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的分期 被引量:41
1
作者 沈洁 朱冬发 +2 位作者 胡则辉 亓一舟 汪春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81-1487,共7页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法对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并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结果显示,根据甲壳硬度变化蜕皮后期被分成A期(身体各部位很软),B期(背甲边缘变硬,腮区、心区尚软);...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法对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并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结果显示,根据甲壳硬度变化蜕皮后期被分成A期(身体各部位很软),B期(背甲边缘变硬,腮区、心区尚软);根据游泳足趾节末端新旧表皮基线间距/旧表皮厚度的比值(R值)结合解剖后新壳的生长状况,蜕皮前期被细分为D0亚期(0<R≤0.4)、D1亚期(0.4<R≤0.65)、D2亚期(0.65<R≤0.9)、D3亚期(R≈1)和D4亚期(R≈1,新旧壳可完全分离)5个亚期;头胸甲腹面和螯足长节背面蜕皮缝的裂开是进入蜕皮期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蜕皮周期 蜕皮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及蜕皮周期中微量元素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费志良 宋胜磊 +2 位作者 唐建清 潘建林 黄成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11,共4页
以南京地区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地点、不同月份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以及同时期部分小虾和超大型虾的含肉率,分析了螯虾的营养成份,并测试了蜕皮周期中的虾体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与食料的... 以南京地区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地点、不同月份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以及同时期部分小虾和超大型虾的含肉率,分析了螯虾的营养成份,并测试了蜕皮周期中的虾体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与食料的丰欠、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人工饲养的螯虾含肉率是野外生长的1.4倍,春季含肉率最高,可达(15.33±2.31)%,秋季含肉率最低,仅(5.38±2.15)%,雌雄螯虾含肉率总体差别不显著,雌性比雄性略高。另外,蜕皮周期中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的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明显,在螯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有助于螯虾的生长、发育。文章最后还比较了红、青壳螯虾的含肉率及营养成份,青壳螯虾的含肉率较红壳螯虾的高出1.6倍,但红壳螯虾食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含肉率 营养成份 蜕皮周期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及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康现江 田志环 +1 位作者 吴江立 穆淑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6-812,共7页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蜕皮周期 形态学 肝胰腺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MIH基因mRNA水平与蜕皮激素浓度变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汪春建 朱冬发 +3 位作者 亓一舟 胡则辉 谢熙 沈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
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被认为是由位于眼柄的X器-窦腺复合体(XO-SG)分泌蜕皮抑制激素(MIH)通过调节Y器(YO)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发现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眼柄X器-窦腺复合体中表达最强。采用qRT-PCR分析了MI... 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被认为是由位于眼柄的X器-窦腺复合体(XO-SG)分泌蜕皮抑制激素(MIH)通过调节Y器(YO)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发现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眼柄X器-窦腺复合体中表达最强。采用qRT-PCR分析了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期为(0.42±0.08)倍,B期为(1.09±0.09)倍,C期为(1.35±0.16)倍,D0亚期为(1.00±0.10)倍,D1亚期(0.78±0.07)倍,D2亚期为(0.27±0.08)倍,D3/4亚期为(0.20±0.04)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法完成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蜕皮激素(20E)浓度变化的测定。A/B期蜕皮激素的浓度较低,低于仪器检测限0.33 pg,C期为(1.666±0.762)ng/mL,D0亚期为(4.047±1.5133)ng/mL,D1亚期为(6.756±4.928)ng/mL,D2亚期为(8.609±3.827)ng/mL,D3亚期为(19.534±4.799)ng/mL,D4亚期为11.616 ng/mL。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MIH基因表达量与血淋巴中蜕皮激素浓度呈现一定拮抗性,揭示MIH抑制Y器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着三疣梭子蟹蜕皮的发生和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蜕皮周期 蜕皮抑制激素 实时荧光定量PCR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明君 王春 +5 位作者 吴旭干 何杰 龙晓文 李国祥 汤北伟 成永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89-1898,共10页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幼蟹 蜕皮周期 脂类变化 肝胰腺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FAMeT基因克隆及其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熙 朱冬发 +2 位作者 崔晓雨 汤洁 邱锡尔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94-1001,共8页
