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脑血管状态的影响
1
作者 巨岩 史波 杨德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前列腺素E2(PGE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脑血管状态[平均血流速度(Vm)、收...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前列腺素E2(PGE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脑血管状态[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杨凌示范区医院收治的98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9.20±2.01)岁;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0.98±2.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IL-6、IL-8、TNF-α、PGE2、ACTH、CRH、Vm、Vs、Vd、PI水平及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第14天,观察组的IL-6、IL-8、TNF-α、PGE2、ACTH、CRH分别为(8.69±1.08)ng/L、(9.51±0.94)ng/L、(0.79±0.26)ng/L、(256.38±21.33)ng/L、(34.25±14.35)ng/L、(28.25±3.08)mg/L,均低于对照组[(10.38±3.74)ng/L、(12.35±2.70)ng/L、(1.00±0.35)ng/L、(271.35±34.89)ng/L、(41.26±10.78)ng/L、(30.24±4.78)mg/L];观察组Vm、Vs水平为(50.02±4.76)cm/s、(88.21±3.78)cm/s,均高于对照组[(47.25±3.99)cm/s、(85.79±3.02)cm/s];Vd、PI为(44.39±5.79)cm/s、0.92±0.04,均低于对照组[(47.20±3.17)cm/s、0.9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4%(50/51),对照组为82.98%(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对照组为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降低脑动脉瘤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术后应激,改善脑血管状态,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应激反应 血管状态 脑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
2
作者 孙文鹏 《智慧健康》 202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血... 目的 分析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对其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 显微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用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黄双盈 刘旭 金曼 《河北医药》 2025年第1期67-70,74,共5页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对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行脑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对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行脑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开颅血管夹闭术,观察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2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用药史、术前Hunt-Hess分级、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术后Hunt-Hess分级,术前、术后2、4周血清PPAR-γ及血清ET-1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收缩压、基础疾病、用药史、Hunt-Hess分级、文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unt-Hes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重复方差分析显示,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PAR-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血清PPAR-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4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方差分析显示,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血清ET-1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2、4周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长(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较开颅血管夹闭术更能有效提高脑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并改善血清PPAR-γ、ET-1水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血管夹闭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老年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震军 杨扬 张景涵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40-442,487,共4页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H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栓塞组(n=71)和夹闭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住院期并发症,以及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临...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H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栓塞组(n=71)和夹闭组(n=6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住院期并发症,以及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预后)。结果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夹闭组(P<0.05)。出院时栓塞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夹闭组(P<0.05);而出院后3个月,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夹闭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及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显微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ASAH均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介入栓塞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和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夹闭 血管内介入栓塞 ASAH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家地 张金锋 林嘉涌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4期130-133,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对照组(开颅夹闭术),各5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保证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围手术期指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霍宇飞 王伟丰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82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75.00%。术后第7天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更低,MBI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50.0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10%显著更低(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调整其氧化应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临床疗效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分析及护理策略
7
作者 张云鹏 陈赛赛 +1 位作者 刘永贵 刘丹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577-4581,共5页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其不同分型的影响。结果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1.9±11.51)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高不确定感组(43.6%)、中等不确定感组(36.2%)、低不确定感组(20.2%)。性别、受教育程度、动脉瘤数量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实施精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疾病不确定感 潜在类别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韩秀鹏 程慧冉 +2 位作者 申学明 陈运江 李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2期4-6,2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相关量表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近期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MMSE、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NSE、S100β、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NSE、S100β、MMP-9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指标水平,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研讨
9
作者 方文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6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组依据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生...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组依据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00%)比较,研究组(96.00%)显著提升(P<0.05)。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00%)比较,研究组(4.00%)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2.19±0.69)h、住院时间(11.36±1.99)d短于参照组的(2.99±0.75)h、(18.13±2.09)d,术中出血量(38.95±13.25)ml少于参照组的(250.12±69.29)ml(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社会功能、活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及总体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社会功能、活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及总体评分分别为(85.32±3.15)、(89.66±2.25)、(88.63±2.25)、(88.29±4.25)、(86.33±4.2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44±2.15)、(75.46±2.25)、(75.65±3.15)、(75.66±3.25)、(72.39±2.25)分(P<0.05)。结论临床脑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并改善系列临床手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疗效 并发症 手术指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郭广涛 祝晓川 张卓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4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IA)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抽签法将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诊治的96例Hunt-Hess分级较低(Ⅰ~Ⅲ级)的IA患者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在发病72~96 h内行血管内介...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IA)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抽签法将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诊治的96例Hunt-Hess分级较低(Ⅰ~Ⅲ级)的IA患者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在发病72~96 h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在发病72 h内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炎症介质、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出院时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末,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亚型(S100-β)、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积水发生率、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72 h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降低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和炎症反应水平,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获得更好的预后,且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时机 HUNT-HESS分级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分析
