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关于菌-肠-脑轴与失眠关联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雅方 梁瑞琼 邱鸿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94-2498,共5页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肠-脑轴 失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肠-脑轴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华嵘暄 高晗 +5 位作者 王博雅 郭玥昕 梁宸 高磊 尚宏伟 徐敬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肠道内数量庞大的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有关.肠道菌群的稳态在预防与治疗神经... 肠道内数量庞大的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有关.肠道菌群的稳态在预防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综述血脑屏障完整性与菌-肠-脑轴相关性的最新进展,为从肠道出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肠-脑轴 屏障 神经退行性疾病 道微生物 粘膜屏障 阿尔兹海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暴露引起“肠道菌群-肠-脑轴”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佳熙 姬向荣 +3 位作者 刘芙瑶 傅宇辰 裴阳阳 云妙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肠道菌群紊乱、神经行为毒性等不良影响.肠道菌群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这一路径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相关.目前关于微塑料对“肠道菌群-肠-脑轴”的毒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微塑料毒性及“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微塑料对肠道菌群及神经行为的毒性效应、研究潜在的毒性机制、寻找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与防护措施、保障环境生态与人类健康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毒性 --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调补肝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周擎天 邵岩峰 +1 位作者 于莉 林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87-90,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方面被证实与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胃肠微生态等直接相关。脑-肠-菌轴作为一条人体的特殊通路,可较好地阐释其复杂的病理机制。中医药在FD的治疗方面有着十分确切的效果。从...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方面被证实与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胃肠微生态等直接相关。脑-肠-菌轴作为一条人体的特殊通路,可较好地阐释其复杂的病理机制。中医药在FD的治疗方面有着十分确切的效果。从中医理论角度,脾胃之“运”“化”与现代医学胃肠动力、营养代谢等具有高度相似之处;而肝主疏泄影响脾胃气机,调畅情志影响思维等功能将中枢系统与胃肠道联系在一起,与现代医学“脑-肠-菌轴”高度相似。文章从中西医两方面论治FD,加强了对其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的认识,并拓展了中医调补肝脾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 -- 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健脾益气自拟方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影响
5
作者 陈念 王永恒 +2 位作者 黄湘俊 刘欢 倪志强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216-2221,共6页
目的基于“脑-肠-菌”轴理论,探究健脾益气自拟方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128例气虚型老年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17例)、对... 目的基于“脑-肠-菌”轴理论,探究健脾益气自拟方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128例气虚型老年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17例)、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3例)。空白组仅进行饮食、生活调整;对照组在空白组基础上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次,3次/d);观察组在空白组基础上予健脾益气自拟方干预,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3组均干预6周,对比各组血清脑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肠道菌群丰度、结肠传输功能、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omplete 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CSBM)、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Quality of Life,PAC-QO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均升高(P<0.05,P<0.01),血清VIP水平及PAC-QOL评分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血清5-HT、血清SP水平均升高(P<0.01),肠杆菌、梭杆菌数量、血清VIP水平、PAC-QOL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血清5-HT、血清SP、CSBM水平均升高(P<0.01);肠杆菌、梭杆菌数量、血清VIP水平、PAC-QOL评分均降低(P<0.05,P<0.01),72 h标记物残留粒数减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升高(P<0.01)。结论健脾益气自拟方可通过调节“脑-肠-菌”轴,有效改善老年气虚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血清脑肠肽水平,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增强结肠传输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益气自拟方 老年气虚型 -- 钠肽 慢传输型便秘 传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失藏意”从菌群-肠-脑轴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兰慧 张琪 +8 位作者 张博宇 冯丹丹 罗佳尧 杨桐 隋华 王妍 孙庆权 李盛 刘书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认知功能障碍指由大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个体感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创造等功能失调。本文基于脾之运化失常、统血无权和清气不升,结合菌群-肠-脑轴,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展开探讨。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 认知功能障碍指由大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个体感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创造等功能失调。本文基于脾之运化失常、统血无权和清气不升,结合菌群-肠-脑轴,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展开探讨。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相通:脾藏意主认知,脾失健运,运化、统血、升清无能,均可导致脑神失养;肠道菌群与中医脾密切相关,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及代谢等机制影响大脑机能。本文可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藏意 认知功能障碍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月敏 潘玫竹 +1 位作者 时静怡 王晓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 天枢穴 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探讨针刺长强穴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卜婉萍 林栋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1期32-34,共3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 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善ASD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等。笔者基于“肠脑同治”中医理论,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分析认为针刺长强穴治疗ASD的具体调节途径分别为:参与调节肠脑神经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 长强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从肝脾同调探讨偏头痛诊疗思路
