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2
1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评价颅颌面的不对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芸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beamvolumetrictomography,CBVT),与传统医学CT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锥束射线单次旋转一次即可获得扫描对象的三维影像信息;而传统医学cT扫描方式是层扫描,即扇形射线束在一个层面内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不对称 颅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华玲 颜愈佳 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99-705,共7页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 上颌恒磨牙的牙根和根管解剖形态复杂,根管变异发生率和根管治疗率均较高,是临床根管治疗相关研究的焦点。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维影像,是研究根管系统解剖较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国家和人种的一般和特殊的上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了不同牙根及根管形态发生率和对称性及其与性别的关系,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磨牙 根管形态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下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培培 段诗苗 +5 位作者 江浩 吴云来 张雷 徐全敬 申建 赵家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634-1636,1642,共4页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CT的图像进行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Z(腹背)和ROLL(沿横截面旋转)四个方向的误差并对其分析。结果:≥70岁病人在X、Z和ROLL三个方位的摆位误差均大于<70岁病人(P<0.01),在Y方向上两年龄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显示,X轴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3 mm,Z轴方向的主要集中在3.1~6 mm;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分别为537(88.2%)、62(10.2%)和10(1.6%)。体膜固定与颈胸膜固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轴方向和ROLL轴方向上采用体膜固定方式病人的摆位误差大于颈胸膜(P<0.01)。在Y轴方向上女性摆位误差大于男性(P<0.05),X、Z和ROLL方向不同性别间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食管各有优点与缺点,临床医生在勾画靶区外放距离时应考虑病人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摆位误差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食管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姜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116-117,共2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的应用增长迅速,但放射剂量大、体积大等限制了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准入及应用。1997年,日本大学Arai等发明了另外一种CT系统,即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并命名为Ortho-CT,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且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的应用增长迅速,但放射剂量大、体积大等限制了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准入及应用。1997年,日本大学Arai等发明了另外一种CT系统,即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并命名为Ortho-CT,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小。现将CBCT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口腔正畸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李海文 肖传实 +2 位作者 杨志明 王新文 郭伟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 .5 S螺旋扫描) ,分析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分析管壁钙化和软性斑块,评价16层螺旋CT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价值。结果:在2 1例患者的15 2个节段(血管直径≥2 m 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36节段(占83.9% )。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 % (2 7/ 31)和96 .2 % (10 1/ 10 5 )。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16层螺旋CT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80 .0 % (2 7/ 35 )。此外,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软性斑块显示良好,对支架显示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和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心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差异测量中的应用
7
作者 严俊 赵润成 李丽娜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9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在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差异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类高... 目的探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在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差异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和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和Ⅲ类唇侧CEJ下2、4、6 mm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舌侧CEJ下2 mm、4 mm、6 mm处以及唇舌侧根尖处牙槽骨厚度小于Ⅱ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比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更加单薄且狭窄,在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要特别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避免牙根吸收、骨开窗以及骨开裂等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区牙槽骨开窗和开裂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8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倾斜扇束反投影滤波局部重建算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席晓琦 韩玉 +1 位作者 李磊 闫镔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7-265,共9页
螺旋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T)作为常用的临床诊断工具,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其辐射剂量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局部成像利用准直器减小射线直照区域,能够有效降低CT辐射剂量.然而,局部成像会造成投影数据横向截断,产生局部重建问题.现有螺旋反... 螺旋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T)作为常用的临床诊断工具,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其辐射剂量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局部成像利用准直器减小射线直照区域,能够有效降低CT辐射剂量.然而,局部成像会造成投影数据横向截断,产生局部重建问题.现有螺旋反投影滤波(BPF)算法只能实现局部曲面重建,难以实现局部体区域重建.在圆轨迹扇束BPF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加权修正和坐标扩展,提出了螺旋锥束CT倾斜扇束反投影滤波(TFB-BPF)重建算法.该算法把重建区域按层划分,对各层构建倾斜的扇形束几何,并使用经过加权修正的TFB-BPF算法逐层进行重建.该算法最大的优势是滤波线(与原始螺旋锥束BPF算法中PI线等价)在二维平面内选择,算法更加简洁高效,并且能够应用于局部体区域的重建.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重建物体局部体区域,并且重建图像质量较好,没有明显的截断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螺旋轨迹 局部成像 反投影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转化二维平片与头颅侧位片测量磨牙后间隙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彤彤 刘莉萍 王之瑜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9期3276-3278,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CCB)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对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点的定点准确性,并比较两种侧位片所测得磨牙后间隙是否有差异。