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丝抓捕器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程良昊 尹晓清 +2 位作者 徐朝军 程宇 吴建梅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818-821,共4页
目的研究导丝抓捕器系统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Stanford B型主动脉病人67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57例,采用逆向导丝引导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手术; B组10例,为逆向导丝引导技术失败后立即改为右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导... 目的研究导丝抓捕器系统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Stanford B型主动脉病人67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57例,采用逆向导丝引导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手术; B组10例,为逆向导丝引导技术失败后立即改为右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导丝抓捕系统,采用正、逆向结合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为85. 1%,B组成功率为100. 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主动脉夹层破口数为1. 9±0. 8,B组为3. 4±0. 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组织、器官灌注不良率少于B组(15. 8%比60. 0%,P <0. 05); A组假腔为(21. 7±7. 4) mm,小于B组的(29. 6±9. 1)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有3例术后并发左上肢灌注不良综合征,立即予以行左-右腋动脉转流术,B组出现1例术后逆向撕裂进展为A型主动脉夹层,予行孙氏手术后,病人成功恢复痊愈出院。A组手术时间及射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47. 8±22. 6)分钟和(267. 1±29. 1)秒,均短于B组的(174. 2±26. 2)分钟和(522. 9±67. 4)秒(P <0. 05)。夹层破口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延长射线曝光时间(R^2=0. 47,95%CI:0. 1051~0. 9197,P <0. 05),多数病例术后保持随访,均无明显内漏出现。结论主动脉夹层破口较多增加手术难度,增加术中X线曝光时间。在复杂、多破口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使用导丝抓捕系统安全可靠,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导丝抓捕器 血管内膜破口 X线曝光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45例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6 位作者 李伟 李清乐 蒋京军 焦洋 沈晨阳 袁链 汪忠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 9月间 ,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Ⅲ型夹层 44例和Ⅰ型主动脉夹层 1例。 45例主动脉夹层共应用 56个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近侧内膜破口封堵 ,1例同时行... 目的 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 9月间 ,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Ⅲ型夹层 44例和Ⅰ型主动脉夹层 1例。 45例主动脉夹层共应用 56个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近侧内膜破口封堵 ,1例同时行远侧内膜破口手术关闭 ,1例远侧破口以分叉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技术成功。围手术期死亡 2例 ,1例术后 12h后死于脑出血 ,1例术后 10d死于假腔破裂 ;1例手术后半年死于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行Ⅲ型主动脉夹层和破口在降主动脉的Ⅰ型主动脉夹层破口封堵术较传统手术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支架型人工血管 治疗 主动脉夹层 血管内膜破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