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轴向螺钉-棒椎弓根固定系统植入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孟军
许海宁
+3 位作者
褚秀成
李亮
吉旭彬
于锡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705-5708,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点。方法:选择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加拿大脊柱外科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1999-01/2004-01治疗的寰枢椎损伤患者。应用后路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
目的:总结应用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点。方法:选择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加拿大脊柱外科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1999-01/2004-01治疗的寰枢椎损伤患者。应用后路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38例,固定位置为寰椎(C1)的双侧块和枢椎(C2)的椎弓根,并与46例采用关节突螺钉复合后方椎板下钢丝固定植骨融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脊髓损伤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愈+有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92%,85%,χ2=0.29,P>0.05)。②治疗组对椎动脉孔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30%,χ2=6.99,P<0.05)。③治疗组对椎管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28%,χ2=6.02,P<0.05)。④术后治疗组α角(寰枢椎角)为(26.8±5.42)°,对照组α角为(25.6±5.82)°,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t=1.27,P>0.05)。⑤治疗组1例轻度错位(≤7mm),1例神经轻度放射痛,术后5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消失,余无固定松动、椎动脉损伤、神经压迫征发生,3个月融合28例,6个月全部融合。对照组4例出现骨折所致不稳,3例半脱位,5例不融合,6例神经痛。结论:对急性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C1双侧块和C2椎弓根后路多轴向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方法简单、易于避开椎动脉,定位准确,直视下进行操作,安全性高,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向
钛
螺钉
-
棒
系统
寰枢椎
骨折脱位
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
9
2
作者
陈赞
张贤鹏
+1 位作者
菅凤增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矫形协会评分(JOA)、钱氏线(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患者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螺钉-钛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轴向螺钉-棒椎弓根固定系统植入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征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孟军
许海宁
褚秀成
李亮
吉旭彬
于锡欣
机构
东营市人民医院外一科
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705-5708,共4页
文摘
目的:总结应用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点。方法:选择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加拿大脊柱外科中心、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1999-01/2004-01治疗的寰枢椎损伤患者。应用后路多轴向钛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38例,固定位置为寰椎(C1)的双侧块和枢椎(C2)的椎弓根,并与46例采用关节突螺钉复合后方椎板下钢丝固定植骨融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脊髓损伤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愈+有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92%,85%,χ2=0.29,P>0.05)。②治疗组对椎动脉孔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30%,χ2=6.99,P<0.05)。③治疗组对椎管的入侵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28%,χ2=6.02,P<0.05)。④术后治疗组α角(寰枢椎角)为(26.8±5.42)°,对照组α角为(25.6±5.82)°,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t=1.27,P>0.05)。⑤治疗组1例轻度错位(≤7mm),1例神经轻度放射痛,术后5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消失,余无固定松动、椎动脉损伤、神经压迫征发生,3个月融合28例,6个月全部融合。对照组4例出现骨折所致不稳,3例半脱位,5例不融合,6例神经痛。结论:对急性寰、枢椎损伤患者进行C1双侧块和C2椎弓根后路多轴向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方法简单、易于避开椎动脉,定位准确,直视下进行操作,安全性高,固定可靠。
关键词
多轴向
钛
螺钉
-
棒
系统
寰枢椎
骨折脱位
外科学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
9
2
作者
陈赞
张贤鹏
菅凤增
凌锋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33-336,共4页
文摘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矫形协会评分(JOA)、钱氏线(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患者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螺钉-钛棒系统
Keywords
Cranial cervical junction (CCJ)
Screw
-
rod system
分类号
R68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轴向螺钉-棒椎弓根固定系统植入治疗寰枢椎损伤的特征
李孟军
许海宁
褚秀成
李亮
吉旭彬
于锡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陈赞
张贤鹏
菅凤增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