方法对25例需要正畸的错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CCB)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对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点的定点准确性,并比较两种侧位片所测得磨牙后间隙是否有差异。方法对25例需要正畸的错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1.5岁)进行CBCT扫描,并拍摄Ceph。按统一标准将CBCT数据转化成左右两半头颅侧位片。选择测量磨牙后间隙的常用标志点,由同一名操作者分别对CCB与Ceph中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进行3次定点并测量,对CCB与Ceph上的定点误差、3次测量的误差及磨牙后间隙长度与高度值采用方差分析、组内相关系数及配对t检验。结果3次CCB与Ceph测量磨牙后间隙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操作者3次测量值重复性好,在CCB上定点的精度明显优于Ceph。结论CCB定点的精度普遍要优于Ceph,尤其是磨牙根尖点在CCB上的定点更精确。对磨牙后间隙测量精确性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头颅侧位片 磨牙后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欧定锦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7期830-832,共3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CTA检查...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黎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CTA检查。评估CTA的诊断效能,冠状动脉CTA病变部位分布和病变严重程度的检出率。结果DSA检查示阳性94例,阴性10例;CTA检查示阳性92例,阴性12例,以CAG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6.81%(91/94),特异度为90.00%(9/10),准确率为96.15%。以CAG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CAG检出阳性冠状动脉201例,CTA检出阳性冠状动脉196例,总检出率为97.51%;CTA检查示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动脉的检出准确率为别为98.19%、97.50%、97.73%、96.77%;对于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动脉病变部位,CTA和CAG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均>0.05)。CTA检查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检出准确率为别为95.92%、96.55%、98.25%、100.00%。对于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CTA和CAG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可准确定位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精准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CTA和CAG检查方法具有相似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造影术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与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非克 任先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136-139,共4页
目的: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中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差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期间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 目的: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中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差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期间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检索词:“VA,photography,vertebralartery,Angiography,DSA,CTA,MRA″。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关于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检索词:“椎动脉,摄影,造影,DSA,CTA,MRA”。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并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有关影像学检测方法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的文献47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7篇,纳入30篇。其中有关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11篇,有关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6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13篇。资料综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目前是椎动脉测量和相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以较安全的CO2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代替碘油充当造影剂。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是随着CT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检查手段,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同属有创检查。在椎动脉检测中能很好的显示局部受压的部位原因及程度,但不能反映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流方向,甚至可能夸大血管狭窄程度。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属于无创检查。对正常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优势及适用性、准确性普遍公认。但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还有着较大的争论和分歧。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种检测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无创性敏感性俱佳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将在临床椎动脉常规检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对比研究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改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机房放射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3
作者 郭丽丽 张耀 武凤娇 《实用医技杂志》 2022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对某医院改建CT机房的防护、CT机质量控制检测及放射防护设施等进行检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安全。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采用现场调查检测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CT机房的平面布局、屏蔽防护核... 目的对某医院改建CT机房的防护、CT机质量控制检测及放射防护设施等进行检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安全。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采用现场调查检测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CT机房的平面布局、屏蔽防护核查、机房防护、防护设施、应急预案等符合国标要求,CT机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诊断床定位精度、定位光精度、扫描架倾角精度、重建层厚偏差、CTDIW、CT值(水)、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CT值线性11项均符合验收检测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符合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职业损伤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机器人系统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颈椎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俊 孙炎冰 +4 位作者 朱子奇 李刚 焦静 倪其鸣 于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 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摄影和CT进行比较,探讨Siemens双悬吊3D机器人系统(Multitom RAX)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BCT)在颈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将在本院骨科就诊且因疑似颈椎疾病而分别行正侧位X线摄影(A组)、颈椎CT(B组)或3D RAX CBCT(C组)检查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3组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颈椎解剖学参数,包括枕颈角(OC_(2)A)、第1胸椎倾斜角(T_(1)SA)、C_(2)与C_(7)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及颈椎前凸角(CL),并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图像质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剂量面积乘积(DAP)。