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沉没事件与西南琉球俯冲带形成时间探讨
1
作者 高红芳 周洋 +7 位作者 李学杰 赵明辉 孙美静 聂鑫 张金鹏 周娇 罗伟东 王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物礁随着俯冲活动埋藏于琉球构造带之下。根据大洋钻探钻井资料(DSDP)综合分析,琉球海沟沉积层序发育时代大致处于早中新世‒第四纪,地层覆盖于加瓜海脊生物礁之上,指示:①从早中新世起,加瓜海脊开始沉没并逐渐脱离浅水环境;②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逐渐停止生长;③海脊北部的生物礁被海沟沉积物覆盖。本次研究表明,作为菲律宾海板块组成部分的加瓜海脊参与了西南琉球海沟俯冲,而俯冲必然产生沉降,所以加瓜海脊的沉没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进入西南琉球构造带的结果。由此推断,加瓜海脊在早中新世便已开始向西南琉球构造带俯冲,这也应该是西南琉球俯冲带开始形成的时间。西南琉球俯冲带北部的弧前盆地受加瓜海脊俯冲的影响,被分为南澳盆地和东南澳盆地两部分,其形成时间约在中中新世早期。这些地质要素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板块汇合带构造单元次第形成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加瓜海脊 西南琉球俯冲带 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山区微生物原位富集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朱栩莹 夏静宇 +4 位作者 李丁 曾令宇 董纯明 王丽萍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8,共14页
为了研究海山区微生物对外源有机物输入的响应情况,更好认识海山区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硫粉烷烃混合物(CS)、活性污泥(HX)、几丁质(JDZ)、D型天冬氨酸(D-Asp)、二甲基砜(DMSO2)、聚-β-羟丁酸(PHB)等6种... 为了研究海山区微生物对外源有机物输入的响应情况,更好认识海山区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硫粉烷烃混合物(CS)、活性污泥(HX)、几丁质(JDZ)、D型天冬氨酸(D-Asp)、二甲基砜(DMSO2)、聚-β-羟丁酸(PHB)等6种不同有机物为底物,通过深海水体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分别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的海山山顶(2929 m)和山麓(4707 m)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微生物原位富集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离培养方法,对深海原位富集样品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可培养微生物分离鉴定。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6个样品共富集得到属于细菌域的15门27纲61目96科150属200种。不同底物富集样品的细菌物种组成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底物选择性富集了特定类群微生物。其中,硫粉烷烃混合物富集样品优势属包括Roseobacter_clade_NAC11-7_lineage属、摩替亚氏菌属(Moritella)等;活性污泥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Fusibacter属等;几丁质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弧菌属(Vibrio);二甲基砜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鲁杰氏菌属(Ruegeria)等;D型天冬氨酸富集样品的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聚-β-羟丁酸富集样品优势属为鲁杰氏菌属、Fusibacter属等。对6个原位富集样品进行平板分离培养,共分离鉴定得到277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5门8纲19目35科63属92种,其中潜在新种62株和潜在新科5株,表明菲律宾海海山环境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海洋微生物。它们在深海物质循环中的代谢机制和生态贡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深海原位富集 微生物多样性 海山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4 位作者 何建坤 李智 郭良迁 张中伏 张俊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39-1346,共8页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整体旋转 线性应变 板内形变 应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1 位作者 李坤业 王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1-72,共12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西菲律宾海盆西部3个柱状样(WP1、WP2和wP40)的粘土沉积组分、组合、形态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思路分析了其沉... 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西菲律宾海盆西部3个柱状样(WP1、WP2和wP40)的粘土沉积组分、组合、形态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思路分析了其沉积作用、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古气候状况。结果表明,本区粘土矿物组合的基本特点或是蒙脱石含量高、伊利石含量低、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含量相近,据蒙脱石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组合:(l)低蒙脱石含量组合-WP1孔,含火山物质较少(2)高蒙脱石含量组合-WP2和WP40孔,含火山物质较多;伊利石的“开形指数”(N_s)比较小,表明其对称程度高,反映来源区气候比较寒冷;蒙脱石以Ca-蒙脱石为主,Na-蒙脱石含量极少,Ca-蒙脱石又分为Fe-蒙脱石和AL-蒙脱石,前者系海底火山岩的蚀变产物,后者来自大陆;粘土沉积中非粘土矿物有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生物碳酸盐、斜发沸石、钾长石、石膏和角闪石等,其中碎屑方解石和石膏来自于比较寒冷的陆地。种种证据表明,本区粘土沉积物有三种来源:陆源、海底火山源和生物源,陆源物质一部分来自邻近的菲律宾岛屿,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大部分物质沉积于气候比较寒冷的时期;粘土矿物组合的纵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粘土 沉积物 成因 矿物学 西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明洁 李安春 +2 位作者 孟庆勇 万世明 闫文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第四纪 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菲律宾海板块大地构造分区 被引量:35
