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贵池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智宇 杜杨松 +3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李大鹏 贾鹏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9-1016,共18页
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研究区矽卡岩化与矿化发生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闪长斑岩间的接触带中,蚀变及矿化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较高,远离岩... 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研究区矽卡岩化与矿化发生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闪长斑岩间的接触带中,蚀变及矿化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较高,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透辉石含量较高;靠近大理岩带发育钙铁辉石矽卡岩,远离大理岩带的灰岩硅化较强。垂向上,从上到下依次为角岩带、钙质矽卡岩带和镁质矽卡岩带。矿物成分研究表明,靠近岩体处氧化性较强,石榴子石的钙铁榴石端员含量高;铜多富集于含石英脉的岩体、距岩体略远的矽卡岩、角岩或大理岩中,而锌多富集于硅化灰岩及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研究表明,该矿床中蚀变矿化经历了进变期和退变期,包括接触热变质阶段、进化交代阶段和早退化蚀变阶段、晚退化蚀变阶段。其中,大规模的黄铜矿化主要发生于早退化蚀变阶段,且在岩浆演化晚期进一步富集于斑岩石英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矽卡岩 蚀变矿化分带 流体 交代 铜山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虎头崖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马圣钞 丰成友 +4 位作者 张道俊 李大新 舒晓峰 刘建楠 杜松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成矿亚带内。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正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岩地层,金属成矿元素分别为W-Mo... 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成矿亚带内。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正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岩地层,金属成矿元素分别为W-Mo→Fe-Sn-Cu→Cu-(Pb-Zn)→Pb-Zn-Ag,蚀变类型由岩体自变质的钾化、硅化、云英岩化过渡为正接触带附近的符山石化、绿帘石化、透辉石化,再到外接触带围岩的石榴子石化、透辉石化,以及晚期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层中的CaO等向岩浆岩内扩散,岩体中的SiO2、Al2O3等则向碳酸盐岩扩散,而且,与花岗岩相比,矽卡岩中FeO、MnO、MgO更为富集,这表明接触渗滤作用与接触交代作用同时存在。成矿元素分析结果显示,W、Mo元素在岩体内含量较高,而Fe、Cu、Pb、Zn主要在矽卡岩带内富集,各成矿元素在未蚀变大理岩中的含量均较低。笔者认为,矿化蚀变的明显分带性是岩体和地层成矿差异性及矽卡岩带内微裂隙系统发育的不均匀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矿化分带 矽卡岩 多金属 渗滤交代作用 虎头崖 青海祁漫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银山铜铅锌矿床热液对流与蚀变矿化分带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杨牧 林德松 何国朝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95-401,共7页
银山矿床空间分布与燕山期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并具有显著的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蚀变带以英安斑岩为中心,从岩体内部向外水平方向依次为(弱)绢云母化英安斑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带和千枚岩带→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银山矿床空间分布与燕山期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并具有显著的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蚀变带以英安斑岩为中心,从岩体内部向外水平方向依次为(弱)绢云母化英安斑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带和千枚岩带→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千枚岩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火山碎屑岩带.原生矿化分带也以英安斑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铜矿化带→铜铅锌矿化带→铅锌矿化带→铅(银)矿化带,与蚀变分带呈明显的对应关系.热液蚀变过程中Ca,Mg,Na成分有被淋滤进入流体的趋向,Fe2+的降低与Fe3+的增高与Fe2+→Fe3+的氧化过程有关.成矿流体属酸性硫酸盐-氯化钠型流体.从黄铁绢英岩化英安斑岩→铜铅锌矿石→铅锌矿石,液相成分中K+,Na+,Ca2+,Mg2+,Cl-,F-含量均有降低趋势,SO2-4则有升高趋势,显示流体的氧化程度增大;气相成分中,CO2,CO,H2含量呈增高趋势,CH4含量呈降低趋势,表明流体在从岩体向千枚岩方向运移过程中反应CH4+2H2O→CO2+8H++8e和CH4+H2O→CO+6H++6e是向右进行的.银山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岩体初始富集和热液对流两个过程.对流热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矿床蚀变-矿化分带及其空间耦合关系与热液对流作用有关,对流热液在岩浆岩、地层等不同性质岩石间的循环导致了成矿物质多来源性.在热液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化分带 流体 对流 铜铅锌 银山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型钼矿床蚀变岩石类型和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4
作者 彭成 李威 《有色矿冶》 2020年第4期4-8,共5页
通常的斑岩型钼矿床是指围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石的矿床类型,其实矽卡岩型钼矿床从根本上说其围岩成分只有少部分碳酸盐岩岩石而仍属于斑岩型钼矿床。对于研究斑岩型钼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分带与矿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 通常的斑岩型钼矿床是指围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石的矿床类型,其实矽卡岩型钼矿床从根本上说其围岩成分只有少部分碳酸盐岩岩石而仍属于斑岩型钼矿床。对于研究斑岩型钼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分带与矿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上的分带应该是岩体向外具有四个蚀变矿化带:即钾化带、硅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盘岩化带,而大部分的工业钼矿体产于硅化带,次为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内,青盘岩化带内几乎不含矿。硅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数以百万计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大小的石英细脉,它们的密集程度不同,含矿浓度不同,展布方向不同,有时构成网脉状。这就是矿床不同部位的矿石品位各异的原因所在。钾化带主要是各种细脉内含有不同程度的钾长石矿物,有的是纯粹的钾长石脉,这类细脉的矿化相对较弱,其带内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以蚀变矿化的分带作为一种找矿标志也是一种地质找矿领域切实可行的应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钼 岩石类型 蚀变矿化分带 硅化 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型钼矿床蚀变岩石类型和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5
