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与对氧磷酶1/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家慧 罗霄鹏 +3 位作者 包正军 唐兰英 黄亮 赵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59-563,共5页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主要药物之一,在二级预防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有很大个人差异,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VPR),其可能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影响VPR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因素...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主要药物之一,在二级预防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有很大个人差异,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VPR),其可能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影响VPR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两个基因位点研究较多,对氧磷酶1(PON1)基因Q192R位点和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基因多态性和甲基化共同控制POIN1酶和PEAR1受体的浓度或数量水平,从而影响药物代谢。该文拟对以上两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及其甲基化分别与VPR和缺血性不良事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 基因多态性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 被引量:17
2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4期366-366,共1页
1.已接受双联抗血小板台疗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治疗反应检测。在与 P2Y12抑制剂合用时,即使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不佳,也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超过100 mg/d)。2.P2Y12抑制剂治疗反应监测推荐应用VerifyNo... 1.已接受双联抗血小板台疗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治疗反应检测。在与 P2Y12抑制剂合用时,即使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不佳,也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超过100 mg/d)。2.P2Y12抑制剂治疗反应监测推荐应用VerifyNow或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检测,无条件时可采用LTA方法,但需注意操作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反应 临床检测 血小板 多样性 专家 中国 阿司匹林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 被引量:99
3
作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6-991,共6页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作为两类最...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作为两类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目前ACS和(或)PCI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基石.研究发现,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差异与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药物治疗反应 临床检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多样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专家 中国
原文传递
有效应对肿瘤治疗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
4
作者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5年第2期66-67,共2页
在抗肿瘤的征途上,免疫系统与治疗药物并肩作战。然而,这场战役并非毫无代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小英雄——血小板,有时会默默承受战火的余波。它们本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凝血卫士,却在治疗过程中不幸“减员”。肿... 在抗肿瘤的征途上,免疫系统与治疗药物并肩作战。然而,这场战役并非毫无代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小英雄——血小板,有时会默默承受战火的余波。它们本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凝血卫士,却在治疗过程中不幸“减员”。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发病率甚至高达2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血小板减少 免疫系统 不良反应 抗肿瘤治疗 治疗药物 有效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P患者外周血脂质谱与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周心蕙 左斌 +1 位作者 王文 何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的脂质谱,探究脂代谢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439例ITP患者和67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临...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的脂质谱,探究脂代谢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439例ITP患者和67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脂生化、治疗方案、用药后血小板计数等参数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根据《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将其中281例接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的ITP患者分为有效和无效组,分析血脂水平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TPO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9例ITP患者和67例健康对照,ITP患者总队列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脂质水平无显著差异。281例接受rhTPO/TPO-RA治疗的ITP患者中,高甘油三酯组ITP患者rhTPO/TPO-RA治疗的起效时间更短(P=0.0283),血小板升高值显著高于低血脂组(P=0.0036)。结论高甘油三酯的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较好,提示外周血脂质水平可能用于预测ITP患者rhTPO/TPO-RA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药物 治疗反应 脂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婵娟 乔蕊 张捷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257-1262,共6页
近年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陆续出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仍是目前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最常用药物。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仍再次发生临床缺血事件,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 近年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陆续出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仍是目前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最常用药物。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仍再次发生临床缺血事件,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关于这一现象研究很多,这些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如不同实验室检测体外血小板功能方法不同、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存在广泛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疾病对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影响等。文章主要从体外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代谢相关临床疾病等方面总结目前可能得到的证据,来阐述影响残余血小板活性原因及其与血栓形成事件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治疗反应 血小板活性 基因多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7
作者 霍勇 王拥军 +7 位作者 谷涌泉 黄恺 徐安定 郑月宏 葛均波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5期241-250,共10页
早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显著益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治疗中得... 早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显著益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图1),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患者,国内外指南均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作为Ⅰ类推荐^([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反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人员发现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新靶标:血小板反应蛋白-1
8
作者 佚名 《现代医院》 2019年第5期749-749,共1页
2019年实验生物学(EB)会议上报道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水平可以减轻过量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研究人员Matthew McMillin及其团队发现,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功能衰竭小鼠中,血栓反应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 2019年实验生物学(EB)会议上报道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水平可以减轻过量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研究人员Matthew McMillin及其团队发现,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功能衰竭小鼠中,血栓反应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的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反应蛋白 研究人员 肝损伤 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 肝功能衰竭 靶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O-RA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与安全性
9
作者 张茗雪 张磊 梁卉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收集16例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仍反复,并且口服TPO-RA治疗的ITP病儿的临床资料,监测TPO-RA治疗前后病儿血... 目的探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收集16例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仍反复,并且口服TPO-RA治疗的ITP病儿的临床资料,监测TPO-RA治疗前后病儿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出血分级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6例ITP病儿用药1、2、3周及1、2、3、4月PLT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3.408,P<0.05);治疗后出血分级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Z=-2.140,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病儿均可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TPO-RA治疗儿童ITP效果佳、安全性高,病儿可耐受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儿童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治疗结果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欢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3期93-95,共3页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主要治疗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T、PT、APTT、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ECAM-1水平为(77.45±9.23)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6±8.5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与对照组的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反复发作次数,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小板药物 短暂性脑缺血 治疗效果 凝血指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杰 韩丹宁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699-702,共4页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85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血板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替...