6
作者 吴时国 范建柯 董冬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692,共16页
菲律宾海板块是毗邻中国大陆的一个独特的小型板块。除南端表现十分复杂外,它的构造边界多以海沟为界,比较清楚,然而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则比较复杂。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按照块体构造理论注重统一的地球物理场、相似的地壳结构... 菲律宾海板块是毗邻中国大陆的一个独特的小型板块。除南端表现十分复杂外,它的构造边界多以海沟为界,比较清楚,然而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则比较复杂。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按照块体构造理论注重统一的地球物理场、相似的地壳结构、有机的成因联系等3个基本原则,将菲律宾海板块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构造演化特征的单元,即西菲律宾海块体、四国—帕里西维拉块体和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块体。西菲律宾海块体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西菲律宾海盆,始新世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近南北向的相对俯冲作用影响,并顺时针旋转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样式,于30 Ma左右停止扩张。另一个包括大东盆岭、花东盆地、帕劳海盆和吕宋岛弧蛇绿岩等洋壳在内的白垩纪洋盆。根据形成年代和形成时的扩张方向可将四国—帕里西维拉块体分为两部分: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两者以索夫干断裂为界。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块体沿博宁高原南缘分为南北两部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板块 块体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李铁刚 南青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8,共6页
为系统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与地质意义,对其在53个样品中的含量及在3个典型样品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组分包括SiO2、Al2O3和Fe2O3,它们绝大部分赋存于碎屑成因的... 为系统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与地质意义,对其在53个样品中的含量及在3个典型样品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组分包括SiO2、Al2O3和Fe2O3,它们绝大部分赋存于碎屑成因的残渣态中;沉积物中金属元素锰含量相对附近边缘海为高,且主要赋存于水成成因的铁锰氧化物态中。所研究海区表现出接近于大洋属性的深海沉积环境特点,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附近火山碎屑物质及火山热液活动,而陆源黏土矿物及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常量元素 赋存状态 地质意义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3 位作者 徐方建 孟庆勇 李传顺 刘建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有无新型铁锰结壳发育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级提取及测试,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形成于相似的地...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有无新型铁锰结壳发育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级提取及测试,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形成于相似的地质和海洋环境中。成矿元素中Fe绝大部分赋存在残渣态中,Mn、Cu、Co和Ni则主要赋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稀土元素也主要赋存在这两个相态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对重稀土元素优先吸附或具络合作用,引起重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和铈的负异常,残渣态优先吸附轻稀土元素,导致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和铈的正异常,火山物质则使表层沉积物残渣态表现出铕的正异常特征。同时,不同表层沉积物样品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其局部形成条件——铁锰结壳发育与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赋存状态 表层沉积物 新型铁锰结壳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6
9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1 位作者 马建国 柴之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0-267,共8页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3个沉积物柱样(WP1、WP2和WP40)的32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内沉积物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稀土元素含量及总量(ZREE)较低,WP1、WP2和WP40孔的ΣREE依次为72.91×10-6,54...