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6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血栓素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刘冰 霍会永 +3 位作者 赵聪慧 刘晓霞 刘佳佳 张文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方案为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为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CXCL16、TXA2水平、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70.37%(均P<0.05)。经治疗,观察组血清CXCL16、TX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皮素-1(ET-1)、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V、FIB、PA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29%、62.9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可以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降低血清TXA2、CXCL1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 血管内皮功能 血栓素A2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血管内冲击波球囊用于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
作者 张瑞涛 田振宇 +10 位作者 曾勇 傅国胜 徐立 刘健 李建平 张志辉 胡信群 程翔 路雯 崔鸣 唐熠达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碎石术(IVL)球囊——Vesscrack冲击波球囊,在重度冠状动脉钙化(CAC)患者支架置入前进行血管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研究,于2022年6—10月在中国10家医院招募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碎石术(IVL)球囊——Vesscrack冲击波球囊,在重度冠状动脉钙化(CAC)患者支架置入前进行血管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研究,于2022年6—10月在中国10家医院招募重度CAC患者,均采用Vesscrack冲击波球囊进行预处理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33例患者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主要终点是手术成功率即成功支架置入且残余狭窄≤30%,并且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的心肌梗死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共招募170例患者,男116例(68.2%),平均年龄(65.9±7.9)岁。应用IVL和支架置入后与基线相比,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增加[(2.34±0.40)mm比(0.95±0.33)mm,P<0.001],狭窄程度显著减少[(13.24±6.60)%比(65.18±10.59)%,P<0.001]。手术成功率为100.0%,器械成功率为98.8%。30 d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发生率为0.0,且无靶病变失败,未观察到确认和可能的血栓事件。脉冲声波能量发生器的稳定性和使用便捷性表现优异。在接受OCT检查的33例患者中,IVL干预后,最大钙化部位的管腔面积[(3.51±1.51)mm^(2)比(2.85±1.80)mm^(2),P<0.001]和靶病变内的最小管腔面积[(3.08±1.04)mm^(2)比(2.02±0.75)mm^(2),P<0.001],以及支架置入后最大钙化部位的管腔面积[(6.59±1.64)mm^(2)比(2.85±1.80)mm^(2),P<0.001]和靶病变内的最小管腔面积[(6.19±1.45)mm^(2)比(2.02±0.75)mm^(2),P<0.001]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sscrack冲击波球囊在支架置入前对重度CAC患者进行预处理是有效且安全的,具有显著的钙化斑块修饰效果、较高的操作成功率和极少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血管内碎石术 前瞻性多中心试验 血管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3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例血管内治疗出血性周围型脑动脉瘤分析
4
作者 胡胜利 赵亮 +1 位作者 鲁军体 黄宽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17-218,共2页
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分叉处和大分支动脉瘤称为主干型动脉瘤;少数动脉瘤发生在Willis 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远端或末梢,称为周围型动脉瘤。周围型动脉瘤发病率低,治疗方法与主干型动脉瘤明显不同,关于周围型... 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分叉处和大分支动脉瘤称为主干型动脉瘤;少数动脉瘤发生在Willis 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远端或末梢,称为周围型动脉瘤。周围型动脉瘤发病率低,治疗方法与主干型动脉瘤明显不同,关于周围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文献也较少。近3年我院采用血管内手术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27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出血性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微导管塑形及栓塞策略
5
作者 曹侃 梅照军 +2 位作者 陈伟 陆新宇 张庆荣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EVT)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3例大脑前动脉Al段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EVT)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3例大脑前动脉Al段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动脉瘤位置、指向及大小情况,根据DSA结果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联合支架辅助栓塞,并依据动脉瘤位置、指向等选择微导管塑形方式。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DSA复查,以Raymond分级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通过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结果 所有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31例,Ⅱ级2例。XperCT提示未见出血或者破裂动脉瘤患者出血增多。33例患者出院时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随访期间患者无出血缺血事件发生。33例患者术后3~18个月行DSA或者CTA随访,有1例患者出现瘤颈部复发,再次入院行支架植入,未填弹簧圈;临床随访90 d的mRS评分结果为0分32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微导管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何扬 王大燕 +1 位作者 吴绿仙 傅海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1~12月本院13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过敏性紫癜81例,过敏性紫癜肾炎58例。另选择同期37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VEGFR3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1~12月本院13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过敏性紫癜81例,过敏性紫癜肾炎58例。另选择同期37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VEGFR3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肾炎组与过敏性紫癜组血清VEGFR3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VEGFR3降低,VEGFR3/VEGFR2/VEGF通路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径对超声引导下肝脏血管旁微波消融灶热沉降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杨鑫 罗霞 +7 位作者 何萍 张菊英 蒋琼 冯琳莉 李韩梅 唐小清 杨友 余进洪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径对超声引导下肝脏血管旁微波消融灶热沉降效应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PP塑料管模拟血管猪肝模型(实验组)及无模拟血管猪肝模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根据模拟血管内径分为5个亚组,即A组(内径4 mm)、B组(内径5 mm)、C组(内径... 目的分析血管内径对超声引导下肝脏血管旁微波消融灶热沉降效应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PP塑料管模拟血管猪肝模型(实验组)及无模拟血管猪肝模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根据模拟血管内径分为5个亚组,即A组(内径4 mm)、B组(内径5 mm)、C组(内径6 mm)、D组(内径7 mm)、E组(内径8 mm),均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比较各组消融灶最大半径(Rmax)、消融灶面积(Sz)、面积变化率(Sdiff)。结果相同消融功率和时间下,实验组各亚组Rmax、S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实验组中除C组与D组、D组与E组Rmax、Sz及Sdif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亚组Rmax、Sz及Sdif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时,消融灶旁血管的血流可产生热沉降效应,且血管内径越大,对消融灶范围产生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微波消融 血管内 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特征与MR表现分析
