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文霞 李海涛 +1 位作者 黄玉冰 廖旺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93-596,629,共5页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25(OH)D3水平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5(OH)D3缺乏组(n=48)和非25(OH)D3缺乏组(n=32)。以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作为...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缺乏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25(OH)D3水平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5(OH)D3缺乏组(n=48)和非25(OH)D3缺乏组(n=32)。以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作为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指标,取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对比两组RHI、IMT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25(OH)D3与RHI、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心力衰竭患者RHI、IMT值的危险因素。结果:25(OH)D3缺乏组RHI低于非25(OH)D3缺乏组,IMT高于非25(OH)D3缺乏组(P<0.05)。25(OH)D3与RHI呈正相关关系(r=0.595,P<0.001),与IMT呈负相关关系(r=-0.423,P<0.001)。总胆固醇(TC)及25(OH)D3是心力衰竭患者RHI的影响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25(OH)D3是心力衰竭患者IMT的影响因素。结论:25(OH)D3缺乏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监测心力衰竭患者25(OH)D3水平有利于改善其临床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25-羟基维生素D3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反应性充血指数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彭丽 顾明君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46-948,共3页
血管内皮受损是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检测方法有:①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指标有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等;②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查,但普遍... 血管内皮受损是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检测方法有:①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指标有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等;②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查,但普遍认为特异性不高;③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EDD)测定。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实验室检查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计数 血管病变 内皮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褐斑与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被引量:13
3
作者 叶世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550-552,共3页
黄褐斑的发病是体内外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结果。微生态失衡、自由基损害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微生态失衡 自由基损害 黄褐斑 平衡失调 内外环境 致病因素 体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被引量:9
4
作者 向光大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797-79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2型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瑛 李燕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39-1340,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有不少患者反复急性加重并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或)肺心病,甚至死亡。200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认为COPD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在肺部表现为不可逆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有不少患者反复急性加重并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或)肺心病,甚至死亡。200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认为COPD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在肺部表现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发展。COPD不仅累及气道。而且累及整个肺组织,包括肺泡毛细血管网、肺小动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毛细血管 人类健康 呼吸衰竭 全球倡议 气流受限 不可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超声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春伶 井茹芳 +2 位作者 刘惠亮 余联芳 董继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5期2844-2845,共2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50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梗死组)36例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无梗死组)14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endothe...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50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梗死组)36例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无梗死组)14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endothelium-dependentflow-mediateddilatation,FMD)。结果:两组相比,其FMD及年龄均有显著差异犤FMD:(3.57±3.05)和(5.95±2.62)%,P<0.05;年龄:(56.53±10.41)和(62.54±8.05)岁,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提示,仅陈旧性心肌梗死与FMD显著相关(r=0.34,P=0.016,0.031)。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显著低下,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内皮功能异常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超声 陈旧性心肌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诊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WF在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门剑龙 任静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65-1168,共4页
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亦有极少量合成.静息状态下vWF是以二硫键相连的多聚体形式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当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受到凝血酶等物质刺激时,vWF可以在30 min内被释放入血液循环[1].vWF在血... 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亦有极少量合成.静息状态下vWF是以二硫键相连的多聚体形式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当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受到凝血酶等物质刺激时,vWF可以在30 min内被释放入血液循环[1].vWF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与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与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2].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对vWF抗原水平和活性的测定长期以来被应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和分型,由于此类患者数量较少,vWF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vWF:Ag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ELISA和LIA[3-4],与ELISA比较,LIA有相近的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批间变异,尽管该方法有可能受到风湿因子的潜在干扰,但由于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高的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VWF 血小板黏附 凝血因子Ⅷ ELISA 疾病 评估 内皮细胞损伤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方兴未艾 被引量:2
8
作者 向光大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337-340,共4页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伴发心血管病变,成为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指标,能够独立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T2DM患者发生内皮功能异常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引起糖尿病...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伴发心血管病变,成为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指标,能够独立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T2DM患者发生内皮功能异常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引起糖尿病内皮功能异常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蛋白激酶C激活及表观遗传学等。为此,本文主要就T2DM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2型糖尿病 分子机制 早期预测指标 蛋白激酶C激活 血管病变 T2DM 病理机制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宏亮 余叶蓉 《中华糖尿病杂志(1006-6187)》 CSCD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血管病变 并发症 脂代谢紊乱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连彦 刘志远 +2 位作者 付国芬 胡美芹 李朝鹏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8年第9期840-841,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急性脑梗死 己酮可可碱 治疗前后 疗效观察 血管疾病 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脉造影正常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常以芳 董爱芝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冠脉造影正常 复方丹参滴丸 AMI患者 缺血性心脑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微泡造影剂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萍 高云华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87-289,共3页
