、292.86%和65.8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基质处理,可能是橙黄硬皮马勃菌丝更适宜生长在该混合基质,进而利于云南松无菌苗的菌根合成,也间接促进了云南松幼苗的生长。【结论】橙黄硬皮马勃菌种的分离纯化和菌根合成基质的筛选是云南松无菌苗菌根合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食用菌 ITS序列验证 栽培基质 菌根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水份条件下湿生植物Lythrum salicaria L.的菌根状况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英文)
16
作者 陈立红 R.Larry Peterson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73,共8页
陆生植物的菌根已被广泛研究,对湿生植物菌根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在水淹、潮湿和干旱条件下水生植物L.salicaria的菌根合成状况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三种水份条件下,L.salicaria与来源于不同地点(干旱和水淹)的两种接种... 陆生植物的菌根已被广泛研究,对湿生植物菌根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在水淹、潮湿和干旱条件下水生植物L.salicaria的菌根合成状况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三种水份条件下,L.salicaria与来源于不同地点(干旱和水淹)的两种接种物(F2和F1)均可形成菌根,水份条件和接种物种类都显著地影响菌根的合成水平(P<0.05).F1和F2接种物与植物合成菌根的水平均在水淹处理中最低.F1接种物与L.salicaria合成菌根的水平在潮湿和干旱处理中显著地高于水淹处理(P<0.05),并且趋势是:潮湿>干旱>水淹处理.F2接种物与L.salicaria合成菌根的水平在三种水份处理中没有显著区别,但仍然可观察到一个趋势:干旱>潮湿>水淹处理.在水淹和干旱处理中,菌根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根的生物量积累没有影响.在潮湿处理中被F1接种的植株与被F2接种的植株与对照植株相比,地上部分干重、根鲜重显著地低;地上部分鲜/干重比、地上部分/根鲜重比显著地高.水份条件显著地影响植物的生长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thrumsalicariaL. 菌根合成 水份条件 植物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菌研究及我省开发利用块菌资源前景展望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炳福 《贵州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10-16,共7页
根据有关资料 ,对我国已知块菌的种类、生境、菌根合成、促生抗病功能以及营养成分等调查研究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并结合贵州的自然条件和造林任务 。
关键词 块菌 种类 生境 菌根合成 功能 营养成分 开发利用 外生菌根型食用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块菌栽培在贵州首获成功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炳福 远香美 +1 位作者 余金勇 吴跃开 《中国林副特产》 2010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印度块菌 贵州省 栽培 孢子悬浮液 防病效果 菌根合成 青冈栎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块菌与青刚栎形成外生菌根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弘道 苏开美 柴红梅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9-494,共6页
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对夏块菌与青刚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形成菌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根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夏块菌孢子液接种青刚栎苗后,第14天起开始形成淡乳色的外生菌... 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对夏块菌与青刚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形成菌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根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夏块菌孢子液接种青刚栎苗后,第14天起开始形成淡乳色的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状;第一至第二个月可形成黄褐色、褐色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或羊毛状。外生菌根为单根,长1~4mm,直径150~250μm。菌套厚12~20μm,平坦或自菌根延伸出刚毛状菌丝,外延菌丝束黄绿色;哈替氏网菌丝直径1~1.5μm。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外延菌丝束呈黄绿色是夏块菌菌根区别于其它块菌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科 菌根合成 显微结构 半无菌苗 共生真菌
原文传递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菌根促生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冉 刘培贵 +1 位作者 万山平 于富强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66-2376,共11页
【目的】筛选对印度块菌菌根量和菌根苗长势有促进作用的菌根促生细菌(Mycorrhizationhelper bacteria, MHB)。【方法】选择华山松为宿主植物,自块菌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1种细菌为供试菌株,将印度块菌菌剂与不同浓度的细菌混... 【目的】筛选对印度块菌菌根量和菌根苗长势有促进作用的菌根促生细菌(Mycorrhizationhelper bacteria, MHB)。【方法】选择华山松为宿主植物,自块菌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1种细菌为供试菌株,将印度块菌菌剂与不同浓度的细菌混合于特定基质中后接种于华山松上,并通过对印度块菌与华山松形成的菌根数、华山松的株高和地径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确认MHB。【结果】Pseudomonas sp. JCM 5481 (P143), Streptomyees sp. EN31 (S191), Variovoraxparadoxus (V633)在浓度为2.4×10^9CFU/mL时对印度块菌菌根数、株高和地径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P〈0.01);Pseudomonaschlororaphis(P11)、Pseudomonascorrugate(P127)在浓度为0.8×10^9CFU/mL时对印度块菌菌根数、株高和地径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4种假单胞菌浓度梯度的设置显示了不同菌株适宜的浓度不同。【结论】实验获得5种MHB,并表明细菌浓度是获得MHB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菌根合成 菌根促生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