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骨高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
15
1
作者
潘瑾
张益
+1 位作者
毛驰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腓骨高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32例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移植患者均有曲面体层片连续复诊记录 ,用Photoshop软件检测骨高度变化。结果 移植腓骨块与血管蒂不同距离的各位点之间及各解剖部位的...
目的 探讨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腓骨高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32例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移植患者均有曲面体层片连续复诊记录 ,用Photoshop软件检测骨高度变化。结果 移植腓骨块与血管蒂不同距离的各位点之间及各解剖部位的腓骨高度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随时间延长 ,腓骨高度逐渐降低 ,术后 12个月时降低 6 6 4 %。结论 腓骨段经 0~ 3处截骨塑形后 ,各骨块改建情况相仿 ,远中骨块血运无受阻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术
腓骨
高度
变
化
规律
原文传递
种植导向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在颌面部骨缺损重建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孙一航
刘雁鸣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5期2204-2213,共10页
外伤、肿瘤、手术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颌面部的骨缺损,往往伴随大面积的牙列缺损,相对应的咀嚼及发音功能也受到较大影响。而随着种植外科的不断发展,关注点也不再只局限于颜面外形上的恢复,更多转移至口腔功能上的重建...
外伤、肿瘤、手术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颌面部的骨缺损,往往伴随大面积的牙列缺损,相对应的咀嚼及发音功能也受到较大影响。而随着种植外科的不断发展,关注点也不再只局限于颜面外形上的恢复,更多转移至口腔功能上的重建修复。为了同时覆盖这两种需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游离骨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肩胛骨肌皮瓣等)来修复相应大面积软硬组织复合缺损,而后修复牙列缺损。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结合日益成熟的种植外科技术,修复伴牙列缺损的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以达到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术后美观及功能需求的相关临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牙列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种植修复
数字
化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穆婷
马成
+3 位作者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
化
腓骨
游离
移植
瓣
下颌骨缺损
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口内入路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7
4
作者
黄旭
刘建华
+3 位作者
王慧明
朱慧勇
李志勇
滕理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15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黏...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15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黏液瘤1例。病变缺损部位按Urken’SCRBS分类:下颌骨同侧体部(B型)3例,升支(R型)3例,体部+升支(BR型)9例。手术均采用口内入路(1例因病变部位至乙状切迹平面,在耳前行辅助切口)。分别采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构建的下颌骨模型上弯制重建钛板(9例)或术中直接按颌骨形状弯制重建钛板(6例)。切除下颌骨肿瘤后将弯制重建钛板原位固定,根据骨缺损情况分别采用自体髂骨(11例)或血管化腓骨瓣(4例)移植修复。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结果术后14例切口I期愈合;1例发生植骨区感染,经相应处理后II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功能均恢复良好,无面神经损伤表现,余留牙列咬合关系基本维持术前状态;咀嚼功能满意;开口度30~35mm,平均33mm;吞咽及语言功能正常。口外仅有辅助切口及穿颊器轻微瘢痕,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患者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缓解。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经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行自体骨植骨修复重建术后面部无明显瘢痕,几乎不损伤面神经,外形恢复良好,是可靠的美容性手术入路和手术重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入路
良性肿瘤
下颌骨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题名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骨高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
15
1
作者
潘瑾
张益
毛驰
俞光岩
机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出处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2-454,共3页
文摘
目的 探讨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腓骨高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32例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移植患者均有曲面体层片连续复诊记录 ,用Photoshop软件检测骨高度变化。结果 移植腓骨块与血管蒂不同距离的各位点之间及各解剖部位的腓骨高度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随时间延长 ,腓骨高度逐渐降低 ,术后 12个月时降低 6 6 4 %。结论 腓骨段经 0~ 3处截骨塑形后 ,各骨块改建情况相仿 ,远中骨块血运无受阻迹象。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术
腓骨
高度
变
化
规律
Keywords
Mandible
Fibula
Vasularized fibular bone graft
分类号
R782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种植导向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在颌面部骨缺损重建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孙一航
刘雁鸣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出处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5期2204-2213,共10页
文摘
外伤、肿瘤、手术等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颌面部的骨缺损,往往伴随大面积的牙列缺损,相对应的咀嚼及发音功能也受到较大影响。而随着种植外科的不断发展,关注点也不再只局限于颜面外形上的恢复,更多转移至口腔功能上的重建修复。为了同时覆盖这两种需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游离骨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肩胛骨肌皮瓣等)来修复相应大面积软硬组织复合缺损,而后修复牙列缺损。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结合日益成熟的种植外科技术,修复伴牙列缺损的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以达到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术后美观及功能需求的相关临床进展。
关键词
骨缺损
牙列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种植修复
数字
化
外科
分类号
R68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穆婷
马成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广西口腔颌面修复与重建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西颅颌面畸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颌面外科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基金
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S201687)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编号:桂科攻1598012-18)
文摘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
化
腓骨
游离
移植
瓣
下颌骨缺损
精确度
Keywords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3D printing technology
vascularized fibular free graft flap
mandibular defects
accuracy
分类号
R78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口内入路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7
4
作者
黄旭
刘建华
王慧明
朱慧勇
李志勇
滕理送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出处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基金
浙江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N20110323)~~
文摘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15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黏液瘤1例。病变缺损部位按Urken’SCRBS分类:下颌骨同侧体部(B型)3例,升支(R型)3例,体部+升支(BR型)9例。手术均采用口内入路(1例因病变部位至乙状切迹平面,在耳前行辅助切口)。分别采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构建的下颌骨模型上弯制重建钛板(9例)或术中直接按颌骨形状弯制重建钛板(6例)。切除下颌骨肿瘤后将弯制重建钛板原位固定,根据骨缺损情况分别采用自体髂骨(11例)或血管化腓骨瓣(4例)移植修复。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结果术后14例切口I期愈合;1例发生植骨区感染,经相应处理后II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功能均恢复良好,无面神经损伤表现,余留牙列咬合关系基本维持术前状态;咀嚼功能满意;开口度30~35mm,平均33mm;吞咽及语言功能正常。口外仅有辅助切口及穿颊器轻微瘢痕,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患者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缓解。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经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行自体骨植骨修复重建术后面部无明显瘢痕,几乎不损伤面神经,外形恢复良好,是可靠的美容性手术入路和手术重建方案。
关键词
口内入路
良性肿瘤
下颌骨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修复重建
Keywords
Intraoral approach
Benign tumor
Mandibular defect
Vascularized fibular flaptransplantation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R739.82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瓣移植术后骨高度变化规律
潘瑾
张益
毛驰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5
原文传递
2
种植导向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移植在颌面部骨缺损重建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孙一航
刘雁鸣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穆婷
马成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口内入路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黄旭
刘建华
王慧明
朱慧勇
李志勇
滕理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