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4-二羟基苯乙酮对老年大鼠血小板膜磷脂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彭东华 石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43-346,共4页
DHAP100mg·kg-1·d-1,po,持续10周,可使老龄大鼠血小板膜磷脂(PL)含量增加,膜磷脂与膜胆固醇比值(PL/C)相对增高;血小板磷脂成分——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也有明... DHAP100mg·kg-1·d-1,po,持续10周,可使老龄大鼠血小板膜磷脂(PL)含量增加,膜磷脂与膜胆固醇比值(PL/C)相对增高;血小板磷脂成分——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也有明显增加(p<0.01),但血小板膜总脂及膜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DHAP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膜磷脂降解、改变血小板膜组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羟基苯乙酮 血小板膜磷脂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磷脂促凝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瑞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494-496,共3页
血小板膜磷脂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血细胞膜磷脂非对称分布的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对血小板膜磷脂的促凝活性(PCA),以及有关临床等方面的研究。1血小板膜磷脂非对称分布... 血小板膜磷脂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血细胞膜磷脂非对称分布的调节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对血小板膜磷脂的促凝活性(PCA),以及有关临床等方面的研究。1血小板膜磷脂非对称分布的调节机制就大多数真核细胞而言,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 促凝活性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丹参饮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玉昆 冯月男 +3 位作者 卞敬琦 刘欣欣 肖洪彬 牛雯颖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0-795,共6页
目的基于血小板膜糖蛋白4(CD3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探讨丹参饮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饮食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0.004 g/kg... 目的基于血小板膜糖蛋白4(CD3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探讨丹参饮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饮食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0.004 g/kg)和丹参饮高、低剂量组(3.6、0.9 g/kg),另设空白组(喂养基础饲料),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每天灌胃相应药物,其余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血脂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相关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连接蛋白(Fn)、磷脂酶A2(PLA2)、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PGI2)、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聚集率、60 s聚集率、180 s聚集率)和纤溶系统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血小板中CD36/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D36、黏着斑激酶(FAK)、磷脂酰肌醇4-磷酸5-激酶(PIP5K)、PI3K、磷酸化Akt(p-Akt)、p-Akt1/2/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TC、TG、LDL-C含量,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中FIB含量,血浆中PLT、MPV、vWF、Fn、PLA2、TXB2、TXA2、cGMP、β-TG水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60 s聚集率,血浆中PAI-1水平,CD36、FAK、PIP5K、PI3K、p-Akt、p-Akt1/2/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含量和6-keto-PGF1α、PGI2、t-P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丹参饮干预后,上述大部分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丹参饮可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D36/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丹参饮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糖蛋白4/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促凝磷脂的活性
4
作者 胡凯 SBéguin HCHemker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492-493,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膜磷脂 促凝活性 磷脂
原文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小板磷脂膜脂肪酸的相关性
5
作者 于小妹 李铎 +5 位作者 谢海宝 王强 徐阿梅 毕其华 叶雄伟 范芳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5-226,共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范建高等报道2005年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7.29%,其中92.43%为NAFLD。有报道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范建高等报道2005年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7.29%,其中92.43%为NAFLD。有报道认为NAFLD的发生与脂肪酸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本地区NAFLD患者血小板磷脂膜脂肪酸的分析,以进一步了解NAFLD患者饮食中脂肪酸的组成,以及这些成分与其他参数的关系,从而探讨脂肪酸代谢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及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脂肪酸类 血小板磷脂
原文传递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死
6
作者 张建英 何晓军 +6 位作者 王广贤 张沙丽 张敏敏 纪冰 朱刚 张传文 严国胜 《南京部队医药》 1997年第5期34-35,共2页
近年来学者们对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简称ACA)与脑梗死的关系颇为关注。我科共对84例(包括对照组40例)进行了这方面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测方法 对受试者空腹条件下取其静脉血3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近年来学者们对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简称ACA)与脑梗死的关系颇为关注。我科共对84例(包括对照组40例)进行了这方面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测方法 对受试者空腹条件下取其静脉血3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AS)测定ACA(IgG、IgM),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并按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凡IgG≥1.40,IgM≥1.35者判为阳性。1.2 检测对象 脑梗化组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心磷脂抗体 阳性率 多灶性 南京 血小板膜磷脂 活复合物 血小板活化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贺石林 《血栓与止血学》 1998年第1期28-33,共6页
1 经典凝血学说的修正 在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内,在Schmid与Morawitz倡导下,普遍认为血液凝固是血浆暴露于受损组织引起的,并将组织中负责启动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随后命名为组织因子或因子Ⅲ。但实... 1 经典凝血学说的修正 在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内,在Schmid与Morawitz倡导下,普遍认为血液凝固是血浆暴露于受损组织引起的,并将组织中负责启动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组织凝血活酶(tissue thromboplastin),随后命名为组织因子或因子Ⅲ。但实验证明没有组织因子参加,血液也会发生凝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 凝血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临床意义 血小板膜磷脂 活化血小板 血管内皮细胞 瀑布学说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因子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抑肽酶之后的新型药物(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Mojca Remskar Konia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1,共4页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最初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Ⅸ缺乏的A型和B型血友病。在欧洲,它的应用范围已经延伸到凝血因子Ⅶ缺乏和血小板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相继有报道,rFⅦa应用于心脏、肝脏、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说明...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最初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凝血因子Ⅷ、Ⅸ缺乏的A型和B型血友病。在欧洲,它的应用范围已经延伸到凝血因子Ⅶ缺乏和血小板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相继有报道,rFⅦa应用于心脏、肝脏、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说明书以外的范畴。rFⅦa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致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可能风险,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具有争议。本文对凝血的基本原理、rFⅦa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rFⅦ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在体研究表明,凝血障碍的临床表现不能为经典的凝血途径所解释。原有的凝血模式忽略了血小板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磷脂引起的凝血酶的释放。新提出的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式则描述了凝血的启动、放大以及延伸过程。新的模式是通过辨认带有组织因子的血小板或细胞膜来活化特定的凝血因子。rFⅦa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因为影响因素(血液稀释、pH值、体温、血小板计数和血压等)众多而变得复杂。最近的研究证明了rFⅦa适用于心脏手术中的难治性出血,可以减少异体输血、降低二次探查手术的发生率,血栓栓塞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但研究证据尚不充分。酸中毒、低体温、血液稀释、血小板耗尽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等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rFⅦa的疗效。为明确rFⅦ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因子Ⅶ 心脏外科 手术中 应用 血小板膜磷脂 抑肽酶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凝血因子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