为了研究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MeT)在甲壳动物蜕皮调控中的作用,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得到了三疣梭子蟹FAMeT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192659),它包括一个201 bp的5'非编码区、一个318 bp的... 为了研究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MeT)在甲壳动物蜕皮调控中的作用,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得到了三疣梭子蟹FAMeT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192659),它包括一个201 bp的5'非编码区、一个318 bp的3'非编码区和一个82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74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其他甲壳动物FAMeT进行比对,发现一致性达75%~97%,其中与远海梭子蟹FAMeT的一致性最高;而且该氨基酸序列由两个CF(CPAMD8/FAMeT)区域组成,这两个CF区域是FAMeT的标志,在所有甲壳动物的FAMeT里均有发现,因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是三疣梭子蟹FAMeT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中、不同蜕皮周期中的表达量变化,发现FAMeT在三疣梭子蟹的各个组织里均有表达,且在胸神经节里表达最强;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大颚器中FAMeT在D1期表达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至D4最低。该结果表明FAMeT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法尼酸甲基转移酶 克隆 蜕皮周期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田志环 康现江 焦传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5-1181,共7页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 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 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和D3–4期、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但从D1期开始上升,于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最高(62.063.92)%,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随后开始下降,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而蜕皮后A-B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D0期稍微上升外,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饥饿48 h后,处于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组成 肝胰腺 蜕皮周期 中华绒螯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蜕皮周期的划分及蜕皮频率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卢徐斌 姜群 +4 位作者 闵悦 姜熙 杨章平 孙龙生 张晓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3,共6页
为探索蜕皮周期的划分方法及蜕皮与生长的关系。采用形态特征与显微结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A期和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头胸甲壳软,... 为探索蜕皮周期的划分方法及蜕皮与生长的关系。采用形态特征与显微结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A期和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头胸甲壳软,游泳足的刚毛内椎未形成,根据额剑的硬度可以将蜕皮后期细分为A期(额剑软)和B期(额剑硬);蜕皮间期甲壳变硬,刚毛内椎形成;蜕皮前期游泳足在显微镜下可见"刚毛器官"及上皮组织回缩形成的透明区,并可细分为D0、D1、D2和D3四个亚期;通过比较1个生长缓慢群体(E1组)和2个正常生长群体(C1、C2组)的蜕皮频率,结果发现,E1、C1和C2组的蜕皮频率分别为0. 089 2,0. 074 2和0. 123 7,其中C1组和C2组差异显著(P <0. 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蜕皮频率可能并不是导致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蜕皮周期划分 蜕皮频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关建义 吕艳杰 +1 位作者 张宇 宁黔冀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7-872,共6页
为了探索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水产基地自行繁殖的2月龄幼虾(体长1.2~2.0 cm)为材料,捕捞后暂养于流水养殖水槽,水温(26±1)°C,每天投喂2次,1周后用于实验研究。用1.95×10–4 mol/L的K... 为了探索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水产基地自行繁殖的2月龄幼虾(体长1.2~2.0 cm)为材料,捕捞后暂养于流水养殖水槽,水温(26±1)°C,每天投喂2次,1周后用于实验研究。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处理组)或不含KK-42溶液(对照组)浸润1 min,取出,一部分用于幼虾生长速率、蜕皮周期的测定;从剩余部分中选择处于蜕皮间期(C)和蜕皮前期(D)的幼虾,Real-time PCR分析表皮几丁质酶1基因(Mnchi-1)的转录水平,同时进行表皮几丁质酶的活力测定。在实验观察期间,KK-42处理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率的升高出现在处理后的前2周。随着幼虾的生长,蜕皮周期的持续时间均趋于延长,在4个连续测定的蜕皮周期中,KK-42处理能明显缩短前2个周期的时程,分别从(8.70±1.07)、(9.81±0.43)d/周期缩短为(6.93±0.97)、(8.11±1.20)d/周期。KK-42处理可显著上调C期表皮Mnchi-1的表达,在第3、6和9 h,其m RNA水平比对照组高10倍以上,酶活性同比提高2倍以上;KK-42对D期的影响相对较弱,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酶活性仅在12 h显著升高。