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机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怡 张冰 +2 位作者 时文歆 朱易春 刘祖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96-1705,共10页
在非曝气条件下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和绿藻藻种,经过18d的培养,成功构建了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BGS).研究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与传统的AGS相比,ABGS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除污染效能和机械强度,说明ABGS的稳定性更优.对ABGS的... 在非曝气条件下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和绿藻藻种,经过18d的培养,成功构建了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ABGS).研究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与传统的AGS相比,ABGS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除污染效能和机械强度,说明ABGS的稳定性更优.对ABGS的稳定性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特别是紧密结合层EPS(TB-EPS)中蛋白质(PN)含量明显增加,实验末期其含量增加至114.4mg/g MLSS,约为AGS的2.8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进一步分析EPS的组分,结果表明TB-EPS中氨基酸、色氨酸、芳香族蛋白质、络氨酸和色氨酸类物质是维持颗粒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 ABGS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更高,原核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真核生物绿藻门(Chlorophyta)的富集有利于加强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ABGS) 稳定性 胞外聚合物(EPS)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暗条件下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丹丹 张乔丹 黄鑫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5,共5页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和纯藻系统分别处理废水,研究两种系统在光暗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菌-藻光照组在实验第5 d时对COD、NO 3--N、PO 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和纯藻系统分别处理废水,研究两种系统在光暗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菌-藻光照组在实验第5 d时对COD、NO 3--N、PO 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99%、99%。形成了良好的菌-藻共生体。叶绿素A含量和OD值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菌-藻组小球藻生长促进作用比纯藻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 活性污泥 菌-藻共生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丹丹 张乔丹 +1 位作者 黄鑫 胡昊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8-105,共8页
养殖业废水氨氮(NH4-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高,同时含有抗生素与重金属,处理不当会导致自然水体严重污染。传统的生物处理法往往对该类废水处理效果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废水具有较大优势,特别对一... 养殖业废水氨氮(NH4-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高,同时含有抗生素与重金属,处理不当会导致自然水体严重污染。传统的生物处理法往往对该类废水处理效果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废水具有较大优势,特别对一些难处理的微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抗生素等。文章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菌与藻相互作用机制,详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机理及研究进展,提出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处理的优势和挑战,最后展望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畜禽养殖废水 抗生素 重金属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氮、磷在微藻及藻-菌共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4
作者 马桂霞 赵文祥 +3 位作者 母锐敏 祁峰 王曦晗 徐晓鸣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07,共8页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被认为是引发诸多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微藻及藻-菌共生系统在污水深度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及探讨氮、磷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对氮、磷的处理及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阐述了微藻及藻...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被认为是引发诸多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微藻及藻-菌共生系统在污水深度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及探讨氮、磷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对氮、磷的处理及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阐述了微藻及藻-菌共生系统处理污水时,水体中的氮、磷在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路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微藻对氮、磷的吸收机制,以及藻-菌共生系统在氮、磷循环中的协同作用,以期为不同水质的处理及条件的优化提供思路,为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迁移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玉环 史晓洁 +5 位作者 巫小丹 阮榕生 王辉 胡蓓娟 王允圃 万益琴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利用螺旋藻、由真菌和螺旋藻组成的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旨在为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由螺旋藻和真菌形成的菌丝球组成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与螺旋藻单独处理废水作对比,比较两者的废水净化效果以及螺... 利用螺旋藻、由真菌和螺旋藻组成的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旨在为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由螺旋藻和真菌形成的菌丝球组成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与螺旋藻单独处理废水作对比,比较两者的废水净化效果以及螺旋藻的生长情况。从2组实验对比情况来看,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中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COD 70.59%和77.81%,TN 70.17%和84.28%,TP37.99%和50.88%。螺旋藻在废水中生长积累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49.71%,明显高于在Zarrouk培养基中的螺旋藻蛋白含量(38.57%)。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及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有较好的净化作用,所得螺旋藻生物质可用于加工饲料、饵料、色素的提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 菌-藻共生系统 啤酒废水处理生物质