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85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血板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抑制率、TIMI分级、校正TIMI帧数计数,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服药24 h后、服药7 d后,两组患者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AA诱导通路上残留的血小板活性(MA 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4 h后、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二磷酸腺苷抑制率(ADP%)高于氯吡格雷组,ADP诱导通路上残留的血小板活性(MA ADP)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7 d后,替格瑞洛组TIMI分级Ⅲ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氯吡格雷组,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校正TIMI帧数计数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心动过缓、皮肤瘀斑、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紧急冠脉血运重建等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优于氯吡格雷,可减少无/慢回流的发生,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和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治疗应用 心肌梗死/并发症 急性病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抗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晶晶 王超 +3 位作者 刘敏 李鹏辉 谢颂扬 吴莉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的抗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方法选择335例于2018-01—2019-06住院的未溶栓的确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 目的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的抗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方法选择335例于2018-01—2019-06住院的未溶栓的确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剂量分组阿司匹林200 mg治疗组、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组、氯吡咯雷治疗组、替格瑞洛治疗组。采用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AA、ADP、Col、EPI诱导的MAR。结果治疗7 d后,各治疗组MARADP、MARAA、MARCol、MAREPI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治疗组及替格瑞洛治疗组MARADP差值高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组MARAA差值均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及替格瑞洛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200 mg治疗组MARAA差值高于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替格瑞洛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阿司匹林200 mg比阿司匹林100 mg剂量的抗血小板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抗栓治疗 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价值
13
作者 王超 张涛 《系统医学》 2020年第22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通过双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联合组患者...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通过双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联合组患者治疗方案为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8,P<0.05);在治疗后,联合组血小板平均容积(12.33±0.20)fL显著高于对照组(10.29±0.17)fL,血小板计数(202.11±14.46)×109/L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15.08±1.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45±10.77)×109/L、(18.6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18、20.710、22.731,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00%和对照组8.00%比较,联合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疗效理想,不仅可以对患者血小板参数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治疗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血小板药物 治疗疗效 血小板参数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高血小板反应性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骆景光 韩凌 +2 位作者 杨明 陈立伟 李晓红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33-134,共2页
全球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高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预后极差,指南推荐中高危NsTE-ACS患者入院后尽快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Ⅰ类证据,A级推荐)。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45.7%存在治疗后高血... 全球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高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预后极差,指南推荐中高危NsTE-ACS患者入院后尽快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Ⅰ类证据,A级推荐)。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45.7%存在治疗后高血小板反应性(HPR),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新型非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能快速、可逆地直接作用于P2Y12腺苷二磷酸(ADP)受体,可有效改善抗血小板治疗后HPR。本研究旨在探讨替格瑞洛对存在HPR的高危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反应 患者 高危 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事件 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彭威 邢波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4期523-526,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PCI治疗后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PCI治疗后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近期一些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体内的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本文就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个体化治疗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老年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文忠 葛秀清 +1 位作者 甘欣锦 贾新颜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46-146,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静脉免疫球蛋白 治疗药物 老年人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老年患者 不良反应 IVI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APOE基因在慢性血管疾病中的表征及其与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腾芳 李近都 +2 位作者 梁烨 李世龙 李天资 《亚洲心脑血管病例研究》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背景: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控制慢性血管疾病进展有显著效果,抗血小板药物应运而生。目前状况:抗血小板药物成为防治老年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s of old age)不能或缺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地奥斯明... 研究背景: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控制慢性血管疾病进展有显著效果,抗血小板药物应运而生。目前状况:抗血小板药物成为防治老年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s of old age)不能或缺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地奥斯明、利伐沙班等临床应用逐年增多,但效果参差不齐;同时,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或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的情况逐年增多,不但影响疗效,有些还威胁患者的生命,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可见一斑,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方案备受关注。研究方法:对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慢性血管疾病患者,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检测其CYP2C19、APOE基因突变情况,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CYP2C19、APOE基因突变,慢性血管疾病临床表征及其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关系。结果和结论:CYP2C19和APOE基因突变在慢性血管疾病中可能有明确的临床特征,精准地掌控CYP2C19和APOE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药物精准靶点的关系,对慢性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都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管疾病 CYP2C19 APOLIPOPROTEIN 基因突变 血小板药物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所致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8
作者 田美华 毕志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4-264,共1页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抗结核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淑芝 王东侠 +1 位作者 姜琪 王洪录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8-118,共1页
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高,应用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是其根本途径,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却比较少见。作者收集了2004—2005年间收治的4例由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 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高,应用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是其根本途径,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却比较少见。作者收集了2004—2005年间收治的4例由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治疗 血小板减少 利福平 临床分析 结核杆菌感染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1例并用药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慕佳冶 于倩 朱昆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3期443-445,共3页
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已在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及静脉血栓治疗中常规使用。但使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下降≥先前值的50%或新发血小板计数减少<150×10~9/L),称为肝素... 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已在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及静脉血栓治疗中常规使用。但使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下降≥先前值的50%或新发血小板计数减少<150×10~9/L),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本文通过对1例PCI术后伴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生HIT的药物治疗分析,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探讨HIT的诊断及抗凝方案,总结临床药师对于此类患者药学监护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不良反应 用药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 血小板计数 注射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