结果表明,KK-42能显著诱导D期、尤其是C期表皮Mnchi-1基因的表达,提高几丁质酶活性,推测幼虾对旧表皮的分解提前至C期,这可能是KK-42缩短幼虾的蜕皮周期、促进其生长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KK-42 蜕皮周期 几丁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Y-器官在蜕皮周期中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维信 陆剑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7,共4页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处于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具Y-器官(YO)1对,卵圆形,直径1 5~2 0mm,苍黄色,位于头胸部鳃腔前端,大颚外侧内收肌腹缘,邻近头胸甲内侧上皮。YO细胞排列成索状,细胞索之...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处于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具Y-器官(YO)1对,卵圆形,直径1 5~2 0mm,苍黄色,位于头胸部鳃腔前端,大颚外侧内收肌腹缘,邻近头胸甲内侧上皮。YO细胞排列成索状,细胞索之间为血窦,YO的细胞索由一种细胞构成,细胞核质比高。YO细胞具有类似脊椎动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典型超微结构特征,蜕皮前期YO细胞的光面内质网、管嵴状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丰富;蜕皮后期和蜕皮间期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明显减少;青春蜕皮后的YO出现大面积细胞凋亡,YO趋向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Y-器官 超微结构 蜕皮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蜕皮周期中荒漠沙蜥表皮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5-60,共6页
应用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gnocephalusPrezewalskii)表皮在蜕皮周期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荒漠沙蜥的表皮在一个完整的蜕皮周期中可分为6个发育时期,其中,在时期Ⅰ即休止期中,存在一个特... 应用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gnocephalusPrezewalskii)表皮在蜕皮周期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荒漠沙蜥的表皮在一个完整的蜕皮周期中可分为6个发育时期,其中,在时期Ⅰ即休止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发育时相2,即中层胀厚期,因此,休止期可细分为4个发育时相。此外,冰冻切片,苏凡Ⅲ染色,仅中层染为鲜艳橙色,显示中层不但存在,而且是富含脂类物质的结构,因此,中层可能对荒漠沙蜥皮肤防止水分蒸发的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 组织学 蜕皮周期 荒漠沙蜥 爬行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对虾蜕皮周期中外表皮对钙、磷、镁和钾的矿化作用
12
作者 王顺昌 于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8-29,共2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东方对虾在蜕皮过程中 ,壳、肌肉、肝胰脏和蜕下壳中Ca、P、Mg和K含量的变化。蜕皮间期壳中的各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蜕皮后矿化期 。
关键词 东方对虾 蜕皮周期 外表皮 矿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几丁质酶3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成凯 卢志杰 +5 位作者 Sarath Babu V 张晓君 刘晓丹 赵丽娟 潘淦 林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1-762,共12页
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与蜕皮紧密相关。几丁质酶是甲壳动物在蜕皮过程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本研究对罗氏沼虾蜕皮周期外观特征和腹肢刚毛进行了观察描述,克隆并分析了罗氏沼虾的几丁质酶Ⅲ基因(MrChi3B),制备了几丁质酶Ⅲ蛋白的多... 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与蜕皮紧密相关。几丁质酶是甲壳动物在蜕皮过程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本研究对罗氏沼虾蜕皮周期外观特征和腹肢刚毛进行了观察描述,克隆并分析了罗氏沼虾的几丁质酶Ⅲ基因(MrChi3B),制备了几丁质酶Ⅲ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研究了其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罗氏沼虾几丁质酶基因cDNA的开放阅读框为1 143 bp,编码380个氨基酸,大小为41.91 ku。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MrChi3B与日本沼虾几丁质酶基因(Chi3B)的同源性最高,为94%。MrChi3B含有一个糖苷键水解酶家族18的催化域。实时定量PCR (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结果显示,MrChi3B在罗氏沼虾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在蜕皮期之后,其在胃、表皮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在胃中其表达量在蜕皮间期达到最高;在表皮和肌肉中其表达量在蜕皮后期达到最高;肠中的表达量在蜕皮前期和蜕皮期有所上升;眼柄期的表达量在所有蜕皮期都偏低。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几丁质酶 基因克隆 蜕皮周期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蜕皮周期中GHSR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4
作者 武梦君 何玉英 +1 位作者 王琼 周玉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8,共4页
