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5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辅助辨别虚假信息中的用户信任与感知研究
1
作者 蒋昀霖 夏志杰 谢妍曦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1,共8页
[研究目的]对虚假信息辨别中用户在面对AI辅助决策时的信任与感知机制展开研究,旨在缓解虚假信息辨别中的知识失衡问题并为设计更加智能、用户友好的AI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健康类虚假信息为例,采用控制实验法开展67... [研究目的]对虚假信息辨别中用户在面对AI辅助决策时的信任与感知机制展开研究,旨在缓解虚假信息辨别中的知识失衡问题并为设计更加智能、用户友好的AI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健康类虚假信息为例,采用控制实验法开展672次人机交互实验,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在AI辅助决策中用户参与度对用户信任与感知的影响。[研究结果/结论]在具有显著知识失衡的虚假信息任务中,用户参与度越高,用户对AI建议的接受度、信任、贡献与协作的感知会提高,但过度参与会让用户产生依赖与过度信任。因此,人机交互中的用户参与能够有效缓解知识失衡,但仍需探究合理的交互方式,以优化AI在虚假信息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播 虚假信息 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交互模型 用户感知 知识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舆论生态挑战与治理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对舆论生态和话语秩序构成了严峻挑战,割裂着舆论事实的认知图景、操纵着舆论话语的公共导向、绑架着舆论价值的社会信任。在群体武器、时空脱域、数据围猎的三重作用下,舆论生态出现异化,呈现出舆论载体“武装...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对舆论生态和话语秩序构成了严峻挑战,割裂着舆论事实的认知图景、操纵着舆论话语的公共导向、绑架着舆论价值的社会信任。在群体武器、时空脱域、数据围猎的三重作用下,舆论生态出现异化,呈现出舆论载体“武装化”、舆论主体“脱域化”、舆论客体“失控化”的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对舆论生成和走向的设置会分割舆论主流观点、控制舆论传播路径、诱发新型舆论风险,主要表现为公权力受到遵循资本与技术逻辑运作的私权力挟持,定制化的情感偏向信息营造虚假意见环境,虚假视觉信息生成引发舆情并误导舆论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舆论治理应以数据基础设施的统合实现“中台”治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侧芽效应以破解顶端优势带来的治理困局,构建以“FAITH”为核心要素的治理体系以消除新型舆论治理的悬浮状态,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的舆论结构和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虚假信息 舆论生态 智能传播 舆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研究
3
作者 常琳 叶凤云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中用户规避虚假信息的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揭示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变化,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增强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对30名生成式人...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中用户规避虚假信息的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揭示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变化,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增强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对30名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进行调研,基于CAPS理论及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4个核心范畴和18个主范畴。[结果/结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情境中,用户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情境因素触发用户个性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引发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进而形成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行为结果又会作为新的情境因素反馈给用户,影响其后续的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形成循环动态过程,不断塑造和强化用户的虚假信息规避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虚假信息 规避行为 CAPS理论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虚假信息的多模态在线评论情感分析
4
作者 张国防 袁国强 赵胜利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首先,经过Glove词嵌入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获取评论数据中文本词语的向量表示.然后,基于词语的句法信息、语义信息和上下文信息,构建异质融合图,并结合图注意力机制,学习评论中的文本特征,进而通过多层感知机融合基于自编码方法获取的... 首先,经过Glove词嵌入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获取评论数据中文本词语的向量表示.然后,基于词语的句法信息、语义信息和上下文信息,构建异质融合图,并结合图注意力机制,学习评论中的文本特征,进而通过多层感知机融合基于自编码方法获取的表情符号特征,并输出关于虚假信息评论内容的情感极性向量.实验结果表明,与所有的基线模型相比,使用本文所提出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能够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用户表达观点和感情时表情符号与文本之间的潜在交互性,从而更为有效地评估虚假信息评论内容的情感倾向性,表征网络用户的情感态度或属性,进而为提出面向情感分析结果的社交网络虚假传播抑制策略提供用户情感分类方面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神经网络 自编码器 虚假信息 在线评论 情感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的网络虚假信息协同治理研究
5
作者 王菘 王欣 《竞争情报》 2025年第1期19-28,共10页
虚假信息治理需要政府监管、自媒体平台治理和自媒体博主自律等多方形成共治力量。通过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博主之间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在虚假信息治理过程中的策略及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的... 虚假信息治理需要政府监管、自媒体平台治理和自媒体博主自律等多方形成共治力量。通过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博主之间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在虚假信息治理过程中的策略及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的严格监管和过程监管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自媒体平台的不作为;但过度打击虚假信息会增加治理成本,导致平台治理懈怠,不利于共治;政府宽严有度的打击,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促使平台提升治理能力和民众增强抵御能力,能共同降低虚假信息的利益诱因,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并提升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 网络空间治理 自媒体平台 协同治理 演化博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增强的多模态虚假信息检测框架研究