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3个沉积物柱样(WP1、WP2和WP40)的32个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内沉积物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稀土元素含量及总量(ZREE)较低,WP1、WP2和WP40孔的ΣREE依次为72.91×10-6,54.15×10-6和54.18×10-6,REE在粘土粒级中得到了较大富集;②REE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表现为负斜率,富集轻稀土,WP1、WP2和WP40孔LREE/HREE比值平均值为37.36,26.33和17.16,页岩标准化曲线大致呈水平;③与球粒陨石和页岩相比,Ce都表现为强烈的亏损;以球粒陨石为标准,WP40孔表现为弱的Eu正异常,其他两孔表现为弱的Eu负异常;以页岩为标准,皆显示Eu正异常;④ΣREE纵向变化曲线与CaCO3旋回曲线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上述特征表明:①沉积物的来源复杂,有陆源、火山源、生物源和自生源,在所研究的三个孔中,WP1孔含有较多的陆源物质,WP2和WP40含有较多的火山物质;②被粘土吸附是本区REE重要的存在形式;③沉积物形成环境为氧化条件;④据ΣREE的纵向变化曲线与CaCO3旋回曲线,将本区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末次冰期亚间冰期沉积、冰期最盛期沉积和全新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稀土族 地球化学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纵波和横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和南海地区的深部结构 被引量:28
10
作者 瞿辰 周蕙兰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7-1768,共12页
使用纵波震相及同台同源纵波和横波震相的走时资料及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给出了菲律宾海板块(PHP)和南海地区的纵波速度Vpf及同台同源的纵波和横波速度Vp和Vs结构.结果表明,(1)PHP与欧亚板块(EUAP)的俯冲接触关系随地段而异... 使用纵波震相及同台同源纵波和横波震相的走时资料及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给出了菲律宾海板块(PHP)和南海地区的纵波速度Vpf及同台同源的纵波和横波速度Vp和Vs结构.结果表明,(1)PHP与欧亚板块(EUAP)的俯冲接触关系随地段而异,在琉球海沟,PHP向EUAP之下俯冲深达400km;在台湾岛,EUAP先近陡直地俯冲到深度400km,然后折向PHP之下达到660km左右;在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板片几乎垂直达到660km附近;在菲律宾海沟,PHP向EUAP之下的俯冲深度超过660km.(2)南海地区之下是一个深达300~400km的宽阔低速区,并且大致在莺琼海盆与700km深处另一低速区曲折相通;在该宽阔低速区内部,有两个小而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在海口火山和珠江口盆地下方.(3)对Vp和Vs及据其算出的容声速度Vb作分析发现,Vs和Vb的平均扰动量对深度的变化在一些深度范围内是反向的;年龄较大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的Vs相对扰动量的平均值大于K的,而在较年轻的PHP俯冲体中则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南海 深部结构 纵波和横波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轻碎屑分区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2 位作者 王昆山 任向文 姜晓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5-773,共9页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及含量极低的一些矿物如磷酸盐(鱼牙)、片状矿物(黑云母和白云母)、硅灰石、黑曜石以及极少量的球粒状、椭球状宇源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轻碎屑分布可以分为三个区:(Ⅰ)菲律宾海沟以东区,轻碎屑主要源于钙质或硅质生物,邻近的岛弧也贡献了一定量的火山碎屑。(Ⅱ)中部区,石英、长石和无色火山玻璃可能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Ⅲ)帛琉—九州海岭以西区,本区的物质来源相对比较复杂。长石、石英的含量较低,可能主要来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火山渣主要是源于喷发在帛琉—九州海岭之上的火山。可以认为:①研究区的生物碎屑含量与水深紧密相关,生物碎屑的数量主要受控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②来自菲律宾岛弧的火山碎屑对本区沉积作用贡献较小,可能通过海流或风等途径向深海盆进行短距离搬运。海底高原(如本哈姆高原)和邻近海岭(如帛琉—九州海岭)火山岩的风化产物对本研究区轻碎屑沉积作用有着重要贡献,其影响范围主要依赖于海底风化作用的强度。③来自中国大陆及菲律宾等邻近岛弧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本区的沉积作用影响很小。本区可能存在的中酸性熔岩海山是长英质轻碎屑物质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碎屑 轻碎屑分区 物质源区 西菲律宾海 表层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的地势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常珍 李乃胜 林美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7-51,共5页
菲律宾海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它的周边被岛弧和深海沟所环绕,海域内有数条近南北向的构造脊。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构造将菲律宾海海底地势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构成明显不同的地势特征:(1)深海沟呈链状环绕着海域周边分布。(2)近南北向... 菲律宾海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它的周边被岛弧和深海沟所环绕,海域内有数条近南北向的构造脊。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构造将菲律宾海海底地势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构成明显不同的地势特征:(1)深海沟呈链状环绕着海域周边分布。(2)近南北向的九州 帛琉海岭将海底分成东西两半,东半部主要是岛弧区,西半部主要是海盆区。(3)海脊与岛弧呈近南北向伸展并贯穿全区,海脊与岛弧之间为海盆。海盆底多为丘状起伏,并有轻度切割。(4)海岭、海台呈块状分布在海盆之上,长垣分布在菲律宾海沟的东侧。(5)岛弧周围分布有岛架和岛坡地势。