8
作者 李贝贝 刘静静 任翠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B-EHE)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8例B-EHE均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平...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B-EHE)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8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8例B-EHE均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结果8例B-EHE中,3例位于腰骶椎,2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1例位于胸骨,1例位于股骨。其中1例合并颅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合并椎体多发转移灶,其余均为单发。T1WI中,3例病灶呈低信号,5例病灶呈混杂等/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中,3例呈较均匀高信号,5例呈混杂高信号。8例均可见骨质破坏,4例可见骨膜反应,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6例病变周围软组织可见肿胀,2例伴病理性骨折。肿胀软组织和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和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中,病变呈强化程度不同,其中1例为轻度强化,1例为中度强化,4例为明显强化。结论B-EHE的MR表现能有效评估病变的范围及性质,需结合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9
作者 赵思思 张春玲 +10 位作者 赵伟 邸铁涛 周世勇 陈露 魏良纲 张艳 董源源 范燚 朱蕾 罗智钦 王兴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85-190,共6页
【目的】观察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丹黄散含药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简称生长因子)组、丹黄散组、高糖组、高糖+生长因... 【目的】观察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丹黄散含药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简称生长因子)组、丹黄散组、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高糖+丹黄散组。各组对应处理48 h后,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内脊清晰可见,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较少见;高糖组线粒体肿胀、不规则,出现空泡化;高糖+丹黄散组可见较多典型自噬样结构。(2)与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比较,高糖+丹黄散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0.05)。(3)与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比较,高糖+丹黄散组细胞中VEGF、EGF、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丹黄散含药血清可减轻高糖对HUVEC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细胞凋亡以及上调VEGF、EGF、bF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黄散 糖尿病足溃疡 自噬 凋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内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0
作者 张煜 鲍小京 龚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2期069-072,共4页
探讨心血管内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方法 择选于2020年7月至2024年6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40例实习学生,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展开分组,即:对照组在内的20例学生对其实施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在内的20例学生对其开展EBM-... 探讨心血管内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方法 择选于2020年7月至2024年6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40例实习学生,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展开分组,即:对照组在内的20例学生对其实施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在内的20例学生对其开展EBM-CBL-PBL融合带教方法。结果 在教学之后观察组在内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考核成绩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带教后观察组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临床推理能力等临床思维能力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内的实习学生的带教满意度评价数据显示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开展心血管内科学生实习带教工作中,开展EBM-CBL-PBL融合带教方法,较比常规带教更具作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科实习带教 EBM-CBL-PBL融合教学法 带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铁山 王冬梅 +1 位作者 邢汝月 陈骏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 观察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EVT... 目的 观察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EVT组(52例)和联合组(53例),EVT组直接实施EVT治疗,联合组采用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8.68%(47/53),高于EVT组[73.08%(38/52)](P<0.05);联合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分别为(50.23±10.31) mL/(100g·min)、(4.49±1.31) mL/100g,均高于EVT组[(45.25±10.44) mL/(100g·min)、(3.62±0.79) mL/100g],低灌注强度比值(HIR)为(0.36±0.11),低于EVT组(0.76±0.25)(P<0.05);联合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分别为(8.61±1.46) ng/mL、(10.32±2.24) pg/mL,均低于EVT组[(10.66±2.39) ng/mL、(12.77±3.31) pg/mL](P<0.05);联合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44±0.45)分,低于EVT组[(4.25±1.7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86.23±10.25)分,高于EVT组[(81.18±10.27)分](P<0.05);联合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为5.66%(3/53),低于EVT组[23.08%(12/52)](P<0.05)。结论 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能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对促进患者脑血流动力、神经功能恢复并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桥接治疗 血管再通率 预后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研本联动”培训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住培中的应用实践