6
作者 刘宇栋 黄千里 +1 位作者 王恒 范洁 《信息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7-384,共8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者倾向于制造具有多模态内容的虚假信息,以吸引新闻读者的注意力.然而,基于少量标注的多模态数据提取特征,并对多模态数据中的隐含线索进行有效融合以生成虚假信息的向量表示具有一定挑战性.为了解决该问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者倾向于制造具有多模态内容的虚假信息,以吸引新闻读者的注意力.然而,基于少量标注的多模态数据提取特征,并对多模态数据中的隐含线索进行有效融合以生成虚假信息的向量表示具有一定挑战性.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增强的多模态虚假信息检测框架(data-enhanced multi-modal false information detection framework,DEMF).DEMF充分利用预训练模型训练优势以及数据增强技术以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并使用多层次的模态特征提取与融合技术,同时捕捉细粒度的元素级关系和粗粒度的模态级关系,以充分提取多模态线索.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DEMF明显优于先进的基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检测 多模态 深度学习 数据增强 预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管制虚假信息的立法进展与执法困境
7
作者 王海霞 《图书馆》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虚假信息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风险因素,采取立法手段加以管制。研究国外管制虚假信息的立法进展,有助于把握当下最新的治理动态,为管制虚假信息、制定具体规则提供参考。由于立法管制虚假信息存在范围难以界定的问...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虚假信息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风险因素,采取立法手段加以管制。研究国外管制虚假信息的立法进展,有助于把握当下最新的治理动态,为管制虚假信息、制定具体规则提供参考。由于立法管制虚假信息存在范围难以界定的问题,执法过程存在行为者意图难以证明、社会危害和程度难以归因和衡量等障碍,仅靠法律手段无法有效解决虚假信息引发的安全问题,故在具体规制上应明确公权力介入的边界,审慎使用刑法,要在平衡自由与秩序的基础上寻求一条综合、开放、合作的虚假信息治理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 管制 信息立法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辨别新媒体中的虚假信息
8
作者 杨海波 《科学之友》 2025年第2期165-166,共2页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信息量的激增,虚假信息也随之泛滥。学会辨别和防范新媒体中的虚假信息,对于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个人权益 虚假信息 促进社会稳定 媒体 信息 获取信息 辨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视野中“虚假信息”之界定
9
作者 魏琪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已成为刑法治理的一大挑战。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虚假信息的内涵及范围不明确,导致类似案件可能面临不同的法律定性。对此,刑法视野中的“虚假信息”应指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的信息,须具备虚假性...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已成为刑法治理的一大挑战。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虚假信息的内涵及范围不明确,导致类似案件可能面临不同的法律定性。对此,刑法视野中的“虚假信息”应指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的信息,须具备虚假性、误导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可以从信息内容与客观基础事实之间的偏差程度以及此偏差是否会导致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的角度,来建构对虚假信息的识别标准。同时,应基于“事实与观点二分法”将单纯的求证、质疑性信息以及情绪表达型过激言论排除在外,审慎运用刑法手段规制网络失范言论,以实现刑法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之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 网络谣言 网络空间 言论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成虚假信息的法律规制
10
作者 刘心怡 《服务外包》 2025年第3期42-44,共3页
AI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美好愿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包括虚假信息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多样的风险表现、复杂的风险成因,使虚假信息的法律规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AI的技术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在内容... AI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美好愿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包括虚假信息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多样的风险表现、复杂的风险成因,使虚假信息的法律规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AI的技术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在内容生产领域,AI技术不仅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而且拓展了内容创作的边界。随着AI的发展,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被彻底变革,人类社会步入了AI生成内容的新纪元。然而,这一技术在为内容生产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即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泛滥,引发了严重的虚假信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成因 风险表现 人类社会发展 虚假信息 法律规制 技术浪潮 AI技术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协同视域下虚假信息传播的治理路径
11
作者 孙晓月 《中国地市报人》 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