9
作者 陈红艳 田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34-137,共4页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新靶点。中医肝、脾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关系密切,该文通过对中医肝、脾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二者相互影响的阐述展现出...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新靶点。中医肝、脾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关系密切,该文通过对中医肝、脾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二者相互影响的阐述展现出中医肝、脾不仅参与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且在肠道与大脑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链接作用。该文以“肝脾相关”理论阐述肠道菌群-肠-脑轴的作用及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并从中医角度论述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偏头痛发病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以肠道菌群-肠-脑轴为治疗靶点,运用肝脾同调法论治偏头痛诊疗思路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 肝脾同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肠-菌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畅 谭嘉骞 +1 位作者 刘杰民 蔺晓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557-1562,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表现为持续的腹部疼痛、排便习惯异常,但通常不伴随器质性改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脑-肠-微生物组轴(微生物群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神经体液双向集成通...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表现为持续的腹部疼痛、排便习惯异常,但通常不伴随器质性改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脑-肠-微生物组轴(微生物群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神经体液双向集成通信)是引起IBS发生的核心,其中微生物群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影响,因此,“脑-肠-菌轴”一词被引出。本文将围绕脑-肠-菌轴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归纳该轴与IBS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研究IBS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激综合征 -- 微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研究的发展和趋势——从菌-肠-脑轴看抑郁症 被引量:31
11
作者 梁姗 吴晓丽 +2 位作者 胡旭 牛云霞 金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010-2025,共16页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但由于经济文化和医疗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已有疗法效果的有限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研究...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但由于经济文化和医疗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已有疗法效果的有限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分泌、免疫和肠脑功能都出现异常,脑-肠轴功能失常可能是抑郁症的主要病理机制.以往的抑郁症治疗主要针对大脑,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其他症状.近年来,全世界范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抑郁症患病率也随之升高的现象提示,食品添加剂、药物、环境压力及不良饮食等均可为肠道菌群异常的直接诱因,而肠道菌群改变导致菌-肠-脑轴功能异常更可能促进抑郁症发生;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饮食以及粪便菌群移植等方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菌-肠-脑轴功能则能减轻甚至治疗抑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抑郁症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 菌-肠-脑轴 道微生物 益心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菌群轴探讨慢传输型便秘“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12
作者 杨青芸 张相安 +2 位作者 郭海霞 陈若冰 常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3期3255-3260,共6页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导致以排便困难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原因为结直肠动力不足。研究表明STC发病与脑肠轴(BGA)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大脑通过神经及内分泌途径参与胃肠运动、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及数量;肠...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导致以排便困难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原因为结直肠动力不足。研究表明STC发病与脑肠轴(BGA)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大脑通过神经及内分泌途径参与胃肠运动、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及数量;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产物或大脑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控神经递质及因子来影响大脑功能、参与胃肠运动,故BGA、肠道菌群与STC之间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郁脾虚为STC关键病机,而这与现代医学的脑-肠-菌群轴(BGMA)异常的致病机制十分契合。本文从BGMA角度探讨STC肝郁脾虚病机的内涵,以求更科学地阐释STC肝郁脾虚发病机制,为日后研究STC肝郁脾虚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肝郁脾虚 -- 病机 生物学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脑肠菌轴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13
作者 樊凯丽 李廷荃 +1 位作者 齐铮 张园 《光明中医》 2025年第1期167-170,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存在较高的临床发生率。其西医疗效不理想,且常会复发,而众多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药疗法治疗此病具有显著优势。此文论述中医药通过脑-肠-菌轴对FD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包括调节脑...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存在较高的临床发生率。其西医疗效不理想,且常会复发,而众多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药疗法治疗此病具有显著优势。此文论述中医药通过脑-肠-菌轴对FD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包括调节脑-肠肽及胃肠动力、调节脑肠轴、降低内脏高敏感、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以期为后续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唐江岳 向桃 +1 位作者 杜辕滨 罗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以及实验室改变。方法: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有便秘情况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联合组、假揿针组、药物组,每组30... 