菲律宾海的地势特征和它的构造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海底地势特征 构造 海底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水文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弦 俞慕耕 +1 位作者 江伟 李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阐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阐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水文特征 分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形特征对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杰 万世明 +5 位作者 张国良 徐兆凯 刘华华 董江 李安春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5,共9页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5%。通过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并结合主要黏土矿物的结晶学特征,认为蒙脱石主要来源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周边的海山或海脊物质的风化和蚀变,其分布可能主要受控于底层洋流;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亚洲大陆,风力吹扬为其主要输运方式。黏土矿物表层分布显示伊利石主要富集于地势较低处,蒙脱石在靠近帕劳海脊和雅浦海脊等地势较高处呈现高值。由于较少受到周边海山或海脊物质稀释和底层洋流侵蚀作用的影响,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沉积物中风尘组分通量最能代表亚洲大陆风尘对研究区的实际贡献量,这一研究将对从东菲律宾海沉积物中提取亚洲大陆风尘物质输入信号进而追溯亚洲大陆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海底地形 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的声速剖面结构特征及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旭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胜军 吴世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4,共12页
应用Argo资料研究了菲律宾海的声速剖面结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合理的跃层标准,分析了主跃层、季节性跃层和表面正梯度层的区域性分布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菲律宾海主要受赤道流系和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系的支配,其环流结构和水... 应用Argo资料研究了菲律宾海的声速剖面结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合理的跃层标准,分析了主跃层、季节性跃层和表面正梯度层的区域性分布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菲律宾海主要受赤道流系和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系的支配,其环流结构和水团配置对声场结构影响很大;主跃层的经向差异显著,但季节性变化较小,其平均位置由南向北逐渐加深,强度逐渐减弱;季节性跃层的分布主要受混合层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北部海区冬季温跃层通风过程的影响,夏季较强较厚,冬季较弱较薄;深海声道轴季节性变化较小,南极中层水和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温盐差异是其经向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海区声速结构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将其归纳为6种典型结构,得出了各类声速剖面的模态特征及垂直结构参数的统计特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声速剖面 模态特征 AR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新型铁锰结壳的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2 位作者 蒋富清 孟庆勇 刘建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98,共8页
对取自东菲律宾海深水区致密—半固结沉积物表层的新型铁锰结壳典型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及加速器质谱研究。结壳的组成矿物主要有δMnO2、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与... 对取自东菲律宾海深水区致密—半固结沉积物表层的新型铁锰结壳典型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及加速器质谱研究。结壳的组成矿物主要有δMnO2、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与海山结壳相比,其Mn、Co、Ni、Zn、Pb含量均较低,而Fe、Cu、Al含量则相对较高。Mn/Fe值平均仅为0.24,也低于海山结壳Mn/Fe的平均值。相关性分析、元素分配系数分析及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等结果均表明,研究区结壳为一新型边缘海深水水成结壳,与海山水成结壳间存在一定差异。结壳的物质组分主要来自于同期海水,同时碎屑物质对其形成也有一定贡献;并且它们自形成以来没有遭受明显的成岩后期改造和元素再迁移,具有较高的古海洋学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15万年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7
作者 仇晓华 李铁刚 +3 位作者 常凤鸣 徐兆凯 宫海明 杨再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7-163,共7页
MD06-3052孔取自西菲律宾海吕宋岛岸外上陆坡,通过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5万年以来5个浊流沉积层的特征和浊积事件的发生时间。浊流沉积物粒度明显较上下层的粗,主要组分为砂质和粉砂质沉积。通过AMS... MD06-3052孔取自西菲律宾海吕宋岛岸外上陆坡,通过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5万年以来5个浊流沉积层的特征和浊积事件的发生时间。浊流沉积物粒度明显较上下层的粗,主要组分为砂质和粉砂质沉积。通过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年代标尺,计算了5个浊流沉积层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3.3、20.4、34.3、41.7和121.8kaBP,其中上部4次浊积事件发生于末次冰期,特别是MIS 3晚期和MIS 2期的低海平面时期,仅底部一次出现于末次间冰期MIS 5e中期相对低海平面时期,因而推测研究区浊流沉积事件的主要诱因是低海平面时期的海平面波动造成临近陆架上的沉积物不稳定,同时较陡的陆坡为浊流沉积提供了有利地形,因而造成了向陆坡方向的浊流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浊流沉积 氧同位素年代 西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葛淑兰 石学法 +1 位作者 杨刚 吴永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0-1052,共13页