原文传递
土霉素对菌藻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机制探究
6
作者 郭军利 刘广宇 +1 位作者 牛玉芝 柴凤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为明确新污染物土霉素(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控制进水OTC浓度,在反应温度30℃和进水有机负荷5.1~5.6 g/L的条件下,考察了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低剂量(低... 为明确新污染物土霉素(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控制进水OTC浓度,在反应温度30℃和进水有机负荷5.1~5.6 g/L的条件下,考察了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低剂量(低于0.1 mg/L)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影响不明显,当高剂量(>0.5 mg/L)OTC显著降低了污染物及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剂量OTC降低了藻菌共生系统内污泥浓度,降低了污泥沉降性及叶绿素a产量但刺激了可溶性有机质的释放。高剂量OTC降低了微生物的活性,在4.0 mg/LOTC暴露组别内,比耗氧速率(SOUR)下降至26.7 mg O_(2)/(g VSS·h)。微生物学分析高剂量OTC降低了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ota门级别微生物,norank_f__Saprospiraceae属级别微生物。研究结果为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含抗生素废水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共生 营养盐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T对膜-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农田排水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瑞君 纪婧 +3 位作者 孙婧玉 房云清 王月 李旭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78,共5页
针对农田排水水量大、瞬时性强、水质不稳定、碳氮比不协调等特点,研究构建了一种深水型膜-菌藻共生反应器,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膜-菌藻共生系统农田排水的处理影响。结果表明,膜-菌藻共生系统对农田排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系... 针对农田排水水量大、瞬时性强、水质不稳定、碳氮比不协调等特点,研究构建了一种深水型膜-菌藻共生反应器,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膜-菌藻共生系统农田排水的处理影响。结果表明,膜-菌藻共生系统对农田排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系统进水TN、TP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8.20、0.46mg/L情况下,HRT为6d时,出水TN、TP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0.83、0.02mg/L,可分别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III类、II类标准。HRT对系统处理TP的效果影响不明显;HRT越长,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越好;综合考虑污染物处理效果及实用性,膜-菌藻共生系统适宜HRT为2d。不锈钢膜对藻类有较好的截留效果,截留率可达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排水 -共生系统 不锈钢膜 H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处理含硝酸盐氮废水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星 乔煜琦 +1 位作者 陈静 陈小锋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0期18-19,35,共3页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从而在废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究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对废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应,于太湖蓝藻水华频发季节进行了野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中89%的硝酸盐氮被去除,去除速率达到0.35mg...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从而在废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究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对废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应,于太湖蓝藻水华频发季节进行了野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中89%的硝酸盐氮被去除,去除速率达到0.35mg·N·L^-1·d^-1。试验第7天,体系中的氨氮浓度开始呈现白天降低、夜间上升的昼夜变化趋势,而硝酸盐氮则正好相反,表明体系中存在着氨氮硝化和硝酸盐氮还原的耦合过程,结合体系中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可以推测,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是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中氮素去除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共生系统 耦合硝化反硝化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白林瑞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0-954,共5页
综述了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几种培养方法,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污泥颗粒形成的影响。藻菌好氧颗粒污泥(ABGS)具有结构致密、生物产量高、沉降能力强、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菌藻之间的共生系统可大幅减少... 综述了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几种培养方法,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污泥颗粒形成的影响。藻菌好氧颗粒污泥(ABGS)具有结构致密、生物产量高、沉降能力强、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菌藻之间的共生系统可大幅减少反应系统曝气量和碳排放量,对水处理技术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加快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颗粒污泥 培养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富营养化河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皓 许振成 +1 位作者 虢清伟 王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4-36,40,共4页