12
作者 毛敏 郁斌 +1 位作者 喻姗姗 石秋月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年第5期184-188,共5页
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响应并实施了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较早成了住培教学基地。心血管内科作为内科培训中最重要的科室,其专科特点要求临床医师需掌握较强... 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响应并实施了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较早成了住培教学基地。心血管内科作为内科培训中最重要的科室,其专科特点要求临床医师需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以应对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为提升住院医师、专硕和本科生在心血管内科轮转时的专科临床能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总结经验,并提出了新型的培训模式——“住研本联动”。文章简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当前的住培现状,深入剖析了“住研本联动”新型培训模式在该科的应用实践及优势,旨在优化既往培训模式,为各医院的科室提供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血管内 专硕 本科生 临床医学 住院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L+PBL+CBL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的应用
13
作者 袁良 张军 +1 位作者 孔维国 戴小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 研究“讲授式教学法(L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以具体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三轨教学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方法 选取60名首次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本科医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为LBL... 目的 研究“讲授式教学法(L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以具体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三轨教学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方法 选取60名首次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本科医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为LBL+PBL组、LBL+CBL组和LBL+PBL+CBL三轨组,每组20人,各组分别采取对应授课方式教学4周。实习结束后,比较三组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结果 LBL+PBL+CBL三轨组理论成绩高于LBL+PBL组、LBL+CBL组(P<0.01),且学生学习的兴趣程度、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LBL+PBL组、LBL+CBL组(P<0.05)。结论 应用LBL+PBL+CBL三轨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心血管内科实习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轨教学模式 血管内 临床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14
作者 杜廷伟 原高明 +1 位作者 刘鹤阳 陈忠 《海南医学》 2025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目的探究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就诊的73例老... 目的探究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就诊的73例老年PHC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TACE治疗方案)36例和观察组(仑伐替尼联合TACE治疗方案)37例。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1 d及治疗6周后的血清IGF-Ⅱ、VEGF及肝功能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2年,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为70.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F-Ⅱ水平为(506.19±97.39)p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4.16±71.36)pg/m L,VEGF水平为(250.43±34.16)p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92±41.06)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分别为(16.42±2.04)μmol/L、(41.12±7.65)U/L、(34.69±5.6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69±2.94)μmol/L、(65.94±11.32)U/L、(59.36±7.89)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62%,略高于对照组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存活率分别为94.59%、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24个月内存活率为7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仑伐替尼联合TACE治疗老年PHC患者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仑伐替尼 化疗栓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田翠翠 宋昊 +2 位作者 姜祎群 孙建方 陈浩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肿瘤团块周围部分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ETS相关基因蛋白(ERG)及CD31均(+);增殖核抗原(Ki-67)(10%+);CD34、P63、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蛋白均(-)。诊断:PMH。例2.患者男,69岁,左足底紫红色丘疹伴疼痛5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底散在紫红色丘疹,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下部可见境界不清的肿瘤细胞团块,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轻度异形,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波形蛋白及ERG均(+);CD3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CD34、D2-40、S-100蛋白、EMA及结蛋白均(-);Ki-67(3%+)。诊断:P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 软组织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与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李玉红 马凌葵 武桂云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CUBE-1)、核心蛋白多糖(DCN)水平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VO患者58例(研究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CUBE-1)、核心蛋白多糖(DCN)水平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VO患者58例(研究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根据RVO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分析RV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血清ICAM-1、SCUBE-1、DCN对RVO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反应性充血指数、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与反应性充血指数及一氧化氮呈负相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正相关(均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视网膜静脉总干部位阻塞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清ICAM-1、SCUBE-1、DCN、合并高血压、视网膜静脉阻塞部位为RV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ICAM-1、SCUBE-1、DCN以及三者联合预测RVO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793、0.802、0.933,且三者联合预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RVO患者血清ICAM-1、SCUBE-1、DCN水平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和预后有关,且三者联合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 核心蛋白多糖 血管内皮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张娜 周敬奎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紫...