目的:观察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以及实验室改变。方法: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有便秘情况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联合组、假揿针组、药物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揿针埋针配合膏摩治疗,假揿针组流程同联合组,只是揿针剥去不锈钢针体,药物组采用果糖口服液和麻仁软胶囊,3组均行饮食指导、排便训练等常规便秘护理,治疗4周后观察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以及实验室指标(双歧杆菌、五羟色胺、酪酸、总短链脂肪酸)。结果:在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中,联合组在"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下坠、不尽、胀感""腹胀"4项均优于假揿针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排便时间"和"排便频度"两项优于假揿针组(P<0.05);而与药物组无差异(P>0.05);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比较,联合组在治疗后2、4周时与假揿针组、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在治疗4周后,联合组在大便双歧杆菌、五羟色胺、酪酸和总短链脂肪酸水平与假揿针组、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效果明显,能改善患者中风后患者便秘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揿针 膏摩 卒中后便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菌-肠-脑”轴探讨帕金森病“土虚木揺”的病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蕾蕾 刘志军 金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2-396,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显著特征是脑内多巴胺的缺乏或减少,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彻底明确。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现从“脾阴”出发,提出“土虚木揺”是帕金森病的病机特征,并从“菌-肠-脑”轴进...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显著特征是脑内多巴胺的缺乏或减少,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彻底明确。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现从“脾阴”出发,提出“土虚木揺”是帕金森病的病机特征,并从“菌-肠-脑”轴进行了分析,指出帕金森病治疗中需要“肝脾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 土虚木揺 肝脾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菌-肠-脑轴的肠肽与焦虑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莉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8期1388-1391,1399,共5页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序列识别技术及肠道宏基因组学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和重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由内分泌、免疫、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精心协调完成。因此,肠道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菌-肠-脑”功能紊乱,在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可以分泌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多以肽类为主。而分泌到体循环中的肠肽可与免疫细胞和迷走神经末梢上的同源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间接的肠脑沟通。因此,本文就肠肽作为菌-肠-脑轴的信号分子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焦虑抑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菌-肠-脑轴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菌轴浅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妍 张苑 杨柳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7期17-21,共5页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但是发挥疗效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阻碍了中医药的推广。近年来发现脑-肠-菌轴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现代理论依据。笔者...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但是发挥疗效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阻碍了中医药的推广。近年来发现脑-肠-菌轴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现代理论依据。笔者依据这一学说,综述近5年中医药在此方面的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易激综合征 -- 中医药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肠-菌”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7期2569-2572,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激综合征 --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阐述针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涛 刘霞 +5 位作者 张驰 曹佳男 刘密 刘迈兰 张国山 常小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8期152-155,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泻、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疾患,其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而针刺治疗因其绿色健康,安全无副作用,在IBS的治疗方法中有着重要地位。脑-肠-菌轴(brain-gut-microbiota axis,BGMA)...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泻、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疾患,其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而针刺治疗因其绿色健康,安全无副作用,在IBS的治疗方法中有着重要地位。脑-肠-菌轴(brain-gut-microbiota axis,BGMA)是由脑-肠-轴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调控构成,是目前影响IBS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也是胃肠疾病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参与构成BGMA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合成、释放、与受体结合及重摄取、脑肠肽、肠道菌群等因素在IBS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BGMA,进而导致IBS的发生。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因素去阐述针刺与IBS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易激综合征 针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关系及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煜 陈星宇 《四川中医》 2022年第10期44-48,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显著,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发病关系密切,可能是阐释偏头痛发病机理的新途径。基于“脑-肠-菌轴”机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显著,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发病关系密切,可能是阐释偏头痛发病机理的新途径。基于“脑-肠-菌轴”机制,笔者对目前偏头痛发病与肠道菌群关系进行梳理,并从肝、脾论治,探讨肠道菌群与偏头痛的关系及对偏头痛针刺治疗的影响,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治疗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