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损斑块对晚期药物支架贴壁不良影响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小凡 郭成军 +4 位作者 葛长江 杨娅 方冬平 迟云鹏 张晓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857-860,865,共5页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织分型对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药物支架置入及基线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织分型对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药物支架置入及基线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1.7)个月,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分为易损斑块组(n=38)和非易损斑块组(n=74).结果:16例患者(14.3%)随访时发现LSM,易损斑块组明显多于非易损斑块组(28.9% vs.6.8%,P=0.001).易损斑块组糖尿病(52.6% vs.28.4%,P=0.012),支架长度,坏死核心体积[(28.7±9.6)vs.(22.0±11.2)mm3,P =0.004]及其百分比[(25.7±6.6)vs.(21.5±6.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OR=3.162,95%CI:1,052 ~ 11.278,P=0.001)和糖尿病(OR=1.145,95% CI:1.005~1.332,P=0.024)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易损斑块和糖尿病与不稳定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晚期支架贴壁不良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康 葛长江 吕树铮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68-67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慧 张明多 +2 位作者 闫云峰 李昕禾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4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的方法复制As模型。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天10mg/kg,n=6)和... 目的: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4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的方法复制As模型。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天10mg/kg,n=6)和对照组(n=6),并对两组兔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两组各选取40个斑块,测量相关参数,继续高脂喂养12周后,再次行VH-IVUS检查。最后药物诱发斑块血栓形成,处死并取出腹主动脉观察所选斑块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VH-IVUS相关参数及血栓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2周的药物干预,吡格列酮组的TG、hs-CRP、MMP-9下降,HDL-C升高。VH-IVUS分析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的坏死成分绝对面积[-0.10(0.00,0.10)vs.0.10(0.00,0.13)mm2,P<0.001]、坏死成分相对比例[(-2.35±3.11)vs.(1.87±4.62)%,P=0.012];钙化成分绝对面积[0.00(0.00,0.10)vs.0.10(0.00,0.10)mm2,P<0.001]、钙化成分相对比例[0.00(-3.12,0.14)vs.2.00(-0.19,3.19)%,P=0.002]明显减少。吡格列酮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回缩,降低斑块血栓事件的发生,是新型的抗As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刘广交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0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判断为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0例,行IVUS检查。比较CAG与IVUS测得的病变... 目的:探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判断为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0例,行IVUS检查。比较CAG与IVUS测得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斑块长度;比较CAG与IVUS对相同病灶不同狭窄率的诊断结果;比较IVUS与CAG对斑块长度及性状的检测结果。结果 CAG测得的病变最窄处血管腔直径大于IVUS、直径狭窄率低于IVUS、斑块长度短于I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VUS对狭窄率〉60%的病灶的诊断率高于CAG(P〈0.05)。 IVUS所发现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作为CAG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伊鑫 刘灿章 +3 位作者 王聪 刘强 高腾 闫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容积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收集6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通过分析其VH-IVUS检查结果获得斑块容积兴趣段的容积参数,包括坏死核心(NC)容积百分比、钙化组织(DC)容积百分比、纤维组织(FI)容积百分比、纤维脂肪组织(FF)容积百分比及斑块体积,并评价斑块是否为炎性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依据FT3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FT3组及低FT3组,比较组间斑块容积兴趣段容积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FT3预测TCFA的效能。结果全部患者血清FT3为2.94~6.40 mmol/L,中位数4.55 mmol/L。低、高FT3组各33例,各有11例、5例存在TCFA斑块。低FT3组FI容积百分比低于高FT3组(P<0.05),其余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FT3组TCFA斑块占比高于高FT3组(P<0.01)。ROC曲线显示,FT3水平预测TCF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临界值取4.585 mmol/L时,其诊断敏感度75.00%,特异度73.30%。结论FT3水平与斑块中FI成分占比相关,并有助于预测TCFA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超声检查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小凡 柳弘 吕树铮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6期788-790,共3页
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病理研究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后者以大的脂质核心覆盖薄纤维帽为特征,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内膜增生致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组成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病理研究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后者以大的脂质核心覆盖薄纤维帽为特征,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内膜增生致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能够有效地在体评价斑块的组成和性质。本综述主要介绍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介入心脏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小凡 马长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5期293-296,共4页
近年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灰阶IVUS表达的仅仅是超声波的振幅信息而不能反映频率信息,不能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进行有效的评价。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临床应用 组织学 虚拟 冠状动脉斑块 血管病学 IVUS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4 位作者 李玉明 陈少伯 梁国庆 刘军翔 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 被引量:9
9
作者 郑婕舒 张元春 +5 位作者 刘祖恒 熊赖焱 戴磊 罗常有 王善花 尹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相关性,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相关性,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浓度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确定罪犯病变。从而研究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ACS罪犯病变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中位数为3.66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2.21 mg/L。抵抗素浓度的中位数为3.53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6.28 mg/L。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427,P=0.01);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也呈正相关(r=0.322,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的增加都伴随着罪犯病变脂质池的扩大。血清抵抗素浓度在评价斑块易损性方面可能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罪犯病变 抵抗素 超敏C反应蛋白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分析不稳定心绞痛易损斑块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波 张邑 +6 位作者 何云 谭虎 于学军 李爱民 晋军 宋耀民 黄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第6期37-40,共4页