作者 刘文斌 傅治国 《中国钼业》 2020年第5期12-16,共5页
通常的斑岩型钼矿床是指围岩中不含碳酸盐岩石的矿床类型,其实矽卡岩型钼矿床从根本上说其围岩成分只有少部分碳酸盐岩石而仍属于斑岩型钼矿床。对于研究斑岩型钼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分带与矿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上的... 通常的斑岩型钼矿床是指围岩中不含碳酸盐岩石的矿床类型,其实矽卡岩型钼矿床从根本上说其围岩成分只有少部分碳酸盐岩石而仍属于斑岩型钼矿床。对于研究斑岩型钼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分带与矿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论上的分带应该是成矿母岩岩体由里向外存在4个蚀变矿化带:即钾化带、硅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盘岩化带,而大部分的工业钼矿体产于硅化带,次为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内,青盘岩化带内几乎不含矿。硅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数以百万计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大小的石英细脉,它们的密集程度不同,含矿浓度不同,展布方向不同,有时构成网脉状。这就是矿床不同部位的矿石品位各异的原因所在。钾化带主要是各种细脉内含有不同程度的钾长石矿物,有的是纯粹的钾长石脉,这类细脉的矿化相对较弱,其带内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以蚀变矿化的分带作为一种找矿标志也是一种地质找矿领域切实可行的应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钼 岩石类型 蚀变矿化分带 硅化 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封三洞矿区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6
作者 蒋型义 蔡克杰 +2 位作者 杨朋 岑志辉 黄丽梅 《前卫》 2020年第34期4-6,共3页
鄂东南封三洞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大冶—九江铜金成矿带的东南段,区内构造较为复杂,对成矿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以鄂东南封三洞矿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补充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对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 鄂东南封三洞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大冶—九江铜金成矿带的东南段,区内构造较为复杂,对成矿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以鄂东南封三洞矿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补充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对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进行研究,阐述了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类型,进一步查明矿体总体分布范围及主要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等参数,确定矿体的连续分布,查明矿石的组成物质、矿石质量,为矿山深部开拓设计及矿山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三洞 矽卡岩型 蚀变矿化分带 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及成矿过程分析
7
作者 盛童童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第17期96-97,共2页
基于此,本文围绕着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及成矿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山西省铜矿峪铜矿床,勘查矿床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蚀变矿化的特征,根据矿石组构、成矿过程,为探采工程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蚀变矿化分带 石组构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上杭县罗卜岭斑岩型铜矿蚀变、矿化分带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祥清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8期58-61,共4页
罗卜岭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北东部,受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断裂交汇以及燕山晚期岩浆侵位的双重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和四坊花岗闪长岩中,平面上呈半... 罗卜岭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北东部,受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断裂交汇以及燕山晚期岩浆侵位的双重控制。矿体主要赋存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和四坊花岗闪长岩中,平面上呈半环形展布,空间上呈马鞍状向外侧展布。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辉钼矿和黄铁矿,主要有用组分为Cu、Mo,垂向上呈上铜下钼的空间分布特征。本区发育一套典型的斑岩型蚀变,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中心,从中心至边部,从深部至浅表,大致可划分出四个蚀变带,包括(弱)钾化-绢英岩化蚀变带→(弱)绿泥石化-绢英岩化蚀变带→高岭石化-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地开石化-硅化蚀变带。本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弱)钾化、绿泥石化-绢英岩化蚀变带、黄铁矿+黄铜矿+绿泥石脉、铁帽等是该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而正磁异常与负磁异常之间过渡区域、区域性构造交汇部位是该矿床有利的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钼 蚀变矿化分带 标志 罗卜岭 上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兴海县鄂拉山口多金属矿蚀变矿化特征及分带模式
9
作者 马芳 马英 +1 位作者 马亮 马宝虎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12期142-143,共2页
