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玉国 徐峰 张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31-3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因此,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或对其有治疗作用,此方面研究国内外未见,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蚀损斑块 血栓形成: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9a靶向调控TAB2调节内皮祖细胞抑制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帅 裴月颖 +1 位作者 唐雷 丁殿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515-3521,共7页
目的探讨miR-199a在深静脉血栓(DVT)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中的表达及在EPCs功能障碍在DVT中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DVT大鼠EPCs,qRT-PCR检测miR-199a表达,在EPCs敲减和过表达miR-199a,用Transwell法和基质胶成管... 目的探讨miR-199a在深静脉血栓(DVT)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中的表达及在EPCs功能障碍在DVT中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DVT大鼠EPCs,qRT-PCR检测miR-199a表达,在EPCs敲减和过表达miR-199a,用Transwell法和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EPC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鉴定miR-199a的靶点TAB2,建立大鼠DVT形成模型,EPCs示踪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miR-199a对DVT的抑制作用。结果分离的EPCs表达干细胞表面抗原VEGFR-2和CD133,miR-199a在DVT大鼠中表达显著下调(P<0.05)。miR-199a mimics组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显著高于NC-mimics组,miR-199a inhibitor组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低于NC-inhibitor组(P<0.05),TAB23′UTR存在与miR-199a结合的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199a可以与TAB23′UTR WT结合,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活性(P<0.05);miR-199a mimics组TAB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C-mimics组,miR-199a inhibitor组TAB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NC-inhibitor组(P<0.05)。回补实验显示miR-199a通过调控TAB2显著促进EPCs细胞迁移和血管形成(P<0.05)。体内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99a可显著增强DVT模型大鼠EPCs的归巢能力、机化程度和血栓溶解能力(P<0.05)。结论miR-199a在DVT大鼠EPCs中表达下调,并以TAB2为靶点,在体外增强EPCs的迁移和管状形成,同时增强体内EPCs的归巢和血栓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99a 内皮祖细胞 TAB2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关联性
3
作者 张河 许宁本 +2 位作者 宁军 许雪芳 马凤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58-61,共4页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变化,评估EPCs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关联程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我科采用前臂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变化,评估EPCs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关联程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我科采用前臂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6例,其中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组(观察组)88例,未发生血栓组(对照组)38例,抽取血液样本后通过标准实验室程序测定血常规、血浆生化、凝血相关参数,并收集2支4 mL血液用于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随后每2个月随访一次,跟踪一年,记录包括血栓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等继发病症和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结果 高脂血症是影响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EPCs数量与血栓形成和高脂血症呈显著负相关(P<0. 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EPC数量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关系较为密切,EPC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内皮祖细胞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VEGF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谢安明 王雅君 崔丽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检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纤维血管膜标本中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与PDR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10例玻璃体手术中剥除的PDR膜,以1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膜及1例... 目的检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纤维血管膜标本中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与PDR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10例玻璃体手术中剥除的PDR膜,以1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膜及1例人视网膜为对照,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数及VEGF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R膜包括中央部无血管区,间有少量细胞的纤维组织区和周边部富细胞区,PVR膜则为排列不规则的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间质。10例PDR膜中均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5.90±1.83)个,而10例PVR膜中仅有1例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0.10±0.32)个,人视网膜未见血管内皮祖细胞。PDR膜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PDR膜中血管内皮祖细胞数与VEGF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与VEGF均参与了PDR新生血管的形成,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玲 黄勋 +4 位作者 丁肇华 陈槐卿 彭蓉 袁光固 周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本文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脑血栓形成病人和健康人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影响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自体血小板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和计数,结果表明:1... 本文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脑血栓形成病人和健康人自体血浆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影响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自体血小板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通过显微观察和计数,结果表明:1)血浆能增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这在脑血栓形成病人表现得尤为明显;2)脑血栓形成病人自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促进了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自体血小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细胞 内皮细胞 粘附 血浆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赟建 殷恒讳 +4 位作者 姚陈 叶财盛 叶润仪 常光其 王深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动物分成两组:实验组通过结扎肾下段下腔静脉诱导DVT构建动物模型;对照组接受下腔静脉探查术... 目的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大鼠的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动物分成两组:实验组通过结扎肾下段下腔静脉诱导DVT构建动物模型;对照组接受下腔静脉探查术,术毕关腹,对照组无DVT。每组各15只SD大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急性血栓形成过程中TNFα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栓中VCAM-1水平表达的情况。结果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实验组大鼠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术前(P<0.01),在血栓形成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的vWF表达上调,而ADAMTS13表达下调;同时,实验组大鼠内皮细胞和血栓中VCAM-1表达逐渐上调,在术后第5~7天上调明显。结论 DVT急性期的TNFα水平升高可影响血管内皮vWF/ADAMTS13的表达,促进血栓黏附和内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深静脉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赵薇 杨向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形成及其功能活性的影响,探讨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并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植物凝集...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形成及其功能活性的影响,探讨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并用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植物凝集素双染,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将细胞与不同浓度C反应蛋白(0、1、5及10 mg/L)共同培养,建立内皮祖细胞与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的体外血管形成模型。