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4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体复苏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1
作者 覃小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37-040,共4页
本文旨在研究脓毒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果及对病人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宾阳县人民医院脓毒性休克病人8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液体复苏加去... 本文旨在研究脓毒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果及对病人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宾阳县人民医院脓毒性休克病人8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液体复苏加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2组均行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灌注指标,生存率及预后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监测。结果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中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输出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尿量也有显著增加,而血乳酸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28天内的生存率明显更高(P<0.05),同时ICU的入住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中液体过负荷的并发症和血管活性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对脓毒性休克的救治有协同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器官灌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ICU入住的时间,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血管活性药物 协同作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1)膜片钳技术在心血管基础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405,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电生理学 膜片钳技术 血管系统 生理 病理 药物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作者 张瑞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患有高血压病症者有5亿以上,超过95%的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症,对于高血压疾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威胁,有效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疾病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医学问题,本次对于高血压对症治疗以药物为主,主要评估血管紧张... 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患有高血压病症者有5亿以上,超过95%的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症,对于高血压疾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威胁,有效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疾病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医学问题,本次对于高血压对症治疗以药物为主,主要评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临床运用作用。方法 全部选入的调查目标都是医院科室接收病例,确定为高血压症状,对于病患实施分组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为依据,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入院是对照组(41例),主要选择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干预,2023年2月至2023年11月归为观察组(41例),实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处理,有效评估各小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患者血压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监测与对比,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调研,对比各小组生活质量,对发生不良事件做组间比较评估。结果 在给患者实施临床干预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对照组间有效率,观察组更为理想;查看患者用药期间的依从性状况,显示观察组多数患者能够根据医嘱按时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在治疗后该指标均有提升,其中对照组部分患者改善程度不显著;对出现不良事件统计后组间评估,显示对照组出现概率高。评估病患干预前后的血压指标,显示观察组病患基本控制比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值(P<0.05)。结论 此次研究主要以高血压病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主要实施药物治疗方案,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药效发挥更具有优势,短时间改善患者异常血压状况,促使患者身体不适感迅速消失,可保证预后,远期治疗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 高血压 治疗 地位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细胞色素P_(450)酶系介导相关的常用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静 钱莉 吕迁洲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179-1181,共3页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系 药物相互作用 血管药物 介导 临床常用药物 药物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 药物合用 代谢性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937泡沫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药物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鹏远 芮耀诚 +4 位作者 张黎 李铁军 邱彦 王杰松 张卫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 研究U937泡沫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以及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 U937细胞与 80mg·L-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孵育 4 8h ,建立U937泡沫细胞模型。用基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 目的 研究U937泡沫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以及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 U937细胞与 80mg·L-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孵育 4 8h ,建立U937泡沫细胞模型。用基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各组培养基中VEGF蛋白分泌含量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mRNA水平。给予不同浓度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 ,观察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培养液中VEGF含量和细胞中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U937正常细胞。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加入后阳性反应明显减弱。结论 泡沫细胞中VEGF呈高表达、含量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药物 抑制作用 丹酚酸B 银杏叶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易丹 吴翠芳 刘世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2-465,共4页
食物可通过错综复杂的机制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从而对病人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对此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食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的影响加以综述。
关键词 食品药物相互作用 血管药物 药动学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涵 段淼 孙世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CHD)、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S)等日益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其发病与诸多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有关,而他汀类药物是目前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药物之一。
关键词 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 药物治疗 非降脂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事件 高脂血症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药物对肿瘤微血管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实 朱孝峰 +3 位作者 叶燕丽 冯启胜 刘宗潮 曾益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6-477,共2页
关键词 化疗药物 肿瘤 血管 毒性作用 抗肿瘤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廖朝峰 张吕钊 刘莹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24-1927,共4页
目的:为减少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DDI)、避免药物不良事件(ADE)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研究其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PDDI)导致ADE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 目的:为减少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DDI)、避免药物不良事件(ADE)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研究其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PDDI)导致ADE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PDDI导致ADE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28例患者,其中有PDDI的患者共257例,PDDI共计452例次(包括轻微的PDDI 247例次,一般的PDDI 149例次、严重的PDDI 56例次)。患者年龄、同时使用的药物数、肌酐清除率、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与PDDI导致ADE的发生有关(P<0.01)。结论:对于PDDI引起的ADE,可以对患者年龄、同时使用的药物数、肌酐清除率、肝功能因素等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高危患者应当提前干预,降低患者发生AD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事件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血管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相菊 高海青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1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血管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患者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血管作用 HMG-COA 调脂作用 还原酶抑制剂 合成 直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泵维持给药中一次性注射器对5种心血管药物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权 朱玲玲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01-302,共2页