11
作者 钱志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3期29-31,88,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联合方案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联合方案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情况,并对比两组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GO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高,但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因子水平比治疗前低,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介入术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熄风解痉加减汤 血管内介入栓塞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12
作者 马丙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17-0020,共4页
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10月、颅内动脉瘤患者63例、随机数字表法、常规组(n=31)/介入组(n=32),分别采用外科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统计组间治疗前后组神经功能状况、日常生... 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10月、颅内动脉瘤患者63例、随机数字表法、常规组(n=31)/介入组(n=32),分别采用外科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统计组间治疗前后组神经功能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半年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介入组各项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过程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可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杨金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6-019,共4页
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的影响。方法 对2022年11月~2023年11月80例脑动脉瘤患者研究,以随机数字抽签分为对照组(开颅夹闭术)与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观察并发症、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 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的影响。方法 对2022年11月~2023年11月80例脑动脉瘤患者研究,以随机数字抽签分为对照组(开颅夹闭术)与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观察并发症、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与认知功能指标也均优于对照组指标的表现(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用于脑动脉瘤患者治疗期间可以积极控制出血,降低并发症,还可以促使患者生活能力尽快康复,且多数患者通过该手术方案使用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并发症 生活能力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聚焦护理模式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14
作者 卢意 黎杰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54-057,共4页
探析聚焦护理模式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4年3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64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聚焦护理... 探析聚焦护理模式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4年3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64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聚焦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后各项结果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更低(P<0.05),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更高(P<0.05),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更低(P<0.05),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聚焦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感,提高生活质量,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护理模式 血管内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疾病不确定感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脑损伤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张德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8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脑损伤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血清髓磷脂碱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好,可减轻脑损伤指标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且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术 脑损伤指标 血清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廖伟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开展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短期疗效、昏迷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昏迷症状和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治疗时机 颅内破裂动脉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9
17
作者 苏优勒 张占普 +3 位作者 窦长武 朝博 黄平 李昊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55-458,463,共5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46例(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围术期血清脑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后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血管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开颅手术组患者(t/P=8. 320/0. 000、10. 711/0. 000、12. 851/0. 000)。血管介入组术后6 h、24 h血清S100B、NSE的含量低于开颅手术组(6h:t/P=6.492/0.000、8.769/0.000;24 h:t/P=10.832/0.000、11.178/0.000)。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慢性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夹闭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1
18
作者 徐兵 宣家龙 +3 位作者 雍成明 杨代明 黄录茂 程志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将患...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于发病3 d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发病3 d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第7天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情况;术前及术后第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3.33%(22/30)、39.29%(11/28),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2.684,P<0.05)。2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清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5.00%(7/2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5)。结论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减轻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手术时机 血管内介入栓塞 氧化应激反应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李正明 刘骥 +6 位作者 王晓东 惠小波 蒋健 卞爱苗 卜向飞 金孝东 丁涟沭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002-5005,共4页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动脉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动脉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两组Hunt-Hess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Hunt-Hes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术后远期疗效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 脑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时机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磊 屠媛舒 +2 位作者 孙政 邓如明 王家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经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0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47例)与延期组(43)例,早期组手术时... 目的探讨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经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0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47例)与延期组(43)例,早期组手术时间距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时间≤3 d,延期组手术时间距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时间>3 d,术后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检测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变化情况;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vWF及ET-1水平均较术前降低,NO水平较术前升高,且早期组vWF及ET-1水平低于延期组,NO水平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经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确切,更利于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神经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