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性激素受体和血浆性激素的测定及其意义
1
作者 李美忠 谭保真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262-263,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外周血白细胞性激素受体 血浆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癫痫药物对不同性别成年癫痫患者血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庞文冲 梁喜芳 +2 位作者 庞娜裕 陈志强 庞舒娴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7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对男女血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癫痫患者113例,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24个月后脑电图检测α、β、δ、θ频段功率变化,评价疗效;抽取静...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对男女血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癫痫患者113例,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24个月后脑电图检测α、β、δ、θ频段功率变化,评价疗效;抽取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雌二醇(E_2)、泌乳素(PRL)、孕酮(PG)、总睾酮(TTes)水平。结果 113例癫痫患者痊愈17例,显效69,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04%。治疗24个月后患者脑电图α频段功率明显升高,β、δ、θ频段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癫痫药物治疗24个月后女性患者E_2、PRL升高构成比例由服药前的17.31%、30.77%上升为42.31%、51.92%,TTes下降患者为15.38%,男性PRL升高患者增加到48.98%,TTes下降患者增加到24.49%,与服药前比较(P <0.05)。结论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疗效好,但对男女癫痫患者血浆性激素水平有明显影响,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发育特点合理用药降低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 血浆性激素水平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类固醇性激素水平与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名柏 谢伟 +2 位作者 熊斌 孙圣荣 何建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694-697,共4页
目的 :评价绝经前后血浆类固醇性激素水平与汉族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病例 90例和 116例匹配对照组血浆雌二醇 (E2 )、睾酮 (T)及孕酮 (P)水平 ,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绝经前后血浆... 目的 :评价绝经前后血浆类固醇性激素水平与汉族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病例 90例和 116例匹配对照组血浆雌二醇 (E2 )、睾酮 (T)及孕酮 (P)水平 ,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绝经前后血浆E2 、T、P水平 ,以及体质指数 (BMI)和腰臀围比 (WHR)对乳腺癌的危险度 (OR)及 95 %可信限(CI)。结果 :①绝经前 ,病例组血浆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绝经后血浆T、E2 水平、BMI和WHR ,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②以下四分位 (P2 5)为非暴露参考 ,绝经前 ,血浆P上四分位 (P75)水平调整OR(95 %CI)为 0 .2 1(0 .11~0 .6 0 ) ,趋势P =0 .19;绝经后 ,血浆E2 P75水平OR为 3.74 (1.17~ 11.96 ) ,调整OR为 2 .98(0 .84~ 7.96 ) ,趋势P =0 .0 3;③BMI和WHR与绝经后乳腺癌有正性联系 ,OR分别为 4 .97(2 .0 9~ 11.79)和 2 .80 (1.2 7~ 6 .17)。结论 :血浆性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危险性相关。血浆P水平对绝经前乳腺癌有保护作用 ;血浆E2 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且存在剂量反应暴露效应 ;BMI和WHR与血浆E2 呈正相关且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类固醇性激素 乳腺癌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性激素结合蛋白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海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2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睾酮(Testosterone,T)、总雌二醇(Estradiol,E2)、性激素结合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的变化。方法 正常男性37例,2型糖尿病男性46例,常规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睾酮(Testosterone,T)、总雌二醇(Estradiol,E2)、性激素结合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的变化。方法 正常男性37例,2型糖尿病男性46例,常规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总T、总E2、SHBG浓度测定。结果 观察到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较正常对照总T降低,总E2、SHBG升高。男性2型耱尿病患者总T、总E、SHBG与空腹胰岛素、120分胰岛素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浆性激素是反映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变化的指标之一。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人体内存在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其改变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睾酮 男性患者 蛋白变化 2型糖尿病患者 放射免疫法测定 SHBG 血清胰岛素 血清性激素 空腹胰岛素 血浆性激素 性激素分泌 总雌二醇 结合蛋白 正常男性 常规检查 浓度测定 正常对照 代谢变化 功能紊乱 发生发展 总睾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益智方对T2DM痴呆小鼠性激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晓斐 徐萌 +1 位作者 张静 岳仁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益智方对2型糖尿病痴呆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昆明小鼠为空白组,将KK-Ay小鼠血糖≥13.9 mmol·L-1者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拉西坦组、醒脑益... 目的:探讨醒脑益智方对2型糖尿病痴呆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昆明小鼠为空白组,将KK-Ay小鼠血糖≥13.9 mmol·L-1者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拉西坦组、醒脑益智方组。吡拉西坦组ig吡拉西坦片(150 mg·kg-1),醒脑益智方组ig醒脑益智方(7.2 g·kg-1),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用等体积生理盐水ig。给药前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并记录潜伏期。小鼠麻醉后迅速取血、大脑海马及额叶皮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α,Erβ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吡拉西坦组和醒脑益智方组第5天潜伏期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醒脑益智方组促黄体生成素(LH),T水平明显下降(P<0.05),E2,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吡拉西坦组比较,醒脑益智方组LH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拉西坦组、醒脑益智方组Erβ受体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不明显。结论:糖尿病痴呆的出现可能与性激素通路有关,醒脑益智方对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通过提高血浆E2,P水平及雌激素受体Eβ表达水平,降低LH,T水平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益智方 糖尿病痴呆 血浆性激素水平 激素受体Α 激素受体Β
原文传递
滋阴法为主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应荐 徐福松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9,共3页
为观察以滋阴法为主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二地鳖甲煎、壮阳复春灵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33%、73. 33%;治疗后治疗组勃起功... 为观察以滋阴法为主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二地鳖甲煎、壮阳复春灵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33%、73. 33%;治疗后治疗组勃起功能评分和血浆性激素浓度改变比对照组明显(P<0. 05)。提示:以滋阴法为主治疗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在临床疗效与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等方面比较优于壮阳复春灵胶囊,且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起功能障碍 肾虚型 滋阴法 临床观察 完全随机设计 临床疗效 血浆性激素 性激素水平 对照组 治疗组 总有效率 浓度改变 功能评分 治疗后 患者 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粟麟 陈文辉 +1 位作者 李双蕾 马汝洁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6期499-501,共3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表明,在1 型糖尿病中骨量的减低较肯定,骨质疏...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表明,在1 型糖尿病中骨量的减低较肯定,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较普遍且严重.但2 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伴血浆性激素结核球蛋白(SHBG)的下降以及一系列性激素的转化代谢异常,其骨代谢和骨转换类型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可下降、不变或升高[1].现就2 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血浆性激素 2型 高胰岛素血症 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