为探究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结构和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GHSR基因,命名为Fc-GHSR,并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国对虾蜕皮不同时期... 为探究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结构和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GHSR基因,命名为Fc-GHSR,并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国对虾蜕皮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组织表达分析显示,GHSR基因在中国对虾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肠道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是肌肉中的2.727倍,眼柄和心脏中表达量最低;GHSR基因在雌雄个体中雌性个体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个体;GHSR基因在蜕皮中期表达量高于蜕皮后期高于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整个蜕皮过程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GHSR参与了中国对虾蜕皮的整个过程,且在蜕皮中期表达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对虾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探究对虾生长轴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蜕皮周期 GHS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穆迎春 王芳 +2 位作者 董双林 董少帅 朱长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 553 2±0 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 553 2±0 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有显著的影响(P<0 05),其中S10 能明显抑制对虾的蜕皮,S2则能促进对虾的蜕皮,前者较后者蜕皮周期延长4 97 d;(2)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 05),其中,S4 和S7 两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大,分别大于S0组28 11%和22 36%,并且与S0 和其他处理组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3)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摄食量有显著影响(P<0 05),S4 和S7 两组分别高于S0组15 96%和11 46%;(4)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未产生显著的影蚐7两组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波动幅度 盐度 稚虾 特定生长率 人工配合饲料 蜕皮周期 转化效率 显著水平 水族箱 实验 S10 摄食量 食物 体重 投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田志环 康现江 焦传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904,共6页
采用组织化学和原子吸收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体壁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和膜层,糖类物质各层均有分布,胶原纤维分布在除上表皮外的其他各层。在蜕皮前,糖类、胶... 采用组织化学和原子吸收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体壁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和膜层,糖类物质各层均有分布,胶原纤维分布在除上表皮外的其他各层。在蜕皮前,糖类、胶原纤维都被重吸收,体壁上表皮和外表皮在蜕皮前形成,内表皮和膜层在蜕皮后形成。体壁粗蛋白含量在蜕皮前期(D1-D3—4期)降低(P<0.05),蜕皮后A-B期含量极高(P<0.05)。几丁质含量在蜕皮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只是在蜕皮前稍有上升。Ca2+和Mg2+含量在蜕皮前D1期显著低于蜕皮间期和蜕皮前其他时期(P<0.05),而蜕皮后A-B期降到最低(P<0.05),蜕下的甲壳中则含有较多的Ca2+和Mg2+(P<0.05)。Cu2+和Zn2+含量除蜕皮后A-B期升高外(P<0.05),其余时期变化不明显(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体壁结构和成分变化与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蜕皮周期 体壁结构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伟 吴旭干 +2 位作者 潘桂平 侯文杰 成永旭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91-1301,共11页
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 Chi)c 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3),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 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 Chi)c 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3),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 Chi基因c DNA全长2 200 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6 bp、3'非编码区(3'-UTR)714 bp和开放阅读框1 470 bp,编码48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为53.97 ku和4.76。(2)Blast P结果显示,Pt Chi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甲壳动物Chi-3的一致性为61%~9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 Chi与其他甲壳动物Chi-3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 Chi基因在C期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胃、大颚器、心脏和眼柄中Pt Chi-mRNA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在其他组织中Pt Chi-mRNA表达量最低,且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4)不同蜕皮阶段,Pt Chi在肝胰腺、肠、胃和大颚器4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模式有所不同,肝胰腺中Pt Chi-mRNA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暗示Pt Chi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蜕皮后期对病原体的免疫防御;肠中的Pt Chi-mRNA表达水平在E期最高,C期最低,推测Pt Chi参与蜕皮过程中肠道围食膜的分解和免疫功能;胃中Pt Chi表达水平在C期最高,暗示其参与了食物消化。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Pt Chi可能为甲壳动物Chi-3型,其准确生理学功能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几丁质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蜕皮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HMGR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锡尔 朱冬发 +2 位作者 崔晓雨 汤洁 谢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2-1201,共10页