对3组的各项解剖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C两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8.29°±6.73°、10.52°±12.53°、(26.77±10.33)mm及18.14°±7.23°、10.54°±11.08°、(27.07±9.26)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OC_(2)A、CL及cSVA分别为14.78°±6.98°、3.32°±13.70°和(21.92±8.85)mm,与A、C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2.5±0.65、B组:3.72±0.45、C组:3.52±0.6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组降低了54.6%,较A组DAP增大了8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检查时,采用3D机器人系统CBCT较常规X线能提供质量更高的图像且相比CT有更精准的站立位测量数据及更低的辐射剂量,能为临床提供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测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3D机器人系统 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造影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明远 张慧群 +2 位作者 李荣先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学表现。另选取30例无心律失常单纯心肌桥患者(无心律失常组)作为对照。结果:有心律失常组31例患者均只表现为单纯心肌桥,排除了冠心病、瓣膜结构性心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病因。31例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23例。31例患者中17例为深埋型,14例为浅表型。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有心律失常组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肌收缩末期直径和心肌舒张末期直径、CTA上其壁冠状动脉横断面管腔变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律失常心肌桥患者CTA表现无明显特点,CTA上显示的心肌桥病理解剖特点只是可用来解释部分心肌显著缺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解释心肌桥患者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快速扩弓后牙及牙槽骨变化的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宁 高美琴 +3 位作者 顾永佳 陆建锋 熊斌 夏文倩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使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价牙及牙槽骨在上颌快速扩弓后的变化。方法:需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的患者24例,在扩弓前和扩弓后拍摄CBCT作为临床资料,在CBCT上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处... 目的 :使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评价牙及牙槽骨在上颌快速扩弓后的变化。方法:需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的患者24例,在扩弓前和扩弓后拍摄CBCT作为临床资料,在CBCT上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处的中央窝宽度,上颌第一磨牙的倾斜度,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厚度,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弓扩宽度为(3.76±2.15)mm,上颌第一磨牙处牙弓扩宽度为(3.43±2.52)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倾斜度改变:左侧(1.42°±1.05°),右侧(1.59°±1.23°);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厚度减少:左侧(0.71±0.67)mm,右侧(0.69±0.45)mm。结论 :上颌快速扩弓后,在CBCT上测量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牙冠颊向倾斜度增大说明牙齿移动为倾斜移动而非整体平行移动。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厚度减少,应严密观察颊侧炎症情况以避免牙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快速扩弓 扩弓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探测器计算机体层摄影联合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17
作者 戴振火 邹毅明 李伟周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8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探测器计算机体层摄影(MD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第三医院病理证实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DCT和MRI检查,... 目的探讨多探测器计算机体层摄影(MD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第三医院病理证实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DCT和MRI检查,将临床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与MDCT联合MRI检查方法对疾病检出率、对病灶检出情况、不同肝癌类型检出情况。结果MDCT联合MRI检查方法对疾病检出率高于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P<0.05);病理共确诊病灶137个,MDCT联合MRI检查方法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P<0.05);病理确诊巨块型肝癌23例,结节型24例,弥漫型21例,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与MDCT联合MRI检查方法对巨块型肝癌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T联合MRI检查方法对结节型、弥漫型肝癌检出率高于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MDCT联合MRI对疾病和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单纯使用MDCT或MRI检查,为尽早准确诊断、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
18
作者 徐伟华 朱勇 秦定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7期1045-1046,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58例患者CT表现为肺内圆形、类圆形块影或结节,或不规则形块影。其中直... 目的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58例患者CT表现为肺内圆形、类圆形块影或结节,或不规则形块影。其中直径大于3 cm的肿块42例,小于3 cm的结节16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瘤体内有液化坏死、空泡征、钙化影,肿块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邻近胸膜的肿块可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结论MSCT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等,同时能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内及胸壁、肋骨转移等。故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右冠状动脉起自前降支一例
19
作者 郭海平 江明宏 +2 位作者 曹雪滨 刘亚飞 罗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76-76,共1页
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分布异常,是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发育完全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无临床症状,但少数可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分布异常,是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发育完全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无临床症状,但少数可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应用320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右冠状动脉起自前降支1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心血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计算机摄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旭 彭弘 李圣博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年第6期602-60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计算机摄片(DR)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90例作为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诊断,结合术后诊断结果比较2种检测方法肋骨骨折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计算机摄片(DR)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90例作为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诊断,结合术后诊断结果比较2种检测方法肋骨骨折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肋骨骨折准确率为97.2%,漏诊率为2.8%,与DR平片检出率83.0%,漏诊率17.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不同水平节段分布骨折准确率分别为100.0%、97.9%、94.4%,均显著高于DR平片86.7%、84.0%、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率为98.9%,准确率为97.83%与DR平片诊断91.3%、89.1%比较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进一步检出骨折,准确率更高,更利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肋骨骨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