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紫杉醇+顺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健康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CR)为91.49%(43/47),高于对照组的70.21%(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HSP90α、Ang-2、HMGA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NSCLC患者可提高DCR和健康状态评分,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TP化疗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TP化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 健康状态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洋子 伍贞宇 +4 位作者 游咏 曾超胜 王德生 刘胜锋 龙发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05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大动脉闭塞急性MI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6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观察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血管内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2-05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大动脉闭塞急性MI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6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EVT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NIHSS、m R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olitaire AB支架的EVT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MIS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短期预后,同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大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 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19
作者 杨启梅 李维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It-1)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46例,女32例;年...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It-1)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46例,女32例;年龄32~76(47.92±4.65)岁;体重指数20.37~27.94(24.57±3.24)kg/m^(2)。另外,选取同期38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4~63(48.23±4.81)岁;体重指数19.86~22.51(20.87±2.39)kg/m^(2)。采用纯音测听检查评估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组,重度组16例[纯音平均听阈(PTA)>60 dBHL]、中度组39例(PTA>40~60 dBHL)、轻度组23例(PTA 20~40 dBHL)。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10 d为1个疗程,10 d后评估患者预后。根据预后情况将治疗后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临床症状、耳聋部位、听力损失程度、基础疾病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研究组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均高于参照组[(17.27±3.14)ng/L比(6.63±1.67)ng/L、(157.82±13.47)ng/L比(81.67±10.63)ng/L](均P<0.05)。重度、中度组Caspase-3、sFIt-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重度组上述指标均高于中度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81、0.841,均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年龄、听力损伤程度、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听力损失程度(OR:0.009,95%CI:0.000~0.209)、年龄(OR:1.165,95%CI:1.049~1.293)、血清Caspase-3(OR:1.546,95%CI:1.183~2.022)、sFIt-1(OR:1.058,95%CI:1.015~1.104)水平均是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清Caspase-3、sFIt-1水平单独预测。其中联合预测灵敏度66.67%,特异度87.72%,AUC为0.819(0.712~0.925);Caspase-3灵敏度52.38%,特异度82.46%,AUC为0.721(0.593~0.849);sFIt-1灵敏度52.38%,特异度84.21%,AUC为0.703(0.573~0.832)。结论血清Caspase-3、sFlt-1水平升高可反映突发性耳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二者联合检测可更准确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预后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冲和膏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党赢 张锁 +6 位作者 董重阳 海日 吴昊 白洁 陈旭 焦雨琦 师建平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0,共8页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冲和膏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皮肤缺损的方法复制糖尿病溃疡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冲...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探讨冲和膏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皮肤缺损的方法复制糖尿病溃疡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冲和膏组、生长因子组,每组6只。冲和膏组及生长因子组分别用相应药物涂敷创面,每日给药1次,连续14 d。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通过蛋白组学方法检测模型组vs冲和膏组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的胶原纤维分布稀疏,排列紊乱,胶原纤维蓝染较少,胶原纤维面积占比明显降低(P<0.05);CD34标记的血管数目较少,管径较细,微血管密度值及VEGF阳性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Pxn、Casp9、Nos3、Ptk2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冲和膏组及生长因子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的蓝染胶原纤维沉积增多,排列整齐有序,胶原纤维面积占比显著升高(P<0.01);CD34标记的血管数目较多,管径增粗,微血管密度值及VEGF阳性表达显著上调(P<0.01);Pxn、Casp9、Nos3、Ptk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VEG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冲和膏组筛选出221个差异蛋白,其中28个上调蛋白,193个下调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骨架组织、超分子纤维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以及VEGF、胰岛素抵抗、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冲和膏能够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的创面愈合,可能与促进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纤维生成及血管新生,调控VEGF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和膏 糖尿病溃疡 蛋白组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 胶原纤维 血管新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