分别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Matrigel检测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整合素β2和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随着浓度的增加,C反应蛋白明显减少内皮祖细胞掺入模型中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结构的数量,减弱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迁移的细胞数及形成的管腔数,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整合素β2、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 C反应蛋白减弱了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能力,这与其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活性有关,从而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内皮祖细胞 血管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肿瘤细胞上清夜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增殖、管腔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宋颖 孟晓 +1 位作者 杨向红 刘云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7-539,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胃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上清液刺激与β-榄香烯干预,四唑氮蓝还原反应(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增殖;碘化丙啶(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胃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上清液刺激与β-榄香烯干预,四唑氮蓝还原反应(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增殖;碘化丙啶(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Matrigel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β-榄香烯抑制肿瘤细胞上清液诱导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β-榄香烯干预后,G1期细胞增多,进入S期及G2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接种于Matrigel的内皮祖细胞形成管腔数目减少。结论β-榄香烯可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阻滞其从G1期进入S期,并降低其形成管腔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内皮祖细胞 肿瘤细胞上清液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管腔形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促进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 被引量:2
9
作者 童中艺 王佐 李雪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微孔法获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采用免疫荧光鉴定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2/CD133。1、10和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以及100μg/L...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微孔法获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采用免疫荧光鉴定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2/CD133。1、10和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以及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拮抗剂AMD3100共处理内皮祖细胞,采用细胞培养、MTT等方法检测内皮祖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和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出现典型铺路石形状及血管样结构,与此同时内皮祖细胞分化成熟,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WF。MTT法检测发现,10和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处理组的OD值(分别为0.813±0.056和1.029±0.078)与对照组(0.591±0.054)比明显升高(P<0.01),而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AMD3100组OD值(0.607±0.077)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与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处理组血管样结构长度是对照组的近6倍(10.890±0.360比1.930±0.279,P<0.01),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AMD3100组血管样结构长度(2.030±0.443)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与1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内皮祖细胞 血管样结构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防治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志文 石蓓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5期387-390,共4页
自1997年Asahara等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以来,人们对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有了较多认识。EPC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液中,对出生后的血管发育和血管损... 自1997年Asahara等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以来,人们对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有了较多认识。EPC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液中,对出生后的血管发育和血管损伤修复起重要作用,这已被许多实验和临床所证实,EPC治疗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令人鼓舞成绩。近年来人们对EPC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狭窄的作用也做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EPC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方面的研究作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再狭窄 内皮祖细胞 血管形成 防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管发育 生物学特性 血管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政 侯玉芬 +3 位作者 张勇 刘明 毋中明 宋福晨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栓通脉颗粒剂高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中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低剂量组、通塞脉片...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颗粒剂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栓通脉颗粒剂高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中剂量组、消栓通脉颗粒剂低剂量组、通塞脉片对照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含量。结果:随着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明显增加,不同剂量的消栓通脉颗粒剂能明显抑制P-选择素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消栓通脉颗粒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与其抑制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内皮细胞 P-选择素 消栓通脉颗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于水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艳久 刘国辉 +1 位作者 欧阳柳 王小红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于水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含有b FGF/VEGF和不含b FGF/VEGF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水凝胶...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于水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含有b FGF/VEGF和不含b FGF/VEGF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水凝胶,分为A、B 2组。同时包埋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 d后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EPCs的生长及长入水凝胶的情况并计数,分析b FGF、VEGF对EPCs存活率的影响。培养7 d后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总RNA量,并检测PECAM1、CD34、KDR、Angiopoietin-2、pcdh12基因的表达。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2组去水凝胶的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并用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速度,b FGF、VEGF对EPCs释放MMP的影响。最后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检测含有b FGF、VEGF的水凝胶体外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结果 A组水凝胶,消化7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39.43%的EPCs尚存,B组4.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凝胶表面种植EPCs可观察到的细胞数A组为378.333 3,B组为302.333 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2组中MMP-2、MMP-9的表达,发现水凝胶中MMP-2和MMP-9随时间推移在72 h内持续释放,A组较B组释放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发现,从第1天开始,A组水凝胶降解百分比急速升高,之后增长速度减缓,而B组呈继续增长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RT-PCR检测发现A组较B组基因Ct值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技术检测发现A组(空白组)、B组(不含b FGF、VEGF组)、C组(含b FGF、VEGF组)的新生血管总数分别为9、25、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证实,缓释的b FGF、VEGF不仅能促进水凝胶中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还能刺激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蓓 胡丽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0-492,共3页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110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11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结果深静脉...