文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东部的两个钻孔岩芯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两个岩芯长度近4m,水深均超过5000m。在岩芯146底部出现了磁倾角倒转和相对磁偏角偏移,被认为是布容-松山极性转换(780ka);而岩芯89中没有发现磁倾角倒转... 文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东部的两个钻孔岩芯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两个岩芯长度近4m,水深均超过5000m。在岩芯146底部出现了磁倾角倒转和相对磁偏角偏移,被认为是布容-松山极性转换(780ka);而岩芯89中没有发现磁倾角倒转和磁偏角偏移,表明其底部年龄比780ka年轻。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符合磁性"均一性"条件:即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性矿物粒度在假单畴-单畴范围内,并且磁性矿物含量变化不超过10倍;据此构建了地磁场相对强度(RPI)的3个指标NRM/κ,NRM/ARM和NRM/SIRM。综合古地磁和地磁场相对强度与Sint800的对比结果,我们得到了两个岩芯的深度-年龄对比,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岩石磁学记录表明,岩芯记录了Brunhes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粗,细粒磁性矿物含量降低;反之,间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细,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增加,与南海ODP1143孔记录的氧同位素具有一致的变化,这反映了间冰期时加强的化学风化对源区物质的影响而不是海面升降造成的沉积分选。而且,在间冰期时磁学参数反映的粒度大小亚峰谷值与氧同位素的亚峰谷值一一对应,表明间冰期沉积过程能反映气候的细微变化。这种磁学参数对气候的响应也出现在南海钻孔中,表明该特征至少是东亚海域沉积物的共同规律。对细粒磁性矿物比较敏感的ARM显示了与磁学粒度参数相似的变化,在间冰期为高值,冰期为低值,而对粗颗粒更敏感的κ和SIRM则缺乏这种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对应关系。与此同时,S-ratio变化不大并且缺乏与亚洲风尘记录的对应关系,表明自从780ka以来沉积区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一直是主要磁性载体,并且暗示物质来源应以来自陆地的悬浮体为主,而非风尘。研究区内自西向东降低的沉积速率表明了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西部的吕宋岛和东亚大陆。400kaB.P.前后,磁学参数出现转折,粒度由逐渐变粗到稳定,磁性矿物含量降低以及变化幅度增加;同时,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也相应降低,反映了全球海区出现的碳酸盐溶解加剧即中布容事件。磁性矿物含量和粒度与冰期-间冰期的同步变化反证了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年龄的正确性,同时岩石磁学参数对稳定氧同位素和碳酸盐含量的响应也揭示了岩石磁学方法是进行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岩石磁学 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 气候演变 中布容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构造地貌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斌 李广雪 黄继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8,共10页
菲律宾海地处西太平洋边缘,位于两大俯冲带之间,四周被深海沟所环绕,陆源物质较少汇入,海底保存了较为原始的构造地貌特征。通过收集的精细水深测量数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板块构造为基础对该区域划分四级构造单元,并对主要构造地貌... 菲律宾海地处西太平洋边缘,位于两大俯冲带之间,四周被深海沟所环绕,陆源物质较少汇入,海底保存了较为原始的构造地貌特征。通过收集的精细水深测量数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板块构造为基础对该区域划分四级构造单元,并对主要构造地貌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地貌的形成、分布受构造活动控制,西菲律宾海盆因以中央裂谷带为中心的海底扩张形成了一系列NW—SE向的大型构造地貌;其东侧因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近南北走向的"沟-弧-盆"体系。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带线状海岭、海山,海盆内不断转向的海岭,帕里西维拉海盆雁形裂谷等特殊地貌形态的存在,都与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性有关,能与其复杂发育史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地貌特征 地貌分类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构造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66
20
作者 臧绍先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根据菲律宾海的演化 ,指出菲律宾海板块的特点 :以俯冲边界为主 ,易于产生形变 .将理论结果与地球物理、地质以及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及边界有明显形变 .讨论了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指出其相互作... 根据菲律宾海的演化 ,指出菲律宾海板块的特点 :以俯冲边界为主 ,易于产生形变 .将理论结果与地球物理、地质以及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及边界有明显形变 .讨论了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指出其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分段性 .在南海海槽一带有较强的挤压 ,在琉球海沟一带由于两板块耦合较弱及冲绳海槽的开裂 ,没有形成对东亚大陆的挤压 ;台湾附近两板块碰撞 ,对中国东南形成较强的挤压 ;在菲律宾群岛一带形成两板块间的复杂变形带 ,使两板块间的作用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欧亚板块 相互作用 板块形变 板块运动 构造运动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