近年来,智能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探讨虚假信息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重新建立事实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虚假信息的表现及特点,其次对虚假信息... 近年来,智能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探讨虚假信息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重新建立事实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虚假信息的表现及特点,其次对虚假信息传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了建立清朗有序的网络信息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多维协同治理虚假信息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假信息 网络生态治理 多维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治理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基于敏捷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宇华 李霞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6,160,共16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数据来源复杂,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由此出现的虚假信息在技术逻辑上具有必然性和无限复制性;在传播规律上具有瞬时性和隐蔽性;在危害后果上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现有多中心协同论、二元治理结...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数据来源复杂,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由此出现的虚假信息在技术逻辑上具有必然性和无限复制性;在传播规律上具有瞬时性和隐蔽性;在危害后果上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现有多中心协同论、二元治理结构论和层级治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治理策略,但过于关注协同合作本身却忽视了治理主体的协同能力和响应效率;过度依赖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却遮蔽了二者面临新技术时容易懈怠的共性;盲目信任分层治理极易陷入技治主义的困境。对此,应转向敏捷治理下以政府主导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效能、提升治理结构的适应性、破除层级障碍的治理新思路。以虚假信息治理的法治化和技术化为基本方向,保持制度的原则性要求和技术工具价值的协同,实施虚假信息等级评估制度,构建治理主体高效协作机制、快捷响应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搭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敏捷治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虚假信息 敏捷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协同共治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海玲 卫金金 刘仲山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29,165,共10页
[研究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泛滥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协同共治有助于抑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研究方法]本研究从信息生成视角入手,构建“政府—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生成式AI服务使用者”三方协同共治演化博弈模... [研究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泛滥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协同共治有助于抑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研究方法]本研究从信息生成视角入手,构建“政府—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生成式AI服务使用者”三方协同共治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博弈主体协同共治策略受所有主体初始意愿影响;在成本支出方面,合理区间内降低技术治理成本和积极监管成本可促进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和政府参与协同共治;在奖惩机制方面,政府奖励和惩罚措施可相互调节,且政府惩罚重心偏向生成式AI服务使用者时治理效果较好。同时,与政府惩罚相比,生成式AI服务使用者对提供者惩罚更加敏感,在合理区间内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对政府奖励更为敏感;在社会形象方面,与公信力损失相比,政府对公信力提升更敏感。与声誉损失相比,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对声誉提升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虚假信息 协同共治 演化博弈 利益相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风险与治理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素华 李凯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7期129-140,共12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人机交互、信息获取、信息传播的方式,但大语言模型的“幻视”问题也给虚假信息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训练数据瑕疵、算法黑箱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等因素致使虚假信息风险呈扩大趋势,对...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人机交互、信息获取、信息传播的方式,但大语言模型的“幻视”问题也给虚假信息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训练数据瑕疵、算法黑箱以及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等因素致使虚假信息风险呈扩大趋势,对个人权益保护、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虚假信息,但在虚假信息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责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不足以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的虚假信息风险。为破解当下困局,应当秉持包容审慎的治理态度,立足我国法治实践现状,从规范体系、治理主体、责任承担和制度环境等维度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治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虚假信息风险 治理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假信息特征的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感知信任研究
15
作者 叶凤云 常琳 +1 位作者 秦琴 汪传雷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特征对感知信任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方法/过程]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提取虚假信息一般特征,利用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其与感知信任的关系。[结果/结论]虚假信息一般包括内容...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特征对感知信任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方法/过程]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提取虚假信息一般特征,利用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其与感知信任的关系。[结果/结论]虚假信息一般包括内容、发布者、传播者、情感和形式5个核心特征33个子特征;大学生在阅读虚假信息时主要关注发布者、标题、内容和图片文字部分;内容特征、发布者特征、形式特征、情感特征显著影响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感知信任,传播者特征的影响不显著;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平均感知信任评级为2.95±1.340,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媒体 虚假信息 感知信任 眼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研究综述
16