鄂拉山口多金属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是东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正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文章通过对鄂拉山口多金属矿蚀变矿化特征... 鄂拉山口多金属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是东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正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文章通过对鄂拉山口多金属矿蚀变矿化特征及分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希望为该区找矿提供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拉山口 多金属 地质特征 蚀变矿化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矽卡岩型矿床分带性——以广东省阳山县石寨矿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庆杰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第B07期11-14,共4页
广东省阳山县石寨矿区隶属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属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地层,矿化分别为... 广东省阳山县石寨矿区隶属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属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地层,矿化分别为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强黄铁矿化、强方铅矿化、强闪锌矿化→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蚀变类型由岩体自变质的钾化、硅化、绿泥石化蚀变过渡为接触带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榴子石化,再到含碳酸盐地层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表现出显著的蚀变-矿化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化分带 石寨 矽卡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敖汉旗乌兰地区金多金属-萤石矿床控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玉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近年来,在敖汉复向斜内陆续发现了数十个金多金属和萤石矿床,找矿成果显示了地槽-地台边缘向地槽延伸部分比向地台延伸部分更具成矿潜力,打破了以往靠华北地台一侧矿床(点)相对密集分布的格局。通过对该区域内岩浆活动、构造展布、蚀变... 近年来,在敖汉复向斜内陆续发现了数十个金多金属和萤石矿床,找矿成果显示了地槽-地台边缘向地槽延伸部分比向地台延伸部分更具成矿潜力,打破了以往靠华北地台一侧矿床(点)相对密集分布的格局。通过对该区域内岩浆活动、构造展布、蚀变分带组合和大量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归纳和总结该地区的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表明,矿床集中分布于三条平行展布的北东向隆起区边缘,受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边缘相和外接触带控制,且同一成矿单元中,矿床的容矿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以花岗斑岩为中心,自内向外由高温→中温→低温金属矿物,形成了相应的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构成一套完整的多金属成矿体系。萤石成矿作用晚于金属矿,矿体严格受NNE构造控制,与金属矿床异区分布、独立存在。最后,通过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的综合研究,对研究区内的多金属和萤石成矿进行了远景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 萤石 因素 蚀变矿化分带 敖汉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莎莎 陈华勇 汪礼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1009,共19页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 勘查标识体系 蚀变矿化分带 岩体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占珍 吴南川 蒋喜桥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16年第2期1-4,21,共5页
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之萤石、铍、锡、铜等矿化与云母萤石化、黄玉萤石化蚀变的时空关系密切,燕山晚期复式小岩体与含矿流体是深部岩浆不同时期分异产物。文章通过对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特征、可选性试验、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 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之萤石、铍、锡、铜等矿化与云母萤石化、黄玉萤石化蚀变的时空关系密切,燕山晚期复式小岩体与含矿流体是深部岩浆不同时期分异产物。文章通过对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特征、可选性试验、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找矿预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化分带 花岗斑岩 模式 界牌岭锡多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A型花岗岩有关锡矿的云英岩化蚀变矿化地球化学:以新疆卡姆斯特和干梁子矿床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言飞 王玉往 +4 位作者 王京彬 王莉娟 唐萍芝 石煜 赵路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54-3168,共15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地区发育我国典型的A型花岗岩型锡矿.通过对该区卡姆斯特和干梁子两个锡矿4个矿化蚀变带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矿体和致矿岩体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矿体是岩浆分异演化末期向流体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矿...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地区发育我国典型的A型花岗岩型锡矿.通过对该区卡姆斯特和干梁子两个锡矿4个矿化蚀变带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矿体和致矿岩体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矿体是岩浆分异演化末期向流体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可分为两种:(1)(红色)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云英岩化细粒花岗岩→含锡石英脉;(2)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含锡云英岩→含锡石英脉.其蚀变带中岩石的地球化学组分总体迁移规律为:SiO_2迁入,Na_2O、K_2O迁出,Fe_2O_3总体表现为迁入,Th/U值不断降低,表明硅化和碱交代作用贯穿整个成矿过程,成矿环境由碱性向酸性变化,并伴随氧逸度的升高.F、Cl、W、Cu、Bi、In、Pb、Rb、Nb、Ta等元素与成矿元素Sn的迁移、富集和沉淀密切相关,其中F和Cl是迁移过程中最活跃的组分,是Sn元素最大的"搬运工",Sn元素的富集与W、Cu、Bi、In等元素迁移呈正相关,反映流体作用与Sn成矿密切相伴,而与Pb、Rb、Nb、Ta等元素的迁移呈负相关,反映致矿岩体自身元素的稀释和带出,Sn的富集和成矿是在岩浆向流体演化过程中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蚀变矿化分带 元素迁移规律 条件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