关键词 靶向微泡造影剂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靶向显影 声学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光来 张秀华 +2 位作者 李东芳 朱爱萍 赵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45期17-17,共1页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引起,长期CCCI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发展为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卒中。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始动因子...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引起,长期CCCI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发展为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卒中。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始动因子,而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并发症有重要影响,因此,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对于早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控制CCCI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目的旨在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CC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慢性脑供血不足 养血清脑颗粒 血栓前状态 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 C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后血脂抑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14
作者 刘慧 王真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餐后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名正常女性受试者为对照组,20名甲减患者分成两组:临床甲减组与亚临床甲减组(每组各10例)。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 目的探讨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餐后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名正常女性受试者为对照组,20名甲减患者分成两组:临床甲减组与亚临床甲减组(每组各10例)。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GNT)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餐后血脂引起甲减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三酰甘油和自由基水平密切相关。脂肪餐负荷试验中,甲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在餐后4 h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对照组和亚临床甲减组患者在8 h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亚临床甲减组患者在6 h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低于基线水平(P<0.05)。然而,临床甲减组患者在进食脂负荷餐后6 h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继续下降(P<0.01),在8 h时开始升高,但仍低于基线水平(P<0.05)。Spearman’s分析显示甲减组(P<0.01)和对照组患者(P<0.05)进食脂负荷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三酰甘油﹑硫代巴比土酸反应物质(TBARS)水平呈负相关,而三酰甘油水平与TBARS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进食脂负荷餐后,甲减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且与血清三酰甘油和氧自由基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 餐后血脂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早期病变及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琼 李娟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12期1215-1217,共3页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可在明显的动脉硬化之前出现,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糖尿病合并症的出现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目前,临床上除了有效控制血糖外尚未能最终控...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可在明显的动脉硬化之前出现,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糖尿病合并症的出现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目前,临床上除了有效控制血糖外尚未能最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因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就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重要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早期患者及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糖尿病合并症 下肢动脉硬化 他汀类药物 早期病变 彩色多普勒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红兵 宋炳辉 +6 位作者 李俊青 赵树梅 郝俊华 程艳敏 肖瑞芳 李彩红 于魁忠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60例,分为三组:Ⅰ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Ⅱ组有家族史的高血压前期患者,Ⅲ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60例,分为三组:Ⅰ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Ⅱ组有家族史的高血压前期患者,Ⅲ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以此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基本正常,因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否是高血压形成机制中的一个早期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超声检测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压前期 正常对照组 反应性充血 肱动脉内径 显著性差异 超声评价 研究对象 硝酸甘油 舌下含服 高频超声 高血压组 血管内径 形成机制 变化率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与尿白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亦彬 陈忠霞 徐昆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2型糖尿病(DM)及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分析其与白蛋白尿相关性。方法 6 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Ⅱ组) ,同时以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Ⅲ组) ,分别... 目的 对比观察2型糖尿病(DM)及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分析其与白蛋白尿相关性。方法 6 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Ⅱ组) ,同时以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Ⅲ组) ,分别检测其循环内皮细胞(CEC)、von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素- 1 (ET - 1 )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M患者CEC、vWF和ET - 1明显增高,尤其是DN组(P <0 .0 5 ) ,各指标间以及与尿白蛋白排泄呈正相关。结论 2型DM患者在出现白蛋白尿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其白蛋白排泄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损害 标志物 WILLEBRAND因子 内皮素-1(ET-1) 检测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糖尿病(DM) 尿白蛋白排泄率 2型糖尿病患者 肾病(DN) 微量白蛋白尿 循环内皮细胞 相关性 对比观察 健康成人 2型DM 对照组 v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莫云秋 何贵新 何劲松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5年第4期492-494,共3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内皮功能在包括UA在内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造成的血管...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内皮功能在包括UA在内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造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失衡、致血栓形成作用的增强等变化,通过促发冠状血管痉挛、冠脉内血栓形成,构成了急性心肌缺血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下面对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综合征 ANGINA 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脏病 血管活性物质 冠状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陆志明 余叶蓉 +1 位作者 唐红 张祥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1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150ml/d,疗程半年。比较治疗前后内... 目的研究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量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1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150ml/d,疗程半年。比较治疗前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率,EDV)以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EIV)的变化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丙二醛(MDA)浓度,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活性的变化。结果中药治疗半年后,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值明显下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改善,血浆PAI-1活性、MDA水平以及CRP浓度亦较治疗前降低,但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EIV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偏相关分析显示:MDA与ED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提示:CRP与EDV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黄芪、川芎小复方制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浆凝血纤溶状态等药理机制,使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并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微量白蛋白尿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黄芪 川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清颗粒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千红 侯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1期72-73,共2页
心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ain hemodialysis,MHD)的首要死亡原因。已有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通过增加肠道的毒素清除及改善微炎症... 心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ain hemodialysis,MHD)的首要死亡原因。已有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通过增加肠道的毒素清除及改善微炎症-营养不良状态达到动脉硬化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宣钢职工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稳定的MHD患者78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且≤70岁;MHD时间≥3个月;每周透析时间≥9h;单室Kt/V(spKt/V)≥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尿毒清颗粒 血管疾病 血液净化中心 死亡原因 实验研究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