作者 陈静 周刚 +3 位作者 李顺航 郑嘉丽 卢记仓 郝耀辉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共14页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不仅危害网络空间安全,还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严重误导公众,对政治和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围绕面向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检测技术研究展开综述,为构建高效检测技术和遏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泛滥奠定理...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不仅危害网络空间安全,还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严重误导公众,对政治和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围绕面向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检测技术研究展开综述,为构建高效检测技术和遏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泛滥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深入剖析虚假信息的内涵本质,探讨其在社交平台上的产生机理、具体表现形式,并界定检测任务的基础框架与目标;其次,从语义一致性视角出发,专注内容语义、社交上下文感知和知识驱动三大层面,对比梳理典型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增强检测算法可解释性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从对抗博弈视角,深度剖析当前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任务面临的挑战以及大型语言模型为虚假信息检测技术研究带来的机遇;最后,对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检测 跨模态关联 社交上下文感知 知识驱动 大语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追踪技术在虚假信息甄别过程中的应用
17
作者 周琼 黄雅贤 徐亚苹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5,共12页
研究虚假信息的甄别过程对了解和治理虚假信息至关重要,而眼动追踪技术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有显著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在虚假信息甄别中的应用,概述相关理论、指标和解释角度。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眼动追踪... 研究虚假信息的甄别过程对了解和治理虚假信息至关重要,而眼动追踪技术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有显著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在虚假信息甄别中的应用,概述相关理论、指标和解释角度。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眼动追踪技术在虚假信息甄别领域的应用相对较晚,但成果具有跨学科性,受到较高认可;相关研究集中在信息主体和客体方面,主要使用认知心理学中双重加工理论、启发式系统、详尽可能性模型等理论框架;研究涵盖14个眼动指标,主要从时间、空间、瞳孔直径等维度总结这些指标的应用效果及其与研究变量的关系,提供关于眼脑假说、非眼脑假说和认知努力等解释眼动指标的角度,认为使用眼动研究虚假信息甄别最重要的是在问题、理论、指标和解释角度之间建立起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甄别 眼动追踪 认知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质信息网络表征学习的微博虚假信息甄别研究
18
作者 王世雄 吴泽政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研究目的]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大量的、具有迷惑性的虚假信息混杂社交媒体中,甄别此类信息已成为用户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以微博上的异质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微博文本的语义... [研究目的]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大量的、具有迷惑性的虚假信息混杂社交媒体中,甄别此类信息已成为用户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以微博上的异质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微博文本的语义特征和用户行为的非语义特征,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融合生成集成表示实现虚假信息甄别,并从信息内容、参与用户、用户与信息交互三个维度进行特征挖掘与量化分析。[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基于异质信息网络表征学习的虚假信息甄别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有助于解构虚假信息的特征,为突发公共卫生健康事件的虚假信息治理及辩症施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信息网络 表征学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虚假信息 用户行为 社交媒体 微博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刑事风险与法律应对
19
作者 龚鹏程 傅成璐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发或在人为引导下有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风险。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发产生虚假信息的负外部性,由于在新过失论前提下服务提供者对规章义务的违反已受到相关治理规范的规制,在刑事责任的设置上宜参照拒不履行信息网络... 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发或在人为引导下有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风险。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发产生虚假信息的负外部性,由于在新过失论前提下服务提供者对规章义务的违反已受到相关治理规范的规制,在刑事责任的设置上宜参照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解释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其拒不履行生成式服务规范义务产生的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被用作犯罪工具触发编造及传播虚假信息的潜在风险,传统罪名足以规制,但具体交叉罪名需从犯罪客体和犯罪行为明确区分适用。在追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时宜弱化量化标准的适用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虚假信息 刑事风险 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治理虚假信息?——基于社会技术共构理论的探究
20
作者 陈梦 刘可 郭卓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7,44,共7页
本研究以社会技术共构理论为框架,将虚假信息的特征概括为多样性、社会性和演化性等。虚假信息治理技术的建构呈现出技术律令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影响,即技术遵循自身的演化逻辑,如追求更高的召回率等量化指标,同时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也持... 本研究以社会技术共构理论为框架,将虚假信息的特征概括为多样性、社会性和演化性等。虚假信息治理技术的建构呈现出技术律令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影响,即技术遵循自身的演化逻辑,如追求更高的召回率等量化指标,同时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也持续塑造着技术标准。研究结果揭示了虚假信息治理的复杂性,强调了技术、平台和社会现实三重空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该多维治理框架凸显了技术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为深入理解虚假信息治理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 技术性治理 社会技术共构理论 虚假信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