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戊酸钠联合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张杰 张列 +2 位作者 范英俊 赵天全 夏勋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5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8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予以针对性治疗的10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案差异分成两...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疗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8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予以针对性治疗的10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案差异分成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53例另外加用丙戊酸钠。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癫痫发作率、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癫痫发作率[13.21%(7/53)]低于对照组[30.61%(15/49)](χ^(2)=4.559,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3.67%(41/49)](χ^(2)=4.537,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6.93±1.42)分、(85.67±6.58)cm·s^(-1)、(182.68±21.60)ng·mL^(-1)、(1.46±0.28)ng·mL^(-1)、(0.27±0.06)ng·mL^(-1)]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9±1.56)分、(94.23±6.74)cm·s^(-1)、(205.43±25.51)ng·mL^(-1)、(2.38±0.32)ng·mL^(-1)、(0.34±0.07)ng·mL^(-1)](t=2.915、6.448、4.873、15.481、5.435,均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20.75%(11/53),对照组为16.33%(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9,P>0.05)。结论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能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脑血流恢复、预防癫痫、降低炎症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出血 炎症反应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通过SIRT1信号通路减轻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损伤
2
作者 李雯 刘平 卢守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5年第1期1-4,36,共5页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炎症损伤的作用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应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构建小鼠血管内刺破SAH模型,于造...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炎症损伤的作用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应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构建小鼠血管内刺破SAH模型,于造模后24 h测定神经功能评分。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评估各组神经细胞凋亡程度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动及M1和M2型表型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炎症介质包括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TNF-α)变化,并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沉默调节蛋白1(silent matingtype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信号通路激活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H后24 h小鼠神经功能障碍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显著升高(P<0.05),同时伴有炎症损伤指标明显上调,包括炎症介质表达(P<0.05)和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P<0.05)。而给予小檗碱治疗能显著减轻SAH后神经功能障碍(P<0.05)、神经细胞凋亡(P<0.05)及炎症损伤(P<0.05),同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活化(P<0.05)。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发现小檗碱能够诱导SIRT1信号通路表达上调(P<0.05)。结论:小檗碱能够减轻SAH后炎症损伤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炎症损伤 小檗碱 小胶质细胞 沉默调节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3
作者 齐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降钙素原超过100 ng/mL,血压低,出现感染性休克。采用亚胺培南强化抗感染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呈缓慢下降趋势,肾功能恢复正常,腹内压降至正常,尿量逐渐增多,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腰椎穿刺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脑脊液生化及常规结果均正常,排除SAH及颅内感染可能,考虑头颅CT所示为假性SAH。患者入院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中转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见阑尾化脓坏疽、肠管表面脓苔附着、腹腔内大量脓液。患者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结果正常。患者术后第19天出院,出院3个月随访无特殊不适,再未出现腹痛、腹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膜下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联合吲哚菁绿造影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微手术夹闭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俊 孙而艺 +2 位作者 陈宇超 周洲 陈波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联合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微手术夹闭术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动脉瘤显微...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联合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显微手术夹闭术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的41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MDU和ICGA监测技术。结果 41例患者中,共有12例出现载瘤动脉/穿支动脉狭窄或动脉瘤颈夹闭不全/瘤颈残留,其中9例进行了1次动脉瘤夹位置的调整,另外3例进行了2次调整。术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体显影和载瘤动脉的闭塞或狭窄,1例患者发现有动脉瘤颈的残留。结论 MDU联合ICGA对进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老年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吲哚菁绿 夹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联合认知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自我效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桂霞 金晓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1期142-145,共4页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联合认知干预对其自我效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联合认知干预对其自我效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认知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GSE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GSES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SES评分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联合认知干预对aSAH患者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并进一步改善其神经、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激励式护理策略 认知干预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软脑膜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张贵强 许文锋 邹昂儒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5期553-555,共3页