目的应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探讨斑块结构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UA患者41例,结合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 目的应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探讨斑块结构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UA患者41例,结合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破裂等,综合确定罪犯病变。对比最小管腔面积(MLA)处斑块各成分面积绝对值及相对值、整个斑块成分体积绝对值及相对值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MLA处,坏死核心(NC)的面积百分比与血脂各项均无明显相关。NC面积绝对值与TG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5)。在整个斑块节段中,NC体积相对值与TC、LDL-C及LDL/HDL呈正相关(均P<0.05)。但斑块各成分的绝对体积与血脂各项均无相关性。结论 TC、LDL-C及LDL-C/HDL-C与斑块的组成,尤其是斑块NC区的体积百分比相关,有望成为辅助冠心病斑块成分分析的无创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不稳定性心绞痛 粥样斑块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丽珊 王智慧 +1 位作者 吴丽霞 李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8-210,共3页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Hcy、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冉 吕健 +1 位作者 李大鹏 魏林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410-141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70例为患者组,另选可排除冠心病者50例为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70例为患者组,另选可排除冠心病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及两组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并探讨患者组血清hs-CRP、Hcy、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32.76±7.83)%,钙化组织面积(13.45±6.05)%,纤维组织面积(41.84±16.12)%,纤维脂质面积(12.77±2.31)%、面积狭窄率(79.01±13.96)%,血管重塑指数(2.51±0.38)。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和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斑块重塑指数呈正相关,与钙化组织面积、纤维组织面积、纤维脂质面积、面积狭窄率无关。结论:血清hs-CRP、Hcy、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的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斑块重塑指数等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易损斑块的重要炎症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半胱氨酸 血管 内超声检查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评估冠状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强 王庆胜 +5 位作者 杨红梅 张扬 韩桂华 马卉 李扬 张双月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最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P=0.002),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P=0.023)。结论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斑块成分 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冠心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脉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桂平 郑坚奕 +5 位作者 王宗涛 李搏维 林忠伟 曾智桓 张卫 雷达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96-300,共5页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脉斑块特征。方法 52例稳定型冠心病且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合并H型高血压组、合并非H型高血压组。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计算3支血...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脉斑块特征。方法 52例稳定型冠心病且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合并H型高血压组、合并非H型高血压组。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计算3支血管病变比例及Gensini评分;对冠脉靶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及虚拟组织学分析,研究两组血管重构及斑块病变特征。结果与合并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合并H型高血压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比例增高(57.14%vs 41.67%)、Gensini评分增高(30.82±7.18 vs 26.35±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型高血压组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比例、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纤维脂质组织面积较合并非H型高血压组升高(P<0.05),斑块钙化组织面积、纤维组织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3支血管病变比例、Gensini评分、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比例、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纤维脂质组织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稳定型冠心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其高血浆Hcy水平不但影响冠脉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血管重塑及斑块组分的差异,造成斑块不稳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国庆 赵玉娟 +3 位作者 姜铁民 陈少伯 赵季红 李玉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方法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庆霞 杨立明 +3 位作者 安浩君 魏斌 李霞 纪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154-154,共1页
背景: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突破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能够对斑块性质、成分等内容作出明确判断。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方法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 背景: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突破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能够对斑块性质、成分等内容作出明确判断。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方法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1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内超声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检查,对比两组指标差异。结果与结论;两组灰阶血管内超声影像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方法检查中,研究组坏死核心面积及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斑块纤维分布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显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李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155-4157,共3页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研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组成和特点。方法: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后行VH-IVUS检查,其中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60例,对靶血管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糖尿病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坏死核心(NC)、钙化斑块(D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NC,(11.0±4.58)%vs.(7.6±3.94)%,P<0.01;DC,(5.6+3.54)%vs.(2.9±1.62)%,P<0.01];糖尿病组薄纤维帽斑块(VHD-TCFA)、纤维钙化斑块(VHD-FC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VHD-TCFA,74%vs.41%,P<0.01;VHD-FCA,74%vs.41%,P<0.01);同时糖尿病组的VHD-FCA和VHD-TCF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54%Vs.16%,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脂质核心和DC为主,同时VHD-TCFA和VHD-FCA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靶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2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李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点,探讨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自发性再通组(21例)...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点,探讨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为自发性再通组(21例)及无再通组(4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保存灰阶图像及虚拟组织学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自发性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残余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纤维脂肪性斑块(FF)、钙化性斑块(DC)、坏死组织(NC)的面积及NC/DC比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患者与非再通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斑块虚拟组织学特点有所不同,非再通患者斑块负荷更大,坏死组织成份更多。斑块的物理性状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发性再通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晓梅 王永德 +1 位作者 陈卫强 张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41,845,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Ⅳ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Ⅳ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两组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最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