目的 :考察微泵长时间维持给药时一次性注射器对一些心血管药物的吸附作用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临床给药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跟踪硝酸甘油、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目的 :考察微泵长时间维持给药时一次性注射器对一些心血管药物的吸附作用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临床给药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跟踪硝酸甘油、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在输液中的浓度。结果 :微泵维持给药中 ,5 0 ml一次性注射器对硝酸甘油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在 1h内最为明显 ,9h内平均吸附丢失率 5 2 %。对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无吸附作用。结论 :对于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可以用一次性注射器长时间微泵维持给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注射器 吸附作用 微泵 血管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菊贤 张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5,27,共4页
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神经精神疾病已占我国疾病医疗费用总负担的20%,排名居首位.在综合性医院和各类基层卫生保健机构中有25%~40%的患者存在或伴有各种心理障碍,但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和... 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神经精神疾病已占我国疾病医疗费用总负担的20%,排名居首位.在综合性医院和各类基层卫生保健机构中有25%~40%的患者存在或伴有各种心理障碍,但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较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类药物 血管系统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法斌 李京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018-4020,共3页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非降脂作用起到稳定动脉斑块、抗肿瘤、促进缺血性疾病血管生成、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虽然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或抑制血管形成来实现...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非降脂作用起到稳定动脉斑块、抗肿瘤、促进缺血性疾病血管生成、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虽然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或抑制血管形成来实现的,但其调节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对他汀类药物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血管形成 他汀类药物 分子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 非降脂作用 缺血性疾病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他汀类药物调脂外心血管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4年第5期360-362,共3页
他汀类药拥有独立于降脂外的多项心血管保护作用。最近的几个研究表明 ,他汀促进内皮祖细胞 (EPCs)的动员、存活、迁移和分化 ,抑制EPCs衰老并促进其增殖 ,上调EPCs整合素的表达引导其黏附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修复损伤内膜。本文回顾... 他汀类药拥有独立于降脂外的多项心血管保护作用。最近的几个研究表明 ,他汀促进内皮祖细胞 (EPCs)的动员、存活、迁移和分化 ,抑制EPCs衰老并促进其增殖 ,上调EPCs整合素的表达引导其黏附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修复损伤内膜。本文回顾了内皮祖细胞研究概况 ,详细综述了国外关于他汀与内皮祖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血管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 调脂 内膜 血管新生 动员 黏附 分化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卜书红 张顺国 唐跃年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3期176-177,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降压药 利尿药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预防颈丛阻滞后的心血管副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小彤 胡振快 +1 位作者 刘敬臣 谢玉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4-245,共2页
目的比较艾司洛尔、乌拉地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5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立即给予药物静脉注射:A组乌拉地尔0.5 mg/kg,B组艾司洛尔1 mg/kg,C组乌... 目的比较艾司洛尔、乌拉地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5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立即给予药物静脉注射:A组乌拉地尔0.5 mg/kg,B组艾司洛尔1 mg/kg,C组乌拉地尔0.3 mg/kg和艾司洛尔0.5 mg/kg,D组生理盐水2 ml。分别记录颈丛阻滞前、阻滞后即时,5,10,20,30 m in的SBP,D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观察麻醉效果。结果总有效率:A组93.33%,B组86.67%,C组100%,D组93.33%,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颈丛阻滞前后比较,A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较D组明显下降(P<0.05),B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HR较D组明显下降(P<0.05),较A组亦明显下降(P<0.05),C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HR均较D组明显下降(P<0.05);D组颈丛阻滞后在各时点SBP,DB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在RPP方面,B,C两组在颈丛阻滞后5 min、10 m in均较A组和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艾司洛尔1 mg/kg或艾司洛尔0.5 mg/kg和乌拉地尔0.3 mg/kg混合,可以有效的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颈丛阻滞 血管作用 艾司洛尔 乌拉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干预心血管事件的非调脂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建平 田洪森 赵梦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2-244,共3页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剂,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使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几个大型的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均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而且可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1],提...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剂,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使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几个大型的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均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而且可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1],提示他汀类药物治疗带来的临床益处远远超出其本身的调脂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血管疾病 非调脂作用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型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心血管改善作用进展
18
作者 王茹 姚朱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1期1619-1622,共4页
2型糖尿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控制血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结局。传统降糖药仅能降低血糖,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小,而新型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预后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也取... 2型糖尿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控制血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结局。传统降糖药仅能降低血糖,对大血管合并症影响较小,而新型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预后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新型降糖药包括肠促胰素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胰岛淀粉样物多肽类似物等。本文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探讨不同新型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作用,展望不同新型降糖药物未来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保护作用 血管疾病 新型降糖药物 肠促胰素类药物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真菌药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仁云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抗真菌药在与心血管药物相互合用时 ,经常会引起药动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咪唑类抗真菌药中 ,酮康唑和伊曲康唑为细胞色素P4 5 0 (CYP) 3A4的抑制剂 ,同时也是P -糖蛋白 (P -gp)的抑制剂 ,所以与CYP3A4底物如Ca2 +拮抗剂、许多抗... 抗真菌药在与心血管药物相互合用时 ,经常会引起药动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咪唑类抗真菌药中 ,酮康唑和伊曲康唑为细胞色素P4 5 0 (CYP) 3A4的抑制剂 ,同时也是P -糖蛋白 (P -gp)的抑制剂 ,所以与CYP3A4底物如Ca2 +拮抗剂、许多抗心律失常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他汀等互用后有可能抑制上述这些底物的代谢 ,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或消除降低 ,严重时引起不良反应 ,或者抑制由P -gp转运的药物 (如地高辛 )的消除 ;氟康唑为CYP2C9抑制剂 ,有可能影响由CYP2C9介导的药物如氟伐他汀、氯沙坦和irbesartan等的代谢。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特比萘芬可以影响由CYP2D6的活性 ,所以与普罗帕酮、恩卡因、美西律、西苯唑啉 (cibenzoline)等抗心律失常药及许多 β受体拮抗剂合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 抗心律 Β受体拮抗剂 药物相互作用 血管药物 药物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开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5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方法检索、整理相关文献,阐述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结果大多数活血化瘀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方法检索、整理相关文献,阐述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结果大多数活血化瘀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在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药物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