目的:明确Wnt/β-catenin通路阻滞剂DKK-1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软脑膜纤维化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和DKK-1抑制剂组,每组各24只。采用ELISA法检测相应时间点(术后第7 d、14 d和28... 目的:明确Wnt/β-catenin通路阻滞剂DKK-1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软脑膜纤维化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和DKK-1抑制剂组,每组各24只。采用ELISA法检测相应时间点(术后第7 d、14 d和28 d)的各组大鼠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及I型前胶原前肽(PICP)的浓度,并取脑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软脑膜的纤维化程度。结果:SAH模型组大鼠脑脊液中的TGF-β1在术后第7 d开始上升,第14 d下降,第28 d再次显著上升,呈双峰相波形。DKK-1抑制剂组大鼠脑脊液中的TGF-β1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低于SAH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5、0.25、1.82,P<0.05);SAH模型组大鼠脑脊液中的PICP浓度在第7 d开始升高,第14 d达到高峰显著升高并持续到第28 d,DKK-1抑制剂组大鼠脑脊液中的PICP浓度显著低于SAH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7.16、7.68,P<0.05);术后第28 d,DKK-1抑制剂组大鼠软脑膜的灰度值显著高于SAH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厚度、胶原纤维含量显著低于SAH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7.68、7.16,P<0.05);PICP浓度与软脑膜的胶原纤维衡量指标显著正相关(r=0.651,P<0.05)。结论:SAH后脑脊液中PICP和TGF-β1浓度增高,引起软脑膜纤维化。DKK-1抑制剂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SAH脑脊液PICP和TGF-β1水平,改善SAH大鼠脑组织纤维化,提示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SAH后软脑膜纤维化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Wnt/β-catenin通路阻滞剂DKK-1 转化生长因子-β1 I型前胶原前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的铁死亡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婷 岳婷婷 +3 位作者 崔悦 鲁悦 李伟 杭春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背景:铁死亡是一种区别于凋亡、坏死等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式,主要由累积的脂质过氧化引起,已被证实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过程。黄芩素是一种铁螯合剂,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但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缓解神经元... 背景:铁死亡是一种区别于凋亡、坏死等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式,主要由累积的脂质过氧化引起,已被证实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过程。黄芩素是一种铁螯合剂,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但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缓解神经元铁死亡的作用仍未明确。目的:探讨黄芩素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神经元铁死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孕16-17 d C57BL/6L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运用血红蛋白刺激原代神经元模拟体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5,15,25,50,100μmol/L黄芩素作用24 h后原代神经元细胞的活力,确定黄芩素的最适浓度。然后将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血红蛋白组、血红蛋白+黄芩素组,利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和丙二醛水平,RT-PCR检测铁死亡相关标记物PTGS2、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mRNA表达;进一步将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SLC7A11抑制剂Erastin组、血红蛋白组、血红蛋白+黄芩素组、血红蛋白+黄芩素+Erastin组,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相关标记物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选取25μmol/L黄芩素作为后续实验浓度;(2)与血红蛋白组相比,血红蛋白+黄芩素组丙二醛和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P <0.05);(3)与血红蛋白组相比,血红蛋白+黄芩素组PTGS2的m RNA表达显著下降,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m RNA表达显著升高(P <0.000 1);(4)SLC7A11抑制剂Erastin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黄芩素改善的铁死亡作用(P <0.05);(5)结果表明,黄芩素可通过SLC7A11/GPX4通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细胞的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黄芩素 铁死亡 神经元 Erastin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铁离子、水通道蛋白4水平与术后脑积水形成关系研究
8
作者 孟发财 郭宝瑞 李英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铁离子、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与术后脑积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aSAH患者150例,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形成脑积水将患者分为脑积水组(43例)和非脑积水组(107例)。...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铁离子、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与术后脑积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aSAH患者150例,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形成脑积水将患者分为脑积水组(43例)和非脑积水组(10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不同时间血清铁离子、AQP4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铁离子、AQP4水平对aSAH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预测价值。采用交互作用系数γ分析血清铁离子、AQP4的交互作用对aSAH患者脑积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脑积水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非脑积水组,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例高于非脑积水组(均P<0.05)。脑积水组术后3、7 d血清铁离子、AQP4水平高于非脑积水组(均P<0.05)。术前GCS评分、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 d血清铁离子、术后7 d血清铁离子、术后3 d血清AQP4、术后7 d血清AQP4为aSAH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3、7 d血清铁离子和AQP4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两者术后3、7 d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铁离子高水平与AQP4高水平在aSAH患者脑积水形成中呈正向交互作用,为次相乘模型。结论:aSAH继发脑积水患者术后血清铁离子、AQP4水平升高,是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脑积水形成具有一定预测效能,两者同时高水平表达在脑积水形成中呈正向交互作用,可增加脑积水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铁离子 水通道蛋白4 脑积水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9
作者 杨正刚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9期18-21,26,共5页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松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8例,根据治疗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松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8例,根据治疗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在常规治疗+持续腰大池引流基础上,试验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治疗,2组均用药治疗1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1、2周后脑血管痉挛程度,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学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06%vs.76.47%,χ^(2)=4.610,P=0.032)。治疗1周后,2组无痉挛、轻度痉挛、重度痉挛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度痉挛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14.71%vs.38.24%,χ^(2)=4.836,P=0.028);治疗2周后,试验组无痉挛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55.88%vs.26.47%,χ^(2)=6.071,P=0.014),中度痉挛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0 vs.20.59%,χ^(2)=5.733,P=0.017),2组轻度痉挛、重度痉挛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加,对比剂达峰时间、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且试验组增加/缩短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钙结合蛋白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相较于维拉帕米,尼莫地平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更为显著,可减轻患者脑血管痉挛程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避免脑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手术治疗 持续腰大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王艳新 易晓平 +1 位作者 李曼 袁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SAH患者。