通过选取3种生物填料作为藻菌生长的载体,研究了3种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富营养化河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冬季黑臭水时期,3种填料对污染物质去除率整体不高,弹性立体填料对COD、NH3-N、TN、TP的去除... 通过选取3种生物填料作为藻菌生长的载体,研究了3种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富营养化河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冬季黑臭水时期,3种填料对污染物质去除率整体不高,弹性立体填料对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38.9%、36.6%、11.1%、48.6%,盾型填料为25.2%、20.1%、8.1%、35.4%,仿生水草为40.2%、32.8%、11%、47.1%。在夏季轻污染水时期,弹性立体填料对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3.8%、56.8%、26.8%、37.6%,盾型填料为44.8%、37.9%、19.3%、35.9%,仿生水草为58.7%、61.7%、51.1%、38.5%。相对而言仿生水草对富营养化河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弹性立体填料和盾型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富营养化 生物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处理废水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丹丹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8-31,共4页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系统处理废水,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为中性条件NO_(3)--N、PO_(4)^(3-)-P、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7%...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系统处理废水,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为中性条件NO_(3)--N、PO_(4)^(3-)-P、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7%、94%、89%;叶绿素a含量和OD值结果表明,中性条件更有利于系统中小球藻生长。偏酸性和偏碱性条件下,对菌-藻系统处理污染物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菌-藻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 活性污泥 菌-藻共生 PH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系统中藻/菌与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叶沁弋 龚喜平 +1 位作者 张晓媛 季斌 《中国给水排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8,共5页
当前,藻-菌共生系统因其减污降碳特质受到广泛关注。胞外多糖在维持生物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特性缺乏系统论述。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藻/细菌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方法进行了综述,归纳了适合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方... 当前,藻-菌共生系统因其减污降碳特质受到广泛关注。胞外多糖在维持生物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特性缺乏系统论述。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藻/细菌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方法进行了综述,归纳了适合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对微藻/细菌胞外多糖的组成/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的组成与结构取决于藻-菌质量比及其类群,其提取方法、精细结构、合成途径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此项工作可加深对藻/菌及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的认识,为污水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共生 胞外多糖
原文传递
独脚金内酯(GR24)对微藻-真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弓忠孝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2719-2725,共7页
本研究分别基于小球藻-灵芝菌和小球藻单养两种藻类技术处理体系对水产养殖废水开展了净化处理。实验过程中探讨了外源添加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GR24)对两个处理体系中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 本研究分别基于小球藻-灵芝菌和小球藻单养两种藻类技术处理体系对水产养殖废水开展了净化处理。实验过程中探讨了外源添加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GR24)对两个处理体系中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添加GR24的最佳浓度为10^(-9) mol·L^(-1),相比较而言,小球藻-灵芝菌共培养系统显著提高了光合速率、生物量以及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条件下(GR24浓度为10^(-9) mol·L^(-1)),水产养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94.9%和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水产养殖废水 独脚金内酯 光合特性 营养盐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暗比对藻类技术净化沼液沼气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武涛 陈龙 +2 位作者 王聪 史鑫 赵永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105,共10页
该研究分别基于小球藻-灵芝菌-内生细菌、小球藻-灵芝菌-GR24和小球藻-灵芝菌-活性污泥3种藻类技术处理体系对沼液和沼气开展同步净化处理。探讨了光暗比变化对藻菌共生体生物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以及对沼液和沼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 该研究分别基于小球藻-灵芝菌-内生细菌、小球藻-灵芝菌-GR24和小球藻-灵芝菌-活性污泥3种藻类技术处理体系对沼液和沼气开展同步净化处理。探讨了光暗比变化对藻菌共生体生物量和光合参数的影响,以及对沼液和沼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光暗比为14 h∶10 h,3种藻类技术处理体系相比而言,小球藻-灵芝菌-内生细菌共培养系统显著提高了小球藻光合速率、生物量、沼液营养物质去除效果以及沼气转化率。在最佳条件下,沼液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2.19%±7.63%)、(80.29%±7.78%)和(83.62%±8.25%),沼气中CO_(2)的去除率为(64.33%±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 -共生 沼液 沼气 光合特性 营养盐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