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变异的分布频率,探讨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110名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110名健康体检者的EPCR A6936G变异。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A、AG和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4.6%、33.6%和1.8%,而健康体检者AA和A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6.4%和23.6%,未发现GG基因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变基因型(AG+GG)频率为35.4%(OR为1.775,95%CI为1.072-2.934),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为18.6%(OR为1.709,95%CI为1.008-2.8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6%和11.8%,均P〈0.05)。结论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PCR A6936G变异,它与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对内皮祖细胞与骨形成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韩 李彦明 +4 位作者 刘枫 万琪琳 程冠昌 洪岩 陈君柱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对血浆骨形成蛋白2(BMP-2)的浓度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影响以及BMP-2与肺动脉压(PAP)及EPC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确诊的IPAH住院患者28例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对血浆骨形成蛋白2(BMP-2)的浓度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影响以及BMP-2与肺动脉压(PAP)及EPC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确诊的IPAH住院患者28例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浆BMP-2的浓度,同时显微镜下计数外周血EPC。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并对BMP-2与PAP和EP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IPAH患者血浆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294±0.0292)μg/mlvs.(0.0898±0.0295)μg/ml,P<0.01],外周血EPC数量低于正常对照组,EPC数量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5±5.87)个vs.(42.65±8.37)个,P<0.01]。BMP-2与PAP呈正相关,与EPC数量呈负相关。结论血浆BMP-2升高及EPC数量下降可能参与IPAH的发病过程;且BMP-2与PAP和EPC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形成蛋白-2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血栓形成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郁郁 胡钧培 王鸿利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3期131-132,139,共3页
血栓的形成反映了止凝血机制的失衡。内皮细胞合成一系列因子来影响止凝血系统 ,其中包括促凝因子、抗凝因子、细胞粘附分子、血管舒缩因子和细胞存活信号。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诱导血栓的形成。本篇主要从促凝血因子 ,细... 血栓的形成反映了止凝血机制的失衡。内皮细胞合成一系列因子来影响止凝血系统 ,其中包括促凝因子、抗凝因子、细胞粘附分子、血管舒缩因子和细胞存活信号。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可诱导血栓的形成。本篇主要从促凝血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 ,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形成 糖尿病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邵凤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9年第2期187-189,共3页
血管内皮细胞乃是位于循环系统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之间的一层单层细胞,已发现它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为机体提供了一个抗血栓形成的表面。它能阻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并有促进纤溶的作用,因而能维持正常人... 血管内皮细胞乃是位于循环系统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之间的一层单层细胞,已发现它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为机体提供了一个抗血栓形成的表面。它能阻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并有促进纤溶的作用,因而能维持正常人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形成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凋亡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司春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11-51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兔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5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血栓组25只、假手术组25只和正常组5只。血栓组家兔采用开腹手术结扎肾下段后腔静脉建立血栓模型,假手术组模拟手术和正常组直接... 目的:探讨兔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5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血栓组25只、假手术组25只和正常组5只。血栓组家兔采用开腹手术结扎肾下段后腔静脉建立血栓模型,假手术组模拟手术和正常组直接取材作对照。3组对照分别于实验后第12h及1、2、4、7天取实验段血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栓组1、2、4天透射电镜下见内皮细胞凋亡。TUNEL法标记阳性表达在术后1、2天达高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4、7天降低,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栓组bcl-2的表达进行性升高,术后2天达到高峰,4、7天有所下降,不同时相血栓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家兔急性静脉血栓形成后1~2天内皮细胞凋亡达到高峰,然后进行性下降。bax与bcl-2基因参与血栓形成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内皮细胞 凋亡 BCL-2 BAX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促血栓形成的内皮细胞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红霞 罗卓章 +6 位作者 陈力 吴沛锵 杨莉 叶冠伦 肖芳 王运林 HUANG Qiao-bing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6年第5期52-54,共3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糖尿病控制不良导致的一种需要急诊治疗的并发症,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糖尿病控制不良导致的一种需要急诊治疗的并发症,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为止,有较多的报道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等,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这一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可能起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增殖、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潜能、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方法:本研究用增殖曲线、倍增水平、倍增时间的计算及MTT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单个细胞的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术检...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潜能、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方法:本研究用增殖曲线、倍增水平、倍增时间的计算及MTT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单个细胞的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只能达到4-6个倍增,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能达到60多个倍增。HPP-EPCs的累计倍增水平是CACs的9.53倍。MTT实验的结果也支持HPP-EPCs增殖明显快于CACs。来自CACs的单个细胞不能形成集落。但是,HPP-EPCs的单个细胞中45%在14 d的培养期间形成了集落,并且来自二级集落的96个单个细胞中有5个三级集落形成。HPP-EPCs显示比CACs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结论:HPP-EPCs比CA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和抗凋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增殖能力 凋亡 集落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蓝鸥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75-89,共15页
血栓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其中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 3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及机理进行综述 ,旨在探讨 3种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为... 血栓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其中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 3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及机理进行综述 ,旨在探讨 3种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为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和抗血栓药物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血小板 内皮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