入院后,采用统一化标准方案收集患者人口学、疾病情况、手术治疗等临床信息。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对比两组间资料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AUC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SAH患者252例,42例(16.7%)发生了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4.005,95%CI 1.538~10.432,P<0.001)、冠心病史(OR 6.758,95%CI 2.048~22.301,P<0.001)、机械通气(OR 7.816,95%CI 2.305~26.500,P<0.001)、使用镇痛药物(OR 2.832,95%CI 1.093~7.334,P=0.032)、使用镇静药物(OR 21.896,95%CI 8.397~57.092,P<0.001)、低蛋白血症(OR 3.047,95%CI 1.121~8.282,P=0.029)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553+1.388×饮酒史+1.911×冠心病史+2.056×机械通气+1.041×使用镇痛药物+3.086×使用镇静药物+1.114×低蛋白血症。该模型AUC值为0.890(95%CI 0.829~0.95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3.579,P=0.733;最大约登指数为0.695,对应的敏感度为0.762,特异度为0.933,预测准确率为89.7%。结论 饮酒史、冠心病史、机械通气、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以及低蛋白血症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谵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1
作者 邹宗颖 厉春林 +2 位作者 余小燕 董治兵 王倩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规护理。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循证方法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分级、评估与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分级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是可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活动 应用效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HIF-1α、E-cadherin表达水平及与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12
作者 麦浩坚 张力 +2 位作者 李华晓 刘裕浩 张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及与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5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及与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5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90d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n=94)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n=56)。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血清HIF-1α、E-cadherin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HIF-1α、E-cadherin对aSAH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评估效能,应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aSAH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E-cadherin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HIF-1α、E-cadherin评估aSAH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832(0.787-0.877)、0.769(0.719-0.819),两者联合评估的AUC(95%CI)为0.922(0.877-0.967)。预后不良组脑血管痉挛、改良Fisher分级为Ⅲ级、Hunt-Hes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占比及高血压史人数和GC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痉挛(OR=2.050,95%CI:1.254-3.353),Hunt-Hess分级为Ⅲ级(OR=2.354,95%CI:1.346-4.115),血清HIF-1α≥127.33 pg/mL(OR=3.374,95%CI:1.659-6.859),血清E-cadherin≤168.26 ng/mL(OR=2.954,95%CI:1.624-5.370)是aSAH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SAH患者的血清HIF-1α和E-cadherin表达水平与介入治疗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缺氧诱导因子-1Α E-钙黏蛋白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
13
作者 赵小波 李奋保 崔红凯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833-837,共5页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介入术后近期预后不良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术,根据术后3个...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介入术后近期预后不良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术,根据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e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IL-18],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预后不良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临床影响曲线(CIC)分析各指标单一及联合预测预后不良价值。结果(1)预后不良组迟发性脑缺血和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Hunt-Hess分级Ⅳ~Ⅴ级和Fisher分级3~4级占比、NLRP3、case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LRP3、casepase-1、IL-1β、IL-18蛋白高表达及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均是SAH患者介入术后近期预后不良高危因素(P<0.05);(3)NLRP3+casepase-1+IL-1β+IL-18预测SAH患者介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价值优于NLRP3、casepase-1、IL-1β、IL-18单一预测价值(AUC:0.913比0.839、0.802、0.761);(4)在阈值0.2~1.0范围内,NLRP3+casepase-1+IL-1β+IL-18复合预测模型净收益大于NLRP3、casepase-1、IL-1β、IL-18单一预测模型;在阈概率0.6~1.0时,被NLRP3+casepase-1+IL-1β+IL-18符合模型预测为预后不良人数与真阳性人数基本一致。结论NLRP3、casepase-1、IL-1β、IL-18蛋白高表达是SAH患者介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高危因素,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预测效能,指导后续检查及治疗,促进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介入栓塞术 预后 NOD样受体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岁晨 孙新刚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在SAH后的脑损伤和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SAH基本概念、SAH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极化、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和介导SAH...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在SAH后的脑损伤和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SAH基本概念、SAH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极化、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和介导SAH后的早期脑损伤及迟发性脑缺血等环节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SAH后与其他脑细胞(如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大量串扰的情况进行了综述。此外,文章还总结了SAH后关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相关靶点及治疗方法,为减轻SAH的严重后果及未来的转化疗法提供了一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星形胶质细胞 早期脑损伤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肺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方案的构建
15
作者 武妮妮 许娟 +4 位作者 马倩茹 郭彧 郝慧敏 董琪 刘丽萍 《循证护理》 2025年第6期1052-1058,共7页
目的:构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网站,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证据,通过专家小组会议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结果:形成包括团队管理、评估工... 目的:构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网站,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证据,通过专家小组会议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结果:形成包括团队管理、评估工具、干预内容、效果评价4个方面,共39个条目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案。结论:构建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肺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方案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肺部感染 循证护理 方案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影响