为了研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在甲壳动物蜕皮调控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得到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HMGR基因的c ... 为了研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在甲壳动物蜕皮调控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得到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HMGR基因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280756)。该序列全长2575bp,包括一个53bp的5′端非编码区,一个686bp的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长度为183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11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美洲海鳌虾HMGR氨基酸序列相比一致性达65%,具有Ⅰ型HMGR保守催化区域、两个HMG-Co A结合基序和两个NADP(H)结合基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分析三疣梭子蟹HMGR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及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HMGR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大颚器(MO)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它组织中表达量均极低;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大颚器中HMGR基因的表达量自A期至D0亚期升至最高,然后下降,至D4亚期最低。验证了大颚器是三疣梭子蟹合成甲基法尼酯的唯一器官,表明HMGR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基因克隆 蜕皮周期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沼虾蜕皮过程中头胸甲外骨骼超微结构的改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娟 张俊芳 +3 位作者 郑征帆 黄亚龙 苗泽龙 宁黔冀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1-307,共7页
采用HE染色及石蜡切片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描述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蜕皮间期(C期,intermolt stage)及新旧表皮更替变化剧烈的蜕皮前晚期(D4期,late premolt stage)和蜕皮后期(postmolt stage)A-B期头胸甲外骨骼的形态... 采用HE染色及石蜡切片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描述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蜕皮间期(C期,intermolt stage)及新旧表皮更替变化剧烈的蜕皮前晚期(D4期,late premolt stage)和蜕皮后期(postmolt stage)A-B期头胸甲外骨骼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沼虾外骨骼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三层,D4期出现新的上表皮和外表皮,B期出现新内表皮,外表皮强嗜碱性而内表皮弱嗜酸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期头胸甲内、外表皮均为几丁质-蛋白质纤维构成的平行板层结构且板层内有发达的孔道系统(pore canals,pc),但内外表皮板层间排列紧密程度不同,外表皮板层切面边缘较整齐,结构致密,板层内pc大小均一、近似圆形,内表皮板层切面边缘粗糙,结构较疏松,板层内pc大小不等、多为梭形。在蜕皮前后,新外表皮结构变化显著,与C期相比,D4期新外表皮超微结构与旧内表皮结构相似,而在A期,外表皮超微结构由疏松变为致密,这可能与蜕皮后表皮的钙化相关。本研究旨为阐明沼虾的蜕皮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外骨骼 蜕皮周期 HE染色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期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幼体摄食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小明 姜晓东 李少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每天从锯缘青蟹育苗池采集幼体,在实验室内依平衡法测定从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天青蟹幼体的摄食率,并同时测定青蟹幼体每天的干重和比能值,比较研究了饵料密度对青蟹不同发育阶段幼体摄食的影响,以及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的变化。结果表明,... 每天从锯缘青蟹育苗池采集幼体,在实验室内依平衡法测定从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天青蟹幼体的摄食率,并同时测定青蟹幼体每天的干重和比能值,比较研究了饵料密度对青蟹不同发育阶段幼体摄食的影响,以及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的变化。结果表明,轮虫是青蟹蚤状幼体(Z)Ⅰ期(Z1)和Ⅱ期(Z2)适宜的饵料,卤虫无节幼虫是青蟹幼体生长发育主要的能量来源,占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96·48%。以干重和能量表示的青蟹幼体摄食率(CDW和CJ)随幼体蜕皮发育呈指数增长[CDW=13·463e0·8283(d+1)(r2=0·927),p<0·01;CJ=0·4018e0·7516(d+1)(r2=0·956),p<0·01];青蟹大眼幼体摄食强度显著上升,摄入能量高达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77·25%。Z1、Z2期为被动摄食,青蟹幼体主动摄食的能力随幼体发育而逐渐提高,大眼幼体为主动摄食。锯缘青蟹各期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率的变化是:Z1→Z4期蜕皮后上升,蜕皮前稍微下降;Z5期蜕皮后和蜕皮前较高,蜕皮间较低。Z5期日粮水平最低;青蟹大眼幼体期有2个摄食峰值,变化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摄食 幼体发育期 蜕皮周期 饵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