16
作者 万腾 吴晓凡 李靖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46例,观察组(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sICAM-1、sVCAM-1、HMGB1水平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评估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03±14.97)min、(18.73±4.41)d均短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7.92±34.21)min,术后住院时间(23.35±4.15)d(均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HMGB1、sICAM-1、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知期预后良好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免疫状态影响小,并可明降低血清HMGB1、sICAM-1、sVCAM-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术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SII与迟发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赵玉林 杨涛 +4 位作者 董延瑞 崔振奋 常雷军 郭铁柱 王向东 《牡丹江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2-56,86,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病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病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23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AH后DCI发生情况分为DCI组71例和非DCI组15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SII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SII预测价值。结果DCI组与非DCI组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S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和SII升高(P<0.05)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II预测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CI:0.693~0.835,P<0.05)。入院时SII较高的患者,急性脑积水和DCI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SII的早期升高可独立预测aSAH患者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脑监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伊璠 刘波 李晓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5年第4期194-198,共5页
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脑损伤,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不足以及时检测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从而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近年... 神经重症监护室(neuro-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脑损伤,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不足以及时检测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从而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近年来,多模态脑监护(brain multimodal monitoring,MMM)成为NICU临床决策的重要工具,其采用多种监护手段,全方位、多角度评估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都有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监测,以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等作为脑部监测工具。MMM对NICU患者病情变化的预测非常重要,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神经监测技术来评估不同角度脑的生理及病理改变,如脑组织氧监测、ICP及CPP监测、脑代谢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波监测等。文章综述讨论了当前常用的神经危重症监测工具。MMM用于神经重症患者的治疗是当前的新趋势,可帮助临床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以期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但目前,MMM对于继发性脑损伤的预测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验证,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MMM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医学 多模态脑监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脑氧合 脑血流量 颅内压监测 量化脑电图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转归关系研究
19
作者 黎莎 张占伟 +2 位作者 胡烨 胡潘 廖若夷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FR)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87例。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转归情况,并将... 目的:探讨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FR)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87例。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转归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56例)和转归不良组(31例)。检测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计算AFR。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GCS评分、AF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SAH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GCS评分、AFR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转归不良组年龄大于转归良好组(P<0.05)。转归不良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术后肺部感染以及术后脑出血比例高于转归良好组(均P<0.05)。转归不良组术前GCS评分、AFR水平低于转归良好组(均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术后肺部感染、术后脑出血、术前GCS评分、术前AFR为动脉瘤性SAH患者术后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术前GCS评分、AFR以及两者联合预测动脉瘤性SAH患者术后3个月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67、0.926,且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术前GCS评分、AFR是动脉瘤性SAH患者术后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能够预测患者术后转归情况,两者联合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 术后转归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20
作者 吕高鹏 邓建中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制定早期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9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行介入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据术后情况分为感染...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制定早期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9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行介入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据术后情况分为感染组35例及未感染组117例。统计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学特点,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的发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时间>3 h、吸烟史、年龄大、吞咽功能障碍、合并基础疾病、肺部疾病史、有侵入性操作、Hunt-Hess分级Ⅲ级含以上是介入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吞咽功能障碍、有侵入性操作、Hunt-Hess分级Ⅲ级含以上是介入栓塞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35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占12.5%,革兰阴性菌42株占87.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与手术时间>3 h、吸烟史、年龄大、吞咽